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探访:株洲燕子岭古窑 尘封800年的熊熊火焰(2)

发布时间:2010-09-27文章出处:株洲日报作者:钟联明
    【考古探秘】

    醴茶高速公路途经醴陵、攸县、茶陵,全长约117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路基工程已开工。施工前,文物考古部门要进行例行考古勘察,以避免珍贵文物毁于一旦。没想到,一座近800年前的古窑址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抢救性发掘,收获颇丰

     9月1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一则消息称,7月初至今,该所“组织株洲市、醴陵市、攸县文物部门,对醴茶高速公路沿线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一批汉晋、宋代墓葬和一处宋代窑址,其中备受关注的色江村燕子岭窑址考古成果极为丰富,初步认定其为地方品种民窑,且局限于株洲地区。”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称:“此次抢救性发掘历时近3个月,发现的汉晋墓葬主要分布于攸县莲塘坳乡春洲村和酒埠江镇色江村,多为砖室墓,由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排水沟组成,少数墓葬还有砖柱、祭台、棺床等结构。”

    考古专家说,“这批墓葬形制相似,时代比较接近,出土有陶罐、壶、灯、灶、井、囷、畜圈和瓷碗、盏等器物,是研究攸县汉晋历史和器物演变的重要素材。在攸县莲塘坳乡春洲村发掘的宋代墓葬,使用的是素面青灰薄砖。”

    燕子岭窑址,发掘品重约26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在醴茶高速考古发掘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位燕子岭古窑址,共清理出龙窑两座(相距仅5米)及丰富的窑外堆积,发掘品多达1700多袋,重约26吨。据窑址发掘领队袁伟介绍,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共布下10米×10米探方7个,瓷器从工地发掘出来后,按地层进行分类,然后清洗、装袋。

    市考古队副队长黄阳秋介绍说,整个考古现场约有700平方米,对照当地此前发掘的窑址,此次规模比较大,保存比较好。一座完整的古龙窑由窑顶、窑壁、窑床构成,这两座龙窑经历了约800年的岁月变迁,窑顶已破损,只剩下一些窑壁,难以看到其全貌,但现场长约25米的窑床仍清晰可见。

    窑址发掘领队袁伟说,这两座古龙窑中出土的大部分瓷器已破碎,通过整理和修复,发现瓷器种类较为丰富,多为素面无纹者,以青瓷为主,酱釉瓷为辅,另有极少量黑釉瓷。施釉薄且不均匀,胎质较粗松,以日用粗瓷为主。还出土了一批支钉、支环等当时的烧窑工具。另有两座砚台,是仅有的两件文具瓷器。

    以陶质、未施釉的罐类居多

    据了解,本次发掘品器类以罐类居多,多为陶质,未施釉。其次为瓮,器体较大,多数肩上设系,有大系、小系、竖系、横系之分,种类较多。再次为壶,多为执壶。另有碗,少数碗内壁模印、刻画有水波纹、双鱼纹、水草纹等。其他器型有盏、碟、擂钵等。说明当时此地的陶艺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平。

    据黄阳秋介绍,该古窑出土的陶瓷类型在其他地区的考古中尚未发现,但其器形、器类具有宋代的典型特征,如小巧瘦长的壶、罐,斗笠状的碗、盏等。在1号窑内的窑床底部,还发现了一枚带北宋“崇宁重宝”字样的铜钱。考古专家据此综合推断,该古窑址的年代应为南宋。

    袁伟称,因所见窑具有支座、垫圈、支钉、匣钵,其中支座最多,为圆筒状,有大小之分,应依器物大小配合使用,匣钵数量极少。就烧制方法而言,估计大型器物多放于支座上烧制。碗为叠烧,碗内及底多支钉,垫圈放于器物与支座间,防止烧结。从罐的内壁来看,为轮制拉胚旋转制作。擂钵内刮痕可能为竹片刮制而成。

    攸县或为当年重要瓷器产地

    袁伟说:“燕子岭窑址西面山脚下百米处有水塘,曾经出土过瓷土。据此,可认定为该窑址的瓷土来源。”调查情况表明,攸县新市等地发现有同时期、相同产品的窑址,“由此来看,该窑址应为地方品种民窑,仅局限于株洲地区。”

    “从出土器物看,这两座古窑均属民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量较大,不仅仅是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此地毗邻攸水,其产品应该还通过水路外销。这样推测,攸县很可能是当年湖南重要的瓷器产地。”黄阳秋表示。

    通过对周边交通情况的考察,袁伟认为,该窑址出产的瓷器应是通过东北方向500米远处的攸水,运往外界的。袁伟还推断,攸县毗邻江西,而江西的制瓷技术自古非常发达,所以攸县的瓷器烧制技术很可能是从江西传过来的。
    色江村及附近应有古窑群

    据了解,湖南此前已发掘的瓷器分湘阴窑和衡山窑两类,燕子岭窑址出土的瓷器在釉色和制作方法上与前两类有很大区别,且特征鲜明,丰富了湖南瓷器的种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这批瓷器将对研究宋代窑的演变过程大有帮助。

    专家称,燕子岭窑址发掘工作收获颇丰,采集了不少可供日后研究的标本,为彻底摸清我省宋元时期各窑口的产品特色、制作工艺、装烧风格,以及与我国北方窑口、周边省份窑口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燕子岭窑址的现场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但考古专家认为,色江村的古窑绝对不止两座,应该有一个古窑群,在燕子岭窑址附近至少还有5处古窑址。他们表示,将在适当时候进行发掘,以更加充分地认识这个新的窑品。  

    【窑址踪影】醴陵发现宋元时期古窑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8月上旬,在浏醴高速公路段醴陵市枫林市乡唐家坳村,发现一宋元时期古窑址。由于公路无法改道,该所已于8月中旬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发掘专家介绍,已知的堆积层厚达30米,到处是匣钵、支圈、垫饼等窑具。该窑胎质洁白细腻,施釉均匀,釉色众多,装饰手法多样,装烧工艺丰富,是我省宋元时期民窑中的佼佼者。

    株洲的窑址和古窑址

     2008年12月,市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在12处古遗址中,有窑址和古窑址4处,即中瑶古窑址、窑子堆窑址、黄獭嘴枫林市窑址、窑下湾砖窑址。保护范围外延50米。

    中瑶古窑址位于茶陵县洣江乡,年代为宋代;窑子堆窑址位于株洲县洲坪乡,年代为宋至元代;黄獭嘴枫林市窑址(5个点)位于醴陵市黄獭嘴镇、枫林市乡,年代为宋至元代;窑下湾砖窑址位于醴陵市新阳乡,年代为明代。

    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境内的窑址还有醴陵市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醴陵瓷业源头),炎陵县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县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等,可见证我市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延伸阅读】

    湘阴窑与衡山窑

    湘阴窑是晋唐时间的民间瓷窑,后来又兼烧宫廷御器,属青瓷系统,以印花影青为主要特点。唐陆羽在《茶经》中将岳州窑与越州窑并提。考古专家认为,湘阴窑的瓷器对湖南古代瓷器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省瓷窑中的一颗明珠。

    湘阴窑主要分布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窑口产品以碗、钵、盘、盂、洗、壶、坛、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酱色釉。青釉莹洁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垂釉如泪。酱釉不太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胎骨分瓷胎、瓦胎和缸胎。大量使用匣钵烧制。

    上世纪80年代初,衡山窑最先由当地农家发现并进而引起世人震惊。据考古部门发掘断代,衡山窑始烧期约在北宋,至明代初期湮没无闻。专家认为,衡山窑瓷器器物曲线流畅优美,造型肥而不瘦,堪称宋代民窑中的一枝奇葩。最具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是其“粉上彩绘”。

    所谓“粉上彩绘”,即先在器物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之后,在上部、下部各施上酱釉或青釉,中间留白处用绿色或褐色彩料绘出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这种彩绘笔力遒劲流畅,活泼粗犷,转折之间生机盎然。在中国陶瓷史上,这种工艺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酒埠江镇的现代瓷业

    在酒埠江镇,现有两家生产日用瓷器的企业,一家位于东田村工业路,称作酒江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一家位于柘桑村,名为湘连瓷厂,创建于1999年。

    据该镇副镇长胡小平介绍,酒江瓷业规模较大,为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300多人,去年实现产值900多万元;湘连瓷厂为个人独资企业,仅有员工60多人,去年完成产值300多万元。

    5.5吋英碗是酒江瓷业的主打产品,去年,该公司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将普价白瓷提升为釉中彩高白瓷。两家瓷厂的瓷泥均从县外调进,其产品也主要销往外地的大小超市和宾馆酒楼。

    【记者手记】沉淀的湘东翠色

    青瓷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瓷器品种。攸县是陶瓷的故乡。燕子岭古窑青瓷的“前世”,应该是辉煌的。它犹如天空中的流星,曾有过耀眼的光芒,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匆匆过客,更因存世的完整器物寥若晨星,以至后世无人知晓湘东的千峰翠色。

    走过漫长的岁月,攸县青瓷一直深埋黄土无人知晓。醴茶高速公路的建设,让其开“土”见日,虽然多为碎片,仍能看出其高雅的面容。有关专家终于注意到我省宋代瓷器除湘阴窑、衡山窑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品种。湘东的千峰翠色不会黯然失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探访:株洲燕子岭古窑 尘封800年的熊熊火焰(2)

发布时间:2010-09-27

    【考古探秘】

    醴茶高速公路途经醴陵、攸县、茶陵,全长约117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路基工程已开工。施工前,文物考古部门要进行例行考古勘察,以避免珍贵文物毁于一旦。没想到,一座近800年前的古窑址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抢救性发掘,收获颇丰

     9月1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一则消息称,7月初至今,该所“组织株洲市、醴陵市、攸县文物部门,对醴茶高速公路沿线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一批汉晋、宋代墓葬和一处宋代窑址,其中备受关注的色江村燕子岭窑址考古成果极为丰富,初步认定其为地方品种民窑,且局限于株洲地区。”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称:“此次抢救性发掘历时近3个月,发现的汉晋墓葬主要分布于攸县莲塘坳乡春洲村和酒埠江镇色江村,多为砖室墓,由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排水沟组成,少数墓葬还有砖柱、祭台、棺床等结构。”

    考古专家说,“这批墓葬形制相似,时代比较接近,出土有陶罐、壶、灯、灶、井、囷、畜圈和瓷碗、盏等器物,是研究攸县汉晋历史和器物演变的重要素材。在攸县莲塘坳乡春洲村发掘的宋代墓葬,使用的是素面青灰薄砖。”

    燕子岭窑址,发掘品重约26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在醴茶高速考古发掘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位燕子岭古窑址,共清理出龙窑两座(相距仅5米)及丰富的窑外堆积,发掘品多达1700多袋,重约26吨。据窑址发掘领队袁伟介绍,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共布下10米×10米探方7个,瓷器从工地发掘出来后,按地层进行分类,然后清洗、装袋。

    市考古队副队长黄阳秋介绍说,整个考古现场约有700平方米,对照当地此前发掘的窑址,此次规模比较大,保存比较好。一座完整的古龙窑由窑顶、窑壁、窑床构成,这两座龙窑经历了约800年的岁月变迁,窑顶已破损,只剩下一些窑壁,难以看到其全貌,但现场长约25米的窑床仍清晰可见。

    窑址发掘领队袁伟说,这两座古龙窑中出土的大部分瓷器已破碎,通过整理和修复,发现瓷器种类较为丰富,多为素面无纹者,以青瓷为主,酱釉瓷为辅,另有极少量黑釉瓷。施釉薄且不均匀,胎质较粗松,以日用粗瓷为主。还出土了一批支钉、支环等当时的烧窑工具。另有两座砚台,是仅有的两件文具瓷器。

    以陶质、未施釉的罐类居多

    据了解,本次发掘品器类以罐类居多,多为陶质,未施釉。其次为瓮,器体较大,多数肩上设系,有大系、小系、竖系、横系之分,种类较多。再次为壶,多为执壶。另有碗,少数碗内壁模印、刻画有水波纹、双鱼纹、水草纹等。其他器型有盏、碟、擂钵等。说明当时此地的陶艺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平。

    据黄阳秋介绍,该古窑出土的陶瓷类型在其他地区的考古中尚未发现,但其器形、器类具有宋代的典型特征,如小巧瘦长的壶、罐,斗笠状的碗、盏等。在1号窑内的窑床底部,还发现了一枚带北宋“崇宁重宝”字样的铜钱。考古专家据此综合推断,该古窑址的年代应为南宋。

    袁伟称,因所见窑具有支座、垫圈、支钉、匣钵,其中支座最多,为圆筒状,有大小之分,应依器物大小配合使用,匣钵数量极少。就烧制方法而言,估计大型器物多放于支座上烧制。碗为叠烧,碗内及底多支钉,垫圈放于器物与支座间,防止烧结。从罐的内壁来看,为轮制拉胚旋转制作。擂钵内刮痕可能为竹片刮制而成。

    攸县或为当年重要瓷器产地

    袁伟说:“燕子岭窑址西面山脚下百米处有水塘,曾经出土过瓷土。据此,可认定为该窑址的瓷土来源。”调查情况表明,攸县新市等地发现有同时期、相同产品的窑址,“由此来看,该窑址应为地方品种民窑,仅局限于株洲地区。”

    “从出土器物看,这两座古窑均属民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量较大,不仅仅是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此地毗邻攸水,其产品应该还通过水路外销。这样推测,攸县很可能是当年湖南重要的瓷器产地。”黄阳秋表示。

    通过对周边交通情况的考察,袁伟认为,该窑址出产的瓷器应是通过东北方向500米远处的攸水,运往外界的。袁伟还推断,攸县毗邻江西,而江西的制瓷技术自古非常发达,所以攸县的瓷器烧制技术很可能是从江西传过来的。
    色江村及附近应有古窑群

    据了解,湖南此前已发掘的瓷器分湘阴窑和衡山窑两类,燕子岭窑址出土的瓷器在釉色和制作方法上与前两类有很大区别,且特征鲜明,丰富了湖南瓷器的种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这批瓷器将对研究宋代窑的演变过程大有帮助。

    专家称,燕子岭窑址发掘工作收获颇丰,采集了不少可供日后研究的标本,为彻底摸清我省宋元时期各窑口的产品特色、制作工艺、装烧风格,以及与我国北方窑口、周边省份窑口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燕子岭窑址的现场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但考古专家认为,色江村的古窑绝对不止两座,应该有一个古窑群,在燕子岭窑址附近至少还有5处古窑址。他们表示,将在适当时候进行发掘,以更加充分地认识这个新的窑品。  

    【窑址踪影】醴陵发现宋元时期古窑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8月上旬,在浏醴高速公路段醴陵市枫林市乡唐家坳村,发现一宋元时期古窑址。由于公路无法改道,该所已于8月中旬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发掘专家介绍,已知的堆积层厚达30米,到处是匣钵、支圈、垫饼等窑具。该窑胎质洁白细腻,施釉均匀,釉色众多,装饰手法多样,装烧工艺丰富,是我省宋元时期民窑中的佼佼者。

    株洲的窑址和古窑址

     2008年12月,市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在12处古遗址中,有窑址和古窑址4处,即中瑶古窑址、窑子堆窑址、黄獭嘴枫林市窑址、窑下湾砖窑址。保护范围外延50米。

    中瑶古窑址位于茶陵县洣江乡,年代为宋代;窑子堆窑址位于株洲县洲坪乡,年代为宋至元代;黄獭嘴枫林市窑址(5个点)位于醴陵市黄獭嘴镇、枫林市乡,年代为宋至元代;窑下湾砖窑址位于醴陵市新阳乡,年代为明代。

    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境内的窑址还有醴陵市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醴陵瓷业源头),炎陵县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县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等,可见证我市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延伸阅读】

    湘阴窑与衡山窑

    湘阴窑是晋唐时间的民间瓷窑,后来又兼烧宫廷御器,属青瓷系统,以印花影青为主要特点。唐陆羽在《茶经》中将岳州窑与越州窑并提。考古专家认为,湘阴窑的瓷器对湖南古代瓷器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省瓷窑中的一颗明珠。

    湘阴窑主要分布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窑口产品以碗、钵、盘、盂、洗、壶、坛、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酱色釉。青釉莹洁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垂釉如泪。酱釉不太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胎骨分瓷胎、瓦胎和缸胎。大量使用匣钵烧制。

    上世纪80年代初,衡山窑最先由当地农家发现并进而引起世人震惊。据考古部门发掘断代,衡山窑始烧期约在北宋,至明代初期湮没无闻。专家认为,衡山窑瓷器器物曲线流畅优美,造型肥而不瘦,堪称宋代民窑中的一枝奇葩。最具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是其“粉上彩绘”。

    所谓“粉上彩绘”,即先在器物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之后,在上部、下部各施上酱釉或青釉,中间留白处用绿色或褐色彩料绘出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这种彩绘笔力遒劲流畅,活泼粗犷,转折之间生机盎然。在中国陶瓷史上,这种工艺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酒埠江镇的现代瓷业

    在酒埠江镇,现有两家生产日用瓷器的企业,一家位于东田村工业路,称作酒江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一家位于柘桑村,名为湘连瓷厂,创建于1999年。

    据该镇副镇长胡小平介绍,酒江瓷业规模较大,为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300多人,去年实现产值900多万元;湘连瓷厂为个人独资企业,仅有员工60多人,去年完成产值300多万元。

    5.5吋英碗是酒江瓷业的主打产品,去年,该公司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将普价白瓷提升为釉中彩高白瓷。两家瓷厂的瓷泥均从县外调进,其产品也主要销往外地的大小超市和宾馆酒楼。

    【记者手记】沉淀的湘东翠色

    青瓷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瓷器品种。攸县是陶瓷的故乡。燕子岭古窑青瓷的“前世”,应该是辉煌的。它犹如天空中的流星,曾有过耀眼的光芒,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匆匆过客,更因存世的完整器物寥若晨星,以至后世无人知晓湘东的千峰翠色。

    走过漫长的岁月,攸县青瓷一直深埋黄土无人知晓。醴茶高速公路的建设,让其开“土”见日,虽然多为碎片,仍能看出其高雅的面容。有关专家终于注意到我省宋代瓷器除湘阴窑、衡山窑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品种。湘东的千峰翠色不会黯然失色!

作者:钟联明

文章出处: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