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田野考古实习有感--田野考古中的客观与主观

发布时间:2010-10-0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从考古实习开始以来,我经历了空方的悲剧,也发掘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房址、第一条沟、第一个灰坑,出土了第一个小件、第一件可以复原的器物……

    两个多月的田野工作,我真正体味到的田野考古实践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的还是不同的,而且要经历过才可能对田野考古有些体会。    
    我们这次田野考古实习的地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村,是一个地层关系比较简单但遗迹现象比较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在发掘过程中,我发现不断被质疑并不断被论证的一个问题就是田野考古中材料的客观性与研究者的主观愿望的关系——到底是寻找理想中的遗迹,还是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我认为在田野考古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主观愿望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的关系是由田野考古学的目的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田野考古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的搜集遗存资料。“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这句话无疑点明了对于田野考古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做到客观真实的揭露遗存。第一次发现遗迹时,首先要根据土质土色确定遗迹的大致范围,然后划出平面线。遗迹范围内的填土呈黑灰色,并夹杂白色小斑点,土质较紧密,而遗迹外的土呈黄褐色,比较斑驳,土质疏松,于是根据土质土色划出了遗迹的保守范围,并初步判断应该是房址。我一开始是很怀疑的,由上而下逐层清理时心里一直都没有把握,直到我揭露出房址的踩踏面时心里一块儿石头才落地,发现遗迹线与踩踏面的范围基本一致,这让我又一次学习并成功运用了考古地层学,深深地相信它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另外还有一些发掘方法的体会。一开始课堂上对于老师所讲授的找边找底的方法都不能很好的体会,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手感。只有我发掘到我的第一个房址踩踏面时才真正体会到。当看到手铲剥落最后一块填土,六千多年前的抹泥踩踏面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时,我真的感觉到古人的气息,感觉到我在追逐着古人的脚步,试图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呈现给世人。找边时感觉也是一样,不再质疑,也不再疑惑,只是想把最完整最真实的房址揭露出来。当房址内所有的踩踏面,灶坑清理完毕,并根据灶坑清晰地剥落出房址出入口及踩踏面从而完成一个房址的全部清理后,内心的喜悦早已无法按捺。

    但是考古学最终的目的是复原古代社会,研究人类历史。田野考古不仅仅是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对遗存资料的第一次研究。要达到这个要求使得考古人不得不具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力。比如说在发掘房址门道时很多情况都是先考虑灶的朝向。因为古人在建灶时往往要考虑灶的鼓风、出灰、保存火种和防御野兽等问题。如果将灶口设计在门道的位置上,便可以利用门道自然鼓风,出灰也变得较为方便,所以门道很可能是和灶口及火道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在找门道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火道的朝向,事实证明同学们发掘的房址的门道都是与火道基本对应的,并且有些房址保存特别好的还在门道上发现了踩踏面,所以在田野考古中主观能动性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发掘遗存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研究的态度,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比如说我们不仅仅是要尽量全面、准确客观的揭露遗存,记录遗物的出土状态,遗迹的构造布局,更应该通过这些客观的资料研究古人的社会属性,例如社会权利、宗教信仰、社会功能等。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比较活跃的思路,通过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猜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田野考古学的基本任务。

    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田野考古发掘是进行合理的科学判断的前提与保障,而科学的考古解释与判断是田野考古学的延伸与目的,但是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以保护遗存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田野考古发掘具有不可重复性,一定要突出其再现性与保护性,最大深度的获取信息资料,更好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我们知道历史不可再现,但我们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技术与手段,再加上合理的判断与解释,考古学将会带我们逐步走近历史的真实。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1日第3版  作者:侯 哲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田野考古实习有感--田野考古中的客观与主观

发布时间:2010-10-08

    从考古实习开始以来,我经历了空方的悲剧,也发掘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房址、第一条沟、第一个灰坑,出土了第一个小件、第一件可以复原的器物……

    两个多月的田野工作,我真正体味到的田野考古实践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的还是不同的,而且要经历过才可能对田野考古有些体会。    
    我们这次田野考古实习的地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村,是一个地层关系比较简单但遗迹现象比较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在发掘过程中,我发现不断被质疑并不断被论证的一个问题就是田野考古中材料的客观性与研究者的主观愿望的关系——到底是寻找理想中的遗迹,还是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我认为在田野考古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主观愿望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的关系是由田野考古学的目的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田野考古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的搜集遗存资料。“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这句话无疑点明了对于田野考古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做到客观真实的揭露遗存。第一次发现遗迹时,首先要根据土质土色确定遗迹的大致范围,然后划出平面线。遗迹范围内的填土呈黑灰色,并夹杂白色小斑点,土质较紧密,而遗迹外的土呈黄褐色,比较斑驳,土质疏松,于是根据土质土色划出了遗迹的保守范围,并初步判断应该是房址。我一开始是很怀疑的,由上而下逐层清理时心里一直都没有把握,直到我揭露出房址的踩踏面时心里一块儿石头才落地,发现遗迹线与踩踏面的范围基本一致,这让我又一次学习并成功运用了考古地层学,深深地相信它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另外还有一些发掘方法的体会。一开始课堂上对于老师所讲授的找边找底的方法都不能很好的体会,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手感。只有我发掘到我的第一个房址踩踏面时才真正体会到。当看到手铲剥落最后一块填土,六千多年前的抹泥踩踏面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时,我真的感觉到古人的气息,感觉到我在追逐着古人的脚步,试图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呈现给世人。找边时感觉也是一样,不再质疑,也不再疑惑,只是想把最完整最真实的房址揭露出来。当房址内所有的踩踏面,灶坑清理完毕,并根据灶坑清晰地剥落出房址出入口及踩踏面从而完成一个房址的全部清理后,内心的喜悦早已无法按捺。

    但是考古学最终的目的是复原古代社会,研究人类历史。田野考古不仅仅是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对遗存资料的第一次研究。要达到这个要求使得考古人不得不具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力。比如说在发掘房址门道时很多情况都是先考虑灶的朝向。因为古人在建灶时往往要考虑灶的鼓风、出灰、保存火种和防御野兽等问题。如果将灶口设计在门道的位置上,便可以利用门道自然鼓风,出灰也变得较为方便,所以门道很可能是和灶口及火道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在找门道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火道的朝向,事实证明同学们发掘的房址的门道都是与火道基本对应的,并且有些房址保存特别好的还在门道上发现了踩踏面,所以在田野考古中主观能动性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发掘遗存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研究的态度,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比如说我们不仅仅是要尽量全面、准确客观的揭露遗存,记录遗物的出土状态,遗迹的构造布局,更应该通过这些客观的资料研究古人的社会属性,例如社会权利、宗教信仰、社会功能等。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比较活跃的思路,通过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猜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田野考古学的基本任务。

    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田野考古发掘是进行合理的科学判断的前提与保障,而科学的考古解释与判断是田野考古学的延伸与目的,但是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以保护遗存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田野考古发掘具有不可重复性,一定要突出其再现性与保护性,最大深度的获取信息资料,更好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我们知道历史不可再现,但我们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技术与手段,再加上合理的判断与解释,考古学将会带我们逐步走近历史的真实。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1日第3版  作者:侯 哲 )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