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2010-11-1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2007年,吴良镛院士曾这样评价高句丽遗址公园:“使具有2000年历史的山城、建筑及其环境显现出来,笔力遒劲之碑文、清晰绚丽之壁画、气势磅礴之古城址,实不愧为露天的文化博物馆,这说明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只要决策正确,措施有力,就能使这并不很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争放异彩。”

    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集安市区周围,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高句丽采石场7处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麻线626号墓、西大墓、千秋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211号墓、七星山871号墓、王字墓、临江墓、角觝墓、舞踊墓、马槽墓、散莲花墓、禹山992号墓等10余处遗址展示区。公园占地面积140万平方千米,其中国内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丸都山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将军坟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好太王碑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禹山贵族墓地核心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高句丽采石场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内的文化遗存是数以万计的高句丽遗迹中的精髓。国内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早中期王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军事性山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以东方金字塔——将军坟为代表的12座高句丽王陵皆以石材构筑,外观呈截尖方锥形,结构严密,工艺精湛,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高句丽王陵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高句丽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聪明才智。素有“东北亚艺术瑰宝”之称的高句丽古墓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涵丰富,生动地描绘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场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汉字镌刻的海东第一古碑——好太王碑是高句丽吸收接纳了汉字体系和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最好诠释。

    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多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集安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扎实工作,逐步推进和完善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

    以规划为基础,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集安境内有众多的高句丽遗迹,与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民宅混杂在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化进程对高句丽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破坏,成为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整体保护,协调发展,整合资源,系统展示”的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理念,编制了《集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等整体性保护和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园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疏散城内人口、外迁公用设施,弱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公园保护的空间;规划建设了政务区、文化区、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把遗址周边的机关、学校、商铺工厂全部迁移到相关园区内;建设人性化小区,将遗址附近6000余户民宅整体搬迁到新区。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集中力量对高句丽王陵和高句丽贵族墓周边进行了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初步形成了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高句丽采石场7处公园核心区。在城市建设上,充分考虑和借鉴了高句丽古朴典雅、崇白尚石的民族建筑风格,城市建设按照体现城市主色调的“黑白灰”、展示城市品位的“素淡雅”、表现城市建筑风格的“精秀美”的理念,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开发建设,市区及遗址周边绿地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建设公园及广场6个、面积20余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特色进一步显现。

    以考古为主,文献为辅,努力发掘高句丽文化

    高句丽曾创造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高句丽文化。为了深度挖掘高句丽文化,近年来,我们加大考古发掘力度,获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200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考古计划纲要》,依据纲要,我们对集安境内高句丽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并进行了近百次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特别是200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集安市文物局集聚省内考古工作者对国内城、丸都山城2座高句丽王城,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等12座高句丽王陵,五盔坟4、5号墓、长川一号墓、冉牟墓、角觝墓、舞踊墓等27座高句丽贵族墓葬,共计42处高句丽遗迹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和勘探,勘探面积35000平方米,出土文物5000余件,并以此出版了《丸都山城》、《国内城》、《高句丽王陵》三部考古报告。

  以考古资料为主,历史文献为辅,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全方位、多层次进行高句丽文化的整理和研究,立足“大文化、大历史、大地域、大背景”的理念,发掘高句丽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举办全国高句丽学术研讨会、高句丽文化旅游节、“好太王碑”书法邀请展等活动,广泛吸引国内外学者来集安进行考古研究、学术讨论,开发了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剧目,挖掘的高句丽“艺发刻纸技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撰出版了《集安风物传说》《高句丽风情书画集》《历代诗人咏集安》《集安史话》等一批全面反映集安历史沿革和高句丽文化风情的书籍,高句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宣传,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自觉、积极地参与。因此,我们努力将高句丽遗址公园建设与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相结合,使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满足居民休闲、运动、娱乐、健身的需要,实施了国内城遗址公园免费开放、政务广场、滨江休闲广场、通沟河风情区等一批民生工程,让每一位居民都享受到大遗址保护开发建设带来的益处,让居民意识到保护遗址就是保护自身利益,自觉投身到保护遗址的行动中去。同时,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通过设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纪念日、组织小小义务讲解员到文物景区讲解、把文物保护法规纳入集安市总体普法规划、每年定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集中普法宣传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使全市人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营造了人人关心文物、人人爱护文物、人人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设施

  完善公园服务设施,体现高句丽文化特色,一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完善公园服务设施,动迁工厂、学校、居民1200余户,征地1110余亩,修建道路36.3公里,区间甬路15600延长米,绿化130万平方米,建设停车场22100平方米,建设保护管理用房和游客服务中心2760平方米。

  在公园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上,考虑到公园的整体环境风貌,既不能与遗址本体争辉斗妍,又要保持遗址周边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和空中透视走廊的通透性。建筑风格既体现高句丽建筑的古朴、典雅和回廊回转的民族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建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建筑理念。游客服务中心设有服务处,有专人为游客提供咨询、投诉服务,还提供童车、拐杖、轮椅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为了加深游客对高句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我们在园区里安排110名解说员和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免费多语种解说服务。公园设立了文物护卫大队和警务室,设立了监控系统,对重要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公园内设立了专用医务室,备有日常药品、担架等。公共卫生设施分布合理,垃圾箱数量充足,外观整洁,生态环保,并分类设置,产生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公园交通便捷顺畅,条件良好,有定时定点的旅游专线车,进出运输能力强,淡、旺季均能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

  在其他服务设施上,我们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兴建高中档住宿娱乐场所,发掘高句丽饮食文化。现已拥有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及经济型宾馆多家,以及数量众多的具有高句丽特色的餐饮场所。

(集安市文物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第9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2010-11-17

 
    2007年,吴良镛院士曾这样评价高句丽遗址公园:“使具有2000年历史的山城、建筑及其环境显现出来,笔力遒劲之碑文、清晰绚丽之壁画、气势磅礴之古城址,实不愧为露天的文化博物馆,这说明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只要决策正确,措施有力,就能使这并不很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争放异彩。”

    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集安市区周围,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高句丽采石场7处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麻线626号墓、西大墓、千秋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211号墓、七星山871号墓、王字墓、临江墓、角觝墓、舞踊墓、马槽墓、散莲花墓、禹山992号墓等10余处遗址展示区。公园占地面积140万平方千米,其中国内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丸都山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将军坟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好太王碑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禹山贵族墓地核心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高句丽采石场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内的文化遗存是数以万计的高句丽遗迹中的精髓。国内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早中期王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军事性山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以东方金字塔——将军坟为代表的12座高句丽王陵皆以石材构筑,外观呈截尖方锥形,结构严密,工艺精湛,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高句丽王陵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高句丽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聪明才智。素有“东北亚艺术瑰宝”之称的高句丽古墓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涵丰富,生动地描绘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场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汉字镌刻的海东第一古碑——好太王碑是高句丽吸收接纳了汉字体系和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最好诠释。

    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多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集安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扎实工作,逐步推进和完善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

    以规划为基础,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集安境内有众多的高句丽遗迹,与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民宅混杂在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化进程对高句丽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破坏,成为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整体保护,协调发展,整合资源,系统展示”的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理念,编制了《集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等整体性保护和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园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疏散城内人口、外迁公用设施,弱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公园保护的空间;规划建设了政务区、文化区、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把遗址周边的机关、学校、商铺工厂全部迁移到相关园区内;建设人性化小区,将遗址附近6000余户民宅整体搬迁到新区。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集中力量对高句丽王陵和高句丽贵族墓周边进行了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初步形成了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高句丽采石场7处公园核心区。在城市建设上,充分考虑和借鉴了高句丽古朴典雅、崇白尚石的民族建筑风格,城市建设按照体现城市主色调的“黑白灰”、展示城市品位的“素淡雅”、表现城市建筑风格的“精秀美”的理念,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开发建设,市区及遗址周边绿地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建设公园及广场6个、面积20余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特色进一步显现。

    以考古为主,文献为辅,努力发掘高句丽文化

    高句丽曾创造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高句丽文化。为了深度挖掘高句丽文化,近年来,我们加大考古发掘力度,获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200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考古计划纲要》,依据纲要,我们对集安境内高句丽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并进行了近百次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特别是200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集安市文物局集聚省内考古工作者对国内城、丸都山城2座高句丽王城,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等12座高句丽王陵,五盔坟4、5号墓、长川一号墓、冉牟墓、角觝墓、舞踊墓等27座高句丽贵族墓葬,共计42处高句丽遗迹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和勘探,勘探面积35000平方米,出土文物5000余件,并以此出版了《丸都山城》、《国内城》、《高句丽王陵》三部考古报告。

  以考古资料为主,历史文献为辅,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全方位、多层次进行高句丽文化的整理和研究,立足“大文化、大历史、大地域、大背景”的理念,发掘高句丽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举办全国高句丽学术研讨会、高句丽文化旅游节、“好太王碑”书法邀请展等活动,广泛吸引国内外学者来集安进行考古研究、学术讨论,开发了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剧目,挖掘的高句丽“艺发刻纸技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撰出版了《集安风物传说》《高句丽风情书画集》《历代诗人咏集安》《集安史话》等一批全面反映集安历史沿革和高句丽文化风情的书籍,高句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宣传,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自觉、积极地参与。因此,我们努力将高句丽遗址公园建设与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相结合,使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满足居民休闲、运动、娱乐、健身的需要,实施了国内城遗址公园免费开放、政务广场、滨江休闲广场、通沟河风情区等一批民生工程,让每一位居民都享受到大遗址保护开发建设带来的益处,让居民意识到保护遗址就是保护自身利益,自觉投身到保护遗址的行动中去。同时,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通过设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纪念日、组织小小义务讲解员到文物景区讲解、把文物保护法规纳入集安市总体普法规划、每年定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集中普法宣传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使全市人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营造了人人关心文物、人人爱护文物、人人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设施

  完善公园服务设施,体现高句丽文化特色,一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完善公园服务设施,动迁工厂、学校、居民1200余户,征地1110余亩,修建道路36.3公里,区间甬路15600延长米,绿化130万平方米,建设停车场22100平方米,建设保护管理用房和游客服务中心2760平方米。

  在公园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上,考虑到公园的整体环境风貌,既不能与遗址本体争辉斗妍,又要保持遗址周边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和空中透视走廊的通透性。建筑风格既体现高句丽建筑的古朴、典雅和回廊回转的民族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建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建筑理念。游客服务中心设有服务处,有专人为游客提供咨询、投诉服务,还提供童车、拐杖、轮椅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为了加深游客对高句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我们在园区里安排110名解说员和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免费多语种解说服务。公园设立了文物护卫大队和警务室,设立了监控系统,对重要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公园内设立了专用医务室,备有日常药品、担架等。公共卫生设施分布合理,垃圾箱数量充足,外观整洁,生态环保,并分类设置,产生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公园交通便捷顺畅,条件良好,有定时定点的旅游专线车,进出运输能力强,淡、旺季均能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

  在其他服务设施上,我们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兴建高中档住宿娱乐场所,发掘高句丽饮食文化。现已拥有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及经济型宾馆多家,以及数量众多的具有高句丽特色的餐饮场所。

(集安市文物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第9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