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2010-11-1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在钱塘江北岸,太湖之滨,有一方美丽的小洲—良渚。四、五千年前,智慧、勤劳的良渚先人在这方土壤肥沃、湖沼密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种植水稻,制作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与漆器,他们养蚕缫丝、织绢,用树木制作成小舟,在清澈的河面上捕鱼、相互往来。他们用土垒筑成了迄今所见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址。这些五千年前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描绘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积薄发与久远历程,奠定了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良渚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6年,良渚遗址两次进入中国政府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预备清单。2007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着手编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08年启动遗址公园一期(美丽洲公园)项目。2008年10月,美丽洲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同时建成开放。2010年10月,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一颗惊世骇俗的明珠,那么,良渚遗址就是一块失落已久的中华璞玉,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回来。
    一.   明目标,定方向,坚持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

    大遗址公园如何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路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总目标,以制订科学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以加快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为动力。牢固树立三大理念,勇于探索大遗址保护的良渚模式”。

    一是以古城遗址为中心的理念。充分挖掘良渚遗址最具文化价值和展示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系统化、人性化、自然化的立体展示设计,将良渚遗址全方位推向大众,把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区打造成为城市品质生活中传承民族历史的标志性元素。

    二是以考古和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理念。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紧扣良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保护和修复良渚遗址最具鲜明、最具特性的自然生态和景观元素,彰显良渚遗址独具天成的魅力。
    三是以传承文明综合利用为手段的理念。坚持前期论证调查为基础,深入破解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和矛盾性,认真研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类经营业态的可行性与持久性,有效规避一哄而上、一蹴而就造成的决策风险和文化资源破坏,寻求“共同点”,找准“突破点”,建立“缓冲带”,确保建成后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出精彩。

    二.   抓环境,破难点,让遗址如公园般美丽

    景观绿地,并对周边山地森林加以系统改良,形成由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院、良渚广场、美丽洲公园和良渚港文化景观轴组成的遗址公园“三点一线”的空间结构框架,建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月1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并原则通过了规划评审。在成立良渚遗址管委会,健全遗址管理所,建立文物派出所,成立文物保护执法大队,建设远程监控设施,落实日夜巡查制度,确保遗址安全的同时,破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难点。

    关停石矿,对中华文明圣地以尊重。良渚遗址北侧的天目山余脉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石材,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石矿开采业在当地兴盛,遗址区附近分布的石矿达30家,单个石矿的年产量达数百万吨。石矿开采的噪声、粉尘污染以及对自然山体的破坏成为遗址环境的最大危害。2000年,省市领导经过多次现场调研,痛下决心,作出关停石矿的决定。至2002年10月底,良渚遗址区及附近的30家石矿全部关停。三级政府为石矿关停投入的补偿经费、劳动力转移和安置经费等直接和间接费用达1亿多元,其中直接用于关停补偿的经费2000余万。自2003年起,良渚遗址管委会逐步实施对矿区的绿化整治,还青山绿色。

    南移国道,保良渚古城之完整。大观山果园,这座始建于建国初期,以盛产优质桃梨闻名,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曾经是良渚先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2007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良渚古城,虽然当年地面上的壮观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保留于地面之下的遗迹,已成为良渚文化发展高峰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但是,这块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地,在沉静肃穆几千年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被喧嚣包围的“孤岛”,104国道从东向西横穿古城腹地,将古城遗址一分为二,繁忙的过境交通和企业生产使莫角山遗址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当地政府投资2.4亿元,对全长16公里的104国道进行南移改建,1999年2月正式竣工。2008年,对老104国道穿越遗址区段沿线进行环境整治,使之成为遗址区的景观道路。

    整治环境,还遗址本来面目。良渚遗址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密集,一些企业把厂房直接建在了遗址上。1996年,余杭区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搬迁了莫角山遗址上的长命印刷厂。2004开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筹集资金,分别在良渚、瓶窑两镇落实重点遗址上农户建房的搬迁安置点,逐步搬迁重点遗址上的农户。同时,对大观山果园外场800亩土地进行种植结

    三.   抓考古,重研究,解读良渚文化之谜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坚持以考古研究为前提,密切与浙江省考古所配合,整合资源提高保护与研究水平。推进考古研究工作。反山、瑶山、汇观山、塘山、莫角山、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先后进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不断通过公开招聘,积极引进高层次的考古研究人才充实相关部门。

    成立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整合管委会、省考古所研究力量,落实场地、配备人员、引进力量,成立良渚遗址保护与研究中心,联络全国范围良渚文化研究人才,组建开放性的良渚文化研究平台。2010年在良渚博物院设立良渚研究院,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工作,及时整理考古资料,出版了《良渚》《瑶山》等考古报告和良渚文化系列研究丛书。

    建立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玉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玉文化中心),是综合性的玉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是一个是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每年召开全国性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出版玉文化研究专刊,创办玉文化研究网站,组织珍贵古玉交流展览等活动,推动中华玉文化渊源研究、玉文化产业发展、玉文化旅游参观。

    设立良渚论坛。良渚论坛是政府主导、专家参与、专业组织、定期定址的机构。2009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与杭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大遗址保护的主题,交流了各自工作经验,一致通过了《大遗址保护良渚共识》,明确了让大遗址如公园般美丽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   抓亮点,树看点,充分展示考古遗址公园的魅力

    余杭围绕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满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努力方向,依托遗址保护区外围空间,统筹配套参观服务设施建设,致力提升和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展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活力和魅力。

    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总面积1万平方米,2008年9月正式建成开放。采用了“一把良渚玉锥撒落在大地上”的构思,其建筑着眼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和良渚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设计了在山野乡村环境中,流水碧绕的小渚上,一个富有良渚古玉特有质感的良渚博物院静卧其间的格局。整体建筑由4个不完全平行的长条状建筑组成,内部留有三个通透式庭院,设临水美人靠椅,具有粗犷、大气、厚重、简洁的特点。外观如玉,与周边青山清水环境形成强烈视觉对比,给人以震撼。院藏文物3756件(组),并通过采用最新的多媒体、4D影院等现代科技表现演绎手段,再现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实物与场景。2009年“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美丽洲公园。在浙江省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余杭区斥资5.65亿元,对博物院周边808亩区块,按照“一心、一轴、两片”的规划格局建设美丽洲公园。“一心”即以良渚博物院为功能中心和景观核心;“一轴”即为突出良渚博物院对周边环境的统领地位,规划南北向设置一条宽约200米,长约1100米的曲型绿带;“两片”以中部大绿带分割而形成的东西两大生态片区。通过搬迁和整治,营造出与博物院和遗址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动迁了项目区域内的45户农户、87户职工宿舍和46家企业。将凌乱的厂房、破旧的民房、乱拉的高压线路、脏乱的小溪、破坏的山体恢复为生态之地,成为杭州市区进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漂亮入口。2010年美丽洲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

    现场展示点。根据大遗址的特点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求,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建设了汇观山、瑶山、塘山、良渚古城四面城墙墙基的展示点和文物修复现场,并将考古发掘现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公众开放。

    服务设施。已经建成的服务设施有选址于遗址区外的良渚文化村君澜国际度假酒店,与良渚博物院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是近郊乡村型五星级度假酒店,有250个客房单元,含商务会所、主题餐厅、休闲娱乐、精品商业街、创意街区等部分,提供约700个停车位。

    在遗址公园周边,有农户兴建的农夫乐园、浪里白条休闲农庄、金都生态农业园、鱼老大农庄等服务设施,有良渚文化产业园等玉文化鉴赏旅游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原始农耕、纺织、制陶、琢玉等项目,领略良渚文化神韵和遗址公园的田野风光。

    此外,在遗址公园附近,配套建设东明山森林公园、瓶窑摩崖石刻、白庐艺术馆等旅游景点及服务设施,成为参观游点丰富、主题突出、内容多样的文化旅游区。

    五.   广征询,慎决策,做好核心保护区的规划定位

    2001年,结合国家文物局对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新要求,根据良渚遗址(群)的考古、研究新成果和遗址区环境保护需要,由国家文物局指定,余杭区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重新编制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008年,余杭区、良渚遗址管委会与良渚遗址考古专家一起,确定以古城为中心,包括周边重要遗址点的遗址公园规划范围,面积25平方公里,并就概念性方案设计实施面向国际的招投标。经过公开报名、筛选,共有六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参加了概念性方案的有奖征集。经包括文物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评审,德国SOL联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在综合其他五家入围单位设计方案优点并多次到现场与专家讨论的基础上,2009年3月,德国SOL联合事务所完成了概念性方案的深化,并接受委托,与杭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起,编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10.65平方公里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历史文化认知发展为主线,辅助生态景观绿地,并对周边山地森林加以系统改良,形成由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院、良渚广场、美丽洲公园和良渚港文化景观轴组成的遗址公园“三点一线”的空间结构框架,建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月1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并原则通过了规划评审。

    结   语

    2009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参观考察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时指出,“杭州市余杭区以‘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的思路,用建设遗址公园推动保护这一做法,确立了探索大遗址保护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建设良渚考古遗址保护公园。这个思路是成熟的,这个实践也是成功的。”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第12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2010-11-17

    在钱塘江北岸,太湖之滨,有一方美丽的小洲—良渚。四、五千年前,智慧、勤劳的良渚先人在这方土壤肥沃、湖沼密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种植水稻,制作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与漆器,他们养蚕缫丝、织绢,用树木制作成小舟,在清澈的河面上捕鱼、相互往来。他们用土垒筑成了迄今所见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址。这些五千年前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描绘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积薄发与久远历程,奠定了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良渚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6年,良渚遗址两次进入中国政府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预备清单。2007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着手编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08年启动遗址公园一期(美丽洲公园)项目。2008年10月,美丽洲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同时建成开放。2010年10月,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一颗惊世骇俗的明珠,那么,良渚遗址就是一块失落已久的中华璞玉,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回来。
    一.   明目标,定方向,坚持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

    大遗址公园如何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路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总目标,以制订科学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以加快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为动力。牢固树立三大理念,勇于探索大遗址保护的良渚模式”。

    一是以古城遗址为中心的理念。充分挖掘良渚遗址最具文化价值和展示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系统化、人性化、自然化的立体展示设计,将良渚遗址全方位推向大众,把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区打造成为城市品质生活中传承民族历史的标志性元素。

    二是以考古和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理念。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紧扣良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保护和修复良渚遗址最具鲜明、最具特性的自然生态和景观元素,彰显良渚遗址独具天成的魅力。
    三是以传承文明综合利用为手段的理念。坚持前期论证调查为基础,深入破解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和矛盾性,认真研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类经营业态的可行性与持久性,有效规避一哄而上、一蹴而就造成的决策风险和文化资源破坏,寻求“共同点”,找准“突破点”,建立“缓冲带”,确保建成后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出精彩。

    二.   抓环境,破难点,让遗址如公园般美丽

    景观绿地,并对周边山地森林加以系统改良,形成由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院、良渚广场、美丽洲公园和良渚港文化景观轴组成的遗址公园“三点一线”的空间结构框架,建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月1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并原则通过了规划评审。在成立良渚遗址管委会,健全遗址管理所,建立文物派出所,成立文物保护执法大队,建设远程监控设施,落实日夜巡查制度,确保遗址安全的同时,破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难点。

    关停石矿,对中华文明圣地以尊重。良渚遗址北侧的天目山余脉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石材,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石矿开采业在当地兴盛,遗址区附近分布的石矿达30家,单个石矿的年产量达数百万吨。石矿开采的噪声、粉尘污染以及对自然山体的破坏成为遗址环境的最大危害。2000年,省市领导经过多次现场调研,痛下决心,作出关停石矿的决定。至2002年10月底,良渚遗址区及附近的30家石矿全部关停。三级政府为石矿关停投入的补偿经费、劳动力转移和安置经费等直接和间接费用达1亿多元,其中直接用于关停补偿的经费2000余万。自2003年起,良渚遗址管委会逐步实施对矿区的绿化整治,还青山绿色。

    南移国道,保良渚古城之完整。大观山果园,这座始建于建国初期,以盛产优质桃梨闻名,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曾经是良渚先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2007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良渚古城,虽然当年地面上的壮观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保留于地面之下的遗迹,已成为良渚文化发展高峰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但是,这块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地,在沉静肃穆几千年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被喧嚣包围的“孤岛”,104国道从东向西横穿古城腹地,将古城遗址一分为二,繁忙的过境交通和企业生产使莫角山遗址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当地政府投资2.4亿元,对全长16公里的104国道进行南移改建,1999年2月正式竣工。2008年,对老104国道穿越遗址区段沿线进行环境整治,使之成为遗址区的景观道路。

    整治环境,还遗址本来面目。良渚遗址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密集,一些企业把厂房直接建在了遗址上。1996年,余杭区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搬迁了莫角山遗址上的长命印刷厂。2004开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筹集资金,分别在良渚、瓶窑两镇落实重点遗址上农户建房的搬迁安置点,逐步搬迁重点遗址上的农户。同时,对大观山果园外场800亩土地进行种植结

    三.   抓考古,重研究,解读良渚文化之谜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坚持以考古研究为前提,密切与浙江省考古所配合,整合资源提高保护与研究水平。推进考古研究工作。反山、瑶山、汇观山、塘山、莫角山、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先后进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不断通过公开招聘,积极引进高层次的考古研究人才充实相关部门。

    成立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整合管委会、省考古所研究力量,落实场地、配备人员、引进力量,成立良渚遗址保护与研究中心,联络全国范围良渚文化研究人才,组建开放性的良渚文化研究平台。2010年在良渚博物院设立良渚研究院,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工作,及时整理考古资料,出版了《良渚》《瑶山》等考古报告和良渚文化系列研究丛书。

    建立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玉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玉文化中心),是综合性的玉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是一个是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每年召开全国性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出版玉文化研究专刊,创办玉文化研究网站,组织珍贵古玉交流展览等活动,推动中华玉文化渊源研究、玉文化产业发展、玉文化旅游参观。

    设立良渚论坛。良渚论坛是政府主导、专家参与、专业组织、定期定址的机构。2009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与杭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大遗址保护的主题,交流了各自工作经验,一致通过了《大遗址保护良渚共识》,明确了让大遗址如公园般美丽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   抓亮点,树看点,充分展示考古遗址公园的魅力

    余杭围绕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满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努力方向,依托遗址保护区外围空间,统筹配套参观服务设施建设,致力提升和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展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活力和魅力。

    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总面积1万平方米,2008年9月正式建成开放。采用了“一把良渚玉锥撒落在大地上”的构思,其建筑着眼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和良渚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设计了在山野乡村环境中,流水碧绕的小渚上,一个富有良渚古玉特有质感的良渚博物院静卧其间的格局。整体建筑由4个不完全平行的长条状建筑组成,内部留有三个通透式庭院,设临水美人靠椅,具有粗犷、大气、厚重、简洁的特点。外观如玉,与周边青山清水环境形成强烈视觉对比,给人以震撼。院藏文物3756件(组),并通过采用最新的多媒体、4D影院等现代科技表现演绎手段,再现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实物与场景。2009年“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美丽洲公园。在浙江省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余杭区斥资5.65亿元,对博物院周边808亩区块,按照“一心、一轴、两片”的规划格局建设美丽洲公园。“一心”即以良渚博物院为功能中心和景观核心;“一轴”即为突出良渚博物院对周边环境的统领地位,规划南北向设置一条宽约200米,长约1100米的曲型绿带;“两片”以中部大绿带分割而形成的东西两大生态片区。通过搬迁和整治,营造出与博物院和遗址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动迁了项目区域内的45户农户、87户职工宿舍和46家企业。将凌乱的厂房、破旧的民房、乱拉的高压线路、脏乱的小溪、破坏的山体恢复为生态之地,成为杭州市区进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漂亮入口。2010年美丽洲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

    现场展示点。根据大遗址的特点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求,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建设了汇观山、瑶山、塘山、良渚古城四面城墙墙基的展示点和文物修复现场,并将考古发掘现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公众开放。

    服务设施。已经建成的服务设施有选址于遗址区外的良渚文化村君澜国际度假酒店,与良渚博物院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是近郊乡村型五星级度假酒店,有250个客房单元,含商务会所、主题餐厅、休闲娱乐、精品商业街、创意街区等部分,提供约700个停车位。

    在遗址公园周边,有农户兴建的农夫乐园、浪里白条休闲农庄、金都生态农业园、鱼老大农庄等服务设施,有良渚文化产业园等玉文化鉴赏旅游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原始农耕、纺织、制陶、琢玉等项目,领略良渚文化神韵和遗址公园的田野风光。

    此外,在遗址公园附近,配套建设东明山森林公园、瓶窑摩崖石刻、白庐艺术馆等旅游景点及服务设施,成为参观游点丰富、主题突出、内容多样的文化旅游区。

    五.   广征询,慎决策,做好核心保护区的规划定位

    2001年,结合国家文物局对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新要求,根据良渚遗址(群)的考古、研究新成果和遗址区环境保护需要,由国家文物局指定,余杭区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重新编制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008年,余杭区、良渚遗址管委会与良渚遗址考古专家一起,确定以古城为中心,包括周边重要遗址点的遗址公园规划范围,面积25平方公里,并就概念性方案设计实施面向国际的招投标。经过公开报名、筛选,共有六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参加了概念性方案的有奖征集。经包括文物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评审,德国SOL联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在综合其他五家入围单位设计方案优点并多次到现场与专家讨论的基础上,2009年3月,德国SOL联合事务所完成了概念性方案的深化,并接受委托,与杭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起,编制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10.65平方公里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历史文化认知发展为主线,辅助生态景观绿地,并对周边山地森林加以系统改良,形成由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院、良渚广场、美丽洲公园和良渚港文化景观轴组成的遗址公园“三点一线”的空间结构框架,建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月1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并原则通过了规划评审。

    结   语

    2009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参观考察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时指出,“杭州市余杭区以‘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的思路,用建设遗址公园推动保护这一做法,确立了探索大遗址保护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建设良渚考古遗址保护公园。这个思路是成熟的,这个实践也是成功的。”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第12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