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瓷器爱国主义”不值得提倡

发布时间:2010-11-18文章出处:合肥在线作者:侯文学

 
  日前,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一只乾隆时期的瓷瓶,他们将其拿到当地一家拍卖行,工作人员激动不已地估价80万到120万英镑。但是,当这只花瓶拍卖时,竞拍者竟在30分钟之内,就将价格提高到了“创下世界记录的4300万英镑”,加上佣金和增值税,身价达到5300万英镑,相当于5.5亿元人民币。这不仅让拍卖师几乎敲坏了木槌,而且令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据信,竞拍者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人,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对此,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见2010年11月14日《新京报》)中国商人花巨资回购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当然属于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其爱国主义精神也十分可嘉,但这种“瓷器爱国主义”不不值得提倡。

  根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签署的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与合法管制文物进出口协定,私藏赃物者必须将文物归还原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先后加入了四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其中1989年加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7年加入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是防止文物非法出口和要求文物返还的重要公约,也是追索流失文物的主要法律依据。按照这些国际协定和公约,追索流失文物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应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依法追索。尽管这种追索困难重重,但经过努力会有所斩获的。例如,中国政府有关部门1998年从英国追索回从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3000余件,2001年从美国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某拍卖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被盗的49件珍贵文物等。既然如此,商人们就没有必要花巨资去回购。

  商人们花巨资从境外回购文物,实际等于承认非法行为合法化。在英国媒体网站,瓷瓶来源问题也引发网民激辩。在《每日电讯报》网站,网友mrbomber留言说,“看来没有人意识到为何中国人会花大价钱买下这只瓷瓶。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那些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的中国富人,的确有些‘愚蠢’,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文明……但英国人却没有这样的耻辱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则认为,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有的是战争掠夺等历史原因和“探险家”欺诈行为所致,有的是国内文物盗掘、偷窃和走私。他强调,巨资进行回购是最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如果数以百万计的流失海外文物都要以巨款进行赎购的话,无异于再次被掠,二次被盗。相当于承认了这些非法文物的合法性,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花天价回购流失境外的文物,还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近些年来,国内企业和商人花巨资回购文物的花费不菲。以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为例,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的;铜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的;铜马首也是何鸿燊于2007年再以6910万港元价格拍得捐献祖国的;今年11月12日,在英国宝龙拍卖行举行的一场拍卖中,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买家以440万美元拍下了清朝乾隆皇帝的白玉玺,相当于2800万元人民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3年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中提出一组数据,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收藏者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则更是不可估量,仅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若这些文物都要靠回购,那的需要花费多少钱啊!这些钱,在国内投资搞建设或解决民生问题,其效果无疑是可观的。

  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但有时也不能太着急”。现阶段,中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对此,很需要国家予以立法,坚持以外交和法律途径追索为主,对回购加以限制和禁止,不能让“瓷器爱国主义”大行其道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瓷器爱国主义”不值得提倡

发布时间:2010-11-18

 
  日前,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一只乾隆时期的瓷瓶,他们将其拿到当地一家拍卖行,工作人员激动不已地估价80万到120万英镑。但是,当这只花瓶拍卖时,竞拍者竟在30分钟之内,就将价格提高到了“创下世界记录的4300万英镑”,加上佣金和增值税,身价达到5300万英镑,相当于5.5亿元人民币。这不仅让拍卖师几乎敲坏了木槌,而且令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据信,竞拍者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人,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对此,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见2010年11月14日《新京报》)中国商人花巨资回购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当然属于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其爱国主义精神也十分可嘉,但这种“瓷器爱国主义”不不值得提倡。

  根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签署的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与合法管制文物进出口协定,私藏赃物者必须将文物归还原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先后加入了四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其中1989年加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7年加入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是防止文物非法出口和要求文物返还的重要公约,也是追索流失文物的主要法律依据。按照这些国际协定和公约,追索流失文物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应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依法追索。尽管这种追索困难重重,但经过努力会有所斩获的。例如,中国政府有关部门1998年从英国追索回从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3000余件,2001年从美国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某拍卖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被盗的49件珍贵文物等。既然如此,商人们就没有必要花巨资去回购。

  商人们花巨资从境外回购文物,实际等于承认非法行为合法化。在英国媒体网站,瓷瓶来源问题也引发网民激辩。在《每日电讯报》网站,网友mrbomber留言说,“看来没有人意识到为何中国人会花大价钱买下这只瓷瓶。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那些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的中国富人,的确有些‘愚蠢’,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文明……但英国人却没有这样的耻辱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则认为,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有的是战争掠夺等历史原因和“探险家”欺诈行为所致,有的是国内文物盗掘、偷窃和走私。他强调,巨资进行回购是最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如果数以百万计的流失海外文物都要以巨款进行赎购的话,无异于再次被掠,二次被盗。相当于承认了这些非法文物的合法性,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花天价回购流失境外的文物,还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近些年来,国内企业和商人花巨资回购文物的花费不菲。以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为例,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的;铜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的;铜马首也是何鸿燊于2007年再以6910万港元价格拍得捐献祖国的;今年11月12日,在英国宝龙拍卖行举行的一场拍卖中,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买家以440万美元拍下了清朝乾隆皇帝的白玉玺,相当于2800万元人民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3年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中提出一组数据,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收藏者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则更是不可估量,仅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若这些文物都要靠回购,那的需要花费多少钱啊!这些钱,在国内投资搞建设或解决民生问题,其效果无疑是可观的。

  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但有时也不能太着急”。现阶段,中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对此,很需要国家予以立法,坚持以外交和法律途径追索为主,对回购加以限制和禁止,不能让“瓷器爱国主义”大行其道了。

  

作者:侯文学

文章出处: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