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弦阁台的琴声

发布时间:2010-11-2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姚化琴

 
    听见琴声了。就在这豫东历史名城淮阳西南隅的弦歌台上——孔子当年遭困绝粮、弦歌不止的地方。

    “咚——铮——”像天际隐隐的春雷,像草原骏马的蹄声,更像此刻我的心跳,一声声,一阵阵,有条不紊中透出一种难捺的激动。

    还是那阙老夫子演奏过的乐曲吗?高雅、纯净,令人油然想起黄河源头的溪流,张开亮晶晶的琴弦,弹出满山的抑扬顿挫,天籁和鸣。或沉静似脉脉泉流深潭,或缓慢似片片水漫草滩,或激昂似挂挂瀑泻陡崖……携几多松涛鸟语,汇成了一川远古的音韵,澎澎湃湃,汹汹涌涌。
    上善若水。尤其黄河的水,那是哺育华夏儿女的乳汁啊!

    大爱如歌。特别是老夫子弹奏的歌,每一个音符都跳荡着“仁”的灵魂。

    倏地,我的眼前一晃,闪现出太史公描绘的孔子遭困的情景——

    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季节。一片离陈国都城不远的苇丛里。一群受陈国士大夫唆使的民工们,把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的孔子师徒团团包围起来,使其断粮绝炊,一连七日,只能靠芦根充饥活命。

    然而,老夫子并没屈服,依旧诵诗论道,架琴抚弦。只是提出了个令人困惑且悲愤的问题:我的学说不正确吗?我为什么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问话里含有多少痛苦和无奈。而痛苦又何止于一时的“围困”?这位受到后人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这位民族道德和精神的立法者,这位华夏文明的启蒙人,生前一直处处碰壁啊!终日凄凄惶惶,如他自嘲地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犬。

    也许孔子的高足子贡回答得不无道理:老师的学说极其伟大,所以天下没人容得下,您何不稍稍降低点标准呢?的确,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后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而学说中最根本的一条,肯定是“仁”无疑了。对统治者,孔子强调实行“仁政”(或称“德政”),即“为政以德”;对平民则要求“仁爱”,所谓的“仁者爱人”。老夫子要以此来构建一个充满“德”和“爱”的和谐世界。

    可惜,曲高和寡,应者寥寥。

    当时的社会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列国的君王们醉心于抢城掠地的厮杀中,谁肯放下屠刀,修文偃武呢?孔子的理想落空,行动受阻,实在形势使然,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现实。

    恐怕退一步,譬如放弃“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主张,孔子的命运将是另一种景象:以前,他也做过鲁国司寇(法院院长)一级的高官,且政绩卓然,后来,又有齐、卫的国君想要重用他,可由于不合于自己的为政理念,他或辞职、或拒绝,断然远离了官场,踏上了周游列国,寻求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坎坎坷坷,颠颠簸簸,终于走到了今日濒临绝境的地步。此刻,真应该进行一番反思了。

    我突然想起了苏格拉底,想起了那位享有“西方导师”之誉的希腊哲学家。也是战争带来的秩序破坏、道德沉沦,引发了他的深沉的思索。针对血腥争夺的“恶”,他告诫人们,人生的使命就是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认识藏于灵魂深处的“善”。以此为基础,建起了西方最早的伦理体系。也是生活窘迫,衣衫褴褛,带着一群弟子游说于雅典街头;言行轶事也由学生记录成书。只是结局更惨,竟被权势者判处了死刑。

    东西方的两位精神泰斗,文化昆仑,远隔重洋,又“萧条异代不同时”,怎么命运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莫非真理是牡贝身上的珍珠,孕育者必须付出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方能够闪光吐彩,照亮后人?莫非志在匡世济民的思想家,还需要经过炼狱的煎熬,使灵肉分离,只有牺牲了骨肉,灵魂才可以馨香远播,芬芳千秋?那样的话,人生岂不等于为社会而活,太苦太累了?

    思想家和庸人本质的区别处,就在于信念、节操的不同吧?他们忠于自己的学说,一袭青衫下,往往裹住副岩石般的铮铮硬骨。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微微一笑,镇定地饮下了毒酒,以身殉道。生死关头,孔子一样的心定气闲,宁折不弯。用他的话叫做,只有“杀身以成仁”,决无“求生以害仁”的道理。此刻则从容地面对厄运,张琴抚弦,奏出一幅足以流芳千秋,令后人高山仰止的风景。 (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4日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弦阁台的琴声

发布时间:2010-11-26

 
    听见琴声了。就在这豫东历史名城淮阳西南隅的弦歌台上——孔子当年遭困绝粮、弦歌不止的地方。

    “咚——铮——”像天际隐隐的春雷,像草原骏马的蹄声,更像此刻我的心跳,一声声,一阵阵,有条不紊中透出一种难捺的激动。

    还是那阙老夫子演奏过的乐曲吗?高雅、纯净,令人油然想起黄河源头的溪流,张开亮晶晶的琴弦,弹出满山的抑扬顿挫,天籁和鸣。或沉静似脉脉泉流深潭,或缓慢似片片水漫草滩,或激昂似挂挂瀑泻陡崖……携几多松涛鸟语,汇成了一川远古的音韵,澎澎湃湃,汹汹涌涌。
    上善若水。尤其黄河的水,那是哺育华夏儿女的乳汁啊!

    大爱如歌。特别是老夫子弹奏的歌,每一个音符都跳荡着“仁”的灵魂。

    倏地,我的眼前一晃,闪现出太史公描绘的孔子遭困的情景——

    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季节。一片离陈国都城不远的苇丛里。一群受陈国士大夫唆使的民工们,把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的孔子师徒团团包围起来,使其断粮绝炊,一连七日,只能靠芦根充饥活命。

    然而,老夫子并没屈服,依旧诵诗论道,架琴抚弦。只是提出了个令人困惑且悲愤的问题:我的学说不正确吗?我为什么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问话里含有多少痛苦和无奈。而痛苦又何止于一时的“围困”?这位受到后人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这位民族道德和精神的立法者,这位华夏文明的启蒙人,生前一直处处碰壁啊!终日凄凄惶惶,如他自嘲地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犬。

    也许孔子的高足子贡回答得不无道理:老师的学说极其伟大,所以天下没人容得下,您何不稍稍降低点标准呢?的确,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后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而学说中最根本的一条,肯定是“仁”无疑了。对统治者,孔子强调实行“仁政”(或称“德政”),即“为政以德”;对平民则要求“仁爱”,所谓的“仁者爱人”。老夫子要以此来构建一个充满“德”和“爱”的和谐世界。

    可惜,曲高和寡,应者寥寥。

    当时的社会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列国的君王们醉心于抢城掠地的厮杀中,谁肯放下屠刀,修文偃武呢?孔子的理想落空,行动受阻,实在形势使然,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现实。

    恐怕退一步,譬如放弃“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主张,孔子的命运将是另一种景象:以前,他也做过鲁国司寇(法院院长)一级的高官,且政绩卓然,后来,又有齐、卫的国君想要重用他,可由于不合于自己的为政理念,他或辞职、或拒绝,断然远离了官场,踏上了周游列国,寻求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坎坎坷坷,颠颠簸簸,终于走到了今日濒临绝境的地步。此刻,真应该进行一番反思了。

    我突然想起了苏格拉底,想起了那位享有“西方导师”之誉的希腊哲学家。也是战争带来的秩序破坏、道德沉沦,引发了他的深沉的思索。针对血腥争夺的“恶”,他告诫人们,人生的使命就是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认识藏于灵魂深处的“善”。以此为基础,建起了西方最早的伦理体系。也是生活窘迫,衣衫褴褛,带着一群弟子游说于雅典街头;言行轶事也由学生记录成书。只是结局更惨,竟被权势者判处了死刑。

    东西方的两位精神泰斗,文化昆仑,远隔重洋,又“萧条异代不同时”,怎么命运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莫非真理是牡贝身上的珍珠,孕育者必须付出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方能够闪光吐彩,照亮后人?莫非志在匡世济民的思想家,还需要经过炼狱的煎熬,使灵肉分离,只有牺牲了骨肉,灵魂才可以馨香远播,芬芳千秋?那样的话,人生岂不等于为社会而活,太苦太累了?

    思想家和庸人本质的区别处,就在于信念、节操的不同吧?他们忠于自己的学说,一袭青衫下,往往裹住副岩石般的铮铮硬骨。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微微一笑,镇定地饮下了毒酒,以身殉道。生死关头,孔子一样的心定气闲,宁折不弯。用他的话叫做,只有“杀身以成仁”,决无“求生以害仁”的道理。此刻则从容地面对厄运,张琴抚弦,奏出一幅足以流芳千秋,令后人高山仰止的风景。 (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4日8版)
 

作者:姚化琴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