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小孤山遗址玉制品及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1-02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傅仁义 周晓晶

    小孤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海城市东南部的孤山镇青云山脚下,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秋试掘并确定为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正式发掘,发现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和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及装饰品。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孤山洞内堆积物共分为5层,出土遗物主要分布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具有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色。据最新测年数据,小孤山遗址的年代在距今8~1.7万年之间,而第二、三层的年代约为3~2万年前。

    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达万件以上,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数量之多是我国旧石器遗址中仅有的。石料几乎全部用脉石英料加工成器,仅有几件用闪长岩、石英岩和玉料制作,将人类利用岫岩玉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3~2万年。其中一件用玉料制作的石片,是用锤击法从一块岫岩河磨玉的原石上打下来的石片,即一块河磨玉的一角,主体呈绿色,局部保留褐色石皮,长10厘米、宽5~6厘米,台面较宽,在破裂面上有明显的打击点和放射线等人工痕迹,这是制作石器产生的废料,还不能称为典型石器。

    2007年为了做热释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对小孤山遗址的地层剖面清理取样,在洞口距地表2.5米深的第三层,发现一件典型的玉质双刃尖状器。该标本器形规整,适于使用,保存完好,长10.77厘米、宽4.5厘米、厚2.08厘米,是用锤击法打下的长石片两边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两侧边缘均有明显的打击痕迹,刃边较平直,一侧刃有两处大的石片疤,另一侧刃上有修理和使用的痕迹,在其顶部和背面也有细微的台阶状修理痕迹。玉质温润,呈绿色,经检测,属透闪石玉。

    按照目前学术界对“玉器”的定义,除了制作材料为玉质,还需要使用磨制、抛光等制作技术和具有象征性的使用功能。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用玉料制作的石片和玉质双刃尖状器,虽然材料为玉质,但主要采用的是打制技术,尚未使用磨制和抛光技术,而且其功能是工具,而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品,因此它们与旧石器时代所普遍使用的石器相同,与严格意义上的“玉器”有显著的区别,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玉器,因此笔者称其为“玉制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质制品,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玉器的发源地之一,而兴隆洼玉器及其后兴盛起来的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都与岫岩透闪石玉料非常接近,所以,小孤山遗址发现的这两件玉制品,无疑应是在探讨中国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问题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它们与中国东北地区玉器的起源,或者说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起源有何关系?是否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呢?笔者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这二件玉制品的材料是来源于当地。出产透闪石玉山料的细玉沟,就在小孤山遗址西南方的山上;从细玉沟流出的、出产河磨玉的小溪,就在小孤山遗址以南不远处,汇入小孤山遗址青云山脚下的河中。所以,小孤山遗址的古代居民,从其山洞前的河流向下游走不多远,就可以从河中捞取河磨玉,在西边不远的山上,也可以采到透闪石玉,那么,他们以透闪石玉和河磨玉制作工具,也是在情里之中的事情。

    其次,与这二件玉制品共存的遗物,有钻孔的兽牙、贝壳装饰品和非常精致的骨针,这种情况与上述旧石器时代玉器共存物的情况相同,说明小孤山居民已经具有使用艺术品的审美意识(这些艺术品很可能同时还具有巫术意义),也基本掌握了钻孔、打磨等制作玉器的技术。

    基于上述二点,可以确认:小孤山遗址的居民既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玉料,又已经具备了制作艺术品的审美观念和基本技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以兽骨、兽牙和贝壳等材料来制作装饰品,而将精美的玉料加工成粗糙的实用工具,这种传统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影响。笔者在研究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现象,即辽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由于距玉材产地比较近,玉材不是很难得到,所以并不认为玉是十分珍贵的东西,而是当作优良的石材进行使用,制作成斧、凿等实用的工具;而用以表达其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的艺术品,则是采用骨、滑石、陶塑等材料来制作的,在后洼、北吴屯、郭家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很多滑石、骨、陶雕刻和陶塑的人像、人头像、猪、猪头、鸟、鹿、鱼、蝉等,它们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色彩。

    从小孤山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辽东地区以玉材制作工具而以其他材料制作艺术品的传统,从旧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并延续至新石器时代,从而导致在新石器时代,不产玉料的辽西地区玉文化非常发达,而出产玉料的辽东地区玉文化却不发达的现象,这是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可以肯定,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文化的起源,与时代较早的辽东地区小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制作玉制品并不是直接的承袭关系,只是可能采用了辽东地区的玉石原料,而以玉器制作艺术品的文化传统以及制作玉器的技术等因素,则是渊源于本地区及其他地区,如具有更悠久玉文化传统的吉黑地区以及俄罗斯等地。关于这一课题,笔者将另行撰文探讨。(作者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博物馆)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24日第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小孤山遗址玉制品及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1-02

    小孤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海城市东南部的孤山镇青云山脚下,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秋试掘并确定为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正式发掘,发现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和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及装饰品。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孤山洞内堆积物共分为5层,出土遗物主要分布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具有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色。据最新测年数据,小孤山遗址的年代在距今8~1.7万年之间,而第二、三层的年代约为3~2万年前。

    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达万件以上,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数量之多是我国旧石器遗址中仅有的。石料几乎全部用脉石英料加工成器,仅有几件用闪长岩、石英岩和玉料制作,将人类利用岫岩玉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3~2万年。其中一件用玉料制作的石片,是用锤击法从一块岫岩河磨玉的原石上打下来的石片,即一块河磨玉的一角,主体呈绿色,局部保留褐色石皮,长10厘米、宽5~6厘米,台面较宽,在破裂面上有明显的打击点和放射线等人工痕迹,这是制作石器产生的废料,还不能称为典型石器。

    2007年为了做热释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对小孤山遗址的地层剖面清理取样,在洞口距地表2.5米深的第三层,发现一件典型的玉质双刃尖状器。该标本器形规整,适于使用,保存完好,长10.77厘米、宽4.5厘米、厚2.08厘米,是用锤击法打下的长石片两边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两侧边缘均有明显的打击痕迹,刃边较平直,一侧刃有两处大的石片疤,另一侧刃上有修理和使用的痕迹,在其顶部和背面也有细微的台阶状修理痕迹。玉质温润,呈绿色,经检测,属透闪石玉。

    按照目前学术界对“玉器”的定义,除了制作材料为玉质,还需要使用磨制、抛光等制作技术和具有象征性的使用功能。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用玉料制作的石片和玉质双刃尖状器,虽然材料为玉质,但主要采用的是打制技术,尚未使用磨制和抛光技术,而且其功能是工具,而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品,因此它们与旧石器时代所普遍使用的石器相同,与严格意义上的“玉器”有显著的区别,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玉器,因此笔者称其为“玉制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质制品,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玉器的发源地之一,而兴隆洼玉器及其后兴盛起来的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都与岫岩透闪石玉料非常接近,所以,小孤山遗址发现的这两件玉制品,无疑应是在探讨中国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问题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它们与中国东北地区玉器的起源,或者说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起源有何关系?是否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呢?笔者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这二件玉制品的材料是来源于当地。出产透闪石玉山料的细玉沟,就在小孤山遗址西南方的山上;从细玉沟流出的、出产河磨玉的小溪,就在小孤山遗址以南不远处,汇入小孤山遗址青云山脚下的河中。所以,小孤山遗址的古代居民,从其山洞前的河流向下游走不多远,就可以从河中捞取河磨玉,在西边不远的山上,也可以采到透闪石玉,那么,他们以透闪石玉和河磨玉制作工具,也是在情里之中的事情。

    其次,与这二件玉制品共存的遗物,有钻孔的兽牙、贝壳装饰品和非常精致的骨针,这种情况与上述旧石器时代玉器共存物的情况相同,说明小孤山居民已经具有使用艺术品的审美意识(这些艺术品很可能同时还具有巫术意义),也基本掌握了钻孔、打磨等制作玉器的技术。

    基于上述二点,可以确认:小孤山遗址的居民既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玉料,又已经具备了制作艺术品的审美观念和基本技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以兽骨、兽牙和贝壳等材料来制作装饰品,而将精美的玉料加工成粗糙的实用工具,这种传统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影响。笔者在研究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现象,即辽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由于距玉材产地比较近,玉材不是很难得到,所以并不认为玉是十分珍贵的东西,而是当作优良的石材进行使用,制作成斧、凿等实用的工具;而用以表达其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的艺术品,则是采用骨、滑石、陶塑等材料来制作的,在后洼、北吴屯、郭家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很多滑石、骨、陶雕刻和陶塑的人像、人头像、猪、猪头、鸟、鹿、鱼、蝉等,它们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色彩。

    从小孤山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辽东地区以玉材制作工具而以其他材料制作艺术品的传统,从旧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并延续至新石器时代,从而导致在新石器时代,不产玉料的辽西地区玉文化非常发达,而出产玉料的辽东地区玉文化却不发达的现象,这是东北地区玉器起源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可以肯定,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文化的起源,与时代较早的辽东地区小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制作玉制品并不是直接的承袭关系,只是可能采用了辽东地区的玉石原料,而以玉器制作艺术品的文化传统以及制作玉器的技术等因素,则是渊源于本地区及其他地区,如具有更悠久玉文化传统的吉黑地区以及俄罗斯等地。关于这一课题,笔者将另行撰文探讨。(作者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博物馆)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24日第7版)
 

作者:傅仁义 周晓晶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