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元大都的设计和经营

发布时间:2011-02-1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谓知

    北京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北京是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改造、发展而来,而明清北京城则是建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之上。元大都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它在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美元大都:“城里满是壮丽的宫殿以及为数众多的巨大而漂亮的房屋。……全城的格状街道有如棋盘,布局如此完美和精巧,想给以恰如其分的描写,是不可能的。”

    大都的主要设计者是刘秉忠。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17岁时,曾在邢台节度使府作一小吏,后出家为僧。由于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不精通,经佛教临济宗领袖海云法师推荐,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僚。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令其还俗,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问枢密院事。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从内蒙古草原来到金中都(北京),因中都城已毁于兵火,残破不堪,便住在中都城东北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白塔山)的广寒殿里。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命刘秉忠在金中都东北方向修建新城。刘秉忠亲自勘察、选址,以一棵大树为依据,确定了大都正南门——丽正门的位置,并以通过丽正门的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展开了城市建设。在城市设计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都原则。刘秉忠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经过二三十年建设,建成了这座占地50平方公里,气势恢弘的新城。大都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均有三门,唯北面仅二个门。东面三门(自北而南):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北门(今朝阳门);南面三门(自东而西):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面三门(自北而南):肃清门(学院南路西头)、和义门(今西直门)、平则门(今阜成门);北面为健德和安贞二门。1969年拆除北京西直门明代箭楼时发现了压在箭楼之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的题记。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楼上尚存向城门上灌水的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元大都的主要营建者有张柔、张弘略、段天佑、杨琼、阿拉伯匠师也黑迭尔等人。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人。尚气节,善骑射。金贞祐年间,河北盗起,张柔聚族保寨,后归顺元。至元二年(1266)十二月,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行工部尚书段天佑不仅参与了大都城的修建工程,而且后来长期担任大都留守司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大都城建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墙、宫殿、官署等的维修和增建,也是由他负责的。张弘略,张柔第八子,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在修筑大都城时,辅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

    杨琼是河北曲阳人,其祖辈相传以石工为业。他青年学艺,刻苦钻研,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石工。营建大都时,他以石匠身份奉召来京,朝廷委派他负责管领燕南诸路石匠。在大规模的宫殿、园林建筑工程中,杨琼发挥了卓越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至元九年(1272)兴建朝阁大殿,责成杨琼领工兴造,后又担任玉石提举。至元十三年(1276),皇城棂星门内架造周桥(三座白石桥),杨琼设计并主持了这一工程,由于成绩显著,至元二十四年(1287),升为武略将军判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

    至元三年(1266)八月,忽必烈任命阿拉伯人也黑迭尔为嘉议大夫领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监修宫殿。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茶迭儿局总管,秩正三品,管领诸色人匠造作事。”“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 也黑迭尔受任后,深思熟虑,周密计划,对宫城的布局、建筑、苑囿进行了规划。并尽量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他在大都城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元大都城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11日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元大都的设计和经营

发布时间:2011-02-15

    北京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北京是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改造、发展而来,而明清北京城则是建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之上。元大都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它在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美元大都:“城里满是壮丽的宫殿以及为数众多的巨大而漂亮的房屋。……全城的格状街道有如棋盘,布局如此完美和精巧,想给以恰如其分的描写,是不可能的。”

    大都的主要设计者是刘秉忠。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17岁时,曾在邢台节度使府作一小吏,后出家为僧。由于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不精通,经佛教临济宗领袖海云法师推荐,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僚。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令其还俗,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问枢密院事。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从内蒙古草原来到金中都(北京),因中都城已毁于兵火,残破不堪,便住在中都城东北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白塔山)的广寒殿里。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命刘秉忠在金中都东北方向修建新城。刘秉忠亲自勘察、选址,以一棵大树为依据,确定了大都正南门——丽正门的位置,并以通过丽正门的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展开了城市建设。在城市设计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都原则。刘秉忠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经过二三十年建设,建成了这座占地50平方公里,气势恢弘的新城。大都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均有三门,唯北面仅二个门。东面三门(自北而南):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北门(今朝阳门);南面三门(自东而西):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面三门(自北而南):肃清门(学院南路西头)、和义门(今西直门)、平则门(今阜成门);北面为健德和安贞二门。1969年拆除北京西直门明代箭楼时发现了压在箭楼之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的题记。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楼上尚存向城门上灌水的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元大都的主要营建者有张柔、张弘略、段天佑、杨琼、阿拉伯匠师也黑迭尔等人。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人。尚气节,善骑射。金贞祐年间,河北盗起,张柔聚族保寨,后归顺元。至元二年(1266)十二月,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行工部尚书段天佑不仅参与了大都城的修建工程,而且后来长期担任大都留守司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大都城建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墙、宫殿、官署等的维修和增建,也是由他负责的。张弘略,张柔第八子,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在修筑大都城时,辅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

    杨琼是河北曲阳人,其祖辈相传以石工为业。他青年学艺,刻苦钻研,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石工。营建大都时,他以石匠身份奉召来京,朝廷委派他负责管领燕南诸路石匠。在大规模的宫殿、园林建筑工程中,杨琼发挥了卓越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至元九年(1272)兴建朝阁大殿,责成杨琼领工兴造,后又担任玉石提举。至元十三年(1276),皇城棂星门内架造周桥(三座白石桥),杨琼设计并主持了这一工程,由于成绩显著,至元二十四年(1287),升为武略将军判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

    至元三年(1266)八月,忽必烈任命阿拉伯人也黑迭尔为嘉议大夫领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监修宫殿。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茶迭儿局总管,秩正三品,管领诸色人匠造作事。”“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 也黑迭尔受任后,深思熟虑,周密计划,对宫城的布局、建筑、苑囿进行了规划。并尽量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他在大都城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元大都城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11日8版)

 

作者:谓知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