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军事区域遗产价值认知

发布时间:2011-02-2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奚江琳

    军事遗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

    2004年在 ICOMOS 文件中第一次界定了14种文化遗产的类型。这14类中既包括考古遗产、历史建筑物及建筑群等传统类型遗产,也包括文化线路等新型遗产,其中还有一类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军事遗产。从《世界遗产名录》所有项目的“类型”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军事遗产的数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世界遗产中心2009年的数据中有69个文化景观,在这69个文化景观中缺乏军事类文化景观。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类型统计表也显示,军事类文化景观为空白。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军事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都不够重视。

    事实上,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总是与战争紧密相连,没有一种人为景观像军事遗产那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血肉相连;也没有一种遗产类型像军事遗产那样意义深远,带给民族的是整体思考及反省。大型军事遗产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军事战略思想的物化体现,融合政治、经济、技术等方方面面因素。毋庸置疑,军事遗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文化基因。例如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浩大的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既是人类历史上构筑物的伟大奇迹,也是汉民族传统重防甚于重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以及农耕文明的体现。

    军事遗产是由过去的人创造的,虽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对抗的产物,然而积淀下来的智慧、技术、力量和精神,既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基因和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比如,1802年建立的美国西点军校一直是吸引无数游人的美国国家公园。西点具有美丽的校园,俯瞰哈德逊河谷,地势雄浑秀丽,哥特式石砌建筑相连成群。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两百年里,西点的毕业生无论在战场和在美国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里,处处都表现非凡。可以说,一部美国历史和一部现代国际关系史,都与这所学校难以分割。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军事教育理念、人文底蕴综合构成了西点两百年厚度的富有魅力的军事文化景观。1961年西点军校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性标志,西点军校主要建筑物列入美国政府保护的建筑遗产,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各国借鉴学习。

    军事遗产具有复杂的价值和独特的审美

    因为战争是一种冲突,军事遗产才具有更为复杂的价值承载要素,需要我们具备更为广阔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视野及胸怀去理解它的深厚内涵,去审视战争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浓墨重彩。从传说中的五帝始,甚至更早时期,历史便在这群雄争逐、风云际会中激荡。由此而产生的军事遗产给人们的冲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审美,它充分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凝聚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同时又展现出力量和冲突。正因为战争的残酷,军事遗产才体现人类伟大的潜能以及极致的力量与智慧。

    我们通常认为的文物价值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这三个核心价值之外,军事遗产具有明显的衍生价值,即军事价值。军事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它关注的是事关国家存亡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军事设施以军事效用这种功能价值为核心,一般不刻意追求艺术价值,但是根据功能也有不同区分。例如,清末广西名将苏元春在构筑大连城防御工事时,首先考虑的是战略选址,根据地形配置筑城工事。作为军事要地,大连城防御工事筑城可谓颇费心思。在大连城四周的山头上,共修筑8座中型炮台和许多碉堡、石垒,在与外界相通的险要路口设置有四道关闸,此即为“内城”。外围还修筑了4座大型炮台构筑成的“外城”。主体工事以实用为紧要,艺术修饰忽略,仅对大连城提督行署这一前线指挥中心的营构追求艺术效果。军事遗产的军事属性决定了军事价值在其价值组成中的重要地位,但军事价值是一种复杂的价值。在社会的大系统中,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等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联系。所以军事价值总是同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互联系、相伴而生,往往呈现复合与发展的状态。

    人类对美的需要与追求,这种精神力量非常深刻而且自然。人们对美的认知也是多种多样的。军事遗产的审美不同于其他类型,一般来说,它不是以愉悦美来取得世人共鸣的。军事遗产的美有时是伟大、崇高的体验,是力量美、智慧美,有时是痛苦、伤感类的感受,类似悲剧美。中国古代北方的长城,紧要处无不构筑于险峰,暗含了那个时代军事家利用地形的最高智慧,那是军事智慧的美,力量的美,不是诗情画意,田园风光,人们旅游至此,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军事联想。山西尚存战国长平大战遗址,风萧萧,白骨寒,人们凭吊于斯,无限感慨。柏林墙遗址和周围环境显得那么不谐调,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冷战曾经给予人类的痛苦还是保留了部分。总之,军事遗产触及人类最深沉的感情和最深刻的思考。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不仅具有使用上的延续性并在战争中获得不断发展。筑城之始,便注重地利,即在选址、构筑时充分考虑攻防的有利地形,所有的工事单元到工事体系无不体现深谋远虑的思考、苦心经营的韬略,其蕴涵的军事科学能有效保证它的延续性。例如,黄浦江入长江口处,宝山县辖地,是江防、海防双重要地,明末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它:“南为上海门户东为苏常藩篱,乃东南第一险要”。明代建吴淞江所城、宝山所城,清代构筑为吴淞要塞,1842年与英军激战于此,光绪年间重修整修加强,至1931年,淞沪抗战中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对清光绪炮台要塞做了一系列改进,加筑指挥、观察系统和近战工事,并作伪装处理,守军又先后构筑三道野战防御工事。依托这些工事使日军遭到重大杀伤。从淞沪所城到淞沪要塞到近现代工事折射出的是从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筑城的延续和转变,这就是军事遗产的生命延续,它以适应为目标,我们的长城也是在两千年烽火中不断发展完整的,我们西南的一些边防设施遗址所在地至今仍是防御要点。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现代教育意义。军事遗产是当时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伴随着战争而生的,它既具有历史意义,是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古代军事行动的反映、古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见证,同样也具有现代意义,能在当代社会发挥国防教育价值,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军事文化遗产一定会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它今天的使命。

    军事区域的文物遗产

    军事区域文物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国家文化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蕴含着极高的历史、军事、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分布广泛、类型丰富,而且独具特色,有不少堪称全国之最,比如西夏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大高玄殿,是我国唯一一座专供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观;还有新疆伊犁将军府、格登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军事区域文物中76%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些文物遗产大都是成片区完整保留,非常具有价值。比如边防、海防军事遗址,分布在东北地区、胶东半岛等地的殖民建筑,民国时期根据“首都计划”在南京建设的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分布在西南地区抗战时期的“陪都建筑”、抗战遗址等。营区内还有很多红色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过程,铭刻了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逐步夺取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具有“壮我军威、印证历史、彰显文明”的特殊功能。

    军事区域文物遗产的特殊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军事遗产的脉络:即放在中国历史、军事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定。这样可以避免仅仅按时间或按类型的偏颇。

    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建筑遗产(不含和军事相关的)。这一类中包含有古建筑及涉及非军事活动的近现代建筑,是军队建筑遗产中一般意义的建筑遗产,也是和地方建筑遗产一致的一类,有庙宇、书院、教堂、古遗址、民国建筑等等。刚解放时,解放军为了不扰民,就住在庙宇里,这也是许多庙宇存于营区内的历史原因。

    第二类是和军事史相关的建筑遗产。比如,成吉思汗边墙、伊犁将军府、山海关八国联军军营旧址、虎门炮台旧址等。

    第三类是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相关的重要机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有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比如,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叶挺24师指挥部旧址,沈阳军区某部志愿军司令部旧址,总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装某试验训练基地1号发射场等。这一类中一直未被关注的是1949年后到六十年代中期,军队建筑遗产中存在的特殊文化附加价值的建筑遗产,例如五、六十年代许多办公楼、礼堂等、前苏联援建建筑,以及照壁等。它们或是苏式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形式、或具有象征意识形态的建筑符号,凝聚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热情,是一种时代标本。这些建筑的文化附加价值有的超过建筑本体价值,有的两者融为一体。这些建筑遗产,大多数人还无法认识其价值。文物就是历史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建筑一定会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有一定地位。

    人民军队具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多年来,部队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各类文物得到了基本的保护。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快速“城市化”对文物遗产保护的冲击中,部队利用营区封闭管理的特点,使保存文物古迹免遭毁坏,为文物古迹的安全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类遗址因其坚固存世较多,这几年因城市经济发展,毁坏亦较多,亟须系统性的整理与保护。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址,从中透视出的是近现代中华民族饱受欺辱、蹒跚发展、自觉自强的足迹。我们要保护并纪念它们。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18日4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军事区域遗产价值认知

发布时间:2011-02-23

    军事遗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

    2004年在 ICOMOS 文件中第一次界定了14种文化遗产的类型。这14类中既包括考古遗产、历史建筑物及建筑群等传统类型遗产,也包括文化线路等新型遗产,其中还有一类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军事遗产。从《世界遗产名录》所有项目的“类型”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军事遗产的数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世界遗产中心2009年的数据中有69个文化景观,在这69个文化景观中缺乏军事类文化景观。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类型统计表也显示,军事类文化景观为空白。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军事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都不够重视。

    事实上,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总是与战争紧密相连,没有一种人为景观像军事遗产那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血肉相连;也没有一种遗产类型像军事遗产那样意义深远,带给民族的是整体思考及反省。大型军事遗产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军事战略思想的物化体现,融合政治、经济、技术等方方面面因素。毋庸置疑,军事遗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文化基因。例如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浩大的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既是人类历史上构筑物的伟大奇迹,也是汉民族传统重防甚于重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以及农耕文明的体现。

    军事遗产是由过去的人创造的,虽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对抗的产物,然而积淀下来的智慧、技术、力量和精神,既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基因和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比如,1802年建立的美国西点军校一直是吸引无数游人的美国国家公园。西点具有美丽的校园,俯瞰哈德逊河谷,地势雄浑秀丽,哥特式石砌建筑相连成群。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两百年里,西点的毕业生无论在战场和在美国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里,处处都表现非凡。可以说,一部美国历史和一部现代国际关系史,都与这所学校难以分割。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军事教育理念、人文底蕴综合构成了西点两百年厚度的富有魅力的军事文化景观。1961年西点军校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性标志,西点军校主要建筑物列入美国政府保护的建筑遗产,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各国借鉴学习。

    军事遗产具有复杂的价值和独特的审美

    因为战争是一种冲突,军事遗产才具有更为复杂的价值承载要素,需要我们具备更为广阔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视野及胸怀去理解它的深厚内涵,去审视战争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浓墨重彩。从传说中的五帝始,甚至更早时期,历史便在这群雄争逐、风云际会中激荡。由此而产生的军事遗产给人们的冲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审美,它充分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凝聚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同时又展现出力量和冲突。正因为战争的残酷,军事遗产才体现人类伟大的潜能以及极致的力量与智慧。

    我们通常认为的文物价值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这三个核心价值之外,军事遗产具有明显的衍生价值,即军事价值。军事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它关注的是事关国家存亡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军事设施以军事效用这种功能价值为核心,一般不刻意追求艺术价值,但是根据功能也有不同区分。例如,清末广西名将苏元春在构筑大连城防御工事时,首先考虑的是战略选址,根据地形配置筑城工事。作为军事要地,大连城防御工事筑城可谓颇费心思。在大连城四周的山头上,共修筑8座中型炮台和许多碉堡、石垒,在与外界相通的险要路口设置有四道关闸,此即为“内城”。外围还修筑了4座大型炮台构筑成的“外城”。主体工事以实用为紧要,艺术修饰忽略,仅对大连城提督行署这一前线指挥中心的营构追求艺术效果。军事遗产的军事属性决定了军事价值在其价值组成中的重要地位,但军事价值是一种复杂的价值。在社会的大系统中,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等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联系。所以军事价值总是同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互联系、相伴而生,往往呈现复合与发展的状态。

    人类对美的需要与追求,这种精神力量非常深刻而且自然。人们对美的认知也是多种多样的。军事遗产的审美不同于其他类型,一般来说,它不是以愉悦美来取得世人共鸣的。军事遗产的美有时是伟大、崇高的体验,是力量美、智慧美,有时是痛苦、伤感类的感受,类似悲剧美。中国古代北方的长城,紧要处无不构筑于险峰,暗含了那个时代军事家利用地形的最高智慧,那是军事智慧的美,力量的美,不是诗情画意,田园风光,人们旅游至此,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军事联想。山西尚存战国长平大战遗址,风萧萧,白骨寒,人们凭吊于斯,无限感慨。柏林墙遗址和周围环境显得那么不谐调,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冷战曾经给予人类的痛苦还是保留了部分。总之,军事遗产触及人类最深沉的感情和最深刻的思考。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不仅具有使用上的延续性并在战争中获得不断发展。筑城之始,便注重地利,即在选址、构筑时充分考虑攻防的有利地形,所有的工事单元到工事体系无不体现深谋远虑的思考、苦心经营的韬略,其蕴涵的军事科学能有效保证它的延续性。例如,黄浦江入长江口处,宝山县辖地,是江防、海防双重要地,明末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它:“南为上海门户东为苏常藩篱,乃东南第一险要”。明代建吴淞江所城、宝山所城,清代构筑为吴淞要塞,1842年与英军激战于此,光绪年间重修整修加强,至1931年,淞沪抗战中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对清光绪炮台要塞做了一系列改进,加筑指挥、观察系统和近战工事,并作伪装处理,守军又先后构筑三道野战防御工事。依托这些工事使日军遭到重大杀伤。从淞沪所城到淞沪要塞到近现代工事折射出的是从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筑城的延续和转变,这就是军事遗产的生命延续,它以适应为目标,我们的长城也是在两千年烽火中不断发展完整的,我们西南的一些边防设施遗址所在地至今仍是防御要点。

    军事遗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现代教育意义。军事遗产是当时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伴随着战争而生的,它既具有历史意义,是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古代军事行动的反映、古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见证,同样也具有现代意义,能在当代社会发挥国防教育价值,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军事文化遗产一定会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它今天的使命。

    军事区域的文物遗产

    军事区域文物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国家文化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蕴含着极高的历史、军事、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分布广泛、类型丰富,而且独具特色,有不少堪称全国之最,比如西夏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大高玄殿,是我国唯一一座专供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观;还有新疆伊犁将军府、格登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军事区域文物中76%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些文物遗产大都是成片区完整保留,非常具有价值。比如边防、海防军事遗址,分布在东北地区、胶东半岛等地的殖民建筑,民国时期根据“首都计划”在南京建设的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分布在西南地区抗战时期的“陪都建筑”、抗战遗址等。营区内还有很多红色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过程,铭刻了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逐步夺取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具有“壮我军威、印证历史、彰显文明”的特殊功能。

    军事区域文物遗产的特殊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军事遗产的脉络:即放在中国历史、军事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定。这样可以避免仅仅按时间或按类型的偏颇。

    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建筑遗产(不含和军事相关的)。这一类中包含有古建筑及涉及非军事活动的近现代建筑,是军队建筑遗产中一般意义的建筑遗产,也是和地方建筑遗产一致的一类,有庙宇、书院、教堂、古遗址、民国建筑等等。刚解放时,解放军为了不扰民,就住在庙宇里,这也是许多庙宇存于营区内的历史原因。

    第二类是和军事史相关的建筑遗产。比如,成吉思汗边墙、伊犁将军府、山海关八国联军军营旧址、虎门炮台旧址等。

    第三类是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相关的重要机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有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比如,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叶挺24师指挥部旧址,沈阳军区某部志愿军司令部旧址,总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装某试验训练基地1号发射场等。这一类中一直未被关注的是1949年后到六十年代中期,军队建筑遗产中存在的特殊文化附加价值的建筑遗产,例如五、六十年代许多办公楼、礼堂等、前苏联援建建筑,以及照壁等。它们或是苏式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形式、或具有象征意识形态的建筑符号,凝聚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热情,是一种时代标本。这些建筑的文化附加价值有的超过建筑本体价值,有的两者融为一体。这些建筑遗产,大多数人还无法认识其价值。文物就是历史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建筑一定会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有一定地位。

    人民军队具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多年来,部队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各类文物得到了基本的保护。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快速“城市化”对文物遗产保护的冲击中,部队利用营区封闭管理的特点,使保存文物古迹免遭毁坏,为文物古迹的安全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类遗址因其坚固存世较多,这几年因城市经济发展,毁坏亦较多,亟须系统性的整理与保护。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址,从中透视出的是近现代中华民族饱受欺辱、蹒跚发展、自觉自强的足迹。我们要保护并纪念它们。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18日4版)
 

作者:奚江琳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