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指南针计划 指向民族魂

发布时间:2011-06-2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2011年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40名中学历史教师再次与“考古”相遇。

    与2010年12月接受“指南针计划进校园”的培训一样,中学老师们再次在北大听讲座、参观、讨论……我是这40名老师中的一员,和其他很多老师一样,我觉得自己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考古学的知识、一些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可亲可敬的考古人,一群热爱、敬畏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考古人,通过这些考古人,我得以走进古代文明,与古人对话;通过这些考古人,我们得以认识到古代文明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第一个讲座就令人印象深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雷兴山老师生动的讲述,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接触了一些最基本的考古学常识,体会了些许考古学家们通过遗迹、遗存再现古代社会的艰难,以及考古学家们走近古人再现古人生活后的兴奋与幸福;而雷老师提到的当今中国盗墓贼猖獗地盗挖古墓,文物贩子大量转卖文物等现象,则让人揪心。最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学老师感动的,是雷老师最后两句情深意切的拜托:“拜托老师们把文物保护的意识带到中学生中,并通过中学生影响到他们的家人……拜托老师们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输送更多的热爱考古、热爱文物保护的优秀学生”,这两句拜托让我们看到了北大考古人的赤子之心: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并希望更多的人能主动让这文明的薪火更旺、更亮。感谢指南针计划、感谢北大老师,让我们意识到了肩头的责任。

    后面的讲座精彩纷呈,北大老师们精彩的讲授听得我们这些中学老师大呼过瘾,我们曾经对于“文物”“考古”等字眼非常不敏感,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但那毕竟少了些真切,多了些主观。而现在这些讲座,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演进渐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民族在岁月中穿行的记忆就这样被唤醒,这些记忆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因了这些记忆,我们的民族丰盈、伟大。因了这些记忆,我们这些个体生命对我们的民族有了了解,并因这种了解而产生热爱与深情。同时,因了这些记忆,作为个体生命和作为群体民族的我们了解了“我从哪里来?”才能想清楚“我要去哪里?”

    感谢北大这些对考古有着无限深情,又有着深厚学养老师们,他们点醒、教育了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中学历史老师,让我们意识到文物的价值,也同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忙”(是“心”+“亡”),作为个体的人若只是忙于生计,那就“是心灵的死亡”,所以在繁忙的求生计之外,个人要让心灵醒着,去关注生活的美丽。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所有人只是忙于现实地发展经济、提高技术,而没有心灵醒着,欣赏和守护美丽的文化遗产,那么这个民族之魂也会慢慢死去,所以我们也需要有人醒着,为民族守望文化。

    自司南发明以来,指南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一直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而今天,在中国经济建设大潮不断涌起、科技进步屡创新高、而对文物的破坏行为也在屡创新高的时候,“指南针计划”为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我们不仅要自己树立中华守望文明、传承文明的信念,还要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薪火”的意识通过日常教育传达给我们的学生,并经由他们传达给社会上更多的人。这样中国就不仅因其不断增加的经济、科技、国防力量而越来越强大,同时因其不断增加的文化内涵而越来越伟大,“近者说(悦),远者来”。

    “指南针计划”指向的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指向的是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感谢北大,让我们与“指南针计划”相遇,与生命相遇,与责任相遇。任重而道远,共勉!(北京四中   徐   雁)

(《中国文物报》2011年6月17日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指南针计划 指向民族魂

发布时间:2011-06-20


    2011年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40名中学历史教师再次与“考古”相遇。

    与2010年12月接受“指南针计划进校园”的培训一样,中学老师们再次在北大听讲座、参观、讨论……我是这40名老师中的一员,和其他很多老师一样,我觉得自己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考古学的知识、一些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可亲可敬的考古人,一群热爱、敬畏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考古人,通过这些考古人,我得以走进古代文明,与古人对话;通过这些考古人,我们得以认识到古代文明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第一个讲座就令人印象深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雷兴山老师生动的讲述,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接触了一些最基本的考古学常识,体会了些许考古学家们通过遗迹、遗存再现古代社会的艰难,以及考古学家们走近古人再现古人生活后的兴奋与幸福;而雷老师提到的当今中国盗墓贼猖獗地盗挖古墓,文物贩子大量转卖文物等现象,则让人揪心。最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学老师感动的,是雷老师最后两句情深意切的拜托:“拜托老师们把文物保护的意识带到中学生中,并通过中学生影响到他们的家人……拜托老师们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输送更多的热爱考古、热爱文物保护的优秀学生”,这两句拜托让我们看到了北大考古人的赤子之心: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并希望更多的人能主动让这文明的薪火更旺、更亮。感谢指南针计划、感谢北大老师,让我们意识到了肩头的责任。

    后面的讲座精彩纷呈,北大老师们精彩的讲授听得我们这些中学老师大呼过瘾,我们曾经对于“文物”“考古”等字眼非常不敏感,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但那毕竟少了些真切,多了些主观。而现在这些讲座,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演进渐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民族在岁月中穿行的记忆就这样被唤醒,这些记忆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因了这些记忆,我们的民族丰盈、伟大。因了这些记忆,我们这些个体生命对我们的民族有了了解,并因这种了解而产生热爱与深情。同时,因了这些记忆,作为个体生命和作为群体民族的我们了解了“我从哪里来?”才能想清楚“我要去哪里?”

    感谢北大这些对考古有着无限深情,又有着深厚学养老师们,他们点醒、教育了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中学历史老师,让我们意识到文物的价值,也同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忙”(是“心”+“亡”),作为个体的人若只是忙于生计,那就“是心灵的死亡”,所以在繁忙的求生计之外,个人要让心灵醒着,去关注生活的美丽。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所有人只是忙于现实地发展经济、提高技术,而没有心灵醒着,欣赏和守护美丽的文化遗产,那么这个民族之魂也会慢慢死去,所以我们也需要有人醒着,为民族守望文化。

    自司南发明以来,指南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一直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而今天,在中国经济建设大潮不断涌起、科技进步屡创新高、而对文物的破坏行为也在屡创新高的时候,“指南针计划”为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我们不仅要自己树立中华守望文明、传承文明的信念,还要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薪火”的意识通过日常教育传达给我们的学生,并经由他们传达给社会上更多的人。这样中国就不仅因其不断增加的经济、科技、国防力量而越来越强大,同时因其不断增加的文化内涵而越来越伟大,“近者说(悦),远者来”。

    “指南针计划”指向的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指向的是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感谢北大,让我们与“指南针计划”相遇,与生命相遇,与责任相遇。任重而道远,共勉!(北京四中   徐   雁)

(《中国文物报》2011年6月17日3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