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1-07-0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于2009年12月结束,2010年全省各地又进行了查漏补缺,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和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验收组分别于2010年11月和12月通过了对广东省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整体验收。2011年5月,广东省文物普查办根据国家普查办反馈的修改意见对数据包进行再次修改,并在6月7日得到国家普查办和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对数据包的最终确认,其中普查新发现数量为27000余处,占调查登记总量的70%多。

    仅此而言,广东省这次普查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不可移动文物从这次普查前的10000多处增至37000多处,说明广东省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力地说明了广东是文物资源大省、文化大省,也为下一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跃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全社会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进一步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活动。基于此,广东省也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活动,将全省一百个有代表性的新发现文物点资料编印成《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并发放给全省。这些新发现中有不少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如深圳邓小平塑像、南澳Ι号沉船(南澳县三点金沉船遗址)、阳春达摩像岩画、南海西华寺遗址、始兴长围民居、顺德糖厂老厂房、东莞广九铁路南桥等。

    1.清溪松岗村窑址

    清溪松岗村窑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松岗村北部,年代为明清时期,延续至中华民国。分布范围较大。目前可见的遗迹有窑炉2座,均为龙窑。残留有夯土墙体或墙基的房址6间,灰砂构筑的淘洗池(炼泥池)2处,石块构筑的圆形池1处,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岭岩矿。遗址中有大量废弃堆积,采集到大量的青花瓷器、青釉瓷器和褐釉瓷器残件,种类有碗、盘、杯、碟等日常用瓷,还有窑具匣钵、窑垫等生产工具。整个生产流程如取土、炼泥、制作、烧造以及附属建筑等均有遗迹保存,遗物丰富,产品质量较高,在广东目前所见的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

    清溪松岗村窑址是青花瓷窑系从粤东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实证,对研究广东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2.邓邦鑑 夫妇墓

    邓邦鑑夫妇墓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城北乡文丰园行政村下井村北境岭,坐东北向西南,为交椅形墓,宽5米,深10.3米,占地面积为88平方米。青石砌筑。墓园前有石柱围栏、墓门两侧石狮一对,咸丰元年地界碑各一通,中有石祭台一个;墓园中部有石牌坊一座,上有匾,前面题刻“年高德邵”,后面题刻“百岁藏台”四字,两侧楹联为“北境大开世界,南阳壮起规模”。坟包前有墓志铭碑二通,保存完整,墓碑正文为“皇清颐化例授布政使司经历纯正邓大府君之墓”,墓主为邓邦鑑(清乾隆乙戌年-道光庚戌)享年九十二岁。其右侧5米处有邓公原配夫人墓一座,坐西北向东南,宽2.6米,深7.4米,占地20平方米。墓碑文阴刻“顺化邓正母和俭吴安人坟”,纪年为嘉庆十四年八月吉旦。

    邓邦鑑夫妇墓构造奇特,富有地方特色,是研究粤西地区埋葬习俗的珍贵实物例证,极具文物价值。

    3.通真岩岩画

    通真岩岩画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春湾镇前进行政村大铜石村背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具体年代不详,但可以肯定早于清光绪年。因岩画下部被清光绪乙酉年(1885)“歌台暖响”石刻打破。岩画宽0.8米,残高0.5米,墨绘线描佛教初祖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画中达摩祖师额头高广,双目炯然,锡杖倚肩,梵相俱现,正悠然坐于西归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只履”系在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上,被刻意细描。人物头部及衣衫涂红彩,线条简括飘逸,禅意盎然。

    通真岩岩画这种以古代摩崖岩画形式出现的达摩像十分罕见,它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4.长围村围屋

    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有木梯可登楼。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民居青砖瓦木构筑。中间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薄青砖。

    长围村围屋是始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整组建筑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有重要价值。

    5.南沙村陈氏宗祠

    南沙村陈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沙行政村新村街十四巷1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二年(1817)维修、同治九年(1870)维修扩建。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五进,总面阔29.4米,总进深83米,面积2440.2平方米。中路三间三进,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素胎“金玉满堂”瓦当。南沙陈氏宗祠整座建筑木雕、砖雕、石雕精美,规模宏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保存较完整,总体布局巧妙,空间开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中华民国三个时期建筑风格。

    南沙村陈氏宗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和北方文化的传播、研究珠江三角洲历史和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黄沙塘高桥

    黄沙塘高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坦塘村。为清代四跨式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黄沙塘沥,全部用花岗岩石打制而成,桥面长21.57米,宽0.8米,桥高3.8米。黄沙塘高桥结构简单坚固,既省材省料,又便于排洪,造型简洁,且坚固实用。是研究惠州地区古代石桥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岭南乡村桥梁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7.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横跨东江。1907年8月动工,1911年建成通车。广九铁路石龙南桥原为广九铁路单线铁路大桥,钢石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桥设5孔,第1~4孔为70米下承椼梁,第5孔为20米上承钢板梁,全长324.8米。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对广九铁路进行频繁轰炸,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钢梁杆多处中弹穿孔。1938年春,日军集中轰炸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同年10月,为阻挡日军南侵,驻军奉命炸毁石龙南铁路桥两个桥墩,路轨下塌,交通中断。1943年,日军开始修桥,次年10月3日恢复全面通车。

    1966年和1985年两次大修。1994年广深准高速铁路石龙特大桥建成通车。2007年3月,广深铁路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此桥所在的铁路线废弃停运,现由东莞武警支队四中队派军驻守。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曾为广九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香港物质供应和促进粤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科学、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石龙南特大桥、四线石龙南桥三桥并立,见证了广九铁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铁路修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作为最早的粤港交通线上的枢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8.潘氏宅院

    潘氏宅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231号。为龙溪潘氏私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714平方米。院内主楼居中巍然兀立,宽12米,深12米,高10米。为西式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带半地下室,折中主义风格。基座处理成半地下室。楼前以露天石阶14级登上首层。首层高4米,大门居中,前部有深2米的方柱券廊,护栏施铁花。红木大门镶彩色玻璃,图案精巧。二楼与首层大致相同。楼顶为平天台,四周女儿墙上有灰塑。百叶门、木地板、铺地彩色瓷砖、彩色玻璃窗花保存完好。

    潘氏入粤始祖潘启开办了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为公认的洋行领袖。兴建潘氏大院的潘佩如,民国初年曾任职于广州市咨议局筹办处,创办了广东公医学校医院、河南仁济留医院。潘氏后人对公益多有贡献。

    潘氏宅院于2008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较早吸收西方建筑艺术,采用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建造的欧式洋楼,属优秀近现代建筑中的典型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9.季立居

    季立居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宫岌上。据资料记载:1913年马六甲华侨应贤公返乡购地建成。坐西北向东南,由牌坊式外门楼、禾坪、水井、堂屋、化胎、围龙、左右横屋、杂间(距主体建筑50米左右)等组成,总面阔36.33米,总进深49.04米,共30个房间,占地面积约1790平方米。为二堂二横一附杠一围龙土木结构走马楼布局,通面阔36.33米,通进深33.41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213.79平方米。堂屋正立面为悬山顶,横屋为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墙。下堂平面呈凹肚形,大门梁椽瓦底有彩绘图案,木构件采穿花、雕花工艺;厨房顶建烟楼。

    季立居祖祠合一、古朴典雅,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敦亲睦邻、和谐的生活形态,对于研究梅州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具有较高价值。

    10.顺德糖厂

    顺德糖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居委沙头村。1934年陈济棠兴办地方实业时,投资330万元建成。捷克斯可达工厂连工包料承建,制糖设备来自捷克。尚存四栋早期厂房:制糖车间、压榨车间和成品糖仓库两间;以及助晶箱、桔水罐等早期设施。钢框架结构,大跨度钢桁架上盖铁皮顶,空心红砖墙。砖身有“永业砖窑”“永”“河南小港”等铭文。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采纳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冯锐的《复兴广东糖业计划》,兴建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糖厂,包括新造糖厂、市头糖厂、顺德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和惠阳糖厂。顺德糖厂压榨能力为1千吨/24小时。1949年后,顺德糖厂先后隶属中央轻工业部、省轻工业厅、省糖业公司和佛山市糖纸公司,现为民营企业。

    顺德糖厂是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糖厂,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是中国近代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国制糖行业史与广东近代工业发展史,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1日4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1-07-05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于2009年12月结束,2010年全省各地又进行了查漏补缺,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和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验收组分别于2010年11月和12月通过了对广东省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整体验收。2011年5月,广东省文物普查办根据国家普查办反馈的修改意见对数据包进行再次修改,并在6月7日得到国家普查办和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对数据包的最终确认,其中普查新发现数量为27000余处,占调查登记总量的70%多。

    仅此而言,广东省这次普查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不可移动文物从这次普查前的10000多处增至37000多处,说明广东省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力地说明了广东是文物资源大省、文化大省,也为下一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跃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全社会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进一步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活动。基于此,广东省也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活动,将全省一百个有代表性的新发现文物点资料编印成《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并发放给全省。这些新发现中有不少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如深圳邓小平塑像、南澳Ι号沉船(南澳县三点金沉船遗址)、阳春达摩像岩画、南海西华寺遗址、始兴长围民居、顺德糖厂老厂房、东莞广九铁路南桥等。

    1.清溪松岗村窑址

    清溪松岗村窑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松岗村北部,年代为明清时期,延续至中华民国。分布范围较大。目前可见的遗迹有窑炉2座,均为龙窑。残留有夯土墙体或墙基的房址6间,灰砂构筑的淘洗池(炼泥池)2处,石块构筑的圆形池1处,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岭岩矿。遗址中有大量废弃堆积,采集到大量的青花瓷器、青釉瓷器和褐釉瓷器残件,种类有碗、盘、杯、碟等日常用瓷,还有窑具匣钵、窑垫等生产工具。整个生产流程如取土、炼泥、制作、烧造以及附属建筑等均有遗迹保存,遗物丰富,产品质量较高,在广东目前所见的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

    清溪松岗村窑址是青花瓷窑系从粤东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实证,对研究广东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2.邓邦鑑 夫妇墓

    邓邦鑑夫妇墓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城北乡文丰园行政村下井村北境岭,坐东北向西南,为交椅形墓,宽5米,深10.3米,占地面积为88平方米。青石砌筑。墓园前有石柱围栏、墓门两侧石狮一对,咸丰元年地界碑各一通,中有石祭台一个;墓园中部有石牌坊一座,上有匾,前面题刻“年高德邵”,后面题刻“百岁藏台”四字,两侧楹联为“北境大开世界,南阳壮起规模”。坟包前有墓志铭碑二通,保存完整,墓碑正文为“皇清颐化例授布政使司经历纯正邓大府君之墓”,墓主为邓邦鑑(清乾隆乙戌年-道光庚戌)享年九十二岁。其右侧5米处有邓公原配夫人墓一座,坐西北向东南,宽2.6米,深7.4米,占地20平方米。墓碑文阴刻“顺化邓正母和俭吴安人坟”,纪年为嘉庆十四年八月吉旦。

    邓邦鑑夫妇墓构造奇特,富有地方特色,是研究粤西地区埋葬习俗的珍贵实物例证,极具文物价值。

    3.通真岩岩画

    通真岩岩画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春湾镇前进行政村大铜石村背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具体年代不详,但可以肯定早于清光绪年。因岩画下部被清光绪乙酉年(1885)“歌台暖响”石刻打破。岩画宽0.8米,残高0.5米,墨绘线描佛教初祖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画中达摩祖师额头高广,双目炯然,锡杖倚肩,梵相俱现,正悠然坐于西归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只履”系在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上,被刻意细描。人物头部及衣衫涂红彩,线条简括飘逸,禅意盎然。

    通真岩岩画这种以古代摩崖岩画形式出现的达摩像十分罕见,它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4.长围村围屋

    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有木梯可登楼。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民居青砖瓦木构筑。中间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薄青砖。

    长围村围屋是始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整组建筑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有重要价值。

    5.南沙村陈氏宗祠

    南沙村陈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沙行政村新村街十四巷1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二年(1817)维修、同治九年(1870)维修扩建。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五进,总面阔29.4米,总进深83米,面积2440.2平方米。中路三间三进,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素胎“金玉满堂”瓦当。南沙陈氏宗祠整座建筑木雕、砖雕、石雕精美,规模宏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保存较完整,总体布局巧妙,空间开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中华民国三个时期建筑风格。

    南沙村陈氏宗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和北方文化的传播、研究珠江三角洲历史和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黄沙塘高桥

    黄沙塘高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坦塘村。为清代四跨式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黄沙塘沥,全部用花岗岩石打制而成,桥面长21.57米,宽0.8米,桥高3.8米。黄沙塘高桥结构简单坚固,既省材省料,又便于排洪,造型简洁,且坚固实用。是研究惠州地区古代石桥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岭南乡村桥梁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7.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横跨东江。1907年8月动工,1911年建成通车。广九铁路石龙南桥原为广九铁路单线铁路大桥,钢石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桥设5孔,第1~4孔为70米下承椼梁,第5孔为20米上承钢板梁,全长324.8米。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对广九铁路进行频繁轰炸,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钢梁杆多处中弹穿孔。1938年春,日军集中轰炸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同年10月,为阻挡日军南侵,驻军奉命炸毁石龙南铁路桥两个桥墩,路轨下塌,交通中断。1943年,日军开始修桥,次年10月3日恢复全面通车。

    1966年和1985年两次大修。1994年广深准高速铁路石龙特大桥建成通车。2007年3月,广深铁路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此桥所在的铁路线废弃停运,现由东莞武警支队四中队派军驻守。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曾为广九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香港物质供应和促进粤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科学、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石龙南特大桥、四线石龙南桥三桥并立,见证了广九铁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铁路修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作为最早的粤港交通线上的枢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8.潘氏宅院

    潘氏宅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231号。为龙溪潘氏私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714平方米。院内主楼居中巍然兀立,宽12米,深12米,高10米。为西式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带半地下室,折中主义风格。基座处理成半地下室。楼前以露天石阶14级登上首层。首层高4米,大门居中,前部有深2米的方柱券廊,护栏施铁花。红木大门镶彩色玻璃,图案精巧。二楼与首层大致相同。楼顶为平天台,四周女儿墙上有灰塑。百叶门、木地板、铺地彩色瓷砖、彩色玻璃窗花保存完好。

    潘氏入粤始祖潘启开办了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为公认的洋行领袖。兴建潘氏大院的潘佩如,民国初年曾任职于广州市咨议局筹办处,创办了广东公医学校医院、河南仁济留医院。潘氏后人对公益多有贡献。

    潘氏宅院于2008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较早吸收西方建筑艺术,采用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建造的欧式洋楼,属优秀近现代建筑中的典型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9.季立居

    季立居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宫岌上。据资料记载:1913年马六甲华侨应贤公返乡购地建成。坐西北向东南,由牌坊式外门楼、禾坪、水井、堂屋、化胎、围龙、左右横屋、杂间(距主体建筑50米左右)等组成,总面阔36.33米,总进深49.04米,共30个房间,占地面积约1790平方米。为二堂二横一附杠一围龙土木结构走马楼布局,通面阔36.33米,通进深33.41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213.79平方米。堂屋正立面为悬山顶,横屋为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墙。下堂平面呈凹肚形,大门梁椽瓦底有彩绘图案,木构件采穿花、雕花工艺;厨房顶建烟楼。

    季立居祖祠合一、古朴典雅,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敦亲睦邻、和谐的生活形态,对于研究梅州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具有较高价值。

    10.顺德糖厂

    顺德糖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居委沙头村。1934年陈济棠兴办地方实业时,投资330万元建成。捷克斯可达工厂连工包料承建,制糖设备来自捷克。尚存四栋早期厂房:制糖车间、压榨车间和成品糖仓库两间;以及助晶箱、桔水罐等早期设施。钢框架结构,大跨度钢桁架上盖铁皮顶,空心红砖墙。砖身有“永业砖窑”“永”“河南小港”等铭文。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采纳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冯锐的《复兴广东糖业计划》,兴建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糖厂,包括新造糖厂、市头糖厂、顺德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和惠阳糖厂。顺德糖厂压榨能力为1千吨/24小时。1949年后,顺德糖厂先后隶属中央轻工业部、省轻工业厅、省糖业公司和佛山市糖纸公司,现为民营企业。

    顺德糖厂是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糖厂,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是中国近代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国制糖行业史与广东近代工业发展史,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1日4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