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开辟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专栏研究的设想

发布时间:2011-07-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袁 靖

    日前参加《考古》杂志社举办的庆祝《考古》获得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期刊奖的座谈会,提出开辟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专栏的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展开阐述。这里借“科技考古漫谈”的栏目畅所欲言。

    现在,科技考古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在已经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这个项目中,一共有4个课题,分别为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精神与社会文化研究等,研究内容以科技考古某个领域或综合几个领域研究的课题占到3个。在刚刚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这个项目中,跟中华文明探源密切相关的课题大致有9个,其中以科技考古某个领域或综合几个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技术与生业研究、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GIS在考古中的应用等,科技考古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多数。由此反映出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投入的研究经费越来越多,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潮流。毫无疑问,要做好科技考古研究,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其中,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加强与考古学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作为发表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杂志,也要积极地思考如何从学术杂志的角度推动科技考古的发展。比如,如何更好地展示科技考古研究的成果,如何积极参与引领科技考古的发展趋势等等。其实,这些思考的核心涉及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杂志当前及今后如何在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

    我的建议是现在科技考古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包括《考古》在内的不少地方上出版的多本考古杂志能否考虑设置反映科技考古研究成果的栏目,或者是已经设置科技考古栏目的杂志能否把栏目再做的具体一点。比如,我最近正在审阅一篇关于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人骨食性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揭示出不同规格的墓葬出土人骨的营养级是不一样的。用大白话说,就是地位高的人吃得好,地位低的人吃的差。这个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揭示出来的科学研究结果,经得起重复实验,为考古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个结论很重要。另外,我参与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最近完成了一篇讨论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多种动物的食性的文章,这些动物包括家养的和野生的,通过研究,可以为我们探讨家养动物提供食物结构的证据,也可以了解鹿等一些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特征,扩充我们对各种动物食物结构的认识,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研究,在国际动物考古学界也是属于前沿性的。其三,我了解有一位学者正在做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的食性分析,对这个地区某个遗址的大量人骨和多种动物进行大样本量的食性分析研究,在国内还是首例。尤其是对当时水牛的食性研究,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结果,值得认真探讨。如果策划一个食性分析的栏目,集中刊登这几篇关于人和动物的食性研究的文章,是很有意义的。由此我也想到科技考古的其他研究领域,比如,对于年代学研究而言,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多个位于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考古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数据都有了新的认识,这牵涉到多个地区新石器时代年代框架的细化。对于环境考古研究而言,以往比较注重自然剖面的取样,开展孢粉研究等,复原古气候,探讨气候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现在,开始更加注重从各种资源、古地貌和古水文的角度来探讨具体遗址的人地关系。对于动植物考古而言,我们认识到更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的食物种类和比例,更多的有关当时人的祭祀、战争、骨器制作等活动中利用动物的信息。对于冶金考古研究而言,多个采矿和冶炼遗址的发现,对于各个地区早期青铜器特征的把握等,出现了一批亮点。另外,陶器研究中的制作技法研究跟以往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石器研究中的石材鉴定跟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等,通过对具体遗址的研究都可以推出一批新的成果。上述各个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可以分别汇总到一起做成一个个专栏。这类专栏对于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此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发表,对于深化考古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当然,鉴于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可能现在负责各类考古杂志的编辑们还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些专栏的策划和组稿工作。这种事情可以委托科技考古某个领域的专家和考古杂志的编辑共同来策划,一起来完成。

    我们的《考古》杂志及不少地方上出版的多本考古杂志,在介绍中国考古学及各个地区考古学的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考古学走到欣欣向荣的今天,这些考古杂志的努力功不可没。相信在推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全面介入到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考古杂志也一定能够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再立新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22日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开辟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专栏研究的设想

发布时间:2011-07-25

    日前参加《考古》杂志社举办的庆祝《考古》获得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期刊奖的座谈会,提出开辟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专栏的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展开阐述。这里借“科技考古漫谈”的栏目畅所欲言。

    现在,科技考古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在已经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这个项目中,一共有4个课题,分别为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精神与社会文化研究等,研究内容以科技考古某个领域或综合几个领域研究的课题占到3个。在刚刚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这个项目中,跟中华文明探源密切相关的课题大致有9个,其中以科技考古某个领域或综合几个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技术与生业研究、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GIS在考古中的应用等,科技考古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多数。由此反映出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投入的研究经费越来越多,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潮流。毫无疑问,要做好科技考古研究,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其中,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加强与考古学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作为发表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杂志,也要积极地思考如何从学术杂志的角度推动科技考古的发展。比如,如何更好地展示科技考古研究的成果,如何积极参与引领科技考古的发展趋势等等。其实,这些思考的核心涉及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杂志当前及今后如何在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

    我的建议是现在科技考古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包括《考古》在内的不少地方上出版的多本考古杂志能否考虑设置反映科技考古研究成果的栏目,或者是已经设置科技考古栏目的杂志能否把栏目再做的具体一点。比如,我最近正在审阅一篇关于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人骨食性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揭示出不同规格的墓葬出土人骨的营养级是不一样的。用大白话说,就是地位高的人吃得好,地位低的人吃的差。这个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揭示出来的科学研究结果,经得起重复实验,为考古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个结论很重要。另外,我参与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最近完成了一篇讨论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多种动物的食性的文章,这些动物包括家养的和野生的,通过研究,可以为我们探讨家养动物提供食物结构的证据,也可以了解鹿等一些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特征,扩充我们对各种动物食物结构的认识,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研究,在国际动物考古学界也是属于前沿性的。其三,我了解有一位学者正在做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遗址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的食性分析,对这个地区某个遗址的大量人骨和多种动物进行大样本量的食性分析研究,在国内还是首例。尤其是对当时水牛的食性研究,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结果,值得认真探讨。如果策划一个食性分析的栏目,集中刊登这几篇关于人和动物的食性研究的文章,是很有意义的。由此我也想到科技考古的其他研究领域,比如,对于年代学研究而言,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多个位于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考古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数据都有了新的认识,这牵涉到多个地区新石器时代年代框架的细化。对于环境考古研究而言,以往比较注重自然剖面的取样,开展孢粉研究等,复原古气候,探讨气候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现在,开始更加注重从各种资源、古地貌和古水文的角度来探讨具体遗址的人地关系。对于动植物考古而言,我们认识到更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的食物种类和比例,更多的有关当时人的祭祀、战争、骨器制作等活动中利用动物的信息。对于冶金考古研究而言,多个采矿和冶炼遗址的发现,对于各个地区早期青铜器特征的把握等,出现了一批亮点。另外,陶器研究中的制作技法研究跟以往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石器研究中的石材鉴定跟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等,通过对具体遗址的研究都可以推出一批新的成果。上述各个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可以分别汇总到一起做成一个个专栏。这类专栏对于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此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发表,对于深化考古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当然,鉴于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可能现在负责各类考古杂志的编辑们还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些专栏的策划和组稿工作。这种事情可以委托科技考古某个领域的专家和考古杂志的编辑共同来策划,一起来完成。

    我们的《考古》杂志及不少地方上出版的多本考古杂志,在介绍中国考古学及各个地区考古学的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考古学走到欣欣向荣的今天,这些考古杂志的努力功不可没。相信在推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全面介入到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考古杂志也一定能够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再立新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22日7版)
 

作者:袁 靖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