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绝不准许大遗址变“农庄”

发布时间:2011-07-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祁 慧 李波涛

    ◎楚纪南故城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2010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拟将其建成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范区。

    ◎2011年2月,未经荆州市文物、规划等部门的许可,楚纪南城遗址区一村民以宅基地入股,与开发商圈地10余亩,投资近400万元违法开工兴建别墅式农庄,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一场大遗址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背景:荆楚文化发祥地

    湖北楚纪南故城西连八岭山,东邻雨台山,南望长江,北靠纪山,东南为古云梦泽。楚纪南故城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20代楚王在此建都达411年。湖北荆州也因此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楚纪南故城现存遗址的土城垣周长15.5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现存的荆州古城仅为楚纪南故城的1/3。

    1961年,楚纪南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将楚纪南故城遗址纳入“十一五”时期全国首批36处大遗址保护重点规划项目库。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楚纪南故城(含八岭山、熊家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今年11月,2011中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将在荆州举行,建设中的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向中外嘉宾隆重亮相。
    违法:日夜建别墅农庄

    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12组位于楚纪南故城遗址区内,距离楚纪南故城烽火台遗址约百米。今年2月,松柏村12组一位农户自行拆除了房屋,在其宅基地四周建起围墙,并开工违建农庄。

    荆州市文物部门获悉此事后,立即向荆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市政府迅速责令市、区规划、国土资源、文物及荆州区纪南镇政府等部门进行查处。殊不知,在当地的文物、规划部门执法人员责令停止施工,恢复原貌时,违建方置若罔闻,以“打游击”方式,日夜违法抢建。今年5月,1排平房、6栋别墅相继即将竣工,违法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违法圈地10余亩。

    荆州市城乡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说,经查,私自违建农庄涉及7名当事人。违法建设工程包括6栋2层楼房和1栋平房,面积2286平方米,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今年6月17日,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向违法建房当事人送达了《行政处罚听证权利告知书》,告知了拟“限期拆除”的处罚意见,并根据违法建房当事人申请,6月20日举行了听证会。

    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合议认定,违法建房户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事实清楚,且共同建设的有关建筑物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保护区,侵占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文化遗址保护区用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只能消除对纪南城遗址保护的影响,责令违建方自行拆除违法建筑物。

    查处:违建方自拆到位

    6月30日前,荆州市政府已就此事召开了数次督办会议,责令违建方于7月5日前自拆。否则,由荆州市荆州区政府组织人力予以强拆。7月1日,荆州市政府召开了新闻通气会,通报了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村民与开发商在楚纪南城遗址区违建别墅农庄一事。省、市两级媒体记者现场跟踪采访。荆州市人大内司委监督此次拆违。

    就在当日,开发商开始组织挖掘机等拆除设备,雇请30余名工人开始拆除作业。荆州市政府副市长朱惠民曾先后两次现场查看自拆进展。荆州市、荆州区政府及部门有关领导现场督办。7月6日晚8时许,开发商将违法建筑自拆完毕。

    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工作人员说,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以宅基地入股与湖南籍开发商违法抢建别墅农庄的村民,仅200平方米宅基地办理过手续,其他用地均未办土地使用手续,属违法用地。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对违法抢建的别墅农庄拆除后,按照文物等部门的建议,对个别已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村民另安排其宅基地。

    荆州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违法抢建别墅农庄为湖南籍开发商,违法抢建别墅农庄前,当地村民隐瞒了宅基地面积的前提下,以宅基地入股,邀请他们共建别墅农庄,且不知违法建筑所建地属大遗址保护范围。当得悉他们属违法抢建,并要求自行拆除后,他们表示理解当地政府、文物等部门的做法。

    该负责人说,由于荆州市政府领导重视,严格依法行政,从实际出发,人性化操作,才让此次强拆顺利完成。目前,荆州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其中位于纪南城烽火台周边的荆州驾考中心搬迁选址已完成,检测车间已拆除,办公大楼设施正在外迁;荆州区纪南镇安家岔粮站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考古工作站正在进行资产评估,新址已落实,文物开始装箱;附近某单位临时仓库的搬迁进入倒计时。另外,纪南宫殿区整治的调查已完成,拆迁和拆违方案拟定中。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22日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绝不准许大遗址变“农庄”

发布时间:2011-07-25

    ◎楚纪南故城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2010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拟将其建成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范区。

    ◎2011年2月,未经荆州市文物、规划等部门的许可,楚纪南城遗址区一村民以宅基地入股,与开发商圈地10余亩,投资近400万元违法开工兴建别墅式农庄,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一场大遗址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背景:荆楚文化发祥地

    湖北楚纪南故城西连八岭山,东邻雨台山,南望长江,北靠纪山,东南为古云梦泽。楚纪南故城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20代楚王在此建都达411年。湖北荆州也因此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楚纪南故城现存遗址的土城垣周长15.5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现存的荆州古城仅为楚纪南故城的1/3。

    1961年,楚纪南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将楚纪南故城遗址纳入“十一五”时期全国首批36处大遗址保护重点规划项目库。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楚纪南故城(含八岭山、熊家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今年11月,2011中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将在荆州举行,建设中的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向中外嘉宾隆重亮相。
    违法:日夜建别墅农庄

    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12组位于楚纪南故城遗址区内,距离楚纪南故城烽火台遗址约百米。今年2月,松柏村12组一位农户自行拆除了房屋,在其宅基地四周建起围墙,并开工违建农庄。

    荆州市文物部门获悉此事后,立即向荆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市政府迅速责令市、区规划、国土资源、文物及荆州区纪南镇政府等部门进行查处。殊不知,在当地的文物、规划部门执法人员责令停止施工,恢复原貌时,违建方置若罔闻,以“打游击”方式,日夜违法抢建。今年5月,1排平房、6栋别墅相继即将竣工,违法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违法圈地10余亩。

    荆州市城乡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说,经查,私自违建农庄涉及7名当事人。违法建设工程包括6栋2层楼房和1栋平房,面积2286平方米,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今年6月17日,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向违法建房当事人送达了《行政处罚听证权利告知书》,告知了拟“限期拆除”的处罚意见,并根据违法建房当事人申请,6月20日举行了听证会。

    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合议认定,违法建房户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事实清楚,且共同建设的有关建筑物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保护区,侵占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文化遗址保护区用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只能消除对纪南城遗址保护的影响,责令违建方自行拆除违法建筑物。

    查处:违建方自拆到位

    6月30日前,荆州市政府已就此事召开了数次督办会议,责令违建方于7月5日前自拆。否则,由荆州市荆州区政府组织人力予以强拆。7月1日,荆州市政府召开了新闻通气会,通报了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村民与开发商在楚纪南城遗址区违建别墅农庄一事。省、市两级媒体记者现场跟踪采访。荆州市人大内司委监督此次拆违。

    就在当日,开发商开始组织挖掘机等拆除设备,雇请30余名工人开始拆除作业。荆州市政府副市长朱惠民曾先后两次现场查看自拆进展。荆州市、荆州区政府及部门有关领导现场督办。7月6日晚8时许,开发商将违法建筑自拆完毕。

    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工作人员说,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以宅基地入股与湖南籍开发商违法抢建别墅农庄的村民,仅200平方米宅基地办理过手续,其他用地均未办土地使用手续,属违法用地。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对违法抢建的别墅农庄拆除后,按照文物等部门的建议,对个别已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村民另安排其宅基地。

    荆州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违法抢建别墅农庄为湖南籍开发商,违法抢建别墅农庄前,当地村民隐瞒了宅基地面积的前提下,以宅基地入股,邀请他们共建别墅农庄,且不知违法建筑所建地属大遗址保护范围。当得悉他们属违法抢建,并要求自行拆除后,他们表示理解当地政府、文物等部门的做法。

    该负责人说,由于荆州市政府领导重视,严格依法行政,从实际出发,人性化操作,才让此次强拆顺利完成。目前,荆州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其中位于纪南城烽火台周边的荆州驾考中心搬迁选址已完成,检测车间已拆除,办公大楼设施正在外迁;荆州区纪南镇安家岔粮站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考古工作站正在进行资产评估,新址已落实,文物开始装箱;附近某单位临时仓库的搬迁进入倒计时。另外,纪南宫殿区整治的调查已完成,拆迁和拆违方案拟定中。


(《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22日3版)
 

作者:祁 慧 李波涛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