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发布时间:2011-08-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方 启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体质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发展,已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及手段,并日益在各相关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考古学为例,体质人类学可以从四个层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透骨见人”

    所谓“透骨见人”,就是指看到人体骨骼就能够了解到其性别、年龄、形象样貌、体质特征、种族属性甚至食谱、职业等等一系列其生前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结合各种方法手段从人体骨骼上得到的直接信息,故称“透骨见人”。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具人骨标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人。

    “透骨见人”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体质人类学对于考古学的最根本、最传统的帮助方式。这些信息不但能够帮助考古工作者了解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古人类种群特征、形象样貌、生活习惯等,还能够帮助研究当时的职业分工、阶级形态等等。但是,对于体质人类学来说,这只是最初级的研究层次,这项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研究能力。比之更高一层的研究层次应该是“透人见骨”。
  
    “透人见骨”

    所谓“透人见骨”,就是指看到活生生的人就能知道其人骨形态、骨骼特点,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以被“透视”为去掉血肉的人骨。

    这项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现生人群的种族特性、人体形态特点,进而和“透骨见人”结合在一起,将古人骨与现代人类进行对比与分析,这就可以帮助我们获知古人到今人的进化特点、种系变化方向、人类的融合与迁徙等等,而这些往往就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与起点。这一层次已经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更高层次,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到更高一层的“透骨见骨”。

 

    “透骨见骨”

    所谓“透骨见骨”,就是指看到人体骨骼资料就能知道哪些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人体骨骼资料和其相近或相关,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具人骨资料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密切,有的疏离,有的血脉相连,有的形似陌路。

    对于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来说,这一层次往往就是研究的最高层次,首先我们“透骨见人”,然后再“透人见骨”,由此达到“透骨见骨”的目的。所以人们往往认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对于某批古代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研究,再将其与其他古代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比对分析,最后得到一个亲疏远近等等的结论。但是,这种研究并不能回答这样的疑问:同一文化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群,同样的人群为什么又会创造不同的文化,同一地域为什么会有不同人群创造的同一文化,文化的传承是否意味着族群的延续,族群消亡而文化一定会被毁灭吗……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研究问题——“透人见人”。

  
    “透人见人”

    所谓“透人见人”,其实是指二层意思,一是我们在“透骨见骨”之后形成一个循环,看到古代人骨就能在脑海中勾画出一条到今人的路途,看到今人也能猜想到其远祖的大致状态,看到身旁的人就能联想到万里之外的人群,总结出今人的关系,古人的亲缘,所谓今古相连、南北交织,成就纵横交错的人类发展谱系;二是与考古中的“透物见人”结合在一起,透人体之“人”见考古之“人”,还要透考古之“人”见人体之“人”,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应该学考古,懂考古,与考古学的“透物见人”携手并行,从解释人群与人群入手,继而从人群到文化,再而从文化到文化,再从文化再到人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结合的最高层次,也是所有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当然,要达到这一层次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种种不足: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重视考古遗址中的人骨资料研究,轻视现生人群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以致“重古轻今”,这表现为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对考古遗址中的残破不全、样本稀少、研究复杂的古代人骨趋之若鹜,而冷落特征明确、研究简便、样本丰富、鲜活生动的现代人群,似乎是要待百年后这些人群化作枯骨,再将对这些人群的研究工作留给那时的体质人类学者们(就算没经火葬,百年后真不知能有几成标本留存);在对古代人骨的研究中人们又常常重视少数民族的人骨资料研究,轻视汉族人骨资料研究以致“重夷轻汉”,这常使得连发掘者都不注意搜集汉墓的人骨标本,殊不知汉族也是兼容并包、千头万绪、形态各异的,而追根溯源、疏清脉络的最直接证据就是人骨资料,而这些证据就这样湮没了,可叹啊;在具体的人骨研究中,体质人类学者又重视头骨研究,轻视肢骨研究以致“重头轻脚”,这常常表现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都是头部与头部的比较研究,视角都集中在脖子以上,四肢成了陪衬,人体的千差万别、族群的特异又岂能只是面目的各异而已(姚明和刘翔的区别可不是只在脸上啊)……

    这些不足正在桎梏学科的发展,只要认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必将获得更好的成长,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四个层次将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使这一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9日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发布时间:2011-08-25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体质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发展,已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及手段,并日益在各相关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考古学为例,体质人类学可以从四个层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透骨见人”

    所谓“透骨见人”,就是指看到人体骨骼就能够了解到其性别、年龄、形象样貌、体质特征、种族属性甚至食谱、职业等等一系列其生前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结合各种方法手段从人体骨骼上得到的直接信息,故称“透骨见人”。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具人骨标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人。

    “透骨见人”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体质人类学对于考古学的最根本、最传统的帮助方式。这些信息不但能够帮助考古工作者了解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古人类种群特征、形象样貌、生活习惯等,还能够帮助研究当时的职业分工、阶级形态等等。但是,对于体质人类学来说,这只是最初级的研究层次,这项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研究能力。比之更高一层的研究层次应该是“透人见骨”。
  
    “透人见骨”

    所谓“透人见骨”,就是指看到活生生的人就能知道其人骨形态、骨骼特点,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以被“透视”为去掉血肉的人骨。

    这项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现生人群的种族特性、人体形态特点,进而和“透骨见人”结合在一起,将古人骨与现代人类进行对比与分析,这就可以帮助我们获知古人到今人的进化特点、种系变化方向、人类的融合与迁徙等等,而这些往往就是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与起点。这一层次已经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更高层次,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到更高一层的“透骨见骨”。

 

    “透骨见骨”

    所谓“透骨见骨”,就是指看到人体骨骼资料就能知道哪些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人体骨骼资料和其相近或相关,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具人骨资料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密切,有的疏离,有的血脉相连,有的形似陌路。

    对于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来说,这一层次往往就是研究的最高层次,首先我们“透骨见人”,然后再“透人见骨”,由此达到“透骨见骨”的目的。所以人们往往认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对于某批古代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研究,再将其与其他古代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比对分析,最后得到一个亲疏远近等等的结论。但是,这种研究并不能回答这样的疑问:同一文化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群,同样的人群为什么又会创造不同的文化,同一地域为什么会有不同人群创造的同一文化,文化的传承是否意味着族群的延续,族群消亡而文化一定会被毁灭吗……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研究问题——“透人见人”。

  
    “透人见人”

    所谓“透人见人”,其实是指二层意思,一是我们在“透骨见骨”之后形成一个循环,看到古代人骨就能在脑海中勾画出一条到今人的路途,看到今人也能猜想到其远祖的大致状态,看到身旁的人就能联想到万里之外的人群,总结出今人的关系,古人的亲缘,所谓今古相连、南北交织,成就纵横交错的人类发展谱系;二是与考古中的“透物见人”结合在一起,透人体之“人”见考古之“人”,还要透考古之“人”见人体之“人”,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应该学考古,懂考古,与考古学的“透物见人”携手并行,从解释人群与人群入手,继而从人群到文化,再而从文化到文化,再从文化再到人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结合的最高层次,也是所有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当然,要达到这一层次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种种不足: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重视考古遗址中的人骨资料研究,轻视现生人群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以致“重古轻今”,这表现为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对考古遗址中的残破不全、样本稀少、研究复杂的古代人骨趋之若鹜,而冷落特征明确、研究简便、样本丰富、鲜活生动的现代人群,似乎是要待百年后这些人群化作枯骨,再将对这些人群的研究工作留给那时的体质人类学者们(就算没经火葬,百年后真不知能有几成标本留存);在对古代人骨的研究中人们又常常重视少数民族的人骨资料研究,轻视汉族人骨资料研究以致“重夷轻汉”,这常使得连发掘者都不注意搜集汉墓的人骨标本,殊不知汉族也是兼容并包、千头万绪、形态各异的,而追根溯源、疏清脉络的最直接证据就是人骨资料,而这些证据就这样湮没了,可叹啊;在具体的人骨研究中,体质人类学者又重视头骨研究,轻视肢骨研究以致“重头轻脚”,这常常表现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都是头部与头部的比较研究,视角都集中在脖子以上,四肢成了陪衬,人体的千差万别、族群的特异又岂能只是面目的各异而已(姚明和刘翔的区别可不是只在脸上啊)……

    这些不足正在桎梏学科的发展,只要认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必将获得更好的成长,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四个层次将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使这一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9日7版)
 

作者:方 启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