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傣族土司墓葬出土的金银器

发布时间:2011-09-1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罗一华

 

 

    特殊的土官制度,形成于元朝。

    土官,是元政权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在民族地区设立路、府、州、县,委派当地民族头人担任总管、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职。土官受朝廷封号,佩有朝廷符印,并享受世袭待遇(“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继之,无则妻承夫职……”),甚至“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土官制度对保持多民族的云南统一于封建中央王朝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以后的云南历史也有深远影响。

    据《元史·文宗本记》载:“至顺二年(1331)二月,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许之”《明史·土司志》载:“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姓。”

    云南省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原姓阿,元朝时阿只弄与其子罕旺曾为景东府两任总管(约60年),后归顺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陶并封为土知府。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俄陶任第一任知府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陶烺殉职,陶氏土司世代袭职,至二十五任陶烺后,值咸丰、同治年间滇西农民大起义,加之朝廷“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景东陶氏土司由盛而衰,最终崩溃,以后陶氏的承传己无详细资料可考。从历史跨度上看,陶氏统治景东前承元末、中历明代,后续清朝。其间的兴衰与更替,史书方志虽有记载,但大都语焉不详;民间对陶氏土司的传说也不少,但又缺乏必要的实物支撑。

    1988年11月,在陶府遗址修建干休所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刻有“故知府少凤公墓”的石碑,打破了陶氏土司墓葬的沉寂。报请省市文物部门批准,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抢救性发掘了少凤公墓和知府陶金等三座墓葬。1996年、2000年、2003年又先后在陶金墓葬遗址附近抢救性发掘了三座无名氏墓葬。除故知府少凤公墓仅出土一件圆柄铜匙外,其余五座墓葬均有数量不等的出土物。遗憾的是,只有陶氏第九任知府陶金墓、碑完整,其余各墓不见墓碑,难以确认墓室主人。但从出土器物推测,应是陶氏中声名显赫、地位尊贵者。

    知府陶金墓碑平置土中,碑额呈弧形,碑正中楷书阴刻“显考知府陶讳金”,字面朝上,碑首向北,用八块宽14 厘米—18 厘米的盖板石封面。墓室南宽120厘米,北宽138厘米,长360厘米,深160厘米,全用长30厘米-32厘米,宽15厘米-16厘米,厚7厘米-8厘米的青砖支砌,从底到面18层。坑底未用砖,东西两壁各有6个宽16厘米,高18厘米,深16厘米的方形龛孔,内置泥质陶罐、陶壶、米谷、糕点、乌骨。棺木四周填45厘米的碳渣和石灰。整座明代土知府陶金墓葬出土金器512件、银器21件、铜器5件,共538件。以下对部分藏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博物馆的金银器略作介绍:

    1. 金面具(图1):高16.2厘米,宽13厘米,重38克,金质。模压成有眼、眉、鼻、口、耳的椭圆形,男人面像,色泽稍褪,保存完好。

    2. 镶宝石金盒(图2):通高6.2厘米,长12.5厘米,宽7厘米,重115.7克,冲压成长方椭圆形,盖和身形制相同,上下对称,扣相合。盖面高隆,顶部錾饰及点焊,嵌有红七蓝二宝石的菊花饰组成双菱图案,盖身两端外壁焊有对称的梅花脚环耳,用途不详,保存完好。

    3. 镶宝石压印莲叶盖罐(图3):银质,通高20厘米,罐高1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12厘米,盖高4.5厘米,重356.8克。盖沿成六曲莲叶形与罐口沿相扣合,盖面高隆,分别有嵌红蓝宝石的六朵缠枝莲花,一仰莲嵌宝石作钮,罐肩部一周如意纹,圆腹下斜收至底,浅圈足。罐盖稍破损变形,罐底受压变形,氧化严重,通体色泽发暗,用途不详。

    4. 如意云纹莲瓣帽顶(图4):重16克,金质,饰物下层锥体空成六瓣秋葵状,镂空部分用金丝编焊成网纹加嵌宝石,上部是嵌红、蓝各三宝石的六棱瓜柱扣合的双莲饰,插入下部锥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保存完好。

    5.带盖长颈蕉叶纹银净水瓶(图5):通高36.5厘米,瓶高23厘米,套盖高26.7厘米,口径4.8厘米,瓶口径2.4厘米,底径7.5厘米,重量266.8克。细长颈,圆鼓腹,浅圈足。瓶肩以上錾刻云纹、蕉叶纹等四层纹饰,瓶底錾刻一周蕉叶纹,底残损。套盖成喇叭形,上小下大,顶部用金箔压成三重瓣仰莲。整个银瓶除顶部外,通体发暗,光泽全无。

    6. 莲瓣形錾云纹金勺(图6):长14厘米,勺宽4.1厘米,把长7.5厘米,重22.4克。四条凹槽线将匙面分成四瓣莲苞形,把上錾刻有流云纹,把端錾刻一“寿”字。

    7. 穿底菱形金杯(图7):杯高3.6厘米,长5厘米,宽3.6厘米,重12.6克。捶打焊接成六边菱形,杯体六面分别有莲花、牡丹等不同纹饰,底部正中有似铜钱状孔。

    8. 莲花金水碗(图8):高5.6厘米, 口径10厘米,底径4.8厘米,重73.4克。莲花口,腹外壁依莲瓣布列十条凸棱线,莲瓣中部锤打有“水碗”二字,内部有相应的凹体。内底部捶打成十瓣莲花图形,中心有“寿”字。

    9. 金镶宝石执壶(图9):金质,通高15.4厘米,重124克。流管口高于壶口,扁平耳形把,盖呈复瓣仰莲,莲瓣嵌红、蓝各三粒宝石,顶端一嵌红宝石的小莲花作钮,腹肩部分别嵌红、蓝各三粒宝石,3.5厘米长的金链连接壶把顶端及盖钮交接处。做工精美,保存完好。

    10. 带托八角金杯(图10):金杯高2.8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2.4厘米,重21克。杯壁錾刻三层莲花瓣,杯外壁焊一莲叶茎为把,卷莲叶嵌一红宝石为把顶,莲叶高出杯口焊接口沿。金盘高0.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6厘米,重40.6克。盘内正中錾刻一牡丹,周围饰有嵌红、蓝各四粒宝石的缠枝牡丹花,平足。金杯及托盘保存完好,做工精美。

    这些金银器选材精良,造型美观,做工精巧,是陶氏土司贵族奢华生活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尚习俗和宗教意识,为今天乃至今后研究土司制度和景东历史文化、追寻傣族发展历史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中国文物报》2011年9月14日5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傣族土司墓葬出土的金银器

发布时间:2011-09-16

 

 

    特殊的土官制度,形成于元朝。

    土官,是元政权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在民族地区设立路、府、州、县,委派当地民族头人担任总管、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职。土官受朝廷封号,佩有朝廷符印,并享受世袭待遇(“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继之,无则妻承夫职……”),甚至“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土官制度对保持多民族的云南统一于封建中央王朝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以后的云南历史也有深远影响。

    据《元史·文宗本记》载:“至顺二年(1331)二月,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许之”《明史·土司志》载:“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姓。”

    云南省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原姓阿,元朝时阿只弄与其子罕旺曾为景东府两任总管(约60年),后归顺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陶并封为土知府。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俄陶任第一任知府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陶烺殉职,陶氏土司世代袭职,至二十五任陶烺后,值咸丰、同治年间滇西农民大起义,加之朝廷“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景东陶氏土司由盛而衰,最终崩溃,以后陶氏的承传己无详细资料可考。从历史跨度上看,陶氏统治景东前承元末、中历明代,后续清朝。其间的兴衰与更替,史书方志虽有记载,但大都语焉不详;民间对陶氏土司的传说也不少,但又缺乏必要的实物支撑。

    1988年11月,在陶府遗址修建干休所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刻有“故知府少凤公墓”的石碑,打破了陶氏土司墓葬的沉寂。报请省市文物部门批准,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抢救性发掘了少凤公墓和知府陶金等三座墓葬。1996年、2000年、2003年又先后在陶金墓葬遗址附近抢救性发掘了三座无名氏墓葬。除故知府少凤公墓仅出土一件圆柄铜匙外,其余五座墓葬均有数量不等的出土物。遗憾的是,只有陶氏第九任知府陶金墓、碑完整,其余各墓不见墓碑,难以确认墓室主人。但从出土器物推测,应是陶氏中声名显赫、地位尊贵者。

    知府陶金墓碑平置土中,碑额呈弧形,碑正中楷书阴刻“显考知府陶讳金”,字面朝上,碑首向北,用八块宽14 厘米—18 厘米的盖板石封面。墓室南宽120厘米,北宽138厘米,长360厘米,深160厘米,全用长30厘米-32厘米,宽15厘米-16厘米,厚7厘米-8厘米的青砖支砌,从底到面18层。坑底未用砖,东西两壁各有6个宽16厘米,高18厘米,深16厘米的方形龛孔,内置泥质陶罐、陶壶、米谷、糕点、乌骨。棺木四周填45厘米的碳渣和石灰。整座明代土知府陶金墓葬出土金器512件、银器21件、铜器5件,共538件。以下对部分藏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博物馆的金银器略作介绍:

    1. 金面具(图1):高16.2厘米,宽13厘米,重38克,金质。模压成有眼、眉、鼻、口、耳的椭圆形,男人面像,色泽稍褪,保存完好。

    2. 镶宝石金盒(图2):通高6.2厘米,长12.5厘米,宽7厘米,重115.7克,冲压成长方椭圆形,盖和身形制相同,上下对称,扣相合。盖面高隆,顶部錾饰及点焊,嵌有红七蓝二宝石的菊花饰组成双菱图案,盖身两端外壁焊有对称的梅花脚环耳,用途不详,保存完好。

    3. 镶宝石压印莲叶盖罐(图3):银质,通高20厘米,罐高1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12厘米,盖高4.5厘米,重356.8克。盖沿成六曲莲叶形与罐口沿相扣合,盖面高隆,分别有嵌红蓝宝石的六朵缠枝莲花,一仰莲嵌宝石作钮,罐肩部一周如意纹,圆腹下斜收至底,浅圈足。罐盖稍破损变形,罐底受压变形,氧化严重,通体色泽发暗,用途不详。

    4. 如意云纹莲瓣帽顶(图4):重16克,金质,饰物下层锥体空成六瓣秋葵状,镂空部分用金丝编焊成网纹加嵌宝石,上部是嵌红、蓝各三宝石的六棱瓜柱扣合的双莲饰,插入下部锥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保存完好。

    5.带盖长颈蕉叶纹银净水瓶(图5):通高36.5厘米,瓶高23厘米,套盖高26.7厘米,口径4.8厘米,瓶口径2.4厘米,底径7.5厘米,重量266.8克。细长颈,圆鼓腹,浅圈足。瓶肩以上錾刻云纹、蕉叶纹等四层纹饰,瓶底錾刻一周蕉叶纹,底残损。套盖成喇叭形,上小下大,顶部用金箔压成三重瓣仰莲。整个银瓶除顶部外,通体发暗,光泽全无。

    6. 莲瓣形錾云纹金勺(图6):长14厘米,勺宽4.1厘米,把长7.5厘米,重22.4克。四条凹槽线将匙面分成四瓣莲苞形,把上錾刻有流云纹,把端錾刻一“寿”字。

    7. 穿底菱形金杯(图7):杯高3.6厘米,长5厘米,宽3.6厘米,重12.6克。捶打焊接成六边菱形,杯体六面分别有莲花、牡丹等不同纹饰,底部正中有似铜钱状孔。

    8. 莲花金水碗(图8):高5.6厘米, 口径10厘米,底径4.8厘米,重73.4克。莲花口,腹外壁依莲瓣布列十条凸棱线,莲瓣中部锤打有“水碗”二字,内部有相应的凹体。内底部捶打成十瓣莲花图形,中心有“寿”字。

    9. 金镶宝石执壶(图9):金质,通高15.4厘米,重124克。流管口高于壶口,扁平耳形把,盖呈复瓣仰莲,莲瓣嵌红、蓝各三粒宝石,顶端一嵌红宝石的小莲花作钮,腹肩部分别嵌红、蓝各三粒宝石,3.5厘米长的金链连接壶把顶端及盖钮交接处。做工精美,保存完好。

    10. 带托八角金杯(图10):金杯高2.8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2.4厘米,重21克。杯壁錾刻三层莲花瓣,杯外壁焊一莲叶茎为把,卷莲叶嵌一红宝石为把顶,莲叶高出杯口焊接口沿。金盘高0.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6厘米,重40.6克。盘内正中錾刻一牡丹,周围饰有嵌红、蓝各四粒宝石的缠枝牡丹花,平足。金杯及托盘保存完好,做工精美。

    这些金银器选材精良,造型美观,做工精巧,是陶氏土司贵族奢华生活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尚习俗和宗教意识,为今天乃至今后研究土司制度和景东历史文化、追寻傣族发展历史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中国文物报》2011年9月14日5版)


 

作者:罗一华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