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的试制

发布时间:2011-11-3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赵西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考古发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为对象的专用装备的研发,是解决目前专用装备缺乏、适用性差、集成度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以现代科技成果支撑事业发展,树立行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着发展演变到成熟的过程。专业化细分是其发展状况的标志性体现,结合行业特点研发的专有设备的应用是重要指标之一,其中便捷、功能化的专用车辆满足着行业的特殊需求,这类专有车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通过固化和搭载具备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和工具,以完成特殊行业的专用和作业功能。例如医用急救、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专有车辆都在本行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在国家文物局的扶持下,文物行业首台移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文物出土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状况,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提升了我国文物考古、保护的整体水平。也成为文物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受此启发,陕西省文物局从文物大省工作量大、发掘任务繁重、考古工地环境复杂、缺乏必要后勤保障等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考古现场文物急救车的构想,将满足野外条件下考古发掘与保护的基本需求设定为目标,重在解决考古现场“进”与“出”的问题,即配备必要设备、物品进入现场,为迅速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同时使出土文物安全转运回实验室、为后续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为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的有效补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重点强调面对各种复杂路况、不同地貌地质状况,提高文物出土这一特殊时段内出现问题、及时处置的快速反应和提供基础保障的能力,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考古现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基于满足上述要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多年从事田野发掘和现场保护的实际出发,着手进行考古工地急救车辆的调研和设计。首先考虑配备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适用性设备、材料和工具等,同时按照考古现场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在车辆选型、配置等方面,还需考虑其他几方面:

 

 

 

    1. 适应野外性质:考古发掘同地质、测绘等野外单位有近似之处,工作地点分布于各种地貌地形条件下,环境复杂。具备优越越野能力、高速稳定性、行走坑洼路段等的良好通过性必不可少。

    2. 提供基础保障:考古工作性质的流动性、临时性,决定着进入现场的前期准备杂乱繁琐,带来许多不便造成工作滞延,而通过针对性的附载相关物品可直接提高效率。

    3. 符合时效要求:当前考古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物盗掘安全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要求,以及许多现场保护专业工作的循环与延续,如何提高出土文物及时处置和持续性保护能力也是现场保护的一项基本要求。

    4. 实现信息交流: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专业性很强,集思广益、相互探讨,实现各种信息的记录与传输,使前后方之间保持联络与沟通,确保发掘与保护质量。另一方面将信息化技术等现代科技引入,并服务于发掘现场工作,也是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按照上述目标要求,从车辆选型、功能筛选等方面入手,历时9个月完成了车辆改装、设备安装与调试等项内容,初步完成定型工作,进入试用检验阶段。目前急救车按照功能划分主要包括六大方面:1.“全天候”抢救性功能组合--通过自带的基础保障配备,在迅速到达发掘现场后,可以不借助外力即刻开展工作,确保了工作的及时性;2.微波对射的安保防盗——可迅速在发掘区域范围内布设,可有效进行发掘区域的田野防盗;3.现场环境的实时监测——捕捉发掘过程中环境变化规律,研究环境骤变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因果关系;4.信息传输与3G视频联络——及时将发掘现场的视频、环境监测等信息,通过3G连线发送到后方中心机房,进行信息的记录和远程专家会诊,保持信息交流;5.文物现场提取的工具集成——以不同种类文物和出土时状况分别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备和组合,确保安全提取;6.包装储运保障文物安全转移——通过各类包装材料的作用,完成由发掘现场到实验室的安全过渡。

 

 


  
    自2010年6月以来,文物“急救车”先后在陕北沙漠地区王圪堵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西安老牛坡遗址、三原王徵墓、榆林统万城、以及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发掘现场进行测试,特别是今年国4月在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全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考古工地的使用中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为发掘与保护工作提供了便捷。

    2011年7月9日,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项目结项验收会”。来自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中科院地环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院等单位的文保和考古专家,以及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对此予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该车定位准确、设计理念先进、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实用性、时效性和专业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能够满足考古现场中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示范作用,并建议继续完善相关功能,推广使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获得了行内专家学者的认可,也为国家 “十二五”规划中积极推动专有装备的研发积累了经验。

(《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11日4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的试制

发布时间:2011-11-30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考古发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为对象的专用装备的研发,是解决目前专用装备缺乏、适用性差、集成度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以现代科技成果支撑事业发展,树立行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着发展演变到成熟的过程。专业化细分是其发展状况的标志性体现,结合行业特点研发的专有设备的应用是重要指标之一,其中便捷、功能化的专用车辆满足着行业的特殊需求,这类专有车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通过固化和搭载具备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和工具,以完成特殊行业的专用和作业功能。例如医用急救、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专有车辆都在本行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在国家文物局的扶持下,文物行业首台移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文物出土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状况,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提升了我国文物考古、保护的整体水平。也成为文物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受此启发,陕西省文物局从文物大省工作量大、发掘任务繁重、考古工地环境复杂、缺乏必要后勤保障等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考古现场文物急救车的构想,将满足野外条件下考古发掘与保护的基本需求设定为目标,重在解决考古现场“进”与“出”的问题,即配备必要设备、物品进入现场,为迅速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同时使出土文物安全转运回实验室、为后续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为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的有效补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重点强调面对各种复杂路况、不同地貌地质状况,提高文物出土这一特殊时段内出现问题、及时处置的快速反应和提供基础保障的能力,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考古现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基于满足上述要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多年从事田野发掘和现场保护的实际出发,着手进行考古工地急救车辆的调研和设计。首先考虑配备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适用性设备、材料和工具等,同时按照考古现场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在车辆选型、配置等方面,还需考虑其他几方面:

 

 

 

    1. 适应野外性质:考古发掘同地质、测绘等野外单位有近似之处,工作地点分布于各种地貌地形条件下,环境复杂。具备优越越野能力、高速稳定性、行走坑洼路段等的良好通过性必不可少。

    2. 提供基础保障:考古工作性质的流动性、临时性,决定着进入现场的前期准备杂乱繁琐,带来许多不便造成工作滞延,而通过针对性的附载相关物品可直接提高效率。

    3. 符合时效要求:当前考古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物盗掘安全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要求,以及许多现场保护专业工作的循环与延续,如何提高出土文物及时处置和持续性保护能力也是现场保护的一项基本要求。

    4. 实现信息交流: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专业性很强,集思广益、相互探讨,实现各种信息的记录与传输,使前后方之间保持联络与沟通,确保发掘与保护质量。另一方面将信息化技术等现代科技引入,并服务于发掘现场工作,也是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按照上述目标要求,从车辆选型、功能筛选等方面入手,历时9个月完成了车辆改装、设备安装与调试等项内容,初步完成定型工作,进入试用检验阶段。目前急救车按照功能划分主要包括六大方面:1.“全天候”抢救性功能组合--通过自带的基础保障配备,在迅速到达发掘现场后,可以不借助外力即刻开展工作,确保了工作的及时性;2.微波对射的安保防盗——可迅速在发掘区域范围内布设,可有效进行发掘区域的田野防盗;3.现场环境的实时监测——捕捉发掘过程中环境变化规律,研究环境骤变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因果关系;4.信息传输与3G视频联络——及时将发掘现场的视频、环境监测等信息,通过3G连线发送到后方中心机房,进行信息的记录和远程专家会诊,保持信息交流;5.文物现场提取的工具集成——以不同种类文物和出土时状况分别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备和组合,确保安全提取;6.包装储运保障文物安全转移——通过各类包装材料的作用,完成由发掘现场到实验室的安全过渡。

 

 


  
    自2010年6月以来,文物“急救车”先后在陕北沙漠地区王圪堵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西安老牛坡遗址、三原王徵墓、榆林统万城、以及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发掘现场进行测试,特别是今年国4月在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全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考古工地的使用中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为发掘与保护工作提供了便捷。

    2011年7月9日,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项目结项验收会”。来自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中科院地环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院等单位的文保和考古专家,以及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对此予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该车定位准确、设计理念先进、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实用性、时效性和专业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能够满足考古现场中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示范作用,并建议继续完善相关功能,推广使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急救车获得了行内专家学者的认可,也为国家 “十二五”规划中积极推动专有装备的研发积累了经验。

(《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11日4版)

 

 

作者:赵西晨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