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三峡明珠 西南毓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

发布时间:2011-12-14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黎小龙


    我们近年积极开展摸清文物藏品“家底”和文物数据库建设,也有计划地开展文物藏品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我们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60年馆庆之际,出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丛书,并计划在今年陆续推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献丛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书系》,以及在此基础上逐年推出系列原创性展览,即是该项基础性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从1951年西南博物院创建至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走过了60年的历程。但作为博物馆根基的文物藏品的积淀,则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创建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和中国西部博物馆。从1930年创办的峡区博物馆(后并入中国西部科学院)到建国初期的西南博物院,这二十余年间文物藏品的收集奠定了今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基础。立足重庆,覆盖中国西南的特定区域文化特色,传世文物与出土文物并重的文物藏品格局,在重庆地区文博事业发端的前二十余年即已形成,并在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五十多年里得到继承和发扬。重庆最早的现代博物馆是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峡区博物馆,该馆藏品主要是动植物标本和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及东岳庙文物。此后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均以中国西南各省区为文物藏品收集区域。建国初期创建的西南博物院,不仅汇集了重庆前二十余年各博物馆入藏的文物藏品,更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名义规划为中国西南中心博物院,规划下辖五馆:历史、自然、革命、民族、艺术,这即是“一院五馆”之由来。这时期的文物藏品征集遍及西南数省区,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推出首个“西南区文物展”。从峡区博物馆、西南博物院迄今,经过八十余年的传承和积淀, 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近1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681件,二级文物1382件),其他文物资料20余万件,晚清、民国及外国邮票100万余枚。

    任何一座区域性综合类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特色和优势,都与该馆所在区域、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与一体的个性与共性的特征,在承载着数千年民族文化和区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各类文物藏品身上,表现得尤为直观、鲜明。同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典藏的文物也深深打下了重庆这座城市的痕迹和烙印,从而赋予它鲜明的区域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八十余年来数代人艰辛积淀的文物藏品,可谓出土文物彰显其特色,传世文物奠定其优势。馆藏出土文物始于西南博物院时期,配合建国初期成渝铁路修建沿途出土文物的发掘,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巴蜀船棺葬和成都羊子山汉墓的发掘为其代表;集大成于近二十年来长江三峡库区淹没区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该类文物反映的是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巴渝大地所赋予它的特定的、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重庆因其首开商埠而在近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领中国西南之先风;因其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统帅部、中共南方局所在地,而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埠以来的商贸物流交往中,特别是抗战时期数百万来自中国东部、北部民众迁移西南重庆等地的背景下,不仅有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国家文物之“南迁”,更有伴随滚滚移民浪潮的民间文物之“西迁”。 “南迁”之故宫文物,抗战胜利后汇集重庆并整体东归。 “西迁”之民间文物,则与携带者、拥有者抗战八年的个人遭际和家庭命运而前途各异,其中大部分在重庆社会中流散开来,并在建国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汇聚到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传世文物中的许多精品,考其渊源来历,多与重庆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直接的关联。据档案资料记录,西南博物院创建后的第四年(1954年)底,入藏的文物总量已逾10万,其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已近5万,余为自然标本。这些文物藏品的来源,既包括1930年卢作孚创立峡区博物馆以来诸多重庆早期博物馆—二十余年间收藏的文物,也包括1951~1954年间西南博物院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文物。其中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建国初期颇为流行的个人捐献,许多收藏家将自己世代传承或数十年精心收集的珍贵文物悉数捐献西南博物院。

    这套丛书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60年馆庆之际出版,不仅代表了当代“重博”人对历史的追忆、回顾和尊重,更以此谨向八十余年来为我馆文物藏品的丰富、积淀做出无私奉献的社会人士,以及为馆藏文物的收集、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数代“重博”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定价380元)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4日6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三峡明珠 西南毓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

发布时间:2011-12-14


    我们近年积极开展摸清文物藏品“家底”和文物数据库建设,也有计划地开展文物藏品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我们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60年馆庆之际,出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丛书,并计划在今年陆续推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献丛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书系》,以及在此基础上逐年推出系列原创性展览,即是该项基础性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从1951年西南博物院创建至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走过了60年的历程。但作为博物馆根基的文物藏品的积淀,则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创建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和中国西部博物馆。从1930年创办的峡区博物馆(后并入中国西部科学院)到建国初期的西南博物院,这二十余年间文物藏品的收集奠定了今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基础。立足重庆,覆盖中国西南的特定区域文化特色,传世文物与出土文物并重的文物藏品格局,在重庆地区文博事业发端的前二十余年即已形成,并在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五十多年里得到继承和发扬。重庆最早的现代博物馆是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峡区博物馆,该馆藏品主要是动植物标本和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及东岳庙文物。此后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均以中国西南各省区为文物藏品收集区域。建国初期创建的西南博物院,不仅汇集了重庆前二十余年各博物馆入藏的文物藏品,更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名义规划为中国西南中心博物院,规划下辖五馆:历史、自然、革命、民族、艺术,这即是“一院五馆”之由来。这时期的文物藏品征集遍及西南数省区,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推出首个“西南区文物展”。从峡区博物馆、西南博物院迄今,经过八十余年的传承和积淀, 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近1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681件,二级文物1382件),其他文物资料20余万件,晚清、民国及外国邮票100万余枚。

    任何一座区域性综合类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特色和优势,都与该馆所在区域、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与一体的个性与共性的特征,在承载着数千年民族文化和区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各类文物藏品身上,表现得尤为直观、鲜明。同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典藏的文物也深深打下了重庆这座城市的痕迹和烙印,从而赋予它鲜明的区域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八十余年来数代人艰辛积淀的文物藏品,可谓出土文物彰显其特色,传世文物奠定其优势。馆藏出土文物始于西南博物院时期,配合建国初期成渝铁路修建沿途出土文物的发掘,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巴蜀船棺葬和成都羊子山汉墓的发掘为其代表;集大成于近二十年来长江三峡库区淹没区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该类文物反映的是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巴渝大地所赋予它的特定的、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重庆因其首开商埠而在近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领中国西南之先风;因其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统帅部、中共南方局所在地,而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埠以来的商贸物流交往中,特别是抗战时期数百万来自中国东部、北部民众迁移西南重庆等地的背景下,不仅有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国家文物之“南迁”,更有伴随滚滚移民浪潮的民间文物之“西迁”。 “南迁”之故宫文物,抗战胜利后汇集重庆并整体东归。 “西迁”之民间文物,则与携带者、拥有者抗战八年的个人遭际和家庭命运而前途各异,其中大部分在重庆社会中流散开来,并在建国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汇聚到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传世文物中的许多精品,考其渊源来历,多与重庆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直接的关联。据档案资料记录,西南博物院创建后的第四年(1954年)底,入藏的文物总量已逾10万,其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已近5万,余为自然标本。这些文物藏品的来源,既包括1930年卢作孚创立峡区博物馆以来诸多重庆早期博物馆—二十余年间收藏的文物,也包括1951~1954年间西南博物院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文物。其中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建国初期颇为流行的个人捐献,许多收藏家将自己世代传承或数十年精心收集的珍贵文物悉数捐献西南博物院。

    这套丛书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60年馆庆之际出版,不仅代表了当代“重博”人对历史的追忆、回顾和尊重,更以此谨向八十余年来为我馆文物藏品的丰富、积淀做出无私奉献的社会人士,以及为馆藏文物的收集、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数代“重博”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定价380元)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4日6版)
 
 

作者:黎小龙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