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龙年寄语:和青年朋友们共勉

发布时间:2012-02-2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张忠培


    2011年12月23日,《中国文物报》对首届《东北青年考古论坛》举办情况作了报道。这篇报道给我透露出这样两点讯息:一是这次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称之为“首届”,说明这个“论坛”还有第二届、第三届……这个论坛又冠之为“东北”,“首届”标明“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第二届、第三届等将由东北其他省所(或许外加上个吉林大学)承办。因此,我推测这个“论坛”是由东北的辽、吉、黑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或许还加上个吉林大学)共同举办,并依序由这些单位承办;二是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和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到会致辞,说明负责承办的单位对所承办《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相当重视,寄予厚望。根据透露出的这两点讯息,我认为《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的举办、承办单位,所以要举办、承办《东北青年考古论坛》,是看到现今东北青年考古学者是东北考古学的未来,将东北考古学的未来,寄望于现今从事东北考古的年青人身上,是将这寄望付之于实践所采取的支持青年把握东北考古学未来的重要举措。

    未来的考古学终将由现今青年人把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之初,我写的《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和《希望寄托在年轻朋友身上》两文,在谈到当时考古学的发展与未来时,我都指望于当时的年青人,并对那时的年青人从学之道提出了一些要求,至今已经20年了。在这20年中,老一辈考古学家纷纷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有些已相继谢世,我寄希望的当时年青(轻)的考古学者已成了中国考古学的主力军、骨干和领头人,有的还成为了现今考古学研究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中国考古学崭露出勃勃生机。然而,换了人间,但江山依旧。苏秉琦已离世15年,可他倡导的学术思想仍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主流,仍是引导中国考古学向前进的旗帜。为什么还是这样呢?我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年会闭幕词》讲过:“中国考古学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阶段,势必将中国考古学引入到另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将出现新的旗帜,这就是扬弃。”所以没有出现扬弃,未出现新、旧时代的更替和更换旗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考古学的创新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阶段。中国考古学创新为何未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阶段?我在上引的《闭幕词》中说过:“考古学创新,既要依靠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的积累,又要靠考古学者对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作务实求真的解析与研究”,可见,这实有其主、客观原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的积累”这一客观因素,其实也包含着一些主观成分,诸如对发掘对象的择定、怎样进行发掘、如何整理发掘资料、采用什么手段吸取遗存释放的信息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等等。无疑,这客观因素中所包含的主观成分,还得从主观方面予以检讨。

    “一代新人超旧人”。超旧人者,并非整个新人的一代,而是一代新人的先锋,同时,一代新人的先锋也难以超越前代“旧人”中的先锋所处时代赋予他们的,或所以成就其为先锋的时代所赋予的长处,故各代先锋均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旧人”的成就当是“新人”向前走出的出发点,是“新人”建设新一层宝塔的基础。“时势造英雄”,但时势造出来的并不全是英雄,时势只为出现英雄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在此客观条件下能创造新时势者,才能被称之为英雄。所以,确切些说,时势为出现英雄并为英雄创造新时势提供了客观条件。“新人”的先锋或创造新时势的英雄,是自我闯荡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是自我塑造出来的,绝不是培养或是教育出来的。仅靠他人提供条件,而没有自觉和不去顽强拼搏的年青人,绝不能成为创造新时势的先锋或英雄。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未来,仍然当寄希望于年青人。现今的青年考古学者应当立志成为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英雄。为此,现今的青年考古学者应当思考的是:当前中国考古学处于何种态势?主流是什么,支流是什么?主流与支流各有何长处、短处?当前中国考古学是否仍存在那些发展空间?应当怎样发展这些潜在的发展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中国考古学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英雄或领头人?素质是自我塑造出来的,天下是自己闯荡出来的。现今的中国青年考古学者应怎样塑造自己,如何去闯荡天下?受《首届东北青年考古论坛举办》这一报道的启发,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想就这最后一个问题,和现今青年考古学者交换一些意见,和青年朋友共勉。

    (一)学术研究乃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的公器。考古学是学术的一种,考古学研究当也是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的公器。毛泽东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个“真理”,当是新知、新真理。已知并非新知,已知的真理,并非新真理,新知和新真理不是现成的知识,是经探索和追求才能为人们所认知。故这新知或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们要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就要拒绝他人为自己预设立场、预设始点、预设目标,就要拒绝他人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切不能让他人的头脑长在自己的肩膀上,一定要让自己的头脑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我说过“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生存、繁荣、发展的前提”,“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对人们能否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固然重要,但能否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却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的存在。在“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中,放弃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也大有人在;相反,在思想专制的社会环境中,也有不少的人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坚持了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在自己钟爱的领域内,为民族、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历史性贡献。可见,能不能、敢不敢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贵在个人的素质修养。我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唯有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思想的考古学者,才可能探索到考古学的新知和求得考古学的新真理。

    (二)要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要有崇高的道德精神。科学、道德、艺术和经济的职责是: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经济求利。这天经地义,但科学、艺术和经济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规范。考古学这一求真的学术研究,没有道德规范,不能求真,不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难以实现求真,难以坚持求到的真。

    关于考古学从业的道德规范: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抄袭他人的文章,也不装聋作哑,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编成自己的“新识”,予以贩卖。同时,不收藏任何文物,及至陶片、瓷片,也不参与涉及私人收藏和文物买卖的鉴定。涉公的鉴定也得实话实说。

    崇高的道德精神,是从业的道德规范之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一是不急功近利,不追求轰动效益。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即使“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心甘理得,而“终不悔”,忠诚于考古事业,将考古学视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二是向人民负责,不积压经手发掘的遗存,及时公布发掘报告。同时,不用未发表的资料写文章;

    三是服从真理,敬重学术权威,不为名,不为利,只唯真,践行实事求是,或是务实求真;

    四是不趋炎附势,不为权势所压服,践行学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敢于坚持真理不折腰;

    五是模范地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身作则维护持续发展考古学的要求,不鼓吹、不参与不该发掘而应予保护的遗存的发掘,也不参与自己力所不及,或因考古学和与其相关的科技手段及文保技术的局限性而不能发掘的遗存的发掘,并坚决抵制这类考古发掘。

    (三)遵循考古学科发展规律和学术规范,努力刻苦历练自己,为使自己成为中国考古学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领头人提高学术素质,作好学习准备。

    一是要努力扩充和提高考古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知识,接收其他学科研究思路及其成果的启发,不断提高认知遗存和接收遗存释放信息的能力;

    二是一定要过好发掘、整理和编写报告这三关,发掘好一个遗址或墓地,认真地整理好一个遗址或墓地的发掘资料,发表一本像样的发掘报告。只有这样,手中才有典型,才能打好研究考古学遗存的基础;

    三是可以接受他人研究的启发,绝不能仅按他人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课题作学术研究。要扎到材料堆中去,按时代、按文化、按地区、按单位做好卡片,系统地收集资料,进行认真整理,依遗存、人、时、空或遗存、时、空进行分类排比,发现问题,同时,对于发现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依问题的类别和发表的时间以及当时资料积累的情况,进行梳理,将之同整理的资料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勘比,以确定研究课题。这课题可能是学术界已探讨的问题,或研究得不充分,或做出了错误认识的问题,也可能是学术界没有探索过的问题。选择哪样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要视问题是否具有生长点和制高点而定,在此基础上,最好是选择那从资料堆中梳理出来的别人未曾发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对写出的著述,自己需反复审读,认真寻找弱点、缺点和不足之处,再三地进行修改,对自己写的第一篇论著,即处女作,更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以养成认真研究和谨慎著述的态度。

    四是要严格的规划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去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同地域不同时期,或不同类别的考古学遗存,和从不同视角去探索同一类别或同一性质的遗存,以及用不同方法、理论去考察考古学遗存,著述不同范式、不同风格的论著,以养成以不同本领处置考古学遗存的能力,同时,要有专攻,并对专攻的领域,要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做出系统的研究,并写出自成体系的论著。要扎根于微观的形式下的研究,也要适时地写些宏观的形而上的论著,切不要写没有分析的综述性的作文式的文章,也不要在没有自己的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和独到的见解的情况下,去写宏观的形而上的文章。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一定数量,甚至大量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才去作宏观的形而上的研究,著述宏观的形而上的论著。要追求纵向的学术发展,不能将学术研究停滞在横向扩充之中。横向扩充,是将同一种方法、理论去处理不同的材料,纵向发展,则是处理材料的手段、技术、方法或理论的变更。学术的质变,乃是处理材料的手段、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更新。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到来,至少是出现了考古学的部分质变。因此,我们要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就得追求中国考古学的纵向发展,即谋求这学术的质变。

    五是要追求哲学思维,并将对哲学的思考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或将考古学的研究升华到哲学思维层面中来。在哲学中,我还是比较推崇唯物辩证法,且认为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我所以倡导到考古田野中去,钻进考古材料中来,让材料说话,和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就是主张用实践论进行考古学研究,或是要求考古学研究上升到实践论层面上来。我之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倡导从遗存、时、空这三维,或者从遗存、人、时、空这四维关系去揭示、观察、审视、研究及处置考古学遗存,是因为这三维关系,或者这四维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矛盾,是考古学遗存自身固有的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差异与矛盾,因此,这三维或这四维的考古学遗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符合考古学遗存自身存在的状况,也具有基本的和普遍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对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提升到辩证法矛盾论这一哲学层面上来的追求。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以什么为出发点,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认为必需钻进材料堆中去,从材料出发,让材料牵着鼻子走,通过对遗存、时、空这三维关系,或者通过对遗存、人、时、空这四维关系所呈现的差异与矛盾的观察、审视与研究,做出处置,实现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进而将考古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的考古学,成为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哲学的思维,是治考古学者的应有的追求,而要修炼哲学思维,则需深谙实践论和矛盾论。

    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寄望于现在的年青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将属于塑造人格,修养道德,历练学术规范以提高素质,并刻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年青人,我希望这些年青人写出中国考古学新篇章,将中国考古学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24日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龙年寄语:和青年朋友们共勉

发布时间:2012-02-28


    2011年12月23日,《中国文物报》对首届《东北青年考古论坛》举办情况作了报道。这篇报道给我透露出这样两点讯息:一是这次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称之为“首届”,说明这个“论坛”还有第二届、第三届……这个论坛又冠之为“东北”,“首届”标明“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第二届、第三届等将由东北其他省所(或许外加上个吉林大学)承办。因此,我推测这个“论坛”是由东北的辽、吉、黑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或许还加上个吉林大学)共同举办,并依序由这些单位承办;二是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和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到会致辞,说明负责承办的单位对所承办《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相当重视,寄予厚望。根据透露出的这两点讯息,我认为《东北青年考古论坛》的举办、承办单位,所以要举办、承办《东北青年考古论坛》,是看到现今东北青年考古学者是东北考古学的未来,将东北考古学的未来,寄望于现今从事东北考古的年青人身上,是将这寄望付之于实践所采取的支持青年把握东北考古学未来的重要举措。

    未来的考古学终将由现今青年人把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之初,我写的《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和《希望寄托在年轻朋友身上》两文,在谈到当时考古学的发展与未来时,我都指望于当时的年青人,并对那时的年青人从学之道提出了一些要求,至今已经20年了。在这20年中,老一辈考古学家纷纷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有些已相继谢世,我寄希望的当时年青(轻)的考古学者已成了中国考古学的主力军、骨干和领头人,有的还成为了现今考古学研究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中国考古学崭露出勃勃生机。然而,换了人间,但江山依旧。苏秉琦已离世15年,可他倡导的学术思想仍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主流,仍是引导中国考古学向前进的旗帜。为什么还是这样呢?我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年会闭幕词》讲过:“中国考古学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阶段,势必将中国考古学引入到另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将出现新的旗帜,这就是扬弃。”所以没有出现扬弃,未出现新、旧时代的更替和更换旗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考古学的创新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阶段。中国考古学创新为何未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阶段?我在上引的《闭幕词》中说过:“考古学创新,既要依靠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的积累,又要靠考古学者对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作务实求真的解析与研究”,可见,这实有其主、客观原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资料及其释放的信息的积累”这一客观因素,其实也包含着一些主观成分,诸如对发掘对象的择定、怎样进行发掘、如何整理发掘资料、采用什么手段吸取遗存释放的信息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等等。无疑,这客观因素中所包含的主观成分,还得从主观方面予以检讨。

    “一代新人超旧人”。超旧人者,并非整个新人的一代,而是一代新人的先锋,同时,一代新人的先锋也难以超越前代“旧人”中的先锋所处时代赋予他们的,或所以成就其为先锋的时代所赋予的长处,故各代先锋均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旧人”的成就当是“新人”向前走出的出发点,是“新人”建设新一层宝塔的基础。“时势造英雄”,但时势造出来的并不全是英雄,时势只为出现英雄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在此客观条件下能创造新时势者,才能被称之为英雄。所以,确切些说,时势为出现英雄并为英雄创造新时势提供了客观条件。“新人”的先锋或创造新时势的英雄,是自我闯荡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是自我塑造出来的,绝不是培养或是教育出来的。仅靠他人提供条件,而没有自觉和不去顽强拼搏的年青人,绝不能成为创造新时势的先锋或英雄。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未来,仍然当寄希望于年青人。现今的青年考古学者应当立志成为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英雄。为此,现今的青年考古学者应当思考的是:当前中国考古学处于何种态势?主流是什么,支流是什么?主流与支流各有何长处、短处?当前中国考古学是否仍存在那些发展空间?应当怎样发展这些潜在的发展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中国考古学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英雄或领头人?素质是自我塑造出来的,天下是自己闯荡出来的。现今的中国青年考古学者应怎样塑造自己,如何去闯荡天下?受《首届东北青年考古论坛举办》这一报道的启发,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想就这最后一个问题,和现今青年考古学者交换一些意见,和青年朋友共勉。

    (一)学术研究乃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的公器。考古学是学术的一种,考古学研究当也是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的公器。毛泽东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个“真理”,当是新知、新真理。已知并非新知,已知的真理,并非新真理,新知和新真理不是现成的知识,是经探索和追求才能为人们所认知。故这新知或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们要探索新知,追求新真理,就要拒绝他人为自己预设立场、预设始点、预设目标,就要拒绝他人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切不能让他人的头脑长在自己的肩膀上,一定要让自己的头脑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我说过“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生存、繁荣、发展的前提”,“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对人们能否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固然重要,但能否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却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的存在。在“自由、自主思考的社会环境”中,放弃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也大有人在;相反,在思想专制的社会环境中,也有不少的人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坚持了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在自己钟爱的领域内,为民族、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历史性贡献。可见,能不能、敢不敢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贵在个人的素质修养。我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唯有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思想的考古学者,才可能探索到考古学的新知和求得考古学的新真理。

    (二)要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要有崇高的道德精神。科学、道德、艺术和经济的职责是: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经济求利。这天经地义,但科学、艺术和经济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规范。考古学这一求真的学术研究,没有道德规范,不能求真,不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难以实现求真,难以坚持求到的真。

    关于考古学从业的道德规范: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抄袭他人的文章,也不装聋作哑,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编成自己的“新识”,予以贩卖。同时,不收藏任何文物,及至陶片、瓷片,也不参与涉及私人收藏和文物买卖的鉴定。涉公的鉴定也得实话实说。

    崇高的道德精神,是从业的道德规范之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一是不急功近利,不追求轰动效益。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即使“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心甘理得,而“终不悔”,忠诚于考古事业,将考古学视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二是向人民负责,不积压经手发掘的遗存,及时公布发掘报告。同时,不用未发表的资料写文章;

    三是服从真理,敬重学术权威,不为名,不为利,只唯真,践行实事求是,或是务实求真;

    四是不趋炎附势,不为权势所压服,践行学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敢于坚持真理不折腰;

    五是模范地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身作则维护持续发展考古学的要求,不鼓吹、不参与不该发掘而应予保护的遗存的发掘,也不参与自己力所不及,或因考古学和与其相关的科技手段及文保技术的局限性而不能发掘的遗存的发掘,并坚决抵制这类考古发掘。

    (三)遵循考古学科发展规律和学术规范,努力刻苦历练自己,为使自己成为中国考古学新人中的先锋,成为创造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领头人提高学术素质,作好学习准备。

    一是要努力扩充和提高考古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知识,接收其他学科研究思路及其成果的启发,不断提高认知遗存和接收遗存释放信息的能力;

    二是一定要过好发掘、整理和编写报告这三关,发掘好一个遗址或墓地,认真地整理好一个遗址或墓地的发掘资料,发表一本像样的发掘报告。只有这样,手中才有典型,才能打好研究考古学遗存的基础;

    三是可以接受他人研究的启发,绝不能仅按他人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课题作学术研究。要扎到材料堆中去,按时代、按文化、按地区、按单位做好卡片,系统地收集资料,进行认真整理,依遗存、人、时、空或遗存、时、空进行分类排比,发现问题,同时,对于发现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依问题的类别和发表的时间以及当时资料积累的情况,进行梳理,将之同整理的资料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勘比,以确定研究课题。这课题可能是学术界已探讨的问题,或研究得不充分,或做出了错误认识的问题,也可能是学术界没有探索过的问题。选择哪样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要视问题是否具有生长点和制高点而定,在此基础上,最好是选择那从资料堆中梳理出来的别人未曾发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对写出的著述,自己需反复审读,认真寻找弱点、缺点和不足之处,再三地进行修改,对自己写的第一篇论著,即处女作,更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以养成认真研究和谨慎著述的态度。

    四是要严格的规划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去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同地域不同时期,或不同类别的考古学遗存,和从不同视角去探索同一类别或同一性质的遗存,以及用不同方法、理论去考察考古学遗存,著述不同范式、不同风格的论著,以养成以不同本领处置考古学遗存的能力,同时,要有专攻,并对专攻的领域,要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做出系统的研究,并写出自成体系的论著。要扎根于微观的形式下的研究,也要适时地写些宏观的形而上的论著,切不要写没有分析的综述性的作文式的文章,也不要在没有自己的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和独到的见解的情况下,去写宏观的形而上的文章。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一定数量,甚至大量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才去作宏观的形而上的研究,著述宏观的形而上的论著。要追求纵向的学术发展,不能将学术研究停滞在横向扩充之中。横向扩充,是将同一种方法、理论去处理不同的材料,纵向发展,则是处理材料的手段、技术、方法或理论的变更。学术的质变,乃是处理材料的手段、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更新。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到来,至少是出现了考古学的部分质变。因此,我们要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就得追求中国考古学的纵向发展,即谋求这学术的质变。

    五是要追求哲学思维,并将对哲学的思考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或将考古学的研究升华到哲学思维层面中来。在哲学中,我还是比较推崇唯物辩证法,且认为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我所以倡导到考古田野中去,钻进考古材料中来,让材料说话,和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就是主张用实践论进行考古学研究,或是要求考古学研究上升到实践论层面上来。我之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倡导从遗存、时、空这三维,或者从遗存、人、时、空这四维关系去揭示、观察、审视、研究及处置考古学遗存,是因为这三维关系,或者这四维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矛盾,是考古学遗存自身固有的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差异与矛盾,因此,这三维或这四维的考古学遗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符合考古学遗存自身存在的状况,也具有基本的和普遍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对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提升到辩证法矛盾论这一哲学层面上来的追求。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以什么为出发点,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认为必需钻进材料堆中去,从材料出发,让材料牵着鼻子走,通过对遗存、时、空这三维关系,或者通过对遗存、人、时、空这四维关系所呈现的差异与矛盾的观察、审视与研究,做出处置,实现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进而将考古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的考古学,成为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哲学的思维,是治考古学者的应有的追求,而要修炼哲学思维,则需深谙实践论和矛盾论。

    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寄望于现在的年青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将属于塑造人格,修养道德,历练学术规范以提高素质,并刻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年青人,我希望这些年青人写出中国考古学新篇章,将中国考古学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24日3版)


 

作者:张忠培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