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人

发布时间:2012-03-0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张 伟

 

跋涉千山万水
走进千家万户
    道出千言万语
       历尽千难万险
          造福千秋万代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为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资源,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国务院于2007年4月下发《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数量变化:在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复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9.91%。

    类别构成: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古建筑类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449处,其他类4226处;分别占登记总量的25.21%,18.19%,34.42%,3.19%,18.45%,0.55%。

    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从总量看,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从增量看,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2月29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全面总结了三普的重要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对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有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准确把握文物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保护抢救与利用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舍命——为三普献身的英雄


    张泽权,重庆市奉节县的一名普查队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在田野调查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因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工作。2010年4月12日,张泽权与队友驱车前往竹园镇无山村进行文物调查,在对当天的第三个文物点进行记录时,因雨后坡地路滑、不慎跌落坎下,以身殉职,年仅四十六岁。队员们含着热泪在整理张泽权同志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这样写道:“三普工作是一件令我十分愉快,并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进行此项工作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书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朴实无华的人生。

    青田县文物普查队队长单泼,带领普查队员顶酷暑、冒严寒、查资料、忙整理,跑遍了县域的29个乡镇、361个行政村、2252个自然村。在全国首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摄影图片评比”活动中,他的摄影作品《木廊桥》荣获优秀奖;他还积极撰写了36篇普查日记,刊载于浙江文物网,成为浙江省三普日记的“明星”。2009年7月,他获悉浙江省文物局将组织志愿者远赴青海支援三普工作,立即向单位领导请缨。在三普实地调查工作期间,他身兼多职,几乎没有享受过休息日,再加上长期奔波劳累,7月20日,在一次野外工作休息时意外溺水身亡,年仅29岁。

 

    玩命——危险面前不退缩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谢国旗,既是指挥员,又是普查员和驾驶员,行程3万多公里,登录2152处。2009年3月16日,遇到车祸,汽车毁废了,他也与死神擦肩而过,粉身碎骨般的全身疼痛,膝盖缝了5针,可一星期后又投入战斗。

    山西的秦秋红,一个正当年华的普查队员,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因车祸不幸受伤,导致脾摘除的严重后果。但是,“摘了脾,心还在,我不会就此躺倒”。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病愈后立即披挂上阵,奔赴一线,继续着他挚爱的普查工作。

    常年奔波在普查路上,而且很多又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荒漠、高山、高原,路况很差,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路。在中国目前每年道路交通事故约50万起、伤亡十数万人的事故高发年代里,每天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踏查普查的三普队员出车祸、出险,并不奇怪,也不罕见。

    普查中遇狗的惊险场面在许多三普人手记中都有记载。荒郊野外,偏远乡村,狗多,难见外人,三普人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被多犬围住狂吠,被突然蹿出的大狼狗抵近,凶狠的目光,鲜红的舌头,喷出的热气,低沉的吠声,让人阵阵后怕。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是勇者的表现。三普人,勇者。


    吃苦——普查,尤其是田野调查,是十分辛苦的事情


    每天要走路,走山路,走险路,走长路,甚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没有走,就不是普查。
    吃饭没准点,常吃干粮,甚至有时食用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隐患(普查专用语),风餐更是家常便饭。

    睡觉难有“热炕头”,天当房地当床阴冷潮湿露宿是常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天黄沙漫天……

    三普的苦,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的艰苦,还体现在三普人的刻苦中。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恰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品类所蕴涵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认同与发掘,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为在普查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新类型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首先需要三普人刻苦把握新类型的内涵定义。

    普查技术“鸟枪换炮”,器精还需艺精。三普人刻苦钻研掌握新技术设备,才使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平台等得到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普查的科技含量,使普查成果更为科学、规范,记录信息更加准确、翔实。

    文本撰写、图纸绘制、照片整理是“三普”必做的细难之活。对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基层三普人来说成了最为犯愁的事。许多人说,不怕野外调查吃苦,就怕室内文字编撰。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只能边学边干、迎难而上、负重向前。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眼花缭乱,心烦气躁,有时甚至是恼火万分,但为了完成任务,认了,忍了,泪了,擦了。终于取得问心无愧的硕果。

    劳其筋骨苦其志,三普人的真实写照。


    负疚——对家人亲人


    河北省文物普查队首批入队的几位年轻队员,两年间与恋人相聚时间不足两周;有人为普查多次推迟婚期;有人普查期间当了父亲,却无暇照顾娇妻幼子;亲别襁褓中的爱子,再相见时蹒跚学步的孩子已不相认,躲在妈妈身后要赶走陌生的爸爸。

    父母病重住院,无法陪侍照看;老人临终,赶不上床前诀别……

    热爱工作,全情普查的三普人,同时还是父亲、儿子、母亲、女儿、爱人……同样热爱家人亲人恋人。为了三普,他们无法分身分神。在无愧于工作、自豪于成绩的同时,他们对家人亲人恋人深深内疚负疚。


    认真——自觉对历史负责


    因为文物普查工作的特点及工作环境,上级普查部门既不能规定每个普查队的文物发现数量,也很难对基层数十支普查队的野外调查到位率、覆盖率进行完全有效的监督。保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的质量,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全凭“三普人”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2008年5月,河北省普查队转战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承德市兴隆县。山高沟深。很多次,向导看着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的普查队员,劝他们“少登记一处吧,你们不上山,领导也不知道啊”。望着崎岖的山路和高高的山顶,常年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心里也真犯怵。但队员们每一次都谢绝了向导的好意,绝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凡是山顶有遗迹的,二话不说便默默地向上爬。

    浙江省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陈舟跃普查普陀山摩崖石刻时,在“百步沙摩崖石刻”的复查过程中,在镌于1932年及1936年两款摩崖石刻下方发现了1925年用英文镌刻的“霍夫曼题刻”。“霍夫曼题刻”字高10厘米,涨潮海中,落潮岸边,沙粒质岩,风化明显,容易漏登。“霍夫曼题刻”体现了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之魅力,民国初年与外界交流广泛,意义非同一般。于“西天门摩崖石刻”之间发现以前一直被忽略的元代摩崖石刻,改变了此前认为的普陀山摩崖石刻最早莫过于明代的认识。

    眼见为实。实物实证实说 严肃认真,充满责任感,是三普工作的要求,更是三普人自觉遵守的宗旨。


    欢乐——普查虽然艰苦,但欢乐也常常伴随着队员

 

    能从全省文博系统中被选调为省文物普查队员,是一种荣誉。庆幸赶上了这民富国强的好时代,庆幸自己有了这么好的一次锻炼、充实的机会。这是所有普查队员的心声。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队员们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改写了当地的历史,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队员们最欣慰的时候;

    每当看着工作室里从数百处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队员们最快乐的时候;

    每当队员们制作的资料受到专家组的肯定,工作得到普查办领导的表扬,那是队员们最高兴的时候。
    三普队员、西藏那曲地区文物局达娃充满情感地说:“普查,文物普查,神圣的使命。我来了,证明自己活着,从容、高贵地活着。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当一切都不再是飘渺的幻影时,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一名文物普查队员。”

    两年多的三普野外调查结束了,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队友各自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但三普的工作经历将是他们一生的美好记忆。

 

    编外——志愿者热心三普

 

    徐荣丰,浙江省余姚市普查队员。他从事摄影工作多年,但始终对文物保护情有独钟。三普启动时,他毅然“弃商从文”,放弃了收入颇丰的摄影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文物普查工作中,带病坚持工作,为余姚三普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的王继尧,对文物古迹非常热爱。主动放下自家的生意,配合县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带领普查队员圆满完成了当地的普查,成为令人尊敬的编外普查员。5·12汶川大地震中,王继尧老人痛失老伴,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投入到地震中受损的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的修复工作中,忘我工作。

    82岁高龄的汪育江先生是贵州省思南县文物战线的退休老同志,人称思南人文山水的“活地图”和“活字典”。三普开始不久,汪育江老人不顾八旬高龄多次主动请缨,为汪老情真意切的申请感动,思南三普领导小组同意了他的请求,汪老成为贵州年龄最大的文物三普志愿者。他和年轻的文物普查工作者一道,攀崖过涧、披荆斩棘,顶烈日、冒严寒,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了全县27个乡镇170多个村寨。

    三普工作中,除了无数志愿者不计报酬热心参与外,更有更多的民众义务作为向导:

    山西省崞县窑村一位叫张儒的老人爱好考古,跑遍周边村庄,访过很多古宅地。三普队员说明来意,老人慷慨拿出自己整理的考察资料。队员请老人当向导,老人很爽快答应。70余岁的老人与队员一起翻山越岭、穿沟过河,让队员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有了许多有益发现。

    贵州晴隆县有40余名村干部及数十名地方知情人充当向导并参加普查工作……三普成绩中编外志愿者的付出同样值得肯定。

    勤学,团结,拼搏……三普人身上还能总结出许多。三普成果不仅是近77万不可移动文物,更包含着三普人铸就的普查精神。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在进行组织上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开展试点。文物工作者信心满满,他们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加强文物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7日5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人

发布时间:2012-03-01

 

跋涉千山万水
走进千家万户
    道出千言万语
       历尽千难万险
          造福千秋万代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为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资源,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国务院于2007年4月下发《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数量变化:在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复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9.91%。

    类别构成: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古建筑类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449处,其他类4226处;分别占登记总量的25.21%,18.19%,34.42%,3.19%,18.45%,0.55%。

    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从总量看,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从增量看,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2月29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全面总结了三普的重要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对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有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准确把握文物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保护抢救与利用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舍命——为三普献身的英雄


    张泽权,重庆市奉节县的一名普查队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在田野调查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因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工作。2010年4月12日,张泽权与队友驱车前往竹园镇无山村进行文物调查,在对当天的第三个文物点进行记录时,因雨后坡地路滑、不慎跌落坎下,以身殉职,年仅四十六岁。队员们含着热泪在整理张泽权同志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这样写道:“三普工作是一件令我十分愉快,并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进行此项工作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书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朴实无华的人生。

    青田县文物普查队队长单泼,带领普查队员顶酷暑、冒严寒、查资料、忙整理,跑遍了县域的29个乡镇、361个行政村、2252个自然村。在全国首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摄影图片评比”活动中,他的摄影作品《木廊桥》荣获优秀奖;他还积极撰写了36篇普查日记,刊载于浙江文物网,成为浙江省三普日记的“明星”。2009年7月,他获悉浙江省文物局将组织志愿者远赴青海支援三普工作,立即向单位领导请缨。在三普实地调查工作期间,他身兼多职,几乎没有享受过休息日,再加上长期奔波劳累,7月20日,在一次野外工作休息时意外溺水身亡,年仅29岁。

 

    玩命——危险面前不退缩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谢国旗,既是指挥员,又是普查员和驾驶员,行程3万多公里,登录2152处。2009年3月16日,遇到车祸,汽车毁废了,他也与死神擦肩而过,粉身碎骨般的全身疼痛,膝盖缝了5针,可一星期后又投入战斗。

    山西的秦秋红,一个正当年华的普查队员,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因车祸不幸受伤,导致脾摘除的严重后果。但是,“摘了脾,心还在,我不会就此躺倒”。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病愈后立即披挂上阵,奔赴一线,继续着他挚爱的普查工作。

    常年奔波在普查路上,而且很多又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荒漠、高山、高原,路况很差,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路。在中国目前每年道路交通事故约50万起、伤亡十数万人的事故高发年代里,每天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踏查普查的三普队员出车祸、出险,并不奇怪,也不罕见。

    普查中遇狗的惊险场面在许多三普人手记中都有记载。荒郊野外,偏远乡村,狗多,难见外人,三普人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被多犬围住狂吠,被突然蹿出的大狼狗抵近,凶狠的目光,鲜红的舌头,喷出的热气,低沉的吠声,让人阵阵后怕。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是勇者的表现。三普人,勇者。


    吃苦——普查,尤其是田野调查,是十分辛苦的事情


    每天要走路,走山路,走险路,走长路,甚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没有走,就不是普查。
    吃饭没准点,常吃干粮,甚至有时食用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隐患(普查专用语),风餐更是家常便饭。

    睡觉难有“热炕头”,天当房地当床阴冷潮湿露宿是常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天黄沙漫天……

    三普的苦,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的艰苦,还体现在三普人的刻苦中。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恰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品类所蕴涵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认同与发掘,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为在普查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新类型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首先需要三普人刻苦把握新类型的内涵定义。

    普查技术“鸟枪换炮”,器精还需艺精。三普人刻苦钻研掌握新技术设备,才使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平台等得到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普查的科技含量,使普查成果更为科学、规范,记录信息更加准确、翔实。

    文本撰写、图纸绘制、照片整理是“三普”必做的细难之活。对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基层三普人来说成了最为犯愁的事。许多人说,不怕野外调查吃苦,就怕室内文字编撰。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只能边学边干、迎难而上、负重向前。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眼花缭乱,心烦气躁,有时甚至是恼火万分,但为了完成任务,认了,忍了,泪了,擦了。终于取得问心无愧的硕果。

    劳其筋骨苦其志,三普人的真实写照。


    负疚——对家人亲人


    河北省文物普查队首批入队的几位年轻队员,两年间与恋人相聚时间不足两周;有人为普查多次推迟婚期;有人普查期间当了父亲,却无暇照顾娇妻幼子;亲别襁褓中的爱子,再相见时蹒跚学步的孩子已不相认,躲在妈妈身后要赶走陌生的爸爸。

    父母病重住院,无法陪侍照看;老人临终,赶不上床前诀别……

    热爱工作,全情普查的三普人,同时还是父亲、儿子、母亲、女儿、爱人……同样热爱家人亲人恋人。为了三普,他们无法分身分神。在无愧于工作、自豪于成绩的同时,他们对家人亲人恋人深深内疚负疚。


    认真——自觉对历史负责


    因为文物普查工作的特点及工作环境,上级普查部门既不能规定每个普查队的文物发现数量,也很难对基层数十支普查队的野外调查到位率、覆盖率进行完全有效的监督。保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的质量,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全凭“三普人”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2008年5月,河北省普查队转战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承德市兴隆县。山高沟深。很多次,向导看着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的普查队员,劝他们“少登记一处吧,你们不上山,领导也不知道啊”。望着崎岖的山路和高高的山顶,常年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心里也真犯怵。但队员们每一次都谢绝了向导的好意,绝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凡是山顶有遗迹的,二话不说便默默地向上爬。

    浙江省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陈舟跃普查普陀山摩崖石刻时,在“百步沙摩崖石刻”的复查过程中,在镌于1932年及1936年两款摩崖石刻下方发现了1925年用英文镌刻的“霍夫曼题刻”。“霍夫曼题刻”字高10厘米,涨潮海中,落潮岸边,沙粒质岩,风化明显,容易漏登。“霍夫曼题刻”体现了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之魅力,民国初年与外界交流广泛,意义非同一般。于“西天门摩崖石刻”之间发现以前一直被忽略的元代摩崖石刻,改变了此前认为的普陀山摩崖石刻最早莫过于明代的认识。

    眼见为实。实物实证实说 严肃认真,充满责任感,是三普工作的要求,更是三普人自觉遵守的宗旨。


    欢乐——普查虽然艰苦,但欢乐也常常伴随着队员

 

    能从全省文博系统中被选调为省文物普查队员,是一种荣誉。庆幸赶上了这民富国强的好时代,庆幸自己有了这么好的一次锻炼、充实的机会。这是所有普查队员的心声。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队员们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改写了当地的历史,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队员们最欣慰的时候;

    每当看着工作室里从数百处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队员们最快乐的时候;

    每当队员们制作的资料受到专家组的肯定,工作得到普查办领导的表扬,那是队员们最高兴的时候。
    三普队员、西藏那曲地区文物局达娃充满情感地说:“普查,文物普查,神圣的使命。我来了,证明自己活着,从容、高贵地活着。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当一切都不再是飘渺的幻影时,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一名文物普查队员。”

    两年多的三普野外调查结束了,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队友各自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但三普的工作经历将是他们一生的美好记忆。

 

    编外——志愿者热心三普

 

    徐荣丰,浙江省余姚市普查队员。他从事摄影工作多年,但始终对文物保护情有独钟。三普启动时,他毅然“弃商从文”,放弃了收入颇丰的摄影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文物普查工作中,带病坚持工作,为余姚三普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的王继尧,对文物古迹非常热爱。主动放下自家的生意,配合县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带领普查队员圆满完成了当地的普查,成为令人尊敬的编外普查员。5·12汶川大地震中,王继尧老人痛失老伴,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投入到地震中受损的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的修复工作中,忘我工作。

    82岁高龄的汪育江先生是贵州省思南县文物战线的退休老同志,人称思南人文山水的“活地图”和“活字典”。三普开始不久,汪育江老人不顾八旬高龄多次主动请缨,为汪老情真意切的申请感动,思南三普领导小组同意了他的请求,汪老成为贵州年龄最大的文物三普志愿者。他和年轻的文物普查工作者一道,攀崖过涧、披荆斩棘,顶烈日、冒严寒,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了全县27个乡镇170多个村寨。

    三普工作中,除了无数志愿者不计报酬热心参与外,更有更多的民众义务作为向导:

    山西省崞县窑村一位叫张儒的老人爱好考古,跑遍周边村庄,访过很多古宅地。三普队员说明来意,老人慷慨拿出自己整理的考察资料。队员请老人当向导,老人很爽快答应。70余岁的老人与队员一起翻山越岭、穿沟过河,让队员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有了许多有益发现。

    贵州晴隆县有40余名村干部及数十名地方知情人充当向导并参加普查工作……三普成绩中编外志愿者的付出同样值得肯定。

    勤学,团结,拼搏……三普人身上还能总结出许多。三普成果不仅是近77万不可移动文物,更包含着三普人铸就的普查精神。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在进行组织上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开展试点。文物工作者信心满满,他们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加强文物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7日5版)

作者:张 伟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