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英国学者推测维京人被抹黑 并非史载残酷无情

发布时间:2012-03-08文章出处:中新网作者:

    1月25日,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布里特·贝利(Britt Baillie)在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记录片《维京天启》(Viking Apocalypse)中提出,英国里奇韦墓地遗址中54名遇难者遗骸的真实身份为一队维京雇佣兵,是当年大屠杀的牺牲品。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大胆推测引发人们追溯在中世纪“兴风作浪”的维京人的历史。根据他的推测,维京海盗并非历史记载的那般残酷无情,历史上多强调他们残忍的侵略行径,而维京人具有的航海探索精神和时代象征意义却被忽略了。

    里奇韦墓地是2009年6月开辟横穿里奇韦山(位于英国南部多赛特郡韦茅斯港口)的公路时发现的。贝利的研究结果并非墓地遗骸身份鉴定的首发。最初考古学家曾推测遗址是铁器时代的宗教祭祀墓地,而后来认为埋葬者系中世纪的维京海盗。

 

    维京人形象被抹黑 

    维京海盗的真实形象及其侵略目的和影响往往被历史记录者夸大和扭曲。早在8世纪,维京海盗就在大不列颠群岛扬起侵略船帆,793年发动对修道院的第一次袭击,当时位于英国北部王国诺森布里亚境内林迪斯法恩岛的一所修道院成为袭击目标,这一事件标志着“维京时代”的开始。随后几十年间,分布在英国北部海岸线的多所修道院在不间断的袭击事件中被摧毁。

    僧侣作为当时唯一受过读写教育的群体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他们是直接受害者,出于憎恨,往往把维京海盗形象魔鬼化,并夸大部分历史事实,将基督教徒描述成唯一受害者。这些论断被随后的历史考证推翻。英国小说家琼·史密斯(Joan Smith)曾评论道,维京海盗并非出于宗教差异原因洗劫、摧毁修道院,而是为掠夺钱财。当时英国教堂以土地租赁、婚礼、葬礼、祈祷等各种名目向民众征收大量赋税,这些钱财统一由修道院管理,修道院因此成为袭击的主要目标。

    维京海盗8世纪因掠夺修道院积累了大量财富,但8—10世纪的战乱多非维京海盗所为,而是英格兰各王国打着斯堪的纳维亚海盗旗号进行掠夺所致。此外,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境内各王国也乘乱互相袭击,曾经的受害者修道院僧侣也加入混战当中。他们抹黑了维京人的历史形象。

    沦为大屠杀牺牲品

    维京海盗入侵的同时,大不列颠也在改朝换代。维京人的到来并非英格兰短暂统一的原因,但确实影响了其权力更迭。其间,维京人沦为因巩固王权而进行的大屠杀的牺牲品。

    截至9世纪,英格兰本土有北部的诺森布里亚国、东部的东安格利亚国、西部的麦西亚国和南部的韦塞克斯等7个王国。

    维京人早期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诺森布里亚国和东安格利亚国;8世纪后期,其侵略领域延伸到麦西亚国和韦塞克斯国。维京人在韦塞克斯国未能盘踞太久,9世纪,该国西撒克逊王阿尔弗雷德组织军队对维京人进行英勇反抗,使其退至伦敦以东、伯明翰以北的区域内驻营。西撒克逊人借机积极扩大其统治范围,并与维京人签订了《威德摩尔和约》。该条约结束了四国分立状态,重组为英格兰王国和丹麦律法施行地区,直到1060年,这两个区域才被维京人克努特统一。  

    每提及“维京时代”,人们总将其与凶残和贪婪联系在一起。里奇韦墓地的发现证明了英国本土人对维京人的残忍。英国环境研究委员会地质科学教授简·埃文斯(Jane Evans)在对遗骸进行科学分析后表示:“遇难者在被害之前受到过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身为武士的维京人在死后没有武器相伴,从宗教意义上来说是对他们极大的羞辱,因为在维京人的信仰中,上帝无法辨认出未携带武器到达天堂的人。”

    贝利的研究解开了这54名维京人遇害的真正原因——英格兰王权巩固下的大屠杀。978—1016年在位的英格兰国王爱塞烈德二世下令在1002年11月13日“圣布莱斯日”屠杀英格兰境内所有丹麦人,墓地遇难者很可能也是大屠杀的牺牲品。他说,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墓地现场的考察可推测出,这群遇难者也是维京人,受雇于英格兰国王爱塞烈德二世以对抗维京海盗,未果而遭屠杀。

 

 

    “维京时代”见证中世纪全盛北欧文化

    维京人在大不列颠境内的军事入侵、贸易活动和驻营定居只是“维京时代”的一角。据历史记载,维京人的足迹遍布整个欧洲,包括意大利、希腊、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2007年,在北约克郡哈罗盖特(当年属维京人居住领域)的山谷中发现的617枚来自欧洲各国的钱币验证了这个说法。最让维京民族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航海队伍远在哥伦布之前便到达美洲东海岸,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的发现者。

    维京人有独特而浓郁的北欧文化,对欧洲大陆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维京文化”成为中世纪的一种独特文化。“维京时代”见证了中世纪北欧文化的全盛,维京人在航海历程中展现的无畏精神、强烈的独立意识铸造了他们的昌盛史。(作者:刘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英国学者推测维京人被抹黑 并非史载残酷无情

发布时间:2012-03-08

    1月25日,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布里特·贝利(Britt Baillie)在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记录片《维京天启》(Viking Apocalypse)中提出,英国里奇韦墓地遗址中54名遇难者遗骸的真实身份为一队维京雇佣兵,是当年大屠杀的牺牲品。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大胆推测引发人们追溯在中世纪“兴风作浪”的维京人的历史。根据他的推测,维京海盗并非历史记载的那般残酷无情,历史上多强调他们残忍的侵略行径,而维京人具有的航海探索精神和时代象征意义却被忽略了。

    里奇韦墓地是2009年6月开辟横穿里奇韦山(位于英国南部多赛特郡韦茅斯港口)的公路时发现的。贝利的研究结果并非墓地遗骸身份鉴定的首发。最初考古学家曾推测遗址是铁器时代的宗教祭祀墓地,而后来认为埋葬者系中世纪的维京海盗。

 

    维京人形象被抹黑 

    维京海盗的真实形象及其侵略目的和影响往往被历史记录者夸大和扭曲。早在8世纪,维京海盗就在大不列颠群岛扬起侵略船帆,793年发动对修道院的第一次袭击,当时位于英国北部王国诺森布里亚境内林迪斯法恩岛的一所修道院成为袭击目标,这一事件标志着“维京时代”的开始。随后几十年间,分布在英国北部海岸线的多所修道院在不间断的袭击事件中被摧毁。

    僧侣作为当时唯一受过读写教育的群体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他们是直接受害者,出于憎恨,往往把维京海盗形象魔鬼化,并夸大部分历史事实,将基督教徒描述成唯一受害者。这些论断被随后的历史考证推翻。英国小说家琼·史密斯(Joan Smith)曾评论道,维京海盗并非出于宗教差异原因洗劫、摧毁修道院,而是为掠夺钱财。当时英国教堂以土地租赁、婚礼、葬礼、祈祷等各种名目向民众征收大量赋税,这些钱财统一由修道院管理,修道院因此成为袭击的主要目标。

    维京海盗8世纪因掠夺修道院积累了大量财富,但8—10世纪的战乱多非维京海盗所为,而是英格兰各王国打着斯堪的纳维亚海盗旗号进行掠夺所致。此外,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境内各王国也乘乱互相袭击,曾经的受害者修道院僧侣也加入混战当中。他们抹黑了维京人的历史形象。

    沦为大屠杀牺牲品

    维京海盗入侵的同时,大不列颠也在改朝换代。维京人的到来并非英格兰短暂统一的原因,但确实影响了其权力更迭。其间,维京人沦为因巩固王权而进行的大屠杀的牺牲品。

    截至9世纪,英格兰本土有北部的诺森布里亚国、东部的东安格利亚国、西部的麦西亚国和南部的韦塞克斯等7个王国。

    维京人早期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诺森布里亚国和东安格利亚国;8世纪后期,其侵略领域延伸到麦西亚国和韦塞克斯国。维京人在韦塞克斯国未能盘踞太久,9世纪,该国西撒克逊王阿尔弗雷德组织军队对维京人进行英勇反抗,使其退至伦敦以东、伯明翰以北的区域内驻营。西撒克逊人借机积极扩大其统治范围,并与维京人签订了《威德摩尔和约》。该条约结束了四国分立状态,重组为英格兰王国和丹麦律法施行地区,直到1060年,这两个区域才被维京人克努特统一。  

    每提及“维京时代”,人们总将其与凶残和贪婪联系在一起。里奇韦墓地的发现证明了英国本土人对维京人的残忍。英国环境研究委员会地质科学教授简·埃文斯(Jane Evans)在对遗骸进行科学分析后表示:“遇难者在被害之前受到过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身为武士的维京人在死后没有武器相伴,从宗教意义上来说是对他们极大的羞辱,因为在维京人的信仰中,上帝无法辨认出未携带武器到达天堂的人。”

    贝利的研究解开了这54名维京人遇害的真正原因——英格兰王权巩固下的大屠杀。978—1016年在位的英格兰国王爱塞烈德二世下令在1002年11月13日“圣布莱斯日”屠杀英格兰境内所有丹麦人,墓地遇难者很可能也是大屠杀的牺牲品。他说,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墓地现场的考察可推测出,这群遇难者也是维京人,受雇于英格兰国王爱塞烈德二世以对抗维京海盗,未果而遭屠杀。

 

 

    “维京时代”见证中世纪全盛北欧文化

    维京人在大不列颠境内的军事入侵、贸易活动和驻营定居只是“维京时代”的一角。据历史记载,维京人的足迹遍布整个欧洲,包括意大利、希腊、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2007年,在北约克郡哈罗盖特(当年属维京人居住领域)的山谷中发现的617枚来自欧洲各国的钱币验证了这个说法。最让维京民族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航海队伍远在哥伦布之前便到达美洲东海岸,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的发现者。

    维京人有独特而浓郁的北欧文化,对欧洲大陆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维京文化”成为中世纪的一种独特文化。“维京时代”见证了中世纪北欧文化的全盛,维京人在航海历程中展现的无畏精神、强烈的独立意识铸造了他们的昌盛史。(作者:刘丹妮)

 

作者:

文章出处: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