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次难以忘怀的考古发掘——陕西大荔李氏家族墓地

发布时间:2012-06-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田亚岐

 

    当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媒体开始介入报道,《华商报》试图搞一个能引导读者逐步了解发掘过程的系列报道,所以第一天的报道中没有直接说明发掘地点,只是说在渭北某地,但就这一下即引来了轩然大波,远在西安等地的李氏家族后裔看到当天的报纸后,敏锐地觉察到报上所说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的祖茔。于是驱车赶到现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责令我们立即停止发掘工作。此时此景,我简直不知所措,因为常态化的考古从时代上讲都比较早,几乎不会遇到能将某处遗存与现代世人之间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业界曾有一种认识,说清朝以后都不能算是考古,但这一次所做的却是一次特殊性的例外。面对李氏家族的后裔,我态度诚恳地讲述了本次政府采取抢救性措施保护这些墓葬的初衷。来者毕竟是有文化有涵养的人,这其中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映丽、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武华、国家储运公司西安分公司干部李映霞等,他们表明既然考古发掘是政府一项积极的保护行为,他们也不便强行阻拦,但是,他们萦绕在心头的郁闷还一时无法排遣。他们买来了烧纸、水果等在发掘地进行了祭奠仪式之后回西安,准备去省上主管部门讨个说法。在省文物局,主管领导与李氏家族后裔就此事进行会谈,经过耐心细致沟通和法规解释,李氏家族代表表示赞同政府保护家族墓地的举动,之后又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墓地要原地保护,不能发掘之后将墓地废弃;二是要将墓内骨骼重新整理,就近选址掩埋;如果今后有条件的话,希望能在此地建成一处墓园博物馆。

    随后,发掘工作按原计划进行,在清理过程中,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块骨骼甚至连当时裹尸的衣物碎片集中在一起,然后用红绸布包起来。当几座墓葬清理完之后,由村上派人在距墓地西侧不远处分别修了几个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邀请李氏家族后裔代表跟我们共同完成了对这些骨骼的迁埋。

    对于李氏家族后裔提议在原地保护的意见,当地相关部门表示理解与支持。2001年6月中旬,当我们结束发掘工作的时候,省文物局已正式批准组建了大荔八鱼石墓群文管所方案,并拨付了建设经费。该机构为当地县文化局管辖的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对石墓群的展示以及对整个八鱼墓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对大荔李氏家族墓地的大规模勘探与发掘,是陕西省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并由此将陕西省考古工作的下限由过去的元代延伸到清代,此外这一项考古工作竟然还能直接找到其后裔,这在现代考古发掘史上少之又少,现代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特殊的意义。

    考古工作结束之后,我们把发掘出的所有文物移交给大荔县文管会,将现场提取的各类详细图文资料带回西安进行系统研究整理。我们成立的“大荔李氏家族墓地”课题组由我具体负责,经过大约半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最终研究成果并正式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

    大荔李氏家族墓地墓葬结构之特殊,石刻工艺之精湛,加上丰富的墓志内容,它为研究清代地方家族的源流与兴衰、墓葬制度、雕刻艺术乃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研究结果表明,大荔八鱼李氏家族是清朝渭北一带较有影响的大宗族、大地主、大富商,系大荔县之首富,为当地很有名望的盛族名门。李家有静远、明远、致远和志远四大堂号,家族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遍布全国各地的商号以“万”字头命名,主要经营盐、绸缎、粮食等,其中以万顺得、万顺贵布庄为最大。由于有读书为崇高的家族理念,李氏家族子弟从小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良好的家教与学风,使得李氏家族中的一代又一代成员都能自立自强,创业守成,以致家业越来越兴旺。

    从出土的墓志铭看,李氏家族是从山西被明政府强行迁来的,因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发生在关中地区的大地震,大荔一带就是震中,据推断当时的震级为8级以上。由于地震发生在午夜,伤亡极其惨重,是我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一次地震。当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填补关中地区的人口空白,李氏家族便遭遇了背井离乡的人生经历。

    此次获得考古资料,可以明显地看出李氏家族兴衰的历程,当然也折射了社会时局的变迁。墓志铭又为我们直观地认识清代回民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发展与失败的经过,乃至由起义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出土以及征集到的一批墓志铭为我们全面了解李氏家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它除了记述李氏家族相关墓主人个人生平事迹、封建官商大家族的内部关系、宗族谱系外,同时还记载了诸多历史的背景材料,诸如通过李氏家族中一些成员官职及称谓的来历、任职状况,则能够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清代官吏制度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大荔八鱼李氏家族墓地中,石室墓最具特色,其数量之多,结构之奇特,用工之精细等,这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清代家家族墓地方面系首次发现。墓葬用富平青石套合成院、庭、室完整布局的豪宅建筑风格,表达了营造者力求以富足、美好生活的场景慰藉亡灵的意念。

    故日的沙尘埋没了鲜为人知的家世,一段有趣的考古发掘续接了先辈与后世的对话。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平生参与或主持过的考古发掘项目很多,其中重要课题也不乏其数,但在我脑海里却时常浮现十年前对大荔李氏家族墓进行考古发掘的这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下)(《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22日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一次难以忘怀的考古发掘——陕西大荔李氏家族墓地

发布时间:2012-06-25

 

    当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媒体开始介入报道,《华商报》试图搞一个能引导读者逐步了解发掘过程的系列报道,所以第一天的报道中没有直接说明发掘地点,只是说在渭北某地,但就这一下即引来了轩然大波,远在西安等地的李氏家族后裔看到当天的报纸后,敏锐地觉察到报上所说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的祖茔。于是驱车赶到现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责令我们立即停止发掘工作。此时此景,我简直不知所措,因为常态化的考古从时代上讲都比较早,几乎不会遇到能将某处遗存与现代世人之间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业界曾有一种认识,说清朝以后都不能算是考古,但这一次所做的却是一次特殊性的例外。面对李氏家族的后裔,我态度诚恳地讲述了本次政府采取抢救性措施保护这些墓葬的初衷。来者毕竟是有文化有涵养的人,这其中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映丽、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武华、国家储运公司西安分公司干部李映霞等,他们表明既然考古发掘是政府一项积极的保护行为,他们也不便强行阻拦,但是,他们萦绕在心头的郁闷还一时无法排遣。他们买来了烧纸、水果等在发掘地进行了祭奠仪式之后回西安,准备去省上主管部门讨个说法。在省文物局,主管领导与李氏家族后裔就此事进行会谈,经过耐心细致沟通和法规解释,李氏家族代表表示赞同政府保护家族墓地的举动,之后又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墓地要原地保护,不能发掘之后将墓地废弃;二是要将墓内骨骼重新整理,就近选址掩埋;如果今后有条件的话,希望能在此地建成一处墓园博物馆。

    随后,发掘工作按原计划进行,在清理过程中,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块骨骼甚至连当时裹尸的衣物碎片集中在一起,然后用红绸布包起来。当几座墓葬清理完之后,由村上派人在距墓地西侧不远处分别修了几个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邀请李氏家族后裔代表跟我们共同完成了对这些骨骼的迁埋。

    对于李氏家族后裔提议在原地保护的意见,当地相关部门表示理解与支持。2001年6月中旬,当我们结束发掘工作的时候,省文物局已正式批准组建了大荔八鱼石墓群文管所方案,并拨付了建设经费。该机构为当地县文化局管辖的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对石墓群的展示以及对整个八鱼墓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对大荔李氏家族墓地的大规模勘探与发掘,是陕西省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并由此将陕西省考古工作的下限由过去的元代延伸到清代,此外这一项考古工作竟然还能直接找到其后裔,这在现代考古发掘史上少之又少,现代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特殊的意义。

    考古工作结束之后,我们把发掘出的所有文物移交给大荔县文管会,将现场提取的各类详细图文资料带回西安进行系统研究整理。我们成立的“大荔李氏家族墓地”课题组由我具体负责,经过大约半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最终研究成果并正式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

    大荔李氏家族墓地墓葬结构之特殊,石刻工艺之精湛,加上丰富的墓志内容,它为研究清代地方家族的源流与兴衰、墓葬制度、雕刻艺术乃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研究结果表明,大荔八鱼李氏家族是清朝渭北一带较有影响的大宗族、大地主、大富商,系大荔县之首富,为当地很有名望的盛族名门。李家有静远、明远、致远和志远四大堂号,家族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遍布全国各地的商号以“万”字头命名,主要经营盐、绸缎、粮食等,其中以万顺得、万顺贵布庄为最大。由于有读书为崇高的家族理念,李氏家族子弟从小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良好的家教与学风,使得李氏家族中的一代又一代成员都能自立自强,创业守成,以致家业越来越兴旺。

    从出土的墓志铭看,李氏家族是从山西被明政府强行迁来的,因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发生在关中地区的大地震,大荔一带就是震中,据推断当时的震级为8级以上。由于地震发生在午夜,伤亡极其惨重,是我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一次地震。当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填补关中地区的人口空白,李氏家族便遭遇了背井离乡的人生经历。

    此次获得考古资料,可以明显地看出李氏家族兴衰的历程,当然也折射了社会时局的变迁。墓志铭又为我们直观地认识清代回民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发展与失败的经过,乃至由起义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出土以及征集到的一批墓志铭为我们全面了解李氏家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它除了记述李氏家族相关墓主人个人生平事迹、封建官商大家族的内部关系、宗族谱系外,同时还记载了诸多历史的背景材料,诸如通过李氏家族中一些成员官职及称谓的来历、任职状况,则能够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清代官吏制度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大荔八鱼李氏家族墓地中,石室墓最具特色,其数量之多,结构之奇特,用工之精细等,这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清代家家族墓地方面系首次发现。墓葬用富平青石套合成院、庭、室完整布局的豪宅建筑风格,表达了营造者力求以富足、美好生活的场景慰藉亡灵的意念。

    故日的沙尘埋没了鲜为人知的家世,一段有趣的考古发掘续接了先辈与后世的对话。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平生参与或主持过的考古发掘项目很多,其中重要课题也不乏其数,但在我脑海里却时常浮现十年前对大荔李氏家族墓进行考古发掘的这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下)(《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22日3版)

 

作者: 田亚岐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