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汉代冶城、西晋子城、唐代罗城 屏山考古牵出2000余年的钩沉

发布时间:2014-02-26文章出处:东南快报作者:
  牵动福州市民的屏山地铁站考古,堪称2013年文博界的最大热点。
    
  从公元前202年至前110年,闽越王无诸的冶城到西晋的子城,再到唐朝的罗城。福州鼓楼中心区的屏山,随着考古的发掘,一下子将鼓楼屏山的历史推移到了2000多年前。本期“人文鼓楼•发现档案”就通过多位文史专家的讲述,一起去钩沉始于公元前的历史。
    
  残垣碎瓦诉说“冶城”历史
    
  “冶城”到底在哪里?自宋代以来,多种说法众说纷纭。有的说在浙江南部,有的说在闽北武夷山,有的说在福州。1997年以来,特别是去年5月至7月,省市考古队在福州屏山发掘了大量富有价值的文物及古建筑遗址。史学界对这些重大发现的研究结论已越来越清晰——“冶城”就在福州屏山一带。
    
  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说,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福州不叫福州,也不叫榕城,而叫冶城。
    
  战国晚期,闽越族首领无诸率部族成立闽越国。汉高祖五年,刘邦即帝位,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都城,取名冶城。
    
  那么,福州最早为何称为“冶城”?据说是和春秋时著名的冶铸能手欧冶子有关。《吴越春秋》一书说,越王允常(勾践之父)聘请欧冶子到冶山一带(即欧冶池)冶炼兵器,故此地称“冶”。
    
  “更准确地说,有欧冶子冶炼兵器的经历后,多次在冶山欧冶池一带冶炼兵器。”福州文史专家齐上志说,首先是这边有冶炼兵器的经验。此外,当时的福州森林覆盖率高,冶炼燃料多,更因为当时的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让兵器的制造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处历代成为冶炼之地,即以此称“冶城”。



屏山考古发掘的文物在市博物馆展出
    
  除了史书记载,考古的发现也证明屏山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冶城。如地铁考古中发掘出“万岁”瓦当、“常乐万岁”瓦当等各种瓦当也证实此处原来是汉代闽越国都城冶城的宫殿区或官署区所在。
    
  90年代,省市考古队在冶山路省财政厅基建工地的考古发掘也证实,在近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汉代两期相互迭压的大型建筑遗迹。根据对发现的建筑遗迹遗物的分析推测,均属闽越国时期大型杆栏式木构建筑。这些实物都证明,冶城就在屏山一带。
    
  王勇坚说,此前专家还推断,冶城的范围北起越王山南(今华林寺一带)、南至云步山(今省发改委大楼一带)、东以冶山岭为界、西到西湖东岸(今西湖宾馆一带)。
    
  从子城到罗城福州城池的雏形在屏山
    
  除了冶城,屏山一带,还可以牵出子城和罗城的美称。
    
  福州在晋代被称为子城。史书记载:晋太康三年(282),自建安郡分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文史专家王勇坚说,在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建城。历史再流转到唐朝。在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再次修拓,其范围包括: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也就是说子城奠定福州城池的雏形,自晋至南朝都仍其旧;唐五代至宋、明的城池也以此为中心。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目的,在子城外环建筑罗城,周围约20公里,设大门及便门16个,水门3个,其南至“利涉门”(注:“利涉门”位于如今的安泰桥边),东至“晦晏门”(今东大路西口边),东南至“通津门”(今津门路上的高节路口),东北至延远门(今贡院前附近),北至永安门(今北门街的钱塘巷),西北至“实善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内有鹿顶门,其旧址在今北后街营尾地方),西至“善化门”(靠近西门兜的善化坊),西南至“清远门”(在今光禄坊口)。整个罗城呈不规则圆弧形,面积达3平方公里,规模扩大至唐子城的4倍左右。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城内。福州遂有内外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统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



屏山地铁站出土的汉代万岁瓦当(资料图)
    
  齐上志也说,“后来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筑高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初步形成今日的‘三坊七巷’格局。福州港口由大航桥一带南移到安泰河,这里遂成为码头商业集市。”
    
  唐罗城建成几年后,王审知再次拓展城池,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罗城南北修筑夹城。北端扩展到越王山麓的严胜门(今华林路的华林寺东段)、遗爱门(今北门兜)一带,并临西湖,南至乌山、于山南麓的港汊,城市范围扩大至唐子城的七倍,呈圆形。新城将三山(屏山、乌山、于山)纳入城中,定光塔(白塔)、坚牢塔(乌塔)分别置于于山与乌山,这样就形成了三山两塔的空间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汉代冶城、西晋子城、唐代罗城 屏山考古牵出2000余年的钩沉

发布时间:2014-02-26

  牵动福州市民的屏山地铁站考古,堪称2013年文博界的最大热点。
    
  从公元前202年至前110年,闽越王无诸的冶城到西晋的子城,再到唐朝的罗城。福州鼓楼中心区的屏山,随着考古的发掘,一下子将鼓楼屏山的历史推移到了2000多年前。本期“人文鼓楼•发现档案”就通过多位文史专家的讲述,一起去钩沉始于公元前的历史。
    
  残垣碎瓦诉说“冶城”历史
    
  “冶城”到底在哪里?自宋代以来,多种说法众说纷纭。有的说在浙江南部,有的说在闽北武夷山,有的说在福州。1997年以来,特别是去年5月至7月,省市考古队在福州屏山发掘了大量富有价值的文物及古建筑遗址。史学界对这些重大发现的研究结论已越来越清晰——“冶城”就在福州屏山一带。
    
  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说,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福州不叫福州,也不叫榕城,而叫冶城。
    
  战国晚期,闽越族首领无诸率部族成立闽越国。汉高祖五年,刘邦即帝位,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都城,取名冶城。
    
  那么,福州最早为何称为“冶城”?据说是和春秋时著名的冶铸能手欧冶子有关。《吴越春秋》一书说,越王允常(勾践之父)聘请欧冶子到冶山一带(即欧冶池)冶炼兵器,故此地称“冶”。
    
  “更准确地说,有欧冶子冶炼兵器的经历后,多次在冶山欧冶池一带冶炼兵器。”福州文史专家齐上志说,首先是这边有冶炼兵器的经验。此外,当时的福州森林覆盖率高,冶炼燃料多,更因为当时的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让兵器的制造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处历代成为冶炼之地,即以此称“冶城”。



屏山考古发掘的文物在市博物馆展出
    
  除了史书记载,考古的发现也证明屏山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冶城。如地铁考古中发掘出“万岁”瓦当、“常乐万岁”瓦当等各种瓦当也证实此处原来是汉代闽越国都城冶城的宫殿区或官署区所在。
    
  90年代,省市考古队在冶山路省财政厅基建工地的考古发掘也证实,在近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汉代两期相互迭压的大型建筑遗迹。根据对发现的建筑遗迹遗物的分析推测,均属闽越国时期大型杆栏式木构建筑。这些实物都证明,冶城就在屏山一带。
    
  王勇坚说,此前专家还推断,冶城的范围北起越王山南(今华林寺一带)、南至云步山(今省发改委大楼一带)、东以冶山岭为界、西到西湖东岸(今西湖宾馆一带)。
    
  从子城到罗城福州城池的雏形在屏山
    
  除了冶城,屏山一带,还可以牵出子城和罗城的美称。
    
  福州在晋代被称为子城。史书记载:晋太康三年(282),自建安郡分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文史专家王勇坚说,在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建城。历史再流转到唐朝。在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再次修拓,其范围包括: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也就是说子城奠定福州城池的雏形,自晋至南朝都仍其旧;唐五代至宋、明的城池也以此为中心。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目的,在子城外环建筑罗城,周围约20公里,设大门及便门16个,水门3个,其南至“利涉门”(注:“利涉门”位于如今的安泰桥边),东至“晦晏门”(今东大路西口边),东南至“通津门”(今津门路上的高节路口),东北至延远门(今贡院前附近),北至永安门(今北门街的钱塘巷),西北至“实善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内有鹿顶门,其旧址在今北后街营尾地方),西至“善化门”(靠近西门兜的善化坊),西南至“清远门”(在今光禄坊口)。整个罗城呈不规则圆弧形,面积达3平方公里,规模扩大至唐子城的4倍左右。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城内。福州遂有内外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统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



屏山地铁站出土的汉代万岁瓦当(资料图)
    
  齐上志也说,“后来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筑高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初步形成今日的‘三坊七巷’格局。福州港口由大航桥一带南移到安泰河,这里遂成为码头商业集市。”
    
  唐罗城建成几年后,王审知再次拓展城池,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罗城南北修筑夹城。北端扩展到越王山麓的严胜门(今华林路的华林寺东段)、遗爱门(今北门兜)一带,并临西湖,南至乌山、于山南麓的港汊,城市范围扩大至唐子城的七倍,呈圆形。新城将三山(屏山、乌山、于山)纳入城中,定光塔(白塔)、坚牢塔(乌塔)分别置于于山与乌山,这样就形成了三山两塔的空间格局。
 

作者:

文章出处: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