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座城,一座巨大的雕塑——访交河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4-07-2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王征


俯瞰交河城
 

  
  中央大塔
 
  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是丝绸之路吐鲁番盆地上交相辉映的双璧。高昌故城以其气势宏大让人心动,而交河故城以其造型奇特让人心惊。若非亲见此城,人们难以想象它的模样。它是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
 
  交河城不是按照一般城池那样用砖瓦土石垒起来的,而是在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由交河先民一寸一寸向地下硬掏出来的一座城。
 
  先民是如何产生这种奇思妙想的,已是个永远的谜。两千多年,它凭空而起,它扩大,它深挖,它繁盛,它灭亡,最后成为空无一人的废墟,长久地默对苍穹。
 
  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于30米高壁立如削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为一河心小洲。因河水分流环绕城下,故号“交河”。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交河城最初是由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车师人所建,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西汉元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公元前60年,分立车师前、后国,车师前国建都交河,成为西汉属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后一度在此设置安西都护府。9世纪中叶,交河城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交河故城是一座是从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地下城。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挖成的,无论寺院、官署、城门、民舍,墙体基本为生土墙。大街深深挖入地下六七米,两边厚厚的生土层便保留成为高大的墙。由于是从生土层往下掏挖,与一般遗址越往下年代越早不同,交河城是越往下年代越晚。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个民族退出交河,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房址再向下挖,就这样不停地掏挖雕琢,生生把交河城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沙盘雕塑。
 
  全城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中央大道,长350米,城内建筑以中央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区为佛教寺院区。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坊市,这说明交河城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
 
  在所有的古代宗教中,传入吐鲁番地区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遗存最多的就是佛教。交河故城寺院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佛城。位于中央大道北端的大佛寺,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由山门、大殿、僧房、古井等组成,建筑总面积52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焚香祈祷。寺院北面是佛殿,中央是一方形塔柱,塔柱四面有28个佛龛。据考证,中心塔柱当年的高度在10米以上,围绕塔柱的回廊壁上曾绘满流光溢彩的壁画,塔柱之上曾塑造着神态各异的佛像。大佛寺东北方向,是101座佛塔组成的塔林。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如今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
 
  交河在丝绸之路上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与盐山之间的一个豁口上,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丝绸之路西往焉耆,往乌鲁木齐,北抵北庭,都要经过交河。这是个百战之地。
 
  交河故城最后毁灭于蒙古东察合台汗国的伊斯兰圣战领袖黑的儿火者的战火。征服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古建筑保护专家梁涛介绍说:“这个城市毁灭于战争是无疑的,曾经清理过三十多口水井,每口井里面都有人的骨架,都是头朝下”。 可以想见破城时的惨烈。
 
  战争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文明的演进,战争也最终毁灭了文明。
 
  让它保存得更长久
 
  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交河故城这样的文明遗迹保存得更长久。
 
  6月初的骄阳下,工人们正在对交河故城中央大道两侧的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工程。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对记者演示,在不同的墙面各浇半瓶水,然后用手指在湿透的墙面上各搓了几下,一面沾满了泥土,另一面却没沾上一点泥。这就是现代高科技修复手段的成果。
 
  吐鲁番是强风沙暴的主要灾害区,风沙暴的破坏性极大。此外,雨蚀、地震和地表温度的昼夜差别之大等,都属于破坏故城的自然因素。故城废弃后几百年,周边的农民不断地将城内遗址中残留的门、窗、椽、柱和砖瓦、土坯等建筑材料拆除运走,使每座建筑的生土结构部分暴露于风雨的侵蚀之中。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游客参观故城的人数与日俱增,部分游人随意攀登、刻画、掏挖等人为因素,对故城遗址也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
 
  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加固工程之一。1992至1996年交河故城的保护维修工程,是中国政府首次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对古代大型遗址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保护修缮。2006年5月,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交河故城项目开工。第一期工程中完成了故城东面崖体自南向北的18处区域加固,城内东北佛寺,官署西洞口,大佛寺3处文物本体的修复工作。第二期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主要完成了官署、南门阙等价值较高而危险的重要文物本体保护及西崖体的载体加固保护,获得2010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第一名。第三期工程现在正在进行中,主要包括官署所有未加固区域、中央大道两侧墙体、沿参观路线两侧18个遗址单体等重要遗址。
 
  施工中运用了多项现代技术。施工人员采用PS(高模数硅酸钾)表面防风化技术为其“美容”,根据不同的风化厚度和特点,采用喷洒渗透和滴渗两种工艺。同时还利用楠竹加筋复合锚杆技术,将“人工骨架”植入遗址内部容易坍塌的崖体和文物本体之内,为其强筋健骨。
 
  学建筑出身的梁涛大学毕业后就在交河故城待了5年,一直参与交河故城的维修保护。他说:“仅在交河故城,我们实验就做了13年。风洞、水解,实验就做了不止上万次。目前来看效果比较好,但还需要继续改进”。
 
  这还只是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一部分。在高昌故城、森姆塞姆石窟、台藏塔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交河与高昌,土质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保护方法也不一样”,梁涛沉吟了一下说,“按照现在的进度,交河全部过一遍还要30年。高昌也得30年”。
 
  这些遗址最大的敌人是时间,经过千百年风蚀、风化、沙尘、地震、雨水冲刷,能保留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文物保护工作者用毕生所做的事就是与时间抗争,让它们保存得更长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一座城,一座巨大的雕塑——访交河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4-07-23


俯瞰交河城
 

  
  中央大塔
 
  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是丝绸之路吐鲁番盆地上交相辉映的双璧。高昌故城以其气势宏大让人心动,而交河故城以其造型奇特让人心惊。若非亲见此城,人们难以想象它的模样。它是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
 
  交河城不是按照一般城池那样用砖瓦土石垒起来的,而是在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由交河先民一寸一寸向地下硬掏出来的一座城。
 
  先民是如何产生这种奇思妙想的,已是个永远的谜。两千多年,它凭空而起,它扩大,它深挖,它繁盛,它灭亡,最后成为空无一人的废墟,长久地默对苍穹。
 
  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于30米高壁立如削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为一河心小洲。因河水分流环绕城下,故号“交河”。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交河城最初是由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车师人所建,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西汉元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公元前60年,分立车师前、后国,车师前国建都交河,成为西汉属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后一度在此设置安西都护府。9世纪中叶,交河城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交河故城是一座是从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地下城。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挖成的,无论寺院、官署、城门、民舍,墙体基本为生土墙。大街深深挖入地下六七米,两边厚厚的生土层便保留成为高大的墙。由于是从生土层往下掏挖,与一般遗址越往下年代越早不同,交河城是越往下年代越晚。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个民族退出交河,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房址再向下挖,就这样不停地掏挖雕琢,生生把交河城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沙盘雕塑。
 
  全城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中央大道,长350米,城内建筑以中央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区为佛教寺院区。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坊市,这说明交河城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
 
  在所有的古代宗教中,传入吐鲁番地区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遗存最多的就是佛教。交河故城寺院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佛城。位于中央大道北端的大佛寺,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由山门、大殿、僧房、古井等组成,建筑总面积52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焚香祈祷。寺院北面是佛殿,中央是一方形塔柱,塔柱四面有28个佛龛。据考证,中心塔柱当年的高度在10米以上,围绕塔柱的回廊壁上曾绘满流光溢彩的壁画,塔柱之上曾塑造着神态各异的佛像。大佛寺东北方向,是101座佛塔组成的塔林。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如今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
 
  交河在丝绸之路上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与盐山之间的一个豁口上,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丝绸之路西往焉耆,往乌鲁木齐,北抵北庭,都要经过交河。这是个百战之地。
 
  交河故城最后毁灭于蒙古东察合台汗国的伊斯兰圣战领袖黑的儿火者的战火。征服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古建筑保护专家梁涛介绍说:“这个城市毁灭于战争是无疑的,曾经清理过三十多口水井,每口井里面都有人的骨架,都是头朝下”。 可以想见破城时的惨烈。
 
  战争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文明的演进,战争也最终毁灭了文明。
 
  让它保存得更长久
 
  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交河故城这样的文明遗迹保存得更长久。
 
  6月初的骄阳下,工人们正在对交河故城中央大道两侧的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工程。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对记者演示,在不同的墙面各浇半瓶水,然后用手指在湿透的墙面上各搓了几下,一面沾满了泥土,另一面却没沾上一点泥。这就是现代高科技修复手段的成果。
 
  吐鲁番是强风沙暴的主要灾害区,风沙暴的破坏性极大。此外,雨蚀、地震和地表温度的昼夜差别之大等,都属于破坏故城的自然因素。故城废弃后几百年,周边的农民不断地将城内遗址中残留的门、窗、椽、柱和砖瓦、土坯等建筑材料拆除运走,使每座建筑的生土结构部分暴露于风雨的侵蚀之中。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游客参观故城的人数与日俱增,部分游人随意攀登、刻画、掏挖等人为因素,对故城遗址也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
 
  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加固工程之一。1992至1996年交河故城的保护维修工程,是中国政府首次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对古代大型遗址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保护修缮。2006年5月,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交河故城项目开工。第一期工程中完成了故城东面崖体自南向北的18处区域加固,城内东北佛寺,官署西洞口,大佛寺3处文物本体的修复工作。第二期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主要完成了官署、南门阙等价值较高而危险的重要文物本体保护及西崖体的载体加固保护,获得2010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第一名。第三期工程现在正在进行中,主要包括官署所有未加固区域、中央大道两侧墙体、沿参观路线两侧18个遗址单体等重要遗址。
 
  施工中运用了多项现代技术。施工人员采用PS(高模数硅酸钾)表面防风化技术为其“美容”,根据不同的风化厚度和特点,采用喷洒渗透和滴渗两种工艺。同时还利用楠竹加筋复合锚杆技术,将“人工骨架”植入遗址内部容易坍塌的崖体和文物本体之内,为其强筋健骨。
 
  学建筑出身的梁涛大学毕业后就在交河故城待了5年,一直参与交河故城的维修保护。他说:“仅在交河故城,我们实验就做了13年。风洞、水解,实验就做了不止上万次。目前来看效果比较好,但还需要继续改进”。
 
  这还只是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一部分。在高昌故城、森姆塞姆石窟、台藏塔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交河与高昌,土质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保护方法也不一样”,梁涛沉吟了一下说,“按照现在的进度,交河全部过一遍还要30年。高昌也得30年”。
 
  这些遗址最大的敌人是时间,经过千百年风蚀、风化、沙尘、地震、雨水冲刷,能保留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文物保护工作者用毕生所做的事就是与时间抗争,让它们保存得更长久。
 

作者:王征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