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意义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4-08-0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陈胜前
  想起这个问题有点偶然,大学之中考古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问题,也就是想转专业或者改行。吉大考古在这个方面似乎做得比较好,我想有个不大说得出口的原因,那就是学校位置比较偏,想改行很难,同学中做考古的比较多,于是乎也就继续做下去了。通常大家将原因归结于考古工作比较艰苦,也不怎么挣钱,社会知名度太低,如此等等。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都是空穴来风,但是如果细究一下的话,又似乎不那么容易成立的。
 
  比如考古工作艰苦,常年下野外,风吹日晒,与家人离多聚少,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子女的教育。在省一级考古所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前些年基建考古火爆的时候,不过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了。一是地市一级考古所的崛起,它们开始承担起当地的基建考古工作,由于地市的范围有限,加之现在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下田野跟上班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二是基建的高峰逐渐过去,省一级的考古所也要逐步转型,要转向以研究为主了。三是现在物质条件与经费较之从前要宽裕许多了,只要田野考古工作者真心讲究一点生活质量的话,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实现的。
 
  抛开这些艰苦的方面,考古工作是相当自由与快乐的,我注意到经常参加田野工作的考古工作者有两个特别明显的行为特征,那就是有点自由散漫与乐观随和,前者从走路上都可以看出来,前些日子到扬州会议中心参加考古领队培训,来这里开会的人很多,有医生,有公务员,不比不知道,一比还真鲜明。考古工作的压力相比许多工作来说要小得多,在野外,考古队员的自主权是比较大的;回城里,单位的坐班要求也不会太高,这些都反映到走路的姿势上来了,大多显得比较轻松,甚至有点松散。如果工作压力大的话,就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另外,田野考古工作过程需要跟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考古队员们的社会化程度都比较高了,都是很好打交道的人。
 
  至于说挣钱,若是工薪阶层,想发财自然不那么容易。若是真的发了财,恐怕也多有那么一点问题,所谓“马无夜草不肥”,这“夜草”究竟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一般地说,从事考古工作不会挣得太多,但也不是事业单位中挣得最少的。大学毕业至今二十余年,发现挣钱其实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因为正常情况下,几乎每一位考古工作者生活都过得去,属于社会中产阶层。
 
  至于说知名度,那就更没有道理了,考古工作者比绝大多数人更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因为公众的关注太多,如今我们是在学习尽可能不那么引媒体关注,尤其是有了重大发现的时候。这次扬州发现隋炀帝的墓,据说媒体工作就做得很好,也就是没有被媒体炒得太热,以至于失控。
 
  把上述理由都否定之后,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解开了心结呢?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就我的了解而言,许多人之所以选择离开,主要还是因为这门学科没有什么意思,好像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简言之,就是没有什么意义!当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当律师可以捍卫社会正义与公平,搞工程可以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至不济搞科学,那可是崇高的事业。考古给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呢?不要说它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可能有点作用吧,不过市场经济、政治、思想、科学都会影响到世界观,而且比考古学要大得多。
 
  有人可能很烦这样的说法,我们不看那些玄乎的东西,来点现实的内容看看!如果一门研究只是某种装饰与附庸,自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究竟能不能弘扬什么东西要取决于现在的社会现实,而非取决于考古学。如果研究就是申请项目,来点钱,发点ABCD级别的文章,它跟生意也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去做更来钱的生意。如果研究就是那么一个体系内的事业,就好比那个从前的铁路系统一般,努力去获取不过是某个系统的利益,这样的意义也不大可能吸引人,因为许多系统比文博系统在社会上更有影响力,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我们对现实的观察就是这样的,那么考古学的意义的确不那么吸引人。我也不得不说,那些用脚选择离开考古行当的人无可厚非。
 
  人其实并不是一个怕吃苦、怕危险的生物,而是怕没有意义,革命者之所以选择抛头颅、洒热血的道路,那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所投身的事业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对我们考古学事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发现与创造值得献身的意义。就像革命一样,意义一方面是发现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之创造(每个时代的革命者都会认为他们的革命是亘古未有的)。意义的缺失或是不足(以吸引人投入整个人生的精力)导致选择者只能社会实际利益上面来衡量,这或许正是我们对中国考古学这一学科最大的忧虑。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是中国考古学没有意义,而是意义认同的问题,即那种流行的意义并不足以让我们动心。从前的泛政治化的考古学意义已经过时了,而今彻底的实用主义使得考古学就像任何一种生意,传统上作为学术事业所固有的使命感,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的豪情堕落为浮名小利而奔忙的世俗生活。时代已经改变了,那些宏大叙事的主题一方面离我们非常遥远,另一方面早已被解构——为谁辛苦为谁忙!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中,按周孝正先生愤激的说法:中国社会有点精神分裂,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见《聚集当代中国价值观》)。我没有这么愤青,从想到说到做肯定是有差距的,转型期社会,各种观念激荡不定,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儿精神分裂。问题也许并不在此,而是我们不知道应该依从那个方面,是我们想的?说的?还是做的?最后,当一切都不可靠的时候,就看做的了,简言之,就是彻底现实的态度。
 
  不幸的是,彻底的现实态度是意义中不大靠谱的一种。现实里面最现实还是吃饭的问题,拓展一下,还可以包括请客吃饭的问题,大抵人这一辈子基本为这两件事而奔忙。但是考古学它不解决吃饭的问题,也不大擅长解决请客吃饭的问题,而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请客吃饭以及如何去做之类的问题。中国人如今已经超越了温饱水平,中央也出台了八项规定,吃饭与请客吃饭都不那么让人关注了,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点精神生活了,考古学的春天或许即将来到。另外,虽然我们生活在今天,但是我们还有明天,而且考古学的长处并不在于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关于长远的效用。如果我们只想今天过把瘾,那么考古学的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显然,这种现实功利的态度并没有得到知识群体的广泛认同。我相信,即使是那些获取了最大实际利益的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苦恼——只好用更多的多巴胺来麻醉自己(肉欲与毒品是最经常的选择)。
 
  这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能仅限于一种高度现实的利益,一种局部(仅仅是某个系统或部门的利益)的考虑,因为中国考古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一定要关乎整个中国文化;再者,中国考古学同时是考古学的一部分,它一定要关乎到考古学的一般意义。如果这些整体的意义都没有考虑到,我们就有可能把那些局部的利益误认为是所有中国考古学的意义。我们只看到了一点树木,而忽视了整个森林。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在一般意义上说,考古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考古学揭示人类的过去荒渺难稽的历史,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这完全是科学的事业。从人文的角度来讲,考古学揭示的物质文化保存着比文字资料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些物质材料及其所包含的意义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所知所感,我们在某一物质情境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高山会让我们仰止,流水会让我们想到流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赋予周围的物质以意义,“高山流水”有了知音的含义。
 
  当然,这样的含义是非常中国化的,我们何以是一名中国人呢?因为我们的“中国化”,中国文化把我们给熏陶成了中国人。这绝不仅仅因为我们看了中文书,更多是因为生活在“中国化”的物质文化中。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无不如此。我们的美感也化在其中了,比如我们看汉魏金石碑刻,可能会被其结构、节奏与韵律所影响(练练书法试一试),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的奥秘也蕴含于此。
 
  我们需要去构建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了!如果我们不那么喜欢那些已经过时的意义的话,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实利益的话。


(转载自新浪博客:穴居的猎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030190101jr5v.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中国考古学意义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4-08-08

  想起这个问题有点偶然,大学之中考古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问题,也就是想转专业或者改行。吉大考古在这个方面似乎做得比较好,我想有个不大说得出口的原因,那就是学校位置比较偏,想改行很难,同学中做考古的比较多,于是乎也就继续做下去了。通常大家将原因归结于考古工作比较艰苦,也不怎么挣钱,社会知名度太低,如此等等。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都是空穴来风,但是如果细究一下的话,又似乎不那么容易成立的。
 
  比如考古工作艰苦,常年下野外,风吹日晒,与家人离多聚少,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子女的教育。在省一级考古所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前些年基建考古火爆的时候,不过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了。一是地市一级考古所的崛起,它们开始承担起当地的基建考古工作,由于地市的范围有限,加之现在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下田野跟上班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二是基建的高峰逐渐过去,省一级的考古所也要逐步转型,要转向以研究为主了。三是现在物质条件与经费较之从前要宽裕许多了,只要田野考古工作者真心讲究一点生活质量的话,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实现的。
 
  抛开这些艰苦的方面,考古工作是相当自由与快乐的,我注意到经常参加田野工作的考古工作者有两个特别明显的行为特征,那就是有点自由散漫与乐观随和,前者从走路上都可以看出来,前些日子到扬州会议中心参加考古领队培训,来这里开会的人很多,有医生,有公务员,不比不知道,一比还真鲜明。考古工作的压力相比许多工作来说要小得多,在野外,考古队员的自主权是比较大的;回城里,单位的坐班要求也不会太高,这些都反映到走路的姿势上来了,大多显得比较轻松,甚至有点松散。如果工作压力大的话,就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另外,田野考古工作过程需要跟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考古队员们的社会化程度都比较高了,都是很好打交道的人。
 
  至于说挣钱,若是工薪阶层,想发财自然不那么容易。若是真的发了财,恐怕也多有那么一点问题,所谓“马无夜草不肥”,这“夜草”究竟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一般地说,从事考古工作不会挣得太多,但也不是事业单位中挣得最少的。大学毕业至今二十余年,发现挣钱其实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因为正常情况下,几乎每一位考古工作者生活都过得去,属于社会中产阶层。
 
  至于说知名度,那就更没有道理了,考古工作者比绝大多数人更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因为公众的关注太多,如今我们是在学习尽可能不那么引媒体关注,尤其是有了重大发现的时候。这次扬州发现隋炀帝的墓,据说媒体工作就做得很好,也就是没有被媒体炒得太热,以至于失控。
 
  把上述理由都否定之后,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解开了心结呢?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就我的了解而言,许多人之所以选择离开,主要还是因为这门学科没有什么意思,好像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简言之,就是没有什么意义!当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当律师可以捍卫社会正义与公平,搞工程可以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至不济搞科学,那可是崇高的事业。考古给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呢?不要说它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可能有点作用吧,不过市场经济、政治、思想、科学都会影响到世界观,而且比考古学要大得多。
 
  有人可能很烦这样的说法,我们不看那些玄乎的东西,来点现实的内容看看!如果一门研究只是某种装饰与附庸,自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究竟能不能弘扬什么东西要取决于现在的社会现实,而非取决于考古学。如果研究就是申请项目,来点钱,发点ABCD级别的文章,它跟生意也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去做更来钱的生意。如果研究就是那么一个体系内的事业,就好比那个从前的铁路系统一般,努力去获取不过是某个系统的利益,这样的意义也不大可能吸引人,因为许多系统比文博系统在社会上更有影响力,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我们对现实的观察就是这样的,那么考古学的意义的确不那么吸引人。我也不得不说,那些用脚选择离开考古行当的人无可厚非。
 
  人其实并不是一个怕吃苦、怕危险的生物,而是怕没有意义,革命者之所以选择抛头颅、洒热血的道路,那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所投身的事业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对我们考古学事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发现与创造值得献身的意义。就像革命一样,意义一方面是发现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之创造(每个时代的革命者都会认为他们的革命是亘古未有的)。意义的缺失或是不足(以吸引人投入整个人生的精力)导致选择者只能社会实际利益上面来衡量,这或许正是我们对中国考古学这一学科最大的忧虑。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是中国考古学没有意义,而是意义认同的问题,即那种流行的意义并不足以让我们动心。从前的泛政治化的考古学意义已经过时了,而今彻底的实用主义使得考古学就像任何一种生意,传统上作为学术事业所固有的使命感,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的豪情堕落为浮名小利而奔忙的世俗生活。时代已经改变了,那些宏大叙事的主题一方面离我们非常遥远,另一方面早已被解构——为谁辛苦为谁忙!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中,按周孝正先生愤激的说法:中国社会有点精神分裂,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见《聚集当代中国价值观》)。我没有这么愤青,从想到说到做肯定是有差距的,转型期社会,各种观念激荡不定,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儿精神分裂。问题也许并不在此,而是我们不知道应该依从那个方面,是我们想的?说的?还是做的?最后,当一切都不可靠的时候,就看做的了,简言之,就是彻底现实的态度。
 
  不幸的是,彻底的现实态度是意义中不大靠谱的一种。现实里面最现实还是吃饭的问题,拓展一下,还可以包括请客吃饭的问题,大抵人这一辈子基本为这两件事而奔忙。但是考古学它不解决吃饭的问题,也不大擅长解决请客吃饭的问题,而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请客吃饭以及如何去做之类的问题。中国人如今已经超越了温饱水平,中央也出台了八项规定,吃饭与请客吃饭都不那么让人关注了,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点精神生活了,考古学的春天或许即将来到。另外,虽然我们生活在今天,但是我们还有明天,而且考古学的长处并不在于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关于长远的效用。如果我们只想今天过把瘾,那么考古学的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显然,这种现实功利的态度并没有得到知识群体的广泛认同。我相信,即使是那些获取了最大实际利益的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苦恼——只好用更多的多巴胺来麻醉自己(肉欲与毒品是最经常的选择)。
 
  这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能仅限于一种高度现实的利益,一种局部(仅仅是某个系统或部门的利益)的考虑,因为中国考古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一定要关乎整个中国文化;再者,中国考古学同时是考古学的一部分,它一定要关乎到考古学的一般意义。如果这些整体的意义都没有考虑到,我们就有可能把那些局部的利益误认为是所有中国考古学的意义。我们只看到了一点树木,而忽视了整个森林。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在一般意义上说,考古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考古学揭示人类的过去荒渺难稽的历史,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这完全是科学的事业。从人文的角度来讲,考古学揭示的物质文化保存着比文字资料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些物质材料及其所包含的意义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所知所感,我们在某一物质情境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高山会让我们仰止,流水会让我们想到流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赋予周围的物质以意义,“高山流水”有了知音的含义。
 
  当然,这样的含义是非常中国化的,我们何以是一名中国人呢?因为我们的“中国化”,中国文化把我们给熏陶成了中国人。这绝不仅仅因为我们看了中文书,更多是因为生活在“中国化”的物质文化中。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无不如此。我们的美感也化在其中了,比如我们看汉魏金石碑刻,可能会被其结构、节奏与韵律所影响(练练书法试一试),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的奥秘也蕴含于此。
 
  我们需要去构建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了!如果我们不那么喜欢那些已经过时的意义的话,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实利益的话。


(转载自新浪博客:穴居的猎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030190101jr5v.html

作者:陈胜前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