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土南北朝佛像 去土到修复一年后现原貌
发布时间:2014-12-18文章出处:华西都市报作者:



此次出土的80余尊佛像饰品精美、衣带细致。


12月16日,成都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一尊贴金佛像。
今年11月以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距离宽窄巷子200米远的下同仁路126号的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内,陆续发掘出了8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被确定为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作品,再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景。(本报昨日曾做报道)
12月1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见到了被考古人员称为“国内极为少见”的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可惜的是,天王头部的上半截已经残缺。据悉,文保中心共接收150余件文物,而这批佛像将经历1年以上的修复期。南朝的成都,与建康一样,是一个梵宫琳宇鳞次栉比、塔刹庄严的古都。
去土到修复
1年多时间 石像重现原貌
天王左右两手捧着塔,脚下两个跪姿小人捧着它的脚;佛像赤脚站在莲花台上,饰品精美、衣带细致……在文保中心内,出土时还湿漉漉的石像,被裹上了厚厚的保鲜膜置于箱子中,慢慢适应成都比较干燥的冬季。“石像也需要适应环境,如果干得太快水分流失快,石头可能会开裂。”文保中心副主任白玉龙说。
工作人员剥去薄膜,将石像置于海绵垫上,开始了初步的清理工作:用小竹签刺开泥块,再用小刷子扫去浮土,有时还需要使用沾水的刷子。另外,一些石像表层还残留着彩绘、贴金,非常容易脱落,必须要经过细致处理,使得表皮能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脱落。石像经过环境控制、表面初步清理后,还要放在环境箱里缓慢干燥,再清理、修复,最终还要经过拼对、复合:将残缺的几块重新粘合。此外,有些破损的地方,还会考虑根据纹饰进行修复,尽量还原原貌,达到稳定状态,甚至能够进展厅的标准。
白玉龙说,根据每件佛像的状况不同,修复方案也会不一样,估计这批石像全部修复完毕需要至少1年甚至更长时间。
两晋到隋唐
600年时间 成都城内43寺
佛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新疆克孜尔,敦煌莫高窟、榆林、云冈、龙门。盛唐以后,北方石窟相继衰落,学术界的观点是“唐盛宋衰”,认为石窟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衰落。
谁能想到,接过中国石窟艺术接力棒的,却是巴蜀。《成都通史》中,对成都乃至四川的佛教史进行了记载,佛教传入四川起于汉代,明天启《成都府志》载:成都“万佛寺建于汉延熹二年”;《四川通志》称:“成都圣寿寺建于汉代”。川蜀佛教的发展主要从两晋时期,尤其是从东晋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从中原和西域云游入蜀,带动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中佛教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600多年的时间,成都兴建了大量寺院,成都成为一个宗教文化发达的城市。据史书及唐宋时期的绘画史料记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成都城内现可考其寺院名称者,就有正觉寺、建明寺、大慈寺(又名大圣慈寺)、多宝寺、空慧寺、宝园寺、龙居寺、福感寺、福圣寺、菩提寺等43所。此次出土大量石刻佛像,埋藏年代为五代至北宋初,究竟出于哪所寺庙,还需要专家进行后续研究。(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浩野 摄影刘陈平)
(原标题:成都出土南北朝佛像 一年后现原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