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慢成长”与“快节奏”——考古学科建设漫谈

发布时间:2015-05-19文章出处:考古汇作者:王益人
  “慢成长”似乎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不相吻合。无论科技发展还是生活节奏,“快马加鞭”、“飞速发展”成为社会的主基调。然而,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一味的“快”并不一定是好事情。要不然古人就不会留下“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了。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精细活,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可惜在快节奏的今天,考古学这个最应该慢慢来的行当却慢不下来。
盗墓贼以定向爆破手段炸开的盗洞
 
  因为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我们不敢“慢”、也不能“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就是在这种“快节奏”社会发展下,不得已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抢救”?从哪里“抢救”,从滚滚发展的车轮下“抢救”。几十年来,考古人像救火队一样,扑向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扑向如火如荼的盗墓现场。我们身心疲惫,看着已经遭受破坏的文物和考古现场,不说“心如刀绞”,也“五味杂陈”。文物这些浸透着历史文化的“玩意儿”,“破四旧”的时候砸了一阵子(那个时候生怕沾上它成为“封资修”,即便是懂得它的价值也不敢留在身边);改革开放以后,突然之间又成了人人抢、人人爱的“香饽饽”;偷盗、掠夺肆意而为,这究竟是为什么?
“破四旧”时毁坏文物
 
福建平潭查获的走私文物
 
  为什么?为什么?……千万次地问?
    
  现代考古学虽然是个“舶来品”,但在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国是最应该受重视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原因,遭受了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曾几何时,因为经济欠发达,考古学成了社会的累赘。你不创造价值,还要花大把大把的花“银子”;考古工作成了“四个现代化”绊脚石;考古人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忍气吞声地做“工作”。还是因为“经济”,在经济逐步起飞的时候,文物“价值”的这层“窗户纸”突然被一部分人桶破了。全民“挖宝”、“寻宝”成了不可遏制的洪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应运而生,考古人成了盗墓贼的跟班。
    
  这仅仅是我们想表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仅仅是一个表象,因为考古学并不是象牙塔中的神物,脱离不开社会发展和特定的历史阶段。
    
  如果从考古学体系建设和考古学史的角度来回看的话,我国近百年的考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启蒙奠基(1949年以前);野蛮生长(1949至上世纪末);理性思变三个阶段。
    
  一、20世纪初,考古学由西方传入,经过疯狂掠夺和盗掘的阵痛之后,一个大师云集,由西方学者和一批学有专长、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国人学者共同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虽然十分薄弱,还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
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
 
  二、1949年远离了战争的中国,经济建设成为主导,“人才奇缺”成为考古事业面对第一个大问题,“考古训练班”就此应运而生,经过简单培训的学员成为中国考古的一道风景线。紧接着“政治挂帅”使中国考古事业严重的边缘化,停滞、倒退在所难免。“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起起落落、远远落后了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黄金发现期。这一时期虽然“走出去”、“请进来”,引入西方考古学理念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一丝清风。然而,这些理论和理念,并没有改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轨迹。就像高蒙河先生在《考古不是挖宝》一书中所述,“中国每年有500个考古队在野外工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考古发现怎么也不夸张”。然而这样的“黄金时代”除了添置了一些“精美文物”之外,并没有个中国的考古学带来本质的变化。这样的“快节奏”中,考古真的几乎成了“挖宝”。
《考古不是挖宝》
 
  此前我《峙峪遗址50年祭》(待刊)对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与法国潘色旺遗址的发掘研究与展示做了一个对比。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让我们想起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
     
  “考古学”需要“慢成长”,然而在“快节奏”的经济建设中,忙于“配合基建”的考古学“野蛮生长”。“漫生长”代替了“慢成长”,学科建设根本谈不上。
    
  三、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考古人开始思变。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积淀,需要沉下心来学习西方的田野考古方法,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习惯。简单的“照搬”是西方的“先进方法”是不行的,关键要从本质上理解考古学的真谛。
    
  正如陈胜前先生指出:《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书印刷的很好,但内容基本都是介绍中国考古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年来我们挖了不少宝贝。静下心来想一想,当代中国考古学有什么重大的成就呢?基本理论方法还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奠定的!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也是在此之前基本确定了!最近三十年的进步在哪里呢?最明显的也许是新技术的应用,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让我们的腰包比较充实,许多新型的设备引进到了考古学中,如微痕分析、放射性碳测年、同位素分析、DNA考古,如此等等,所以不免给人的感觉西方考古学不过是“船坚炮利”——技术比较先进而已。另一方面让人感到所谓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似乎就是买来的,并没有特别扎实的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
 
  我们从法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考古模式中可以看到,考古发掘的规范。首先有一个运作规范,其次有一个团队,团队中有一个顶层设计领导者,再次,有一个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不急于求成,用几十年的时间来经营这个遗址。《中国旧石器研究的进展和差距》、《法国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旧石器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的思考》等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考古方法、理念和操作到底与西方的差距在哪里?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稳步提高,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明显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成为考古人必须做,也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考古的发掘研究水平不断变化,求新、求变的势头已经出现。然而,盲目跟风、抄近路、上平台、急功近利屡见不鲜。因为在当今“抢头条”、“赚眼球”,新闻式考古的主流环境下,“慢”就意味着淘汰——来不及成长就game over出局了。
    
  考古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因此,借鉴西方考古学百年来的实践经验和考古学理念(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先进经验,所谓“先进”是没有标准的)。改变学术环境,让“快节奏”中的考古学“慢成长”。西方考古最基础、最成功的“田野考古方法”那就是“细嚼慢咽”。只有考古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来——慢下来,去除浮躁,回归理性、回归考古学本质,认认真真做事情,我国的考古工作才能再上台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慢成长”与“快节奏”——考古学科建设漫谈

发布时间:2015-05-19

  “慢成长”似乎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不相吻合。无论科技发展还是生活节奏,“快马加鞭”、“飞速发展”成为社会的主基调。然而,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一味的“快”并不一定是好事情。要不然古人就不会留下“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了。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精细活,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可惜在快节奏的今天,考古学这个最应该慢慢来的行当却慢不下来。
盗墓贼以定向爆破手段炸开的盗洞
 
  因为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我们不敢“慢”、也不能“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就是在这种“快节奏”社会发展下,不得已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抢救”?从哪里“抢救”,从滚滚发展的车轮下“抢救”。几十年来,考古人像救火队一样,扑向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扑向如火如荼的盗墓现场。我们身心疲惫,看着已经遭受破坏的文物和考古现场,不说“心如刀绞”,也“五味杂陈”。文物这些浸透着历史文化的“玩意儿”,“破四旧”的时候砸了一阵子(那个时候生怕沾上它成为“封资修”,即便是懂得它的价值也不敢留在身边);改革开放以后,突然之间又成了人人抢、人人爱的“香饽饽”;偷盗、掠夺肆意而为,这究竟是为什么?
“破四旧”时毁坏文物
 
福建平潭查获的走私文物
 
  为什么?为什么?……千万次地问?
    
  现代考古学虽然是个“舶来品”,但在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国是最应该受重视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原因,遭受了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曾几何时,因为经济欠发达,考古学成了社会的累赘。你不创造价值,还要花大把大把的花“银子”;考古工作成了“四个现代化”绊脚石;考古人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忍气吞声地做“工作”。还是因为“经济”,在经济逐步起飞的时候,文物“价值”的这层“窗户纸”突然被一部分人桶破了。全民“挖宝”、“寻宝”成了不可遏制的洪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应运而生,考古人成了盗墓贼的跟班。
    
  这仅仅是我们想表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仅仅是一个表象,因为考古学并不是象牙塔中的神物,脱离不开社会发展和特定的历史阶段。
    
  如果从考古学体系建设和考古学史的角度来回看的话,我国近百年的考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启蒙奠基(1949年以前);野蛮生长(1949至上世纪末);理性思变三个阶段。
    
  一、20世纪初,考古学由西方传入,经过疯狂掠夺和盗掘的阵痛之后,一个大师云集,由西方学者和一批学有专长、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国人学者共同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虽然十分薄弱,还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
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
 
  二、1949年远离了战争的中国,经济建设成为主导,“人才奇缺”成为考古事业面对第一个大问题,“考古训练班”就此应运而生,经过简单培训的学员成为中国考古的一道风景线。紧接着“政治挂帅”使中国考古事业严重的边缘化,停滞、倒退在所难免。“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起起落落、远远落后了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黄金发现期。这一时期虽然“走出去”、“请进来”,引入西方考古学理念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一丝清风。然而,这些理论和理念,并没有改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轨迹。就像高蒙河先生在《考古不是挖宝》一书中所述,“中国每年有500个考古队在野外工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考古发现怎么也不夸张”。然而这样的“黄金时代”除了添置了一些“精美文物”之外,并没有个中国的考古学带来本质的变化。这样的“快节奏”中,考古真的几乎成了“挖宝”。
《考古不是挖宝》
 
  此前我《峙峪遗址50年祭》(待刊)对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与法国潘色旺遗址的发掘研究与展示做了一个对比。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让我们想起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
     
  “考古学”需要“慢成长”,然而在“快节奏”的经济建设中,忙于“配合基建”的考古学“野蛮生长”。“漫生长”代替了“慢成长”,学科建设根本谈不上。
    
  三、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考古人开始思变。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积淀,需要沉下心来学习西方的田野考古方法,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习惯。简单的“照搬”是西方的“先进方法”是不行的,关键要从本质上理解考古学的真谛。
    
  正如陈胜前先生指出:《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书印刷的很好,但内容基本都是介绍中国考古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年来我们挖了不少宝贝。静下心来想一想,当代中国考古学有什么重大的成就呢?基本理论方法还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奠定的!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也是在此之前基本确定了!最近三十年的进步在哪里呢?最明显的也许是新技术的应用,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让我们的腰包比较充实,许多新型的设备引进到了考古学中,如微痕分析、放射性碳测年、同位素分析、DNA考古,如此等等,所以不免给人的感觉西方考古学不过是“船坚炮利”——技术比较先进而已。另一方面让人感到所谓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似乎就是买来的,并没有特别扎实的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
 
  我们从法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考古模式中可以看到,考古发掘的规范。首先有一个运作规范,其次有一个团队,团队中有一个顶层设计领导者,再次,有一个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不急于求成,用几十年的时间来经营这个遗址。《中国旧石器研究的进展和差距》、《法国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旧石器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的思考》等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考古方法、理念和操作到底与西方的差距在哪里?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稳步提高,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明显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成为考古人必须做,也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考古的发掘研究水平不断变化,求新、求变的势头已经出现。然而,盲目跟风、抄近路、上平台、急功近利屡见不鲜。因为在当今“抢头条”、“赚眼球”,新闻式考古的主流环境下,“慢”就意味着淘汰——来不及成长就game over出局了。
    
  考古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因此,借鉴西方考古学百年来的实践经验和考古学理念(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先进经验,所谓“先进”是没有标准的)。改变学术环境,让“快节奏”中的考古学“慢成长”。西方考古最基础、最成功的“田野考古方法”那就是“细嚼慢咽”。只有考古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来——慢下来,去除浮躁,回归理性、回归考古学本质,认认真真做事情,我国的考古工作才能再上台阶。
 
 

作者:王益人

文章出处:考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