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布时间:2015-05-22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夏大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是其早期阶段,在中华古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商代历史,上承史前与夏代,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归纳其嬗变轨迹,对探索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形成的早期要素及其演进规律有重大意义。但因文献记载的不足与史料真伪混杂等种种原因,商代史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至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这一局面才得以根本改观。
  
  海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史。据宋镇豪先生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统计,一百年来(1899—1999)甲骨学有关论著超过10000种,研究人员达到3833人,其中海外学者就有502人。像明义士、林泰辅、金璋、贝塚茂树、林巳奈夫、岛邦男等都是早期海外甲骨学的著名学者。而高岛谦一教授则是近几十年来海外运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历史语言文化的代表学者之一。
  
  高岛谦一(Ken-ichi Takashima),加拿大籍日裔学者,1939年生,曾受教于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和司礼仪神父,1973年以《武丁时代甲骨文的否定词研究》一文获得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学系教授。在甲骨学界、殷商史学界、古汉语学界,高岛谦一教授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岛先生就出版了《殷虚文字丙编通检》,其后又与松丸道雄主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与伊藤道治合著《早期中国文明研究—宗教•社会•语言•古文字》,与荆志淳、唐际根合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等著作,极便学林。长期以来,高岛先生是西方甲骨学界重要学者之一,但其著作多用英文、日文写成,这影响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成果的了解。现在高岛先生论文集被翻译成中文,作为黄德宽先生主编的《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出版,实在是嘉惠学林的好事。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高岛谦一卷》分方法论、词法与句法、语义与词源、系动词与其他文字和文化四编,每编之下收录若干论文,为作者过去二十五年内发表的论文精选。书后附有长达五十页的征引甲骨著录与参考文献目录,十分详备,尤其是大量西方古文字学者的研究论著,对国内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笔者浅见,此书至少有以下三点成果值得注意。
  
  一是对甲骨文考释方法的理论总结,提出了四条准则。例如准则2:“当一个古文字的隶定写法是一个无历史延续性的字时,首先必须确定的是这个字的音读,进而确定由它代表的那个词”。结合上古音来考释古文字,正是高岛先生的特长所在,也使得考释结论更科学。
  
  二是作者提出了“共时证据法”,即应当尽可能的根据材料内在的证据来解释材料,而不是根据传世的文献及其注疏来得出结论。如在《如何释读甲骨文——对现行方法的反思》一文中,由甲骨文“土”及其同源词“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入手,认为“二重证据法”蕴含有严重的方法论问题,从传世经典文献中抽取信息印证甲骨文的做法不可取,它们与我们对甲骨文本身仔细检视后收集到的信息常相抵牾,随后作者提出了“共时证据法”,即应当尽可能根据材料内在的证据来解释材料,而不是根据传世的文献及其注疏来得出结论。在《共时证据法之应用:商代配祀之拟构》一文中,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共时证据法”。作者首先认为传世文献中的一些相关用语被看作是“文化记忆”,而不是商代或周代同时期的直接证据,“配祀”“配享”“配祭”“配食”等用语很可能是秦代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如果把甲骨文和考古发现中所谓“柄形器”联系起来看,就有可能拟构一个商代实践的文化活动。然后作者通过对甲骨文中带“宾”字和“坐”字字例的分析,并将其与1991年在安阳后岗殷墓发掘的写有“祖庚”“祖甲”“父辛”“父癸”等朱书文字的“柄形器”的用途结合起来考察,提出商代武丁时期就已经实行了配祀礼仪的观点。最后作者认为安阳甲骨文之“宾”字和“坐”字,与山东大辛庄甲骨文所见之“徙”代表的是彼此相关的配祀礼仪。
  
  三是作者曾师从李方桂先生,具有深厚的古音学知识,在释读古文字时,往往能从音理上独辟蹊径。
  
  高岛谦一教授以多年致力于甲骨学研究而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长期执教于西方大学,其理论观点对中国学者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该书对甲骨文语言结构、殷商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是近年来海外研究甲骨文的一部力作,对甲骨学、殷商史、汉语史学者来说,更是一部难得的参考著作。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高岛谦一卷》,黄德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定价69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布时间:2015-05-22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是其早期阶段,在中华古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商代历史,上承史前与夏代,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归纳其嬗变轨迹,对探索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形成的早期要素及其演进规律有重大意义。但因文献记载的不足与史料真伪混杂等种种原因,商代史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至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这一局面才得以根本改观。
  
  海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史。据宋镇豪先生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统计,一百年来(1899—1999)甲骨学有关论著超过10000种,研究人员达到3833人,其中海外学者就有502人。像明义士、林泰辅、金璋、贝塚茂树、林巳奈夫、岛邦男等都是早期海外甲骨学的著名学者。而高岛谦一教授则是近几十年来海外运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历史语言文化的代表学者之一。
  
  高岛谦一(Ken-ichi Takashima),加拿大籍日裔学者,1939年生,曾受教于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和司礼仪神父,1973年以《武丁时代甲骨文的否定词研究》一文获得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学系教授。在甲骨学界、殷商史学界、古汉语学界,高岛谦一教授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岛先生就出版了《殷虚文字丙编通检》,其后又与松丸道雄主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与伊藤道治合著《早期中国文明研究—宗教•社会•语言•古文字》,与荆志淳、唐际根合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等著作,极便学林。长期以来,高岛先生是西方甲骨学界重要学者之一,但其著作多用英文、日文写成,这影响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成果的了解。现在高岛先生论文集被翻译成中文,作为黄德宽先生主编的《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出版,实在是嘉惠学林的好事。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高岛谦一卷》分方法论、词法与句法、语义与词源、系动词与其他文字和文化四编,每编之下收录若干论文,为作者过去二十五年内发表的论文精选。书后附有长达五十页的征引甲骨著录与参考文献目录,十分详备,尤其是大量西方古文字学者的研究论著,对国内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笔者浅见,此书至少有以下三点成果值得注意。
  
  一是对甲骨文考释方法的理论总结,提出了四条准则。例如准则2:“当一个古文字的隶定写法是一个无历史延续性的字时,首先必须确定的是这个字的音读,进而确定由它代表的那个词”。结合上古音来考释古文字,正是高岛先生的特长所在,也使得考释结论更科学。
  
  二是作者提出了“共时证据法”,即应当尽可能的根据材料内在的证据来解释材料,而不是根据传世的文献及其注疏来得出结论。如在《如何释读甲骨文——对现行方法的反思》一文中,由甲骨文“土”及其同源词“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入手,认为“二重证据法”蕴含有严重的方法论问题,从传世经典文献中抽取信息印证甲骨文的做法不可取,它们与我们对甲骨文本身仔细检视后收集到的信息常相抵牾,随后作者提出了“共时证据法”,即应当尽可能根据材料内在的证据来解释材料,而不是根据传世的文献及其注疏来得出结论。在《共时证据法之应用:商代配祀之拟构》一文中,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共时证据法”。作者首先认为传世文献中的一些相关用语被看作是“文化记忆”,而不是商代或周代同时期的直接证据,“配祀”“配享”“配祭”“配食”等用语很可能是秦代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如果把甲骨文和考古发现中所谓“柄形器”联系起来看,就有可能拟构一个商代实践的文化活动。然后作者通过对甲骨文中带“宾”字和“坐”字字例的分析,并将其与1991年在安阳后岗殷墓发掘的写有“祖庚”“祖甲”“父辛”“父癸”等朱书文字的“柄形器”的用途结合起来考察,提出商代武丁时期就已经实行了配祀礼仪的观点。最后作者认为安阳甲骨文之“宾”字和“坐”字,与山东大辛庄甲骨文所见之“徙”代表的是彼此相关的配祀礼仪。
  
  三是作者曾师从李方桂先生,具有深厚的古音学知识,在释读古文字时,往往能从音理上独辟蹊径。
  
  高岛谦一教授以多年致力于甲骨学研究而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长期执教于西方大学,其理论观点对中国学者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该书对甲骨文语言结构、殷商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是近年来海外研究甲骨文的一部力作,对甲骨学、殷商史、汉语史学者来说,更是一部难得的参考著作。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高岛谦一卷》,黄德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定价69元)
 

作者:夏大兆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