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阿勒泰考古之旅

发布时间:2015-08-05文章出处:大众考古作者:于建军
  无论那一种语言,“黄金”都是一个可以引起人类情绪急剧变化的词汇。金山更是一座引人遐思的山峰。阿尔泰山因此闻名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说的阿尔泰山其实是阿尔泰山脉中段南坡,整条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罗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

阿尔泰山南麓墓葬分布
 
  早在唐人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阿尔泰山就被称为“金山”。大约当时丰富的黄金矿藏,使先民们养成了用黄金装饰自己的习惯;而阿勒泰地区从远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资源富足之地,人们生活得相对安定、富足,手工业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作《历史》中记载的斯奇提亚人及其提到的秃头者;伊赛多涅斯人说到的独眼族和看守黄金的格律普斯的事情都似乎跟阿尔泰山有关。
 
  盗墓这个行当起源很早,可能墓葬起源后就有了盗墓的行为,最早的盗墓不一定是盗取财宝,有可能是为了继承死者的能力或者破坏敌方祖先庇护的基础。后来随着厚葬之风的兴起,人们在最初目的之上逐渐向财物转移,最终变成了单纯的盗宝。
 
  黄金考古

阿勒泰山脉地区著名墓葬分布
 
  阿尔泰山古代遗存发现的时间很早,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一些贵族军人就曾在这里广泛搜集古代珍品,虽有记载,但完全没有过任何的科学研究,只是搜集和发掘珍宝,今天在俄罗斯博物馆里还能看到标注着彼得大帝珍宝的展品。这种搜寻珍宝盗掘古代宝物的传统流转很久,阿尔泰山南北都遭到了旋风一样的搜刮。以至于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十空”。只有在一些难以抵达的深山密林中,才会有较好的发现,比如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巴泽雷克冢墓,这是一个永久冻土墓。考古队员用热水化开冻土,再整块切割提取,墓中皮肤上纹身清晰,随葬的包金木器多数保存完整,甫一发现,轰动一时。

巴泽雷克冢墓墓主身上纹身
 
  2000年,亚欧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俄罗斯和德国的考古学家在位于阿尔泰山北麓、西萨彦岭中南麓、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西北部阿尔赞村的“国王谷”中发掘。据当时主持发掘的德国考古学家帕尔青格回忆,在发掘工作进行探到原始地表时,他们发现中间的墓室,清理到底时也没有出土什么遗物,但在偏离中央的位置上,又发现了墓葬的痕迹,清理下去,让现场的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这是一座古人挫败盗墓者而幸存下来的完整古墓!这便是有名的阿尔赞2号墓,古墓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项圈、耳环、头冠、箭箙和各式小饰件等金器共计5700件、总重20公斤,引起考古学界的轰动。其中的小饰件因装饰有丰富的动物纹图案,更被发掘者誉为“斯基泰动物纹百科全书”。阿尔泰山“金山”一名,至此更添璀璨。

阿尔赞墓地出土衣物金饰复原效果图
 
  以巴泽雷克和阿尔赞2号墓为代表的幸存古墓,展示了古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追求,不仅是现在、即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学术界的焦点。
 
  相比山北的热闹,阿尔泰山中国段一直波澜不兴,1963年才首次发掘了克尔木齐墓地,2006年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对布尔津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富蕴县、青河县进行了多次较小规模的发掘,累计清理发掘墓葬约600座。这些墓葬中出土文物不多,大多被扰动过。
 
  东塔勒德墓地
 
  自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起,我一直在阿勒泰做考古调查,并从2011年起到2014年,连续主持了在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发掘。2011年在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共发掘61座墓葬,研究发现,东塔勒德墓所体现的考古学文化与东哈萨克斯坦、阿尔赞2号墓、巴泽雷克墓地以及蒙古等周边地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这些或明或暗的联系,似暗示着史前时期,南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天山间已有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
 
  尽管屡遭盗掘,东塔勒德墓地仍出土了25种大约800件金器,是出土文物中数量以及种类都最为繁多的一种,可谓金光闪耀。缘何墓主人对“黄金”这样情有独钟?东塔勒德墓地所在的阿尔泰山丰富的黄金矿藏,可能使先民们养成了用黄金装饰自己的习惯;而阿勒泰地区从远久以来就是水草丰美、资源富足之地,人们生活得相对安定、富足,手工业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
 
  东塔勒德墓地所发现的包括金饰件在内的各种文物的做工精美程度来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二区3号墓出土的金指环,指环以较粗的金丝弯成环状,环上焊接有戒托,以镶嵌其他物品,戒托周边焊接有金珠,并以金丝做成波折三角,内嵌有绿松石。环上有錾刻的纹饰,变形的4只羊首尾相连,羊前、后肢蜷缩在一起,角紧贴脊背,极为生动。仅这一件金器上就集中体现了拉拔、镶嵌、錾刻、炸珠等金器制作技艺。
  炸珠作为金银器装饰工艺方法之一,在金器加工技术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距今2600多年。它是将融化的金液投入炭灰或水中,使金液冷凝成金珠,再用金珠装饰于金银器物之上的一种制金工艺。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珠饰件,是这一工艺的最好体现,将五颗金珠焊接成中间空的五边形,三层五边形叠焊在一起,形成玉米棒状金珠柱。这些金饰件,纤巧不过几毫米,能够将如这样的装饰件焊接起来,还要力求造型精巧,足可见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相当发达。而依据碳十四数据以及器物、墓葬结构对比来看,这些金器所使用的炸珠工艺应该距今在2800多年以前。
 
  古代游牧人群使用金器主要用于装饰,它们可能是佩戴的首饰或者衣服上的配饰,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器也不例外。圆形金箔片出土最多,金箔片上都有小孔,有的是一个,位于中间或边缘处;有的两个,对称分布在边缘;有的三个,分布在圆片一半的区域。这也许是出于不同装饰位置的需要而专门制作的,如一个孔在边缘的,可用于肩部或者类似位置的装饰,使其易于迎风飘动,增加炫目效果;多孔的可以固定在统一位置,组成不同图案。
 
  还有剪刻或者錾刻成动物形状,或用事先做好的模子压印成动物图案,是这一时期金器制作的重要特色,常见的动物形象有羊、鹿、狼等,制作得生动逼真,准确抓住了动物的特征。不妨来欣赏几件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动物纹金饰。独特的金箔卧虎饰件,用模具把金箔压成浮雕卧虎状,为达到虎首昂起的效果,相应部位的金箔剪开,再模压成立体虎首;金鹿饰件,以金箔剪錾成回头卧鹿的形象,四肢屈卧,鹿首回望,鹿角形状与一些鹿石中的几乎相同;金狼饰件,以金箔剪錾成狼的形象,狼首低伏,吻部微微向上。造型尽皆简洁有力,富于质朴之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回首金鹿饰件,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25种金器中,与鹿直接相关的有2种,这与古代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一脉相承。由于鹿对人不具威胁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鹿不但是古代牧业人群主要的食物来源,并以其迅捷、灵敏的特性,被古人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进而将其视为部落图腾。
 
  亚欧草原上分布较多的鹿石应该是这一崇拜现象的物化表现,鹿石上鹿嘴常呈現类似水鸟的尖喙状,此种鸟喙造型的鹿,被认为具有引领死者灵魂脱离肉身抵达天堂的神力。在萨满宗教里,鹿也同时与“优良的军马”、“种马”等概念相关,此种文化甚至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在巴泽雷克2号墓墓主是一位游牧部落首領,他的尸体因长期封冻保存完好,甚至连皮肤上的刺青都清晰如新,而鹿正是这位首領身上刺青图案的主要母题。
 
  喀拉苏墓地
 
  2014年喀拉苏墓地的发掘本来应该是平淡无奇的,只是M13、M15的发现凸显了这次发掘的不一样。我们到达发掘现场的时候,哈巴河县正是风多的季节,每天从早刮到晚,墓葬处在已被开垦的沙漠化草场中,前一年这里已经种植过向日葵,大风一起,风沙漫天。逐渐出头的玉米苗还压不住沙尘。
 
  M13是一座被盗扰过的墓葬,墓底东侧有木棺,西侧殉葬7匹马,木棺部分被严重破坏,尸骨凌乱不全,殉马倒是没有被扰动,身上的佩饰还在,多铜器、金箔,木棺与殉马之间有陶壶,木棺与墓坑北壁之间随葬有陶器、铜器等,木棺使用了较大的棺钉。为了确保殉马身上佩饰的搭配情况及其完整性,专门邀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专家来帮助整体提取。
 
  在清理M13的时候,我们同时对M15进行发掘,M15的封堆下发现墓口,显示墓葬早已被盗扰了,没有想到的是,清理到M15墓室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竖直下挖没有探及墓室。随即考古队员调整方向才探及了木棺,木棺东、南、西三遍有环绕岩石垒起的石椁。木棺北侧殉葬了13匹马,分为叠压着两层完整的马骨架。上层11匹马每匹马身上都有完整的佩饰,铜饰、骨器、金箔数量很多,还有漆皮,下层两匹马头部佩饰丰富,与上层不同的是,马衔和身上的佩饰都不在,马衔集中放在马的南侧。

喀拉苏M15墓底石椁木棺和随葬的马匹
 
  木棺使用了较大的铜棺钉,但朽坏严重,棺内葬有两名死者,均头东脚西,骨架基本不存,残留部分腿骨。南侧死者头部左陪葬有陶壶、直柄铜镜及一些包金铜器,二者头骨旁发现有羊骶骨和铁刀。腰部位置发现包金虎头牌饰、金牌饰、多种纹饰的金箔,腰左发现较长的漆器,腿部金箔、包金铜饰件较多,并发现有皮革、皮囊、铜杯,西北角发现另一面直柄铜镜。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这座墓葬中的遗物,将木棺部分整体提取,以便室内修复研究。
 
  另外,喀拉苏墓地还出土了保存较好的箭箙,这些箭箙都用桦树皮和木板制作,上面有较多的铜饰,根据同时出土的马镫及其他遗物和墓葬结构分析,属于公元7世纪前后。
 
  黄金之外
 
  黄金之外的阿勒泰考古,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经过三次文物普查,我们发现这里最多的古代遗存是墓葬,还有岩画、鹿石、石人……岩画告诉我们一万多年前古人滑雪的姿势,告诉我们他们对待羊、牛、鸟雀、马、野猪、狼……各种动物的态度和理念,还告诉我们他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崇拜。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阿勒泰是滑雪的起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之一。
  在古人认知掌握材料稀少的情况下,他们把有限的材料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我们发现了制作精细的石叶、石镞、石罐、石人、鹿石……有的器皿上雕饰了反复的花纹,有的上面还有红色的、白色的彩绘,神秘而别致,令人无限遐思。
  
  留下如此精彩遗迹、制作这些器物的人是谁呢?他们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样的问题从遗物被发现之日起,一直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
 
  考古学家结合一年又一年的调查和发掘研究告诉我们,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洞穴彩绘岩画(也叫岩棚岩画)既有当时生活场景的描绘,也有精神领域的想象。采集狩猎的生活一直贯穿到早期铁器时代,甚至到汉晋。采集狩猎、畜牧、游牧经济方式成就了牧业文明。
 
  亚欧草原上游牧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驯化马,二是掌握骑马的技术。最初面对广阔无际的草原时,人类是茫然无措的,因为草原中间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天下,只有掌握了骑马技术,人类才能驰骋草原,来去如风。最初的游牧人在放牧过程中,与豺狼猛兽斗争的过程中,军事技能与相关发明层出不穷,这培养了游牧人强大的作战能力,使其随之在与农业人群的冲突中,很快占据了上风。
 
  阿勒泰地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之间,除了岩画之外,还发现了一些遗存,如齐德哈仁遗址、额德克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有的是在支流源头。齐德哈仁遗址位于哈巴河县西南额尔齐斯河岸边,是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在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石叶、石核、石镞,近年在遗址上也发现有早期陶片。额德克遗址位于哈巴河县西北额尔齐斯河一条支流的源头附近,沙丘地貌,额德克为哈语,意为“被遗弃之地”,现在这里的地貌确实像被放弃了的,沙丘里面又埋葬着大量的陶片、石叶、石核、石镞、骨骼和灰土,大风吹过,就会暴露出很多遗物,附近村民在这里捡到完整的陶器。
 
  距今4000多年的青铜时代,因青铜被认识冶炼以致较大规模的生产,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3年我们发掘了托干拜二号墓地,经过碳十四数据测定,墓地距今4200年,这是北疆地区最早的古代遗存。这次发掘,揭示了青铜时代石人、墓葬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这一时期石人的特征,在史前考古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确认,阿勒泰地区的青铜时代,以切木尔切克文化为主,并于周边之间存在着频繁的联系,阿尔泰山南麓中国段,也发现了北面青铜时代阿凡纳谢沃文化的遗迹。

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分布与传播
 
  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很多,这一时期,好像进入文化的繁荣期,古人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物质丰富,创造力充沛,今天我们发现这时候的遗物种类繁多,制作精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阿勒泰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都是建立在对古代墓葬发掘的基础上的,墓葬仅仅反映了古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仅仅反映了古代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生死的理念,相比整个社会,还是片面的,这是目前研究的先天不足,需要通过对其他遗存的研究来弥补,尤其是古代遗址的发现发掘。这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十分重要。
 
  从最早的黄金守护者,到传说中的独目人,再比如塞人,匈奴、呼揭、突厥……广阔的阿尔泰山南麓,曾经都有这些人群活动的身影,关于他们与古代遗存之间的关系,殊难研究,需要结合人类学、生物基因技术、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才会取得相对可靠的成果。
 
  对于古人,对于考古,从来谨慎敬畏,我们可以提供给公众的也许只是最接近于真实的一种可能,史海浩瀚,古迹茫茫,我们的发现与研究,尚不及其冰山一角,遑论人群与古迹一一对应?这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提供出最接近真实的可能。
 
  展 望
 
  对比周边,阿勒泰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还是薄弱的,研究层面也不如周边地区,有高原,无高峰,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却又落后于周边。近年来持续不断在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工作,正在缩小这一差距,新的考古发现也会不断推动各方面研究纵深发展。
 
  随着亚欧草原早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不同以往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其中发现的金属器的研究最为突出。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使这些研究变得丰满起来,借着这些或清晰或隐约的线索,我们得以深入探索阿尔泰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解开亚欧草原早期文化的众多谜团,或许有一天,我们还将会借此追寻到阿尔泰山的黄金之路。(作者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阿勒泰考古之旅

发布时间:2015-08-05

  无论那一种语言,“黄金”都是一个可以引起人类情绪急剧变化的词汇。金山更是一座引人遐思的山峰。阿尔泰山因此闻名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说的阿尔泰山其实是阿尔泰山脉中段南坡,整条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罗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

阿尔泰山南麓墓葬分布
 
  早在唐人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阿尔泰山就被称为“金山”。大约当时丰富的黄金矿藏,使先民们养成了用黄金装饰自己的习惯;而阿勒泰地区从远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资源富足之地,人们生活得相对安定、富足,手工业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作《历史》中记载的斯奇提亚人及其提到的秃头者;伊赛多涅斯人说到的独眼族和看守黄金的格律普斯的事情都似乎跟阿尔泰山有关。
 
  盗墓这个行当起源很早,可能墓葬起源后就有了盗墓的行为,最早的盗墓不一定是盗取财宝,有可能是为了继承死者的能力或者破坏敌方祖先庇护的基础。后来随着厚葬之风的兴起,人们在最初目的之上逐渐向财物转移,最终变成了单纯的盗宝。
 
  黄金考古

阿勒泰山脉地区著名墓葬分布
 
  阿尔泰山古代遗存发现的时间很早,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一些贵族军人就曾在这里广泛搜集古代珍品,虽有记载,但完全没有过任何的科学研究,只是搜集和发掘珍宝,今天在俄罗斯博物馆里还能看到标注着彼得大帝珍宝的展品。这种搜寻珍宝盗掘古代宝物的传统流转很久,阿尔泰山南北都遭到了旋风一样的搜刮。以至于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十空”。只有在一些难以抵达的深山密林中,才会有较好的发现,比如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巴泽雷克冢墓,这是一个永久冻土墓。考古队员用热水化开冻土,再整块切割提取,墓中皮肤上纹身清晰,随葬的包金木器多数保存完整,甫一发现,轰动一时。

巴泽雷克冢墓墓主身上纹身
 
  2000年,亚欧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俄罗斯和德国的考古学家在位于阿尔泰山北麓、西萨彦岭中南麓、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西北部阿尔赞村的“国王谷”中发掘。据当时主持发掘的德国考古学家帕尔青格回忆,在发掘工作进行探到原始地表时,他们发现中间的墓室,清理到底时也没有出土什么遗物,但在偏离中央的位置上,又发现了墓葬的痕迹,清理下去,让现场的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这是一座古人挫败盗墓者而幸存下来的完整古墓!这便是有名的阿尔赞2号墓,古墓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项圈、耳环、头冠、箭箙和各式小饰件等金器共计5700件、总重20公斤,引起考古学界的轰动。其中的小饰件因装饰有丰富的动物纹图案,更被发掘者誉为“斯基泰动物纹百科全书”。阿尔泰山“金山”一名,至此更添璀璨。

阿尔赞墓地出土衣物金饰复原效果图
 
  以巴泽雷克和阿尔赞2号墓为代表的幸存古墓,展示了古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追求,不仅是现在、即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学术界的焦点。
 
  相比山北的热闹,阿尔泰山中国段一直波澜不兴,1963年才首次发掘了克尔木齐墓地,2006年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对布尔津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富蕴县、青河县进行了多次较小规模的发掘,累计清理发掘墓葬约600座。这些墓葬中出土文物不多,大多被扰动过。
 
  东塔勒德墓地
 
  自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起,我一直在阿勒泰做考古调查,并从2011年起到2014年,连续主持了在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发掘。2011年在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共发掘61座墓葬,研究发现,东塔勒德墓所体现的考古学文化与东哈萨克斯坦、阿尔赞2号墓、巴泽雷克墓地以及蒙古等周边地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这些或明或暗的联系,似暗示着史前时期,南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天山间已有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
 
  尽管屡遭盗掘,东塔勒德墓地仍出土了25种大约800件金器,是出土文物中数量以及种类都最为繁多的一种,可谓金光闪耀。缘何墓主人对“黄金”这样情有独钟?东塔勒德墓地所在的阿尔泰山丰富的黄金矿藏,可能使先民们养成了用黄金装饰自己的习惯;而阿勒泰地区从远久以来就是水草丰美、资源富足之地,人们生活得相对安定、富足,手工业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
 
  东塔勒德墓地所发现的包括金饰件在内的各种文物的做工精美程度来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二区3号墓出土的金指环,指环以较粗的金丝弯成环状,环上焊接有戒托,以镶嵌其他物品,戒托周边焊接有金珠,并以金丝做成波折三角,内嵌有绿松石。环上有錾刻的纹饰,变形的4只羊首尾相连,羊前、后肢蜷缩在一起,角紧贴脊背,极为生动。仅这一件金器上就集中体现了拉拔、镶嵌、錾刻、炸珠等金器制作技艺。
  炸珠作为金银器装饰工艺方法之一,在金器加工技术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距今2600多年。它是将融化的金液投入炭灰或水中,使金液冷凝成金珠,再用金珠装饰于金银器物之上的一种制金工艺。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珠饰件,是这一工艺的最好体现,将五颗金珠焊接成中间空的五边形,三层五边形叠焊在一起,形成玉米棒状金珠柱。这些金饰件,纤巧不过几毫米,能够将如这样的装饰件焊接起来,还要力求造型精巧,足可见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相当发达。而依据碳十四数据以及器物、墓葬结构对比来看,这些金器所使用的炸珠工艺应该距今在2800多年以前。
 
  古代游牧人群使用金器主要用于装饰,它们可能是佩戴的首饰或者衣服上的配饰,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器也不例外。圆形金箔片出土最多,金箔片上都有小孔,有的是一个,位于中间或边缘处;有的两个,对称分布在边缘;有的三个,分布在圆片一半的区域。这也许是出于不同装饰位置的需要而专门制作的,如一个孔在边缘的,可用于肩部或者类似位置的装饰,使其易于迎风飘动,增加炫目效果;多孔的可以固定在统一位置,组成不同图案。
 
  还有剪刻或者錾刻成动物形状,或用事先做好的模子压印成动物图案,是这一时期金器制作的重要特色,常见的动物形象有羊、鹿、狼等,制作得生动逼真,准确抓住了动物的特征。不妨来欣赏几件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动物纹金饰。独特的金箔卧虎饰件,用模具把金箔压成浮雕卧虎状,为达到虎首昂起的效果,相应部位的金箔剪开,再模压成立体虎首;金鹿饰件,以金箔剪錾成回头卧鹿的形象,四肢屈卧,鹿首回望,鹿角形状与一些鹿石中的几乎相同;金狼饰件,以金箔剪錾成狼的形象,狼首低伏,吻部微微向上。造型尽皆简洁有力,富于质朴之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回首金鹿饰件,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25种金器中,与鹿直接相关的有2种,这与古代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一脉相承。由于鹿对人不具威胁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鹿不但是古代牧业人群主要的食物来源,并以其迅捷、灵敏的特性,被古人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进而将其视为部落图腾。
 
  亚欧草原上分布较多的鹿石应该是这一崇拜现象的物化表现,鹿石上鹿嘴常呈現类似水鸟的尖喙状,此种鸟喙造型的鹿,被认为具有引领死者灵魂脱离肉身抵达天堂的神力。在萨满宗教里,鹿也同时与“优良的军马”、“种马”等概念相关,此种文化甚至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在巴泽雷克2号墓墓主是一位游牧部落首領,他的尸体因长期封冻保存完好,甚至连皮肤上的刺青都清晰如新,而鹿正是这位首領身上刺青图案的主要母题。
 
  喀拉苏墓地
 
  2014年喀拉苏墓地的发掘本来应该是平淡无奇的,只是M13、M15的发现凸显了这次发掘的不一样。我们到达发掘现场的时候,哈巴河县正是风多的季节,每天从早刮到晚,墓葬处在已被开垦的沙漠化草场中,前一年这里已经种植过向日葵,大风一起,风沙漫天。逐渐出头的玉米苗还压不住沙尘。
 
  M13是一座被盗扰过的墓葬,墓底东侧有木棺,西侧殉葬7匹马,木棺部分被严重破坏,尸骨凌乱不全,殉马倒是没有被扰动,身上的佩饰还在,多铜器、金箔,木棺与殉马之间有陶壶,木棺与墓坑北壁之间随葬有陶器、铜器等,木棺使用了较大的棺钉。为了确保殉马身上佩饰的搭配情况及其完整性,专门邀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专家来帮助整体提取。
 
  在清理M13的时候,我们同时对M15进行发掘,M15的封堆下发现墓口,显示墓葬早已被盗扰了,没有想到的是,清理到M15墓室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竖直下挖没有探及墓室。随即考古队员调整方向才探及了木棺,木棺东、南、西三遍有环绕岩石垒起的石椁。木棺北侧殉葬了13匹马,分为叠压着两层完整的马骨架。上层11匹马每匹马身上都有完整的佩饰,铜饰、骨器、金箔数量很多,还有漆皮,下层两匹马头部佩饰丰富,与上层不同的是,马衔和身上的佩饰都不在,马衔集中放在马的南侧。

喀拉苏M15墓底石椁木棺和随葬的马匹
 
  木棺使用了较大的铜棺钉,但朽坏严重,棺内葬有两名死者,均头东脚西,骨架基本不存,残留部分腿骨。南侧死者头部左陪葬有陶壶、直柄铜镜及一些包金铜器,二者头骨旁发现有羊骶骨和铁刀。腰部位置发现包金虎头牌饰、金牌饰、多种纹饰的金箔,腰左发现较长的漆器,腿部金箔、包金铜饰件较多,并发现有皮革、皮囊、铜杯,西北角发现另一面直柄铜镜。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这座墓葬中的遗物,将木棺部分整体提取,以便室内修复研究。
 
  另外,喀拉苏墓地还出土了保存较好的箭箙,这些箭箙都用桦树皮和木板制作,上面有较多的铜饰,根据同时出土的马镫及其他遗物和墓葬结构分析,属于公元7世纪前后。
 
  黄金之外
 
  黄金之外的阿勒泰考古,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经过三次文物普查,我们发现这里最多的古代遗存是墓葬,还有岩画、鹿石、石人……岩画告诉我们一万多年前古人滑雪的姿势,告诉我们他们对待羊、牛、鸟雀、马、野猪、狼……各种动物的态度和理念,还告诉我们他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崇拜。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阿勒泰是滑雪的起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之一。
  在古人认知掌握材料稀少的情况下,他们把有限的材料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我们发现了制作精细的石叶、石镞、石罐、石人、鹿石……有的器皿上雕饰了反复的花纹,有的上面还有红色的、白色的彩绘,神秘而别致,令人无限遐思。
  
  留下如此精彩遗迹、制作这些器物的人是谁呢?他们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样的问题从遗物被发现之日起,一直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
 
  考古学家结合一年又一年的调查和发掘研究告诉我们,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洞穴彩绘岩画(也叫岩棚岩画)既有当时生活场景的描绘,也有精神领域的想象。采集狩猎的生活一直贯穿到早期铁器时代,甚至到汉晋。采集狩猎、畜牧、游牧经济方式成就了牧业文明。
 
  亚欧草原上游牧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驯化马,二是掌握骑马的技术。最初面对广阔无际的草原时,人类是茫然无措的,因为草原中间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天下,只有掌握了骑马技术,人类才能驰骋草原,来去如风。最初的游牧人在放牧过程中,与豺狼猛兽斗争的过程中,军事技能与相关发明层出不穷,这培养了游牧人强大的作战能力,使其随之在与农业人群的冲突中,很快占据了上风。
 
  阿勒泰地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之间,除了岩画之外,还发现了一些遗存,如齐德哈仁遗址、额德克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有的是在支流源头。齐德哈仁遗址位于哈巴河县西南额尔齐斯河岸边,是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在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石叶、石核、石镞,近年在遗址上也发现有早期陶片。额德克遗址位于哈巴河县西北额尔齐斯河一条支流的源头附近,沙丘地貌,额德克为哈语,意为“被遗弃之地”,现在这里的地貌确实像被放弃了的,沙丘里面又埋葬着大量的陶片、石叶、石核、石镞、骨骼和灰土,大风吹过,就会暴露出很多遗物,附近村民在这里捡到完整的陶器。
 
  距今4000多年的青铜时代,因青铜被认识冶炼以致较大规模的生产,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3年我们发掘了托干拜二号墓地,经过碳十四数据测定,墓地距今4200年,这是北疆地区最早的古代遗存。这次发掘,揭示了青铜时代石人、墓葬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这一时期石人的特征,在史前考古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确认,阿勒泰地区的青铜时代,以切木尔切克文化为主,并于周边之间存在着频繁的联系,阿尔泰山南麓中国段,也发现了北面青铜时代阿凡纳谢沃文化的遗迹。

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分布与传播
 
  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很多,这一时期,好像进入文化的繁荣期,古人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物质丰富,创造力充沛,今天我们发现这时候的遗物种类繁多,制作精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阿勒泰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都是建立在对古代墓葬发掘的基础上的,墓葬仅仅反映了古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仅仅反映了古代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生死的理念,相比整个社会,还是片面的,这是目前研究的先天不足,需要通过对其他遗存的研究来弥补,尤其是古代遗址的发现发掘。这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十分重要。
 
  从最早的黄金守护者,到传说中的独目人,再比如塞人,匈奴、呼揭、突厥……广阔的阿尔泰山南麓,曾经都有这些人群活动的身影,关于他们与古代遗存之间的关系,殊难研究,需要结合人类学、生物基因技术、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才会取得相对可靠的成果。
 
  对于古人,对于考古,从来谨慎敬畏,我们可以提供给公众的也许只是最接近于真实的一种可能,史海浩瀚,古迹茫茫,我们的发现与研究,尚不及其冰山一角,遑论人群与古迹一一对应?这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提供出最接近真实的可能。
 
  展 望
 
  对比周边,阿勒泰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还是薄弱的,研究层面也不如周边地区,有高原,无高峰,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却又落后于周边。近年来持续不断在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工作,正在缩小这一差距,新的考古发现也会不断推动各方面研究纵深发展。
 
  随着亚欧草原早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不同以往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其中发现的金属器的研究最为突出。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使这些研究变得丰满起来,借着这些或清晰或隐约的线索,我们得以深入探索阿尔泰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解开亚欧草原早期文化的众多谜团,或许有一天,我们还将会借此追寻到阿尔泰山的黄金之路。(作者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

 
 
 

作者:于建军

文章出处:大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