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走向国际化是重要的学术方向和社会需求

发布时间:2015-08-06文章出处:大众考古作者:贺云翱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商品、金融、人才、科学、教育、文化……几乎我们身边的一切可移动的要素都在全球范围内运动。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考古学作为人类现代科学的一员,走向国际化是它的必然。
 
  从考古学揭示的原理观察,现代人类来自非洲,距今10万年前后扩散到全世界,可以说现代人类的诞生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匀速的,现代人类到达欧洲各处;到达西亚、中亚、南亚、东亚;到达美洲、澳洲等等,在时间与空间上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其间产生的人种上的分别与关联,思维上的殊向与互补,文化上的先后和差异,文明上的兴起与盛衰,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国际性的考古学合作是不可能解决的。就是说,我们要从考古学角度深刻理解人类自身的运动过程与规律,国际化的科学研究就是必需的。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国民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需要对其他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与尊重,需要养育学习和欣赏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习惯。在这方面,考古学可以提供独特的路径与视角。考古学揭示的每个民族及其文化都有她的独特和伟大之处。五千年前左右,地球上出现第一批“国家”——我们称之为“文明”的形态。我们熟知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等距今5000~3000年间产生的文明形态无一不是考古学家研究后的发现。如果没有考古学,我们根本无法走出神话时代,不知道今天的许多文化和不同文明的特质究竟何时何地由何人创造?它们的差异性到底在哪里?而且,由于考古学揭示的文化及文明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这些经过科学发现和研究的材料又以各种方式展现给社会,所有的代表不同文化及文明的“实物”既形象,又直观。只要具备基本理解力和观察力的人,可以直接跨过语言和文字差异的鸿沟,在“实物”面前都能够观察到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从而拓展视野,开阔胸襟,滋养情怀,升华尊敬。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们要到不同国家去观察古代遗址、博物馆、世界遗产地等等。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知道人类文化的世界是多么博大,创造力又是何等奇妙,由此才会走出“唯我独大”的狭隘天地,从而在理性上树立起人的心灵尺度。
 
  今天地球上存在的文化与文明尽管是多样的,但它们彼此间其实都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从人类天性及科学上而言,我们仍然想知道,不同文化与文明究竟为这个世界贡献过什么?彼此之间又是如何交流的?我们过去批判过考古学上的“中国文明西来说”,不管这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文明是自我的、独立的、封闭式成长的,只要谁说我们的某一种文化因素是外来的,就会认为那是和我们过不去。然而今天,正是在考古学的研究下,我们才在实物证据面前知道,不要说我们的“中华民族”同样最初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而且我们独特的古老文化中也少不了来自地中海周边的小麦、马车、泥砖、玻璃,更少不了那来自于西亚、中亚和南亚的各种瓜果蔬菜、香料、矿产、佛教、祆教和各种建筑艺术形态等等。比如,如果没有佛教,我们又如何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呢?又如何理解深刻影响过我们并通过我们又波及日、韩等国的佛教文化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国际化就不仅仅是历史科学上的价值,更具有当代和未来“思想解放”及“文化创新”上的意义。
       
  在古代和近代,文明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战争达到“征服”的目的,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缺少彼此学习和共生的理念,也缺少除战争之外解决冲突和利益的机制。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在科学原理的启迪下,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先进武器和军队仍是国家间制衡必不可少的力量,但文明间的竞争和利益关切完全可以排除使用毁灭式的战争手段,而通过协商、交流、理解、共同支持与发展等更好的和平方式达到彼此的诉求。在达到这样的现代文明境界的过程中,考古学毫无疑问发挥过建设性的作用,因为考古学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所谓谁最优秀,而是各有所长,各展其美,从而才成就了地球上不同文化的万物殊相乃至文明间的缤纷多彩。
      
  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比如没有展现外国文物及相关考古文化知识的专门文博机构;大学或科研机关基本还没有专门研究外国考古学的机构;即使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很少开展国外考古学学术实践,不要说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研究,即使是东亚地区,我们对周边国家系统的考古学研究也几乎还是空白。可以说,中国考古学未来走向国际化,不仅是学术原理上的需求,也是我们公众现实生活的需求,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性需求。(原文为《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卷首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考古学走向国际化是重要的学术方向和社会需求

发布时间:2015-08-06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商品、金融、人才、科学、教育、文化……几乎我们身边的一切可移动的要素都在全球范围内运动。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考古学作为人类现代科学的一员,走向国际化是它的必然。
 
  从考古学揭示的原理观察,现代人类来自非洲,距今10万年前后扩散到全世界,可以说现代人类的诞生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匀速的,现代人类到达欧洲各处;到达西亚、中亚、南亚、东亚;到达美洲、澳洲等等,在时间与空间上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其间产生的人种上的分别与关联,思维上的殊向与互补,文化上的先后和差异,文明上的兴起与盛衰,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国际性的考古学合作是不可能解决的。就是说,我们要从考古学角度深刻理解人类自身的运动过程与规律,国际化的科学研究就是必需的。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国民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需要对其他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与尊重,需要养育学习和欣赏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习惯。在这方面,考古学可以提供独特的路径与视角。考古学揭示的每个民族及其文化都有她的独特和伟大之处。五千年前左右,地球上出现第一批“国家”——我们称之为“文明”的形态。我们熟知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等距今5000~3000年间产生的文明形态无一不是考古学家研究后的发现。如果没有考古学,我们根本无法走出神话时代,不知道今天的许多文化和不同文明的特质究竟何时何地由何人创造?它们的差异性到底在哪里?而且,由于考古学揭示的文化及文明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这些经过科学发现和研究的材料又以各种方式展现给社会,所有的代表不同文化及文明的“实物”既形象,又直观。只要具备基本理解力和观察力的人,可以直接跨过语言和文字差异的鸿沟,在“实物”面前都能够观察到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从而拓展视野,开阔胸襟,滋养情怀,升华尊敬。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们要到不同国家去观察古代遗址、博物馆、世界遗产地等等。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知道人类文化的世界是多么博大,创造力又是何等奇妙,由此才会走出“唯我独大”的狭隘天地,从而在理性上树立起人的心灵尺度。
 
  今天地球上存在的文化与文明尽管是多样的,但它们彼此间其实都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从人类天性及科学上而言,我们仍然想知道,不同文化与文明究竟为这个世界贡献过什么?彼此之间又是如何交流的?我们过去批判过考古学上的“中国文明西来说”,不管这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文明是自我的、独立的、封闭式成长的,只要谁说我们的某一种文化因素是外来的,就会认为那是和我们过不去。然而今天,正是在考古学的研究下,我们才在实物证据面前知道,不要说我们的“中华民族”同样最初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而且我们独特的古老文化中也少不了来自地中海周边的小麦、马车、泥砖、玻璃,更少不了那来自于西亚、中亚和南亚的各种瓜果蔬菜、香料、矿产、佛教、祆教和各种建筑艺术形态等等。比如,如果没有佛教,我们又如何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呢?又如何理解深刻影响过我们并通过我们又波及日、韩等国的佛教文化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国际化就不仅仅是历史科学上的价值,更具有当代和未来“思想解放”及“文化创新”上的意义。
       
  在古代和近代,文明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战争达到“征服”的目的,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缺少彼此学习和共生的理念,也缺少除战争之外解决冲突和利益的机制。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在科学原理的启迪下,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先进武器和军队仍是国家间制衡必不可少的力量,但文明间的竞争和利益关切完全可以排除使用毁灭式的战争手段,而通过协商、交流、理解、共同支持与发展等更好的和平方式达到彼此的诉求。在达到这样的现代文明境界的过程中,考古学毫无疑问发挥过建设性的作用,因为考古学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所谓谁最优秀,而是各有所长,各展其美,从而才成就了地球上不同文化的万物殊相乃至文明间的缤纷多彩。
      
  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比如没有展现外国文物及相关考古文化知识的专门文博机构;大学或科研机关基本还没有专门研究外国考古学的机构;即使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很少开展国外考古学学术实践,不要说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研究,即使是东亚地区,我们对周边国家系统的考古学研究也几乎还是空白。可以说,中国考古学未来走向国际化,不仅是学术原理上的需求,也是我们公众现实生活的需求,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性需求。(原文为《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卷首语)


 

作者:贺云翱

文章出处:大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