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方山永固陵调查游记

发布时间:2016-10-10文章出处:考古汇作者:白曙璋
   已经来过方山多次了,初春、春天、夏天都来过,但这次的感觉与之前都不一样,以前要么是对永固陵的好奇,要么是陪着别人探访而来。此次与云冈航拍工作人员再次而来,正值金秋时节,与农民伯伯收获的心情一样,我的内心也是收获的喜悦。
  说起方山永固陵,可谓是名声在外,因为此处正是北魏的皇家陵园——冯太后永固陵与孝文帝的万年堂。
 
  北魏结束了东汉以后十六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割据大乱状态,统一了中国北方,统治时间一百五十年,为之后的隋唐大统一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并且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拓跋)建立,在中国古代是现象级的存在,因此在史学家研究北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显得十分重要。
 
  方山上的永固陵与万年堂陵园的修建正值北魏巅峰,永固陵是冯太后的陵寝,万年堂是孝文帝为自己营建的寿陵,而万年堂对于永固陵来说,是祔葬的形式,《魏书》载:“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预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太和十八年迁洛后次年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孝文帝万年堂成为一座空冢。上世纪七十年代永固陵的发掘将北魏墓葬的雕刻艺术直观呈现,同时对永固陵、万年堂、陵园围墙及思远灵图、思远佛寺、灵泉宫池等建筑的皇家陵园的建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永固陵
 
 
万年堂
 
  方山位于大同市北约25公里新荣区的镇川,山顶的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一南一北排列,永固陵在南,万年堂在北,相距不到一公里,俗称“祁皇墓”。站在方山顶,望着两座高大的圆形土丘,再根据四周的山势,感慨古人墓葬选址的极致。
 
  《水经注•漯水》记载:“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经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跌,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陵墓坐落在方山顶的南部,向北是明代的长城,保存很好,长城往北不远即是内蒙境内,对面也是山岭,与长城以一条深沟壑隔开。绵延的长城修筑于此,其原因与永固陵的选址大抵有相同之处。
永固陵北眺长城
 
  方山西面也是山岭(野狐岭),之间有一条河流(御河)穿过,河床与方山顶落差目测有80米左右,真是地势险峻。
 
  永固陵南约一华里处有思远灵图遗址,再往南即是悬崖,崖下平缓地面现有二处建筑遗迹,平面规整近方形,四周松柏环绕的建筑遗址就是思远佛寺的所在。这处寺院在建筑布局方面是以佛塔为中心,周围建筑佛殿等,已发掘的云冈窟顶北魏塔基、朝阳北魏塔基和洛阳永宁寺塔基均是四边形,云冈石窟雕凿的巨型石塔及北魏曹天度石塔的塔基也是四边形。在电脑地图软件上仍能清晰地找到其位置与形制,印证了《水经注》、《魏书》中关于永固陵诸多建筑设施的说法,开创了陵寺结合的制度。
思远佛寺遗址
 
  方山东面的山坡上有个小村庄,村里还有一座规模不大但十分漂亮的寺庙——慧泉寺,从山脚下蜿蜒一条通向山顶(永固陵)的山路,大约在2010年以前这条小路还是土石路,如今当地政府已经改造成水泥路通向山顶,在山顶为了保护遗址则用了砖铺路,并且砖均是立面铺砌,这样增加了承重的能力。方山东面山脚下有河流(万泉河)穿过,虽然现在河流水流变小,但从河床的宽度能看出在以前还是很宽的。
 
  这样看来方山永固陵地势高亢,三面峭崖,东面坡陡难行,并且在西、南两侧河流环绕,在南面交汇,山顶平缓、开阔,寺院建筑位于陵墓南面山下平缓的台地,真真是墓葬选址的极佳之所。永固陵园的配套设施,体现了埋葬、祭祀、信仰于一体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冯太后特殊地位的一种最好表达。
 
  这里插一条消息:
 
  永固陵现存的高大夯筑封土上除了盗洞还留有军事设施——枪口方垛、地道。据了解,在中苏关系紧张之际,方山曾作为观察、监视苏方军事调动情况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时还在陵内、地下还挖筑了军事、生活设施,据说卡车都能进入陵内运输水源等物资。
2006年调查可见裸露地表的石块、建筑构件
 
  说了这么多,不难理解永固陵选择方山的原因。
 
  如今永固陵静静地伫立在山顶,无言地讲述着王朝的尊荣。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做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收获极大,不仅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布局,而且通过几个探沟出土了丰富的建筑构件——瓦当、砖等,此外,还出土大量佛教造像。最近发掘单位正在整理这批材料,待报告问世后,一定会展现永固陵更多的信息。
永固陵莲花佛瓦当残块

永固陵连珠纹莲花瓦当

永固陵“万岁富贵”瓦当
 
  不管山下动静如何,永固陵都安静地经受着方山上风雨光露的浸润和磨砺。一千多年前的王朝在平城显赫一时,今天方山上的永固陵成为平城时代北魏身后的标志。
 
  方山的风猛烈、强劲,仿佛拓跋从草原入主之时的背景音。方山低矮、漫布小草的原野,放佛北魏当权者汉化时的谦恭姿态。方山上的万年堂空冢,是鲜卑人征服中原决心进去的证明。方山上的雪,洁白、后厚实,融化的很晚,仿佛北魏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古代留下深刻的烙印。
 
  站在山顶,乘着刚烈的秋风,多次思想后,一气呵成写作了小文。文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还请诸位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方山永固陵调查游记

发布时间:2016-10-10

   已经来过方山多次了,初春、春天、夏天都来过,但这次的感觉与之前都不一样,以前要么是对永固陵的好奇,要么是陪着别人探访而来。此次与云冈航拍工作人员再次而来,正值金秋时节,与农民伯伯收获的心情一样,我的内心也是收获的喜悦。
  说起方山永固陵,可谓是名声在外,因为此处正是北魏的皇家陵园——冯太后永固陵与孝文帝的万年堂。
 
  北魏结束了东汉以后十六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割据大乱状态,统一了中国北方,统治时间一百五十年,为之后的隋唐大统一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并且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拓跋)建立,在中国古代是现象级的存在,因此在史学家研究北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显得十分重要。
 
  方山上的永固陵与万年堂陵园的修建正值北魏巅峰,永固陵是冯太后的陵寝,万年堂是孝文帝为自己营建的寿陵,而万年堂对于永固陵来说,是祔葬的形式,《魏书》载:“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预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太和十八年迁洛后次年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孝文帝万年堂成为一座空冢。上世纪七十年代永固陵的发掘将北魏墓葬的雕刻艺术直观呈现,同时对永固陵、万年堂、陵园围墙及思远灵图、思远佛寺、灵泉宫池等建筑的皇家陵园的建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永固陵
 
 
万年堂
 
  方山位于大同市北约25公里新荣区的镇川,山顶的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一南一北排列,永固陵在南,万年堂在北,相距不到一公里,俗称“祁皇墓”。站在方山顶,望着两座高大的圆形土丘,再根据四周的山势,感慨古人墓葬选址的极致。
 
  《水经注•漯水》记载:“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经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跌,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陵墓坐落在方山顶的南部,向北是明代的长城,保存很好,长城往北不远即是内蒙境内,对面也是山岭,与长城以一条深沟壑隔开。绵延的长城修筑于此,其原因与永固陵的选址大抵有相同之处。
永固陵北眺长城
 
  方山西面也是山岭(野狐岭),之间有一条河流(御河)穿过,河床与方山顶落差目测有80米左右,真是地势险峻。
 
  永固陵南约一华里处有思远灵图遗址,再往南即是悬崖,崖下平缓地面现有二处建筑遗迹,平面规整近方形,四周松柏环绕的建筑遗址就是思远佛寺的所在。这处寺院在建筑布局方面是以佛塔为中心,周围建筑佛殿等,已发掘的云冈窟顶北魏塔基、朝阳北魏塔基和洛阳永宁寺塔基均是四边形,云冈石窟雕凿的巨型石塔及北魏曹天度石塔的塔基也是四边形。在电脑地图软件上仍能清晰地找到其位置与形制,印证了《水经注》、《魏书》中关于永固陵诸多建筑设施的说法,开创了陵寺结合的制度。
思远佛寺遗址
 
  方山东面的山坡上有个小村庄,村里还有一座规模不大但十分漂亮的寺庙——慧泉寺,从山脚下蜿蜒一条通向山顶(永固陵)的山路,大约在2010年以前这条小路还是土石路,如今当地政府已经改造成水泥路通向山顶,在山顶为了保护遗址则用了砖铺路,并且砖均是立面铺砌,这样增加了承重的能力。方山东面山脚下有河流(万泉河)穿过,虽然现在河流水流变小,但从河床的宽度能看出在以前还是很宽的。
 
  这样看来方山永固陵地势高亢,三面峭崖,东面坡陡难行,并且在西、南两侧河流环绕,在南面交汇,山顶平缓、开阔,寺院建筑位于陵墓南面山下平缓的台地,真真是墓葬选址的极佳之所。永固陵园的配套设施,体现了埋葬、祭祀、信仰于一体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冯太后特殊地位的一种最好表达。
 
  这里插一条消息:
 
  永固陵现存的高大夯筑封土上除了盗洞还留有军事设施——枪口方垛、地道。据了解,在中苏关系紧张之际,方山曾作为观察、监视苏方军事调动情况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时还在陵内、地下还挖筑了军事、生活设施,据说卡车都能进入陵内运输水源等物资。
2006年调查可见裸露地表的石块、建筑构件
 
  说了这么多,不难理解永固陵选择方山的原因。
 
  如今永固陵静静地伫立在山顶,无言地讲述着王朝的尊荣。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做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收获极大,不仅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布局,而且通过几个探沟出土了丰富的建筑构件——瓦当、砖等,此外,还出土大量佛教造像。最近发掘单位正在整理这批材料,待报告问世后,一定会展现永固陵更多的信息。
永固陵莲花佛瓦当残块

永固陵连珠纹莲花瓦当

永固陵“万岁富贵”瓦当
 
  不管山下动静如何,永固陵都安静地经受着方山上风雨光露的浸润和磨砺。一千多年前的王朝在平城显赫一时,今天方山上的永固陵成为平城时代北魏身后的标志。
 
  方山的风猛烈、强劲,仿佛拓跋从草原入主之时的背景音。方山低矮、漫布小草的原野,放佛北魏当权者汉化时的谦恭姿态。方山上的万年堂空冢,是鲜卑人征服中原决心进去的证明。方山上的雪,洁白、后厚实,融化的很晚,仿佛北魏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古代留下深刻的烙印。
 
  站在山顶,乘着刚烈的秋风,多次思想后,一气呵成写作了小文。文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还请诸位指正。
 
 

作者:白曙璋

文章出处:考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