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论述评议:《陈梦家学术论文集》读后
发布时间:2017-03-10文章出处:“休休文库 ”微信作者:张翀
2016年是陈梦家逝世五十周年。有众多的出版物面市为之纪念,在这其中,当属这部《陈梦家学术论文集》分量最重。然从出版后记中可知,这部文集原本是为纪念陈梦家诞辰一百周年,但整理、录入、校对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拖后了,亦可知书籍出版的困难与谨慎。
在此之前,陈梦家关于青铜器研究的著作有两部,一是收集整理流散铜器图录,《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另一部则是之前写过的《西周铜器断代》。但这两部都有重大的遗憾,前者因为历史原因,并未作者署名,改为集体署名,署名也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后一部虽经尽力恢复,但还是一个未完成作品。而这部论文集,是将陈梦家在世发表的文章汇集成册,并在其后补入生前未刊发的论文,以志壮年而逝之憾。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版亦将陈先生在抽印本及手稿上的批注也一并排入。在这部厚厚的文集前面,仿佛一位才情与勤奋并重的学者就在眼前。
严格说来,这部文集并不只局限于青铜器方面,想想也是,在陈梦家五十五岁的生命中,很多领域的研究都是开先河的,比如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综述》就是研习甲骨的必读书。所以,这部文集涉及古文字、文献、甲金文字、音韵、天文等内容,先前也多发表在《燕京学报》、《考古社刊》、《金陵学报》、《禹贡》等名刊上。出于兴趣,我更多阅读了铜器方面的论文,下面着重谈谈。
民国25年《 考古社刊 》第四期
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 叶恭绰资助刊发
涉及铜器论文有:《禺邗王壶考释》、《长沙古物闻见序》、《中国铜器概述》、《殷代铜器》、《寿县蔡侯墓铜器》、《介绍黄县㠱器》、《蔡器三记》、《宋大晟编钟考述》、《叔尸钟镈考》、《博古图考述》、《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编后附言》、《中国铜器综录自序》、《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自序》、《汉代铜器工官》等数篇。从文章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陈梦家先生关于铜器研究的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归纳,如《中国铜器概述》、《殷代铜器》等文章。从第一篇的落款年月来看,大致为其在西南联大教学讲义。如果有讲课经验的话,就该知道概论性质的课不好讲,不仅要“通”,还要博约,有概括的能力。对他来说,诗人的经历不仅有浪漫的情怀,还训练出从芜杂生活中锤炼美的能力,所以一入手就能抓到本质。亦如文集的第一篇《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从甲金文字中考察祭祀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商周铜器的祭祀性质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具体到这篇文章,分为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九个方面宏观讨论。现在看来,青铜器研究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问,并不仅仅只是释字证史,当然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趣的是,陈先生将金文研究分为铭辞与文字两面,这恰与现今研究状态暗合。一个是在语言学下面的文本辞例研究,一则是注重考察字体形态的古文字学。令人惊讶地是,他在分类中尽管没有太涉及考古类型学,仅仅使用了少量文献及古文字材料,结合必要的铜器材料就抓住各自器种的本质。而在文饰中,不无敏锐地提到“文饰者,铜器于形制之外之美术设计也。……铜器之花文与陶器、石器、玉器、竹器及后来之漆器花文,皆有渊源之关系。”
其二则是以积极地态度整理旧式金石之学,如他对赵宋所制的大晟钟的研究、对考古图的考论及评述。千万别小看这两篇,要知道在陈梦家个人的学术成长期,学界有着一种疑古的风潮,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这里不展开讨论,但也有矫枉过正的后遗症,对“断朝烂报”不免有所轻视。更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陈先生在琉璃厂获明嘉靖七年蒋晹翻刻本,版本价值很大。此本翻刻于元至大本,在宋刻本、元至大刊本未见的状态下,此本即为最善本。陈梦家所讨论的版本、书名、修定、编作年代、编撰人都是极为重要得问题,且环环相扣,更难得的是他并不是就书谈书,而是推演到整个社会风气。金石学不应该笼统地将或金或石的学问,而是有着时代演进及偏好的。陈梦家总结为宋为玩好、清则考据、民则整理流散。陈先生即通过考述《博古图》一书,给我们揭示了宣和时期君臣上下玩古好器的风气。
第三,对铜器发现的快速反应。这一特点有两个倾向,一则是对考古发现的铜器,如蔡、黄、㠱等中土小国所发现的铜器,另外就是海外流散铜器的搜求。这如临场作诗一般,不仅需要捷才,更要腹笥极厚。在《寿县蔡侯墓铜器》文中,作者移录了当时参观蔡侯墓地出土器物的笔记,或可一睹他的才思敏捷。如果说考古发现的铜器整理与研究,其当际有许多人,如商承祚、容庚、郭宝钧、唐兰等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搜求整理海外流散铜器则非陈氏莫能为。此不必多言,且看他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自序》,其中自言在执教芝加哥大学的三年时间(1944-1947年)内,共为考察铜器有了数十次的学术旅行。考虑到备课授课时间,这个考察的工作强度是惊人的。他足迹到访三十七处公共机构、六十二家私人收藏以及十二家古董店铺,有些并不止一次造访,可见搜求的用心用力。铜器的发现除过著录之外,接下来的排谱、事迹的工作更为重要,否则既是只会跟着发现之后的捡漏补缺。《蔡侯三器》的写作极为精彩,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如何将现代学科与旧著录结合起来。
需要补充的是,张长寿、王世民两位先生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俞国林先生的编辑工作亦不在少数。本书也将《商王名号考》的批改本和《右辅瓌宝留珍札记》手稿影印出版,从这些学术影印资料中或可睹陈梦家先生的治学风貌。(作者:张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责编:李来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