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俗简洁 精准充实——《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序

发布时间:2017-05-0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葛英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主编、河南安阳著名文化学者张坚先生带领几位年轻研究生执笔完成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即将付样,王宇信、张坚两位先生嘱我为该书写几句话作为卷首语,作为他们的老朋友,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

  自19 世纪末至今百余年间,河南安阳殷墟已先后出土有字甲骨十数万片,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经过几代甲骨学者孜孜不倦传承接力,甲骨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字、训诂乃至经史学研究的大踏步前进,同时也全面影响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研究,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据相关统计,截至上世纪末甲骨学百年之际,已出版刊布的甲骨文字研究与相关论著己超过一万种,学者队伍已达数千人,其中包括分布于14 个国家的外国学者500 余人(宋镇豪《甲骨学论著目》),甲骨学研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显学。

  甲骨学研究成果表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绝大部分是殷商王室记录占卜的文字,在商代晚期曾盛极一时。由于殷商王朝的覆灭,王都夷为废墟,储藏或遗弃地下的占卜文字也随之匿其声迹。在经历三千多年之后,才因偶然机缘重被发现与鉴别。尽管早在殷墟甲骨发现后不久,一些深谙中华国学的硕彥名儒就已经明了了其与周秦以来通行汉字属于同一文字系统,而且比秦代小篆、周代籀文年代更早。

  但是,殷墟甲骨文字流行的年代毕竟太遥远了,并且由于卜问王事活往往会望而却步。

  本书主编王宇信先生讲:“古人发明和创造了中国古文字,现代大众也需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古文字。因此,古文字学家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走出象牙之塔,并走进大众之中,成为人民所需解疑释惑的精神食粮。”今天,国家昌盛,文化昌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前进的需求。把甲骨文字这种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早期文献,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平实浅显的文字介绍给广大受众,已成为当下甲骨学研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坚团队编著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因应这种需求的实际举措,并且是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结出的硕果。

  学习、研读包括殷墟甲骨文字在内的汉语文献,了解其词汇特征与语法结构即汉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是尤其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初学者开启甲骨学之门的钥匙。因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简洁、方便使用的甲骨词汇工具书,就成为推广甲骨文知识的重要任务。《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以甲骨文与甲骨学词汇为核心,兼顾汉语语法结构来设置该书纲目的。该书放弃了《说文》系统按部首归字的方法,也摈弃了《字彙》按部首与部内字笔画数编次的方法,首先把甲骨文词汇区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常见词语四类,同类词汇又依据汉语叙事的一般习惯,按词汇义涵以及在语言中的逻辑关系排列其前后次序等。综观全书的编纂体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种以普及甲骨学知识为宗旨的甲骨词汇工具书,除要求有科学合理、方便查阅的编纂体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词例表述要文字通俗简洁、内容精准充实。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因为编制体例完备的甲骨工具书,是以熟练驾驭甲骨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词汇解说力求浅显易懂,又是以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为前提的。张坚团队奉献给读者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秉持这样的目标,经过多年不懈学习、研读与伏案写作才得以完成的。相信此书一定会成为适合广大甲骨文爱好者阅读,并能开卷有益的工具书,我衷心向大家推荐这部著作。

  本书作者张坚先生与他的写作团队,原来都不是专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而是满怀对中华文化无限热爱的赤诚之情,执着于甲骨文字和殷商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张坚先生原为河南省安阳市文联主席,长期以来,钻研甲骨文字已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组成部分。他既写得一手漂亮的甲骨文书法,又谙熟甲骨学研究的各项成果。他曾先后荣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与副会长,凭借个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由一个门外汉逐步跨入甲骨学殿堂,成为甲骨文爱好者的优秀代表。他带领团队承担《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的编纂,正反映了甲骨文研究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就殷墟甲骨文曾有这样的评述:“中国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不断富积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推动着中国甲骨学迅猛发展,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大学问正方兴未艾,它必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甲骨文献沉寂地下而不为人知,有商一代的历史文化几近湮灭。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许慎为保存古体汉字作《说文解字》,其收录古文字年代最早者,仅有少量周代彝铭,而于商代甲骨文字已不知其为何物。浩如烟海的先秦经典与汉代文献,仅见有如《商书》载盘庚迁殷、《周书》记武王灭商等少量史迹。至司马迁作《史记》,书中“殷墟” 一词只是一个普通地名,其为殷商王都则全然不晓。至于甲骨刻辞记卜之事,更是一无所知。历经数千年时空推移与历史变迁,殷墟甲骨刻辞与今天通行的汉语、汉字已不可同日而语,殷商先民用作记录卜事的专门用语,本不是中原地区当时的口头语言,也与《商书》所见书面语言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者所面对的实属为一门艰深的学问,其一字一词的考辨与识读,都要集思积虑、多方求证,方可有所收获。回望过往艰难前行的研究历程,从刻辞甲骨(实物与拓本、摹本等) 的整理,以至尔后的文字考释、卜辞句读、文法分析、内容分类、分期断代、证经考史、由各类史迹的钩沉到整个商史的重建,大多是由历史与考古学者呕心沥血、攻坚克难完成的。反应上述的相关著述,诸如甲骨著录、文字考释与各类专题研究的专著、甲骨学史、体例不同的甲骨文字书、辞书等,也无一不是出自历史考古学者之手。所以说,时至今日的百年甲骨学研究,大体上仍然是没有走出学者书斋的学问。尤其是作为甲骨研究基础性工作的文字考释与证经考史著述,其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审慎考索、往返求证,原是这类研究无可替代的必要手段,但是,对于甲骨文爱好者以及有需求、有意愿学习甲骨文字的广大人群来说,在面对这些烦琐艰涩的甲骨学论著时,张坚和他的团队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这件把“同现实距离较远” 的深奥甲骨文“化作通俗易懂” 的文章,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对“事关文化传承” 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学科要“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重要讲话精神涌现出的一批成果之一。甲骨文化绝学不绝,代有传人。

  据知,他们团队有三位研究生,其中张乃夫的研究方向虽然是历史,但为近代史;张源心的研究方向为传媒;甘燕玲的研究方向为音乐。他们三位都出生在甲骨文发祥地安阳,深厚的家乡情结成就了他们的执着追求。我深信通过这部书的编纂,我们甲骨学研究队伍又增添了三位新秀。在祝贺之部《甲骨卷》大著即将出版的时候,我也由衷的祝愿他们在今后的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做出更大的成就。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9日8版)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通俗简洁 精准充实——《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序

发布时间:2017-05-0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主编、河南安阳著名文化学者张坚先生带领几位年轻研究生执笔完成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即将付样,王宇信、张坚两位先生嘱我为该书写几句话作为卷首语,作为他们的老朋友,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

  自19 世纪末至今百余年间,河南安阳殷墟已先后出土有字甲骨十数万片,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经过几代甲骨学者孜孜不倦传承接力,甲骨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字、训诂乃至经史学研究的大踏步前进,同时也全面影响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研究,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据相关统计,截至上世纪末甲骨学百年之际,已出版刊布的甲骨文字研究与相关论著己超过一万种,学者队伍已达数千人,其中包括分布于14 个国家的外国学者500 余人(宋镇豪《甲骨学论著目》),甲骨学研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显学。

  甲骨学研究成果表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绝大部分是殷商王室记录占卜的文字,在商代晚期曾盛极一时。由于殷商王朝的覆灭,王都夷为废墟,储藏或遗弃地下的占卜文字也随之匿其声迹。在经历三千多年之后,才因偶然机缘重被发现与鉴别。尽管早在殷墟甲骨发现后不久,一些深谙中华国学的硕彥名儒就已经明了了其与周秦以来通行汉字属于同一文字系统,而且比秦代小篆、周代籀文年代更早。

  但是,殷墟甲骨文字流行的年代毕竟太遥远了,并且由于卜问王事活往往会望而却步。

  本书主编王宇信先生讲:“古人发明和创造了中国古文字,现代大众也需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古文字。因此,古文字学家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走出象牙之塔,并走进大众之中,成为人民所需解疑释惑的精神食粮。”今天,国家昌盛,文化昌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前进的需求。把甲骨文字这种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早期文献,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平实浅显的文字介绍给广大受众,已成为当下甲骨学研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坚团队编著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因应这种需求的实际举措,并且是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结出的硕果。

  学习、研读包括殷墟甲骨文字在内的汉语文献,了解其词汇特征与语法结构即汉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是尤其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初学者开启甲骨学之门的钥匙。因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简洁、方便使用的甲骨词汇工具书,就成为推广甲骨文知识的重要任务。《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以甲骨文与甲骨学词汇为核心,兼顾汉语语法结构来设置该书纲目的。该书放弃了《说文》系统按部首归字的方法,也摈弃了《字彙》按部首与部内字笔画数编次的方法,首先把甲骨文词汇区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常见词语四类,同类词汇又依据汉语叙事的一般习惯,按词汇义涵以及在语言中的逻辑关系排列其前后次序等。综观全书的编纂体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种以普及甲骨学知识为宗旨的甲骨词汇工具书,除要求有科学合理、方便查阅的编纂体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词例表述要文字通俗简洁、内容精准充实。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因为编制体例完备的甲骨工具书,是以熟练驾驭甲骨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词汇解说力求浅显易懂,又是以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为前提的。张坚团队奉献给读者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就是秉持这样的目标,经过多年不懈学习、研读与伏案写作才得以完成的。相信此书一定会成为适合广大甲骨文爱好者阅读,并能开卷有益的工具书,我衷心向大家推荐这部著作。

  本书作者张坚先生与他的写作团队,原来都不是专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而是满怀对中华文化无限热爱的赤诚之情,执着于甲骨文字和殷商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张坚先生原为河南省安阳市文联主席,长期以来,钻研甲骨文字已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组成部分。他既写得一手漂亮的甲骨文书法,又谙熟甲骨学研究的各项成果。他曾先后荣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与副会长,凭借个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由一个门外汉逐步跨入甲骨学殿堂,成为甲骨文爱好者的优秀代表。他带领团队承担《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的编纂,正反映了甲骨文研究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就殷墟甲骨文曾有这样的评述:“中国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不断富积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推动着中国甲骨学迅猛发展,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大学问正方兴未艾,它必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甲骨文献沉寂地下而不为人知,有商一代的历史文化几近湮灭。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许慎为保存古体汉字作《说文解字》,其收录古文字年代最早者,仅有少量周代彝铭,而于商代甲骨文字已不知其为何物。浩如烟海的先秦经典与汉代文献,仅见有如《商书》载盘庚迁殷、《周书》记武王灭商等少量史迹。至司马迁作《史记》,书中“殷墟” 一词只是一个普通地名,其为殷商王都则全然不晓。至于甲骨刻辞记卜之事,更是一无所知。历经数千年时空推移与历史变迁,殷墟甲骨刻辞与今天通行的汉语、汉字已不可同日而语,殷商先民用作记录卜事的专门用语,本不是中原地区当时的口头语言,也与《商书》所见书面语言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者所面对的实属为一门艰深的学问,其一字一词的考辨与识读,都要集思积虑、多方求证,方可有所收获。回望过往艰难前行的研究历程,从刻辞甲骨(实物与拓本、摹本等) 的整理,以至尔后的文字考释、卜辞句读、文法分析、内容分类、分期断代、证经考史、由各类史迹的钩沉到整个商史的重建,大多是由历史与考古学者呕心沥血、攻坚克难完成的。反应上述的相关著述,诸如甲骨著录、文字考释与各类专题研究的专著、甲骨学史、体例不同的甲骨文字书、辞书等,也无一不是出自历史考古学者之手。所以说,时至今日的百年甲骨学研究,大体上仍然是没有走出学者书斋的学问。尤其是作为甲骨研究基础性工作的文字考释与证经考史著述,其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审慎考索、往返求证,原是这类研究无可替代的必要手段,但是,对于甲骨文爱好者以及有需求、有意愿学习甲骨文字的广大人群来说,在面对这些烦琐艰涩的甲骨学论著时,张坚和他的团队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这件把“同现实距离较远” 的深奥甲骨文“化作通俗易懂” 的文章,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对“事关文化传承” 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学科要“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重要讲话精神涌现出的一批成果之一。甲骨文化绝学不绝,代有传人。

  据知,他们团队有三位研究生,其中张乃夫的研究方向虽然是历史,但为近代史;张源心的研究方向为传媒;甘燕玲的研究方向为音乐。他们三位都出生在甲骨文发祥地安阳,深厚的家乡情结成就了他们的执着追求。我深信通过这部书的编纂,我们甲骨学研究队伍又增添了三位新秀。在祝贺之部《甲骨卷》大著即将出版的时候,我也由衷的祝愿他们在今后的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做出更大的成就。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9日8版)

责编:韩翰

作者:葛英会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