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8-04-0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严 辉 张鸿亮
  古代中国的帝陵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墓葬,体现着王朝之正朔、制度之威仪。古陵墓和古都城同是中国国家基本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所代表的阴阳二界,二位一体。“事死如事生”承载了中国古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其相关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一统王朝,也是汉民族、汉文化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时期。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洛阳地区保留下来的陵墓遗迹非常丰富,对于考古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历史的久远,东汉帝陵的基本面貌千余年来已经模糊不堪,知名度远不如西汉、唐代帝陵,既不利于学术研究,也严重影响了帝陵的保护与展示。为使东汉帝陵重现光芒,洛阳几代考古人艰辛付出,基本面貌渐次明朗。相关的考古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主要是学者们的独立研究,如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文中将东汉作为古代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对上陵礼、宗庙制度、石刻建筑、帝陵方位等进行了探讨。陈长安先生的《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依据文献记载,首次提出东汉北兆域五陵均位于邙山之上的观点。李献奇先生的《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根据发现的纪年黄肠石,认为刘家井大冢为灵帝文陵。另有宫大中、黄明兰等先生均对东汉帝陵的方位进行了探讨。
 
  建国以后,现代意义的考古工作开始在邙山的启动,多数考古工作是围绕基本建设展开的。从建国初到 80 年代,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出土墓志、石刻资料被认真地加以研究整理,一些有关东汉帝陵地望的历史的、出土的文献被显现。该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些有关东汉帝陵地望的出土文献,对帝陵的地望和归属进行推测,直接针对东帝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 21世纪初的前10余年。主要是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现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合并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文物局项目“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2003~2012年),截至2012年该项目先后普查面积950余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钻探面积329.97万平方米。期间还将一些基建考古纳入到项目的管理中,如2006~2007年,配合郑西高铁建设,在偃师市白草坡村钻探、发掘了一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的西北部,面积4500平方米;2009~1010年,配合连霍高速改扩建,在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发掘两处东汉帝陵(朱仓M722、朱仓M707)陵园遗址和两处东汉墓园(朱仓M708、朱仓M709)遗址的部分区域,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
 
  以上工作在学术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偃师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考古项目”获得2007—2008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二等奖;“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项目”获得2009—2010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三等奖。发表的成果主要有《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洛阳偃师东汉洛南陵区2008年考古勘探简报》等简报、论文,出版了术专著《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考古报告《洛阳朱仓东汉陵园遗址》。
 
  同一时期,相关的田野工作还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在2002年对邙山和洛南陵区20余座与东汉帝陵相关的墓冢进行的考古踏查,和2004年对洛南陵区2座墓冢进行的考古勘探和试掘。成果有《东汉陵墓踏查记》和《偃师市高崖村东汉墓(陵)冢钻探、试掘简报》。
 
  该阶段的考古工作,依靠全新的考古学理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文物普查和调查钻探。主要解决了东汉帝陵的分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北陵区位于洛阳城北的邙山之上、南陵区位于洛阳城南的万安山北麓),帝陵级别墓冢的分布、帝陵墓冢的封土形制,以及部分陵园遗址的布局结构等,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有力推动东汉帝陵的相关研究。
 
  以上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使“洛南东汉帝陵”在2003年顺利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随着国家文物局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工作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针对东汉陵园遗址的主动发掘首次展开,如2014~2017年,孟津县朱仓村M722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2016~2017年,伊滨区白草坡村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相关的发掘成果,《洛阳孟津朱仓M722东汉陵园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还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主要的论文简报有《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洛阳孟津大汉冢东汉贵族墓》《洛阳朱仓东汉墓发掘简报》《偃师洛南东汉帝陵考古勘探报告》《河南洛阳偃师东汉玉衣墓》《东汉“原陵监丞”封泥考略——兼谈汉代陵园职官》《略谈东汉帝陵陪葬墓茔域问题》。《洛阳邙山陵墓群第一阶段考古报告》在此期间出版发行。
 
  相比于前一阶段,该阶段的工作进入更高的层次,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要方式,直接对帝陵陵园遗址诸元素进行全面的揭示。通过发掘主要解决了陵园的整体布局、陵园建筑结构,以及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内涵等等问题,东汉帝陵的基本面貌终于得以复原。考古报告、简报的整理出版,使整个学术界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准确资料,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促进整个社会、整个学术界对东汉帝陵和东汉时代的全新认识。
 
  2018年3月31,洛阳市举办了“洛阳邙山陵墓群东汉帝陵考古收获专家座谈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以及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江西、甘肃、四川、湖南等省市的考古院所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公布了洛阳东汉帝陵的最新考古成果,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对公布的田野成果进行了严谨而认真的评议。专家们对该项考古工作评价很高。认为此次公布的成果在我国考古史乃至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我国考古界重大空白,对中华文明史研究意义重大
 
  东汉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春秋时期开始的文化、政治变革,在东汉有了物质上的凝结,以东汉帝陵为代表的制度确立,对后代影响深远。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确定了东汉帝陵的墓葬朝南意义重大,古人‘事死如事生’,‘南面而居’的观念到今天还在继续。”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明晰了东汉帝陵的基本情况,填补了我国考古界的重大空白,对中华文明史研究有重要意义。”信立祥认为,洛阳考古工作者的发掘规划制定、科技手段运用及后期资料整理等,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他在学校主讲秦汉考古。“原来讲到东汉帝陵,一两页书就讲过去了,因为我们都搞不清楚当时的情况,怎么和学生讲?”赵化成认为,随着此次考古成果的公布,大学的考古教材可以得到更新,让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更清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随着考古工作者发掘、研究的不断深入,期待未来有更多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原文标题: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8-04-09

  古代中国的帝陵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墓葬,体现着王朝之正朔、制度之威仪。古陵墓和古都城同是中国国家基本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所代表的阴阳二界,二位一体。“事死如事生”承载了中国古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其相关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一统王朝,也是汉民族、汉文化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时期。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洛阳地区保留下来的陵墓遗迹非常丰富,对于考古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历史的久远,东汉帝陵的基本面貌千余年来已经模糊不堪,知名度远不如西汉、唐代帝陵,既不利于学术研究,也严重影响了帝陵的保护与展示。为使东汉帝陵重现光芒,洛阳几代考古人艰辛付出,基本面貌渐次明朗。相关的考古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主要是学者们的独立研究,如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文中将东汉作为古代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对上陵礼、宗庙制度、石刻建筑、帝陵方位等进行了探讨。陈长安先生的《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依据文献记载,首次提出东汉北兆域五陵均位于邙山之上的观点。李献奇先生的《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根据发现的纪年黄肠石,认为刘家井大冢为灵帝文陵。另有宫大中、黄明兰等先生均对东汉帝陵的方位进行了探讨。
 
  建国以后,现代意义的考古工作开始在邙山的启动,多数考古工作是围绕基本建设展开的。从建国初到 80 年代,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出土墓志、石刻资料被认真地加以研究整理,一些有关东汉帝陵地望的历史的、出土的文献被显现。该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些有关东汉帝陵地望的出土文献,对帝陵的地望和归属进行推测,直接针对东帝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 21世纪初的前10余年。主要是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现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合并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文物局项目“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2003~2012年),截至2012年该项目先后普查面积950余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钻探面积329.97万平方米。期间还将一些基建考古纳入到项目的管理中,如2006~2007年,配合郑西高铁建设,在偃师市白草坡村钻探、发掘了一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的西北部,面积4500平方米;2009~1010年,配合连霍高速改扩建,在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发掘两处东汉帝陵(朱仓M722、朱仓M707)陵园遗址和两处东汉墓园(朱仓M708、朱仓M709)遗址的部分区域,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
 
  以上工作在学术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偃师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考古项目”获得2007—2008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二等奖;“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项目”获得2009—2010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三等奖。发表的成果主要有《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洛阳偃师东汉洛南陵区2008年考古勘探简报》等简报、论文,出版了术专著《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考古报告《洛阳朱仓东汉陵园遗址》。
 
  同一时期,相关的田野工作还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在2002年对邙山和洛南陵区20余座与东汉帝陵相关的墓冢进行的考古踏查,和2004年对洛南陵区2座墓冢进行的考古勘探和试掘。成果有《东汉陵墓踏查记》和《偃师市高崖村东汉墓(陵)冢钻探、试掘简报》。
 
  该阶段的考古工作,依靠全新的考古学理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文物普查和调查钻探。主要解决了东汉帝陵的分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北陵区位于洛阳城北的邙山之上、南陵区位于洛阳城南的万安山北麓),帝陵级别墓冢的分布、帝陵墓冢的封土形制,以及部分陵园遗址的布局结构等,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有力推动东汉帝陵的相关研究。
 
  以上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使“洛南东汉帝陵”在2003年顺利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随着国家文物局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工作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针对东汉陵园遗址的主动发掘首次展开,如2014~2017年,孟津县朱仓村M722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2016~2017年,伊滨区白草坡村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相关的发掘成果,《洛阳孟津朱仓M722东汉陵园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还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主要的论文简报有《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洛阳孟津大汉冢东汉贵族墓》《洛阳朱仓东汉墓发掘简报》《偃师洛南东汉帝陵考古勘探报告》《河南洛阳偃师东汉玉衣墓》《东汉“原陵监丞”封泥考略——兼谈汉代陵园职官》《略谈东汉帝陵陪葬墓茔域问题》。《洛阳邙山陵墓群第一阶段考古报告》在此期间出版发行。
 
  相比于前一阶段,该阶段的工作进入更高的层次,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要方式,直接对帝陵陵园遗址诸元素进行全面的揭示。通过发掘主要解决了陵园的整体布局、陵园建筑结构,以及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内涵等等问题,东汉帝陵的基本面貌终于得以复原。考古报告、简报的整理出版,使整个学术界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准确资料,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促进整个社会、整个学术界对东汉帝陵和东汉时代的全新认识。
 
  2018年3月31,洛阳市举办了“洛阳邙山陵墓群东汉帝陵考古收获专家座谈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以及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江西、甘肃、四川、湖南等省市的考古院所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公布了洛阳东汉帝陵的最新考古成果,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对公布的田野成果进行了严谨而认真的评议。专家们对该项考古工作评价很高。认为此次公布的成果在我国考古史乃至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我国考古界重大空白,对中华文明史研究意义重大
 
  东汉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春秋时期开始的文化、政治变革,在东汉有了物质上的凝结,以东汉帝陵为代表的制度确立,对后代影响深远。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确定了东汉帝陵的墓葬朝南意义重大,古人‘事死如事生’,‘南面而居’的观念到今天还在继续。”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明晰了东汉帝陵的基本情况,填补了我国考古界的重大空白,对中华文明史研究有重要意义。”信立祥认为,洛阳考古工作者的发掘规划制定、科技手段运用及后期资料整理等,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他在学校主讲秦汉考古。“原来讲到东汉帝陵,一两页书就讲过去了,因为我们都搞不清楚当时的情况,怎么和学生讲?”赵化成认为,随着此次考古成果的公布,大学的考古教材可以得到更新,让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更清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随着考古工作者发掘、研究的不断深入,期待未来有更多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原文标题: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
 
责编:荼荼

作者:严 辉 张鸿亮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