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见微知著:鉴往开来的微痕考古

发布时间:2018-04-24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唐青
  考古学在国际学界诞生仅100多年,在中国尚不足百年,但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却非常显著。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新近出版的《微痕考古研究》(武仙竹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就是把技术交叉、理念创新融入考古实践,立足国际前沿,使考古学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历史价值、创新发展学科理论和服务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

  “微痕考古”是作者立足国际考古前沿首倡的学术新概念。传统考古学是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支撑,偏重从宏观方面对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察。如地下遗迹的出土位置、形状、组合关系,以及遗物的时代、形态、大小、质地等。而微痕考古研究则是通过显微观测、数字化分析与技术实验等,对普通方法不易认识的遗迹现象、遗址埋藏过程、工具生产与使用方式、人类行为模式与区域文化等,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性研究。

  该书不仅提出微痕考古理论并进行研究示范,同时还对我国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内涵变化、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书中的国际视野、文理学科交叉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意识等,对促进我国当代考古学发展及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该书选择我国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代表性考古材料,用微痕考古方法进行深入解析。例如,从湖北白龙洞遗址距今约80万年的古人类遗存里,专家研究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戳刺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所谓戳刺技术,是远古人类演化中在掌握撞击、砸击、砍击等原始技能后,新发明的一种制造或利用天然尖刃工具,进行生活资料加工或进行自卫的新生活技能。所谓剥皮屠宰技术,是指原始人类由最初对毛皮动物直接分割食用(茹毛饮血),进化到懂得精细利用肉质资源和规划性使用毛皮的进步生活技能(如对肉质资源分割保管、分配享用,用动物毛皮制衣保暖等)。

  在人类演化研究中,戳刺技术、剥皮屠宰技术这些今天看似简单的行为技能,却同发明用火一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白龙洞遗址戳刺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的发现,证明中国远古人类在体质特征、智力水平、生产技能等进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通过湖北巴东店子头遗址骨骼表面痕迹研究,证明我国现代专业狩猎部族中仍然存在的“对向砸击”骨髓提取技术(如鄂伦春人),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居民就已经流行使用了。再如,通过重庆巫山蓝家寨遗址动物遗骸研究,发现三峡地区春秋时期的古居民已流行有熏制腊肉的民风习俗。这是我国有关腊肉熏制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该书还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很多遗珠之憾。如鸿雁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大型候鸟,我国民间动辄以鸿鹄之志、鸿雁传书来寄托情感。但在考古中,中国此前从未发现一件鸿雁骨骼。该书不仅报道了我国首次发现的鸿雁考古材料,而且还在其骨骼表面,鉴定出人们对鸿雁弋射狩猎的证据。综上,诸如此类有关人类进化、生产技能、民风习俗等多方面新发现、新认识,体现着以考古材料解析中国故事的中国学派的创新风貌。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见微知著:鉴往开来的微痕考古

发布时间:2018-04-24

  考古学在国际学界诞生仅100多年,在中国尚不足百年,但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却非常显著。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新近出版的《微痕考古研究》(武仙竹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就是把技术交叉、理念创新融入考古实践,立足国际前沿,使考古学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历史价值、创新发展学科理论和服务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

  “微痕考古”是作者立足国际考古前沿首倡的学术新概念。传统考古学是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支撑,偏重从宏观方面对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察。如地下遗迹的出土位置、形状、组合关系,以及遗物的时代、形态、大小、质地等。而微痕考古研究则是通过显微观测、数字化分析与技术实验等,对普通方法不易认识的遗迹现象、遗址埋藏过程、工具生产与使用方式、人类行为模式与区域文化等,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性研究。

  该书不仅提出微痕考古理论并进行研究示范,同时还对我国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内涵变化、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书中的国际视野、文理学科交叉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意识等,对促进我国当代考古学发展及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该书选择我国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代表性考古材料,用微痕考古方法进行深入解析。例如,从湖北白龙洞遗址距今约80万年的古人类遗存里,专家研究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戳刺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所谓戳刺技术,是远古人类演化中在掌握撞击、砸击、砍击等原始技能后,新发明的一种制造或利用天然尖刃工具,进行生活资料加工或进行自卫的新生活技能。所谓剥皮屠宰技术,是指原始人类由最初对毛皮动物直接分割食用(茹毛饮血),进化到懂得精细利用肉质资源和规划性使用毛皮的进步生活技能(如对肉质资源分割保管、分配享用,用动物毛皮制衣保暖等)。

  在人类演化研究中,戳刺技术、剥皮屠宰技术这些今天看似简单的行为技能,却同发明用火一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白龙洞遗址戳刺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的发现,证明中国远古人类在体质特征、智力水平、生产技能等进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通过湖北巴东店子头遗址骨骼表面痕迹研究,证明我国现代专业狩猎部族中仍然存在的“对向砸击”骨髓提取技术(如鄂伦春人),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居民就已经流行使用了。再如,通过重庆巫山蓝家寨遗址动物遗骸研究,发现三峡地区春秋时期的古居民已流行有熏制腊肉的民风习俗。这是我国有关腊肉熏制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该书还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很多遗珠之憾。如鸿雁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大型候鸟,我国民间动辄以鸿鹄之志、鸿雁传书来寄托情感。但在考古中,中国此前从未发现一件鸿雁骨骼。该书不仅报道了我国首次发现的鸿雁考古材料,而且还在其骨骼表面,鉴定出人们对鸿雁弋射狩猎的证据。综上,诸如此类有关人类进化、生产技能、民风习俗等多方面新发现、新认识,体现着以考古材料解析中国故事的中国学派的创新风貌。

责编:韩翰

作者:唐青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