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手铲下的世界——宁国考古散记

发布时间:2018-05-0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刘春
  2010年夏天,一条铁路要经过安徽宣城宁国的东部山区,在铁路沿线前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一处砖石墓葬群。接到新的任务,一切工具和生活用品准备妥当,我们向目的地进发。
 
  墓葬区在离村子约一公里的山坡上,前期已经有推土机清理表面,草木都被铲去,光秃秃的弯弯曲曲带子一样的向山里延伸到看不见。此次发掘加上我共三个技工。山坡很大,墓葬分布较为分散,只能每人照看两个墓葬的发掘。我负责的一个墓葬发掘到了顶部,这是座带券顶的砖石墓葬,顶部已经露了出来,初步判断保存完好,没有坍塌,也没有盗洞。我蹲在券顶边用小铲子把券顶上的碎土刮去,并用小刷子把砖缝清理出来,两个民工把我清理的土运走,另外两个民工负责把墓壁铲干净。把整个券顶和墓葬的门都清理出来后,我爬到附近的一颗树上对墓葬拍了一张俯视图。
 
  墓门是用整块石头堵上的,想从墓门进到墓葬里面去,就比较麻烦。只能做第二种选择,把券顶轻轻地揭开容一个人进去的洞。我拿着手铲在两个民工的帮助下,从这个洞下到了墓室内。弯着腰站在墓室内的一边,虽然是夏天,里面也是凉呼呼的,寒意逼人,墓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并带有点点的腥臭味。环视一周,墓室的封闭性较好,砖铺的墓底没有多少淤泥,券顶的四周有许多小树根,像胡须一样挂在上面,在墓葬的门处可以看到两个随葬瓷碗保存基本完好,中间没有棺木,只有一具骨架,除了头部和大腿骨保存以外,其他部位也都已经腐化,在墓主人的头部也放着一件随葬瓷器。初步的观察只有这些,少量的淤泥覆盖了其他有可能的发现。我决定亲自动手把墓室内清理干净。蹲下身去,开始从头部清理,墓主人的头骨有点微微向右偏,按照这个方位,把头骨附近的淤泥用小铲子刮掉,把这些淤泥用小筐递给墓室外的民工,并不时在淤泥中发现铜钱。然后顺着墓葬方向,退着往后(这个步骤的好处是不会污染已经清理干净的墓底区域,但要注意不能损坏脚后面的陪葬品),向下清理,在墓主人腰的位置发现了一块玉佩,椭圆竹节中空的形状,很是精致。热空气的进入,墓室内没有一丝风,我开始全身冒着热汗。我把竹节状的玉佩拿在手里,正在仔细看,瞬间从手的空隙看到墓主人头骨动了一下,在我眼前一晃,就在零点一秒的时间里。我确信不是眼花,立马站起身来,头狠狠撞到了券顶旁的砖头上,差一点叫出声,汗毛全部竖了起来,起了全身的鸡皮疙瘩,身上还在流着的热汗立即变成了冷汗。
 
  我和两个技工师傅在旁边找个地方坐了一会,谈论刚发生的怪事,其中一位技工师傅干了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发掘,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他根本不信鬼神之说,但今天发生的事情也让他十分迷惑,最后他决定自己下去检查头骨,我跟另外的技工在旁边协助他。当这个技工师傅正准备下到墓室内的时候,那个头骨又动了一下,当刚刚安静下来的气氛又点燃快要爆炸的时候,从头骨下面慢慢钻出一只蟾蜍。“啊呀,是癞蛤蟆!”有民工喊出来,大家都发现了它,原来是这么个小东西,你怎么在那里藏着呢,一场虚惊吓出几身冷汗。民工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三人也相视一笑,心里都明白,即使我们谁也不信,但心里发毛的感觉就在刚才真真切切地出现过。
 
  把券顶的洞拆更大一点,我和一个技工同时下去,清理剩下的墓底淤泥,并把发现的器物清理干净,随葬的瓷器很精美,算是民窑的精品。这时候另外一个技工师傅拿着画图板,量墓葬尺寸,开始画墓葬图。像这样完整的砖室墓,需要画一张正面图,两张剖面图,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墓葬的构造。在正面图上也要把随葬品和墓主人的骨骼画上去。田野考古绘图是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也需要比较好的绘图技术和能力,再加上一些自己发明的技巧才能省时省力,毕竟是在野外,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磨蹭。我把清理出来的器物编号,用标签写好器物名称、发掘地点等基本信息。跟我同时清理墓室的技工师傅用水平仪和罗盘测量墓葬的方向。写好标签后,把标签装进标签袋防水。把发掘工具都拿开,墓葬内放上标尺和方向指示,我再次爬到树上对墓葬拍照。随葬品取出来,珍贵、易碎的文物都装进大的封口袋,小心携带保存;大件的普通文物和标签袋一起装进大袋子里。在民工和我们三人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这个墓葬的清理工作。原始的数据和资料都必须在墓葬发掘的过程中真实可靠地采集,这些是下一步室内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撰写的基础。
 
  落日的余晖照射到山坡上,我们拖着辛苦一天的身体,提着各自的手铲、资料、水杯往回走,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对于民工们,可能会回家跟他们的朋友谈起“一只蟾蜍”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不过是野外考古发掘过程中的一个稍有悬疑的小插曲。
 
  一弯新月,点点星光。溪水潺潺,卵石铺底。两声狗吠,蝉鸣不止。我脖子上套着毛巾,躺在小溪里,任凭清凉的泉水从身上流过。这水滋润了千年的树,润滑了万年的石,是万千生灵的源泉。全身冲得干净,提起放在水底早已清凉的三瓶啤酒,悠然自得地走回去。 (作者单位:六安市文物管理局)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手铲下的世界——宁国考古散记

发布时间:2018-05-07

  2010年夏天,一条铁路要经过安徽宣城宁国的东部山区,在铁路沿线前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一处砖石墓葬群。接到新的任务,一切工具和生活用品准备妥当,我们向目的地进发。
 
  墓葬区在离村子约一公里的山坡上,前期已经有推土机清理表面,草木都被铲去,光秃秃的弯弯曲曲带子一样的向山里延伸到看不见。此次发掘加上我共三个技工。山坡很大,墓葬分布较为分散,只能每人照看两个墓葬的发掘。我负责的一个墓葬发掘到了顶部,这是座带券顶的砖石墓葬,顶部已经露了出来,初步判断保存完好,没有坍塌,也没有盗洞。我蹲在券顶边用小铲子把券顶上的碎土刮去,并用小刷子把砖缝清理出来,两个民工把我清理的土运走,另外两个民工负责把墓壁铲干净。把整个券顶和墓葬的门都清理出来后,我爬到附近的一颗树上对墓葬拍了一张俯视图。
 
  墓门是用整块石头堵上的,想从墓门进到墓葬里面去,就比较麻烦。只能做第二种选择,把券顶轻轻地揭开容一个人进去的洞。我拿着手铲在两个民工的帮助下,从这个洞下到了墓室内。弯着腰站在墓室内的一边,虽然是夏天,里面也是凉呼呼的,寒意逼人,墓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并带有点点的腥臭味。环视一周,墓室的封闭性较好,砖铺的墓底没有多少淤泥,券顶的四周有许多小树根,像胡须一样挂在上面,在墓葬的门处可以看到两个随葬瓷碗保存基本完好,中间没有棺木,只有一具骨架,除了头部和大腿骨保存以外,其他部位也都已经腐化,在墓主人的头部也放着一件随葬瓷器。初步的观察只有这些,少量的淤泥覆盖了其他有可能的发现。我决定亲自动手把墓室内清理干净。蹲下身去,开始从头部清理,墓主人的头骨有点微微向右偏,按照这个方位,把头骨附近的淤泥用小铲子刮掉,把这些淤泥用小筐递给墓室外的民工,并不时在淤泥中发现铜钱。然后顺着墓葬方向,退着往后(这个步骤的好处是不会污染已经清理干净的墓底区域,但要注意不能损坏脚后面的陪葬品),向下清理,在墓主人腰的位置发现了一块玉佩,椭圆竹节中空的形状,很是精致。热空气的进入,墓室内没有一丝风,我开始全身冒着热汗。我把竹节状的玉佩拿在手里,正在仔细看,瞬间从手的空隙看到墓主人头骨动了一下,在我眼前一晃,就在零点一秒的时间里。我确信不是眼花,立马站起身来,头狠狠撞到了券顶旁的砖头上,差一点叫出声,汗毛全部竖了起来,起了全身的鸡皮疙瘩,身上还在流着的热汗立即变成了冷汗。
 
  我和两个技工师傅在旁边找个地方坐了一会,谈论刚发生的怪事,其中一位技工师傅干了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发掘,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他根本不信鬼神之说,但今天发生的事情也让他十分迷惑,最后他决定自己下去检查头骨,我跟另外的技工在旁边协助他。当这个技工师傅正准备下到墓室内的时候,那个头骨又动了一下,当刚刚安静下来的气氛又点燃快要爆炸的时候,从头骨下面慢慢钻出一只蟾蜍。“啊呀,是癞蛤蟆!”有民工喊出来,大家都发现了它,原来是这么个小东西,你怎么在那里藏着呢,一场虚惊吓出几身冷汗。民工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三人也相视一笑,心里都明白,即使我们谁也不信,但心里发毛的感觉就在刚才真真切切地出现过。
 
  把券顶的洞拆更大一点,我和一个技工同时下去,清理剩下的墓底淤泥,并把发现的器物清理干净,随葬的瓷器很精美,算是民窑的精品。这时候另外一个技工师傅拿着画图板,量墓葬尺寸,开始画墓葬图。像这样完整的砖室墓,需要画一张正面图,两张剖面图,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墓葬的构造。在正面图上也要把随葬品和墓主人的骨骼画上去。田野考古绘图是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也需要比较好的绘图技术和能力,再加上一些自己发明的技巧才能省时省力,毕竟是在野外,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磨蹭。我把清理出来的器物编号,用标签写好器物名称、发掘地点等基本信息。跟我同时清理墓室的技工师傅用水平仪和罗盘测量墓葬的方向。写好标签后,把标签装进标签袋防水。把发掘工具都拿开,墓葬内放上标尺和方向指示,我再次爬到树上对墓葬拍照。随葬品取出来,珍贵、易碎的文物都装进大的封口袋,小心携带保存;大件的普通文物和标签袋一起装进大袋子里。在民工和我们三人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这个墓葬的清理工作。原始的数据和资料都必须在墓葬发掘的过程中真实可靠地采集,这些是下一步室内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撰写的基础。
 
  落日的余晖照射到山坡上,我们拖着辛苦一天的身体,提着各自的手铲、资料、水杯往回走,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对于民工们,可能会回家跟他们的朋友谈起“一只蟾蜍”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不过是野外考古发掘过程中的一个稍有悬疑的小插曲。
 
  一弯新月,点点星光。溪水潺潺,卵石铺底。两声狗吠,蝉鸣不止。我脖子上套着毛巾,躺在小溪里,任凭清凉的泉水从身上流过。这水滋润了千年的树,润滑了万年的石,是万千生灵的源泉。全身冲得干净,提起放在水底早已清凉的三瓶啤酒,悠然自得地走回去。 (作者单位:六安市文物管理局)
 
责编:荼荼

作者:刘春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