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摇启千年——马头鹿角金步摇

发布时间:2018-05-14文章出处:国家博物馆作者:
  民族风“金步摇”


南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局部),摄影/范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它造型奇特、美丽华贵,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备受瞩目。

  马头鹿角金步摇的主体由黄金制作而成,高16.2厘米、重约70克,头部具有马头特征,竖耳,头顶连接枝状鹿角,枝梢以圆环穿连着可以自由摆动的桃形叶片。马的双眼、双耳及鹿角等部位都镶嵌有红、白石料,边缘处还饰有鱼子纹。

  马头鹿角金步摇于1981年在中国内蒙古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出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的一个步摇饰件。

  步摇的历史

  从中国步摇饰件的发展史来看,步摇主要是汉族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作装饰的物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关于步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古籍《释名·释首饰》一书,其中写道:“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不过,步摇在中国商纣时期就已见雏形。商纣时期的宫廷贵妇就已用金银、玉石等打造出一些造型简单的步摇,插在头上。只是到了汉代,步摇才真正发展起来。

  汉代的步摇,造型大都前有笄(jī),用黄金做成金凤形状,下面缀以五彩玉。步摇随佩戴者一步三摇,使女子更增加了一份雍容华贵的动态之美。不过,汉代的步摇是宫廷后妃的专属礼制首饰,民间女子无权佩带。汉代以后,步摇才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古代妇女争相佩戴的首饰之一。

  精致的步摇一般是黄金材质,用白珠或翡翠串成桂枝状相缠绕,下面挂有垂珠。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得贵妃杨玉环的欢心,特地命人从浙江丽水找来黄金之中最上等的紫磨金,雕琢成金步摇,赏赐其佩戴。由此可见,用黄金打造步摇是中国古代皇家贵族高贵的象征之一。

  步摇广泛流行后,在材质方面,除黄金外,还有银、玉、水晶等种类;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或凤鸟型,或花枝型,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这也为当时的女性平添了几分娇柔之美。

  步摇,步摇,一步三摇


南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鲜卑族的马头鹿角金步摇,一改当时中原汉族较为流行的凤鸟、花枝等造型,而是配以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马、鹿等动物形态,突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而马头鹿角金步摇饰件上可以自由摆动的桃形叶片,其作用又犹如汉族步摇饰件上的垂珠,桃形金摇叶会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节奏轻轻摇动,仿若点点花瓣纷飞。

  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金步摇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当时的鲜卑族群中,这种金步摇也只有鲜卑族的贵妇才能拥有,这也成为她们一种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由此也不难想象,在鲜卑贵妇头戴金步摇以增显她们美丽端庄的仪态的同时,更向人们展示着她们身份的不可逾越。

  只是,鲜卑贵妇的脚步越行越远,她们势高一等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就连她们的民族也在公元500多年后,在史书中脱离了人们的视线。

  因此,马头鹿角金步摇,这件极具鲜卑族阶级特色的文物,又像是随着鲜卑贵妇步伐摇摆的小响铃,领我们进入到中国南北朝时期,摇启鲜卑族人被尘封了千余年的历史,让我们能够再次审视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

  古老鲜卑族人的审美


南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1500多年前的鲜卑族,这个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但有粗犷豪放、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有着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操。他们把随身携带的金银器,制作成身上的饰件,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情趣。

  从马头鹿角金步摇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中国古老鲜卑族人的审美文化:鲜卑人喜爱的金银物品大都以人身装饰为主,金银饰件中的造型多以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鹿、虎、马、牛等。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以马的头部轮廓作为造型,与鲜卑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又融合了鹿角和桃形摇叶装饰,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色。

  鲜卑族人在金银装饰制作上非常精细,他们不仅用锤揲(叠)技术制造出浮雕效果的器物,还熟练地运用了錾(赞)刻、掐丝及镶嵌等工艺。马头鹿角金步摇上马的双眼、双耳及鹿角等部位就镶嵌有红、白石料,边缘处还饰有鱼子纹,可称为当时制作技艺的典范,充分体现出中国南北朝时期金银首饰加工制作的水平。

  马头鹿角金步摇,造型独具特色,粗犷中不失精致,古朴中不失奢华,在充分体现鲜卑族人高超的金银首饰加工制作水平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古老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摇启千年——马头鹿角金步摇

发布时间:2018-05-14

  民族风“金步摇”


南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局部),摄影/范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它造型奇特、美丽华贵,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备受瞩目。

  马头鹿角金步摇的主体由黄金制作而成,高16.2厘米、重约70克,头部具有马头特征,竖耳,头顶连接枝状鹿角,枝梢以圆环穿连着可以自由摆动的桃形叶片。马的双眼、双耳及鹿角等部位都镶嵌有红、白石料,边缘处还饰有鱼子纹。

  马头鹿角金步摇于1981年在中国内蒙古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出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的一个步摇饰件。

  步摇的历史

  从中国步摇饰件的发展史来看,步摇主要是汉族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作装饰的物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关于步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古籍《释名·释首饰》一书,其中写道:“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不过,步摇在中国商纣时期就已见雏形。商纣时期的宫廷贵妇就已用金银、玉石等打造出一些造型简单的步摇,插在头上。只是到了汉代,步摇才真正发展起来。

  汉代的步摇,造型大都前有笄(jī),用黄金做成金凤形状,下面缀以五彩玉。步摇随佩戴者一步三摇,使女子更增加了一份雍容华贵的动态之美。不过,汉代的步摇是宫廷后妃的专属礼制首饰,民间女子无权佩带。汉代以后,步摇才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古代妇女争相佩戴的首饰之一。

  精致的步摇一般是黄金材质,用白珠或翡翠串成桂枝状相缠绕,下面挂有垂珠。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得贵妃杨玉环的欢心,特地命人从浙江丽水找来黄金之中最上等的紫磨金,雕琢成金步摇,赏赐其佩戴。由此可见,用黄金打造步摇是中国古代皇家贵族高贵的象征之一。

  步摇广泛流行后,在材质方面,除黄金外,还有银、玉、水晶等种类;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或凤鸟型,或花枝型,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这也为当时的女性平添了几分娇柔之美。

  步摇,步摇,一步三摇


南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鲜卑族的马头鹿角金步摇,一改当时中原汉族较为流行的凤鸟、花枝等造型,而是配以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马、鹿等动物形态,突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而马头鹿角金步摇饰件上可以自由摆动的桃形叶片,其作用又犹如汉族步摇饰件上的垂珠,桃形金摇叶会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节奏轻轻摇动,仿若点点花瓣纷飞。

  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金步摇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当时的鲜卑族群中,这种金步摇也只有鲜卑族的贵妇才能拥有,这也成为她们一种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由此也不难想象,在鲜卑贵妇头戴金步摇以增显她们美丽端庄的仪态的同时,更向人们展示着她们身份的不可逾越。

  只是,鲜卑贵妇的脚步越行越远,她们势高一等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就连她们的民族也在公元500多年后,在史书中脱离了人们的视线。

  因此,马头鹿角金步摇,这件极具鲜卑族阶级特色的文物,又像是随着鲜卑贵妇步伐摇摆的小响铃,领我们进入到中国南北朝时期,摇启鲜卑族人被尘封了千余年的历史,让我们能够再次审视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

  古老鲜卑族人的审美


南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1500多年前的鲜卑族,这个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但有粗犷豪放、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有着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操。他们把随身携带的金银器,制作成身上的饰件,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情趣。

  从马头鹿角金步摇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中国古老鲜卑族人的审美文化:鲜卑人喜爱的金银物品大都以人身装饰为主,金银饰件中的造型多以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鹿、虎、马、牛等。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以马的头部轮廓作为造型,与鲜卑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又融合了鹿角和桃形摇叶装饰,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色。

  鲜卑族人在金银装饰制作上非常精细,他们不仅用锤揲(叠)技术制造出浮雕效果的器物,还熟练地运用了錾(赞)刻、掐丝及镶嵌等工艺。马头鹿角金步摇上马的双眼、双耳及鹿角等部位就镶嵌有红、白石料,边缘处还饰有鱼子纹,可称为当时制作技艺的典范,充分体现出中国南北朝时期金银首饰加工制作的水平。

  马头鹿角金步摇,造型独具特色,粗犷中不失精致,古朴中不失奢华,在充分体现鲜卑族人高超的金银首饰加工制作水平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古老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责编: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