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肯尼亚考古札记之二——戈提(GETE)古城:一座被丛林掩藏着的古代都市

发布时间:2018-07-0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陈彦堂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和肯尼亚开展的合作考古项目。田野发掘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7日,在蒙巴萨博物馆的Machula陪同下,我去参观考察了戈提(GETE)古城。Machula是当年的发掘者之一,按照司机Fred的说法,“H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this site。”(他对这个古城的一切了如指掌。)

戈提古城的发掘者MACHULA陪同笔者在一个清真寺的废墟

  从马林迪到戈提,面包车在公路上风驰电掣,修长挺拔的椰林与敦厚威猛的波波树裹挟着隐现其间的农舍从车窗一霎而过。我开着车窗,任强劲的海风尽情地揉搓我本已不多的头发,在几乎透不过来气的状态下,竭力品吸着赤道南端的冬日气息。这如梦似幻的感觉,忽如我从Addis飞赴蒙巴萨在行云中穿梭时的心境,仿佛灵魂出窍,仿佛不在本位。是来自远古的先哲们要给予我启示吗,还是我将要感觉到戈提古城那颗心强有力的悸动?

从云梯俯瞰古城的官署

  从公路分道,斜向驶入一条几乎是掩藏在密林中的狭窄沙土路,我的心跳也随着车的颠簸而加速。我明白,马上就要进入这座看似在沉睡但实际一直在散发出强大磁场和神秘吸引力的古代非洲的神秘王国。

  戈提古城是肯尼亚境内最为著名、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斯瓦西里古城。“戈提”在Orma语中意味着“珍贵的”,由此可见即使在当时,这座城市就已经被视为经典。这座建于公元12世纪的都城,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繁荣与喧嚣之后,于公元17世纪被废弃。这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宋金元明王朝,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学、绘画、工艺美术和科技得到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

曼布鲁伊MANBURUI墓地墓柱上镶嵌的中国青花瓷器

  突然废弃之后,戈提古城不仅被淹没在这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而且也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中。自此以后,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这麽一个繁华的都城,也没人知道密林深处深藏的秘密。直到1920年,一群英国士兵持枪闯了进来,一段尘封的故事才开始被人提及。从194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了对戈提古城的发掘和研究,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肯尼亚本土的学者业已成长起来。

  在经历了17世纪以后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戈提古城已变成一个废墟并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所掩映。身材孔武的猴面包树就像一个个部族首领,分散地占据着古城的各个要塞。成片的灌木丛则像是被统领着的部族战士,在头人的威严注视下坚守着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古城遗址虽然已成废墟,但断壁残垣依然矗立,整体结构和布局基本完整,显示着这座占地达45英亩(约合182100平方米)的城市曾经的宏大规模和显赫地位。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环形,并被分割成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上不等距地分布着几个城门。主体建筑集中在内城,包括所谓的宫殿、清真寺、墓葬区、豪宅等等。很明显,这是一座具有强烈伊斯兰风格的城市,巨大豪华的清真寺和具有典型穆斯林特色的柱墓(Pillar Tomb),都明确昭示着这座城市的统治者和主要居民是皈依真主的伊斯兰教信徒。

一个清真寺的拱门 拱门上方圆形的凹陷内原来都镶嵌有中国瓷器

  为了让参观者有一个宏观的视野,遗址的管理部门在宫殿旁边一颗巨大的波波树上搭建起一个高达20余米的云梯,并在树的腰部建起了一座平台。这样就能拾阶而上,从遗址的上方俯瞰整个宫殿区,建筑布局一目了然。镜头中的宫殿区沉默神秘,好似密林中的童话王国。坐在一边等待我的Machula尽管在画面中很小,但却很醒目。这位虔诚的穆斯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经常默念经文。每天吃饭前,他都不忘祈祷),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他灵魂的皈依。

  在一座清真寺的礼拜龛门楣上,依然可以看到环绕着拱门的一个个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圆形凹坑。Machula告诉我说,这些圆坑内原来都镶嵌有中国瓷器,城市废弃后被人盗走。这种情况,恰和我们在曼布鲁伊的伊斯兰墓地的立柱上所见是一致的。也许是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好几次在地面上发现了中国青瓷的残片。虽然不能说中国瓷片俯拾皆是,但在一座隐秘的中古时期的非洲伊斯兰古城废墟中不时地见到熟悉的中国古代瓷片,除了感觉到亲切之外,我更加意识到,宋代及其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辐射力,也许远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

  作为这一话题的延伸,我随着Machula的引领进入了博物馆展览室。在主展厅数量不多的展柜中,居然有两个展柜是用来展出出土的中国文物的,包括瓷器和钱币。另一间展室内,中国陶瓷器的数量则更多。凡此种种,足以显示出中国与非洲东海岸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交往在当时已相当频繁并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西方学者和当地学者的研究,中国瓷器输入马林迪地区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经开始,除了用于上层社会的生活外,还被当作装饰品镶嵌在清真寺和墓葬中,这种情况在几处遗址中均已得到了印证。同时输入戈提王国的还有阿拉伯的伊斯兰釉陶和印度红陶,这种情况在我们发掘的曼布鲁伊墓地和哈提布清真寺遗址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我所看到的中国钱币数量不多,主要是南宋的“淳佑元宝”(1241-1252)和“绍定元宝”(1228-1234),另外还有明代的钱币。所见瓷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类也较多,涉及的窑口也比较丰富,主要是浙江龙泉窑的青瓷和南方地区烧造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低温釉陶器。器类包括碗、盘、碟、罐、壶、器盖等不同功能的物品,其年代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即中国的宋、元和明王朝时期。这一时期,恰是以中国为东方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中外文化交流大为勃兴的阶段。马林迪、蒙巴萨作为印度洋西岸重要的港口,一度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镇,在遗址中发掘出土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意义的瓷器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钱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作为一个穆斯林城市,戈提古城自然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主流,中国文化的影响固然存在,但也只是外来文化之一种,而不宜过分渲染。我们通过戈提古城文化面貌的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广泛传播,并能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与当地的土著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足以揭示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无远弗届,但其真正的生命,恐怕还在于如何融入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一种发乎自然的力量。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我作如是观。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局)

(图文转自: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肯尼亚考古札记之二——戈提(GETE)古城:一座被丛林掩藏着的古代都市

发布时间:2018-07-05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和肯尼亚开展的合作考古项目。田野发掘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7日,在蒙巴萨博物馆的Machula陪同下,我去参观考察了戈提(GETE)古城。Machula是当年的发掘者之一,按照司机Fred的说法,“H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this site。”(他对这个古城的一切了如指掌。)

戈提古城的发掘者MACHULA陪同笔者在一个清真寺的废墟

  从马林迪到戈提,面包车在公路上风驰电掣,修长挺拔的椰林与敦厚威猛的波波树裹挟着隐现其间的农舍从车窗一霎而过。我开着车窗,任强劲的海风尽情地揉搓我本已不多的头发,在几乎透不过来气的状态下,竭力品吸着赤道南端的冬日气息。这如梦似幻的感觉,忽如我从Addis飞赴蒙巴萨在行云中穿梭时的心境,仿佛灵魂出窍,仿佛不在本位。是来自远古的先哲们要给予我启示吗,还是我将要感觉到戈提古城那颗心强有力的悸动?

从云梯俯瞰古城的官署

  从公路分道,斜向驶入一条几乎是掩藏在密林中的狭窄沙土路,我的心跳也随着车的颠簸而加速。我明白,马上就要进入这座看似在沉睡但实际一直在散发出强大磁场和神秘吸引力的古代非洲的神秘王国。

  戈提古城是肯尼亚境内最为著名、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斯瓦西里古城。“戈提”在Orma语中意味着“珍贵的”,由此可见即使在当时,这座城市就已经被视为经典。这座建于公元12世纪的都城,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繁荣与喧嚣之后,于公元17世纪被废弃。这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宋金元明王朝,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学、绘画、工艺美术和科技得到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

曼布鲁伊MANBURUI墓地墓柱上镶嵌的中国青花瓷器

  突然废弃之后,戈提古城不仅被淹没在这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而且也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中。自此以后,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这麽一个繁华的都城,也没人知道密林深处深藏的秘密。直到1920年,一群英国士兵持枪闯了进来,一段尘封的故事才开始被人提及。从194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了对戈提古城的发掘和研究,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肯尼亚本土的学者业已成长起来。

  在经历了17世纪以后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戈提古城已变成一个废墟并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所掩映。身材孔武的猴面包树就像一个个部族首领,分散地占据着古城的各个要塞。成片的灌木丛则像是被统领着的部族战士,在头人的威严注视下坚守着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古城遗址虽然已成废墟,但断壁残垣依然矗立,整体结构和布局基本完整,显示着这座占地达45英亩(约合182100平方米)的城市曾经的宏大规模和显赫地位。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环形,并被分割成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上不等距地分布着几个城门。主体建筑集中在内城,包括所谓的宫殿、清真寺、墓葬区、豪宅等等。很明显,这是一座具有强烈伊斯兰风格的城市,巨大豪华的清真寺和具有典型穆斯林特色的柱墓(Pillar Tomb),都明确昭示着这座城市的统治者和主要居民是皈依真主的伊斯兰教信徒。

一个清真寺的拱门 拱门上方圆形的凹陷内原来都镶嵌有中国瓷器

  为了让参观者有一个宏观的视野,遗址的管理部门在宫殿旁边一颗巨大的波波树上搭建起一个高达20余米的云梯,并在树的腰部建起了一座平台。这样就能拾阶而上,从遗址的上方俯瞰整个宫殿区,建筑布局一目了然。镜头中的宫殿区沉默神秘,好似密林中的童话王国。坐在一边等待我的Machula尽管在画面中很小,但却很醒目。这位虔诚的穆斯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经常默念经文。每天吃饭前,他都不忘祈祷),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他灵魂的皈依。

  在一座清真寺的礼拜龛门楣上,依然可以看到环绕着拱门的一个个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圆形凹坑。Machula告诉我说,这些圆坑内原来都镶嵌有中国瓷器,城市废弃后被人盗走。这种情况,恰和我们在曼布鲁伊的伊斯兰墓地的立柱上所见是一致的。也许是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好几次在地面上发现了中国青瓷的残片。虽然不能说中国瓷片俯拾皆是,但在一座隐秘的中古时期的非洲伊斯兰古城废墟中不时地见到熟悉的中国古代瓷片,除了感觉到亲切之外,我更加意识到,宋代及其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辐射力,也许远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

  作为这一话题的延伸,我随着Machula的引领进入了博物馆展览室。在主展厅数量不多的展柜中,居然有两个展柜是用来展出出土的中国文物的,包括瓷器和钱币。另一间展室内,中国陶瓷器的数量则更多。凡此种种,足以显示出中国与非洲东海岸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交往在当时已相当频繁并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西方学者和当地学者的研究,中国瓷器输入马林迪地区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经开始,除了用于上层社会的生活外,还被当作装饰品镶嵌在清真寺和墓葬中,这种情况在几处遗址中均已得到了印证。同时输入戈提王国的还有阿拉伯的伊斯兰釉陶和印度红陶,这种情况在我们发掘的曼布鲁伊墓地和哈提布清真寺遗址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我所看到的中国钱币数量不多,主要是南宋的“淳佑元宝”(1241-1252)和“绍定元宝”(1228-1234),另外还有明代的钱币。所见瓷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类也较多,涉及的窑口也比较丰富,主要是浙江龙泉窑的青瓷和南方地区烧造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低温釉陶器。器类包括碗、盘、碟、罐、壶、器盖等不同功能的物品,其年代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即中国的宋、元和明王朝时期。这一时期,恰是以中国为东方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中外文化交流大为勃兴的阶段。马林迪、蒙巴萨作为印度洋西岸重要的港口,一度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镇,在遗址中发掘出土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意义的瓷器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钱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作为一个穆斯林城市,戈提古城自然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主流,中国文化的影响固然存在,但也只是外来文化之一种,而不宜过分渲染。我们通过戈提古城文化面貌的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广泛传播,并能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与当地的土著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足以揭示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无远弗届,但其真正的生命,恐怕还在于如何融入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一种发乎自然的力量。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我作如是观。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局)

(图文转自: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作者:陈彦堂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