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让月氏研究发出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8-07-18文章出处:文汇网-文汇报作者:

  文汇报:关于月氏文化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现状如何?

    王建新:丝绸之路考古主要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国外,不在国内。很多国家为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中国学者主要做了国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走出国门的丝路研究还很少。中国最早开始丝绸之路考古的是西北大学的黄文弼教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甘肃、新疆做研究。

    要最终确认和解决国际公认的问题,就要把在中国境内的古代月氏的遗存,与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进行系统对比、互证,包括各方面的互证,甚至包括DNA,需要系统的证据,我们正在做。

    通过对东、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以及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与农耕文化遗存的系统比较研究,我们确认了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有望在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关系方面,获得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和科学依据,在月氏研究上取得突破,发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

    文汇报:我们月氏文化研究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王建新:古代月氏研究是国际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若干个学界、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展望未来,我们一是要通过系统证据,确认古代月氏人的考古遗存有哪些,通过系统证据的呈现,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国际公认。再有,就是拿出系统的证据,推翻国际上的个别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重新来做。比如,“贵霜王朝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古代月氏人是印欧人,用的是印欧语言”等认识,可能会被推翻。推翻它是肯定的,只是需要过程而已。这是个要获得系统证据并得到国际公认的过程。

    文汇报:我国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地位如何?

    王建新:就古代月氏的研究来说,第一,我们目前在这个领域研究,掌握了国内外的一手资料,占了一个领先的地位。第二,在古代游牧人群考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上,我们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这一二十年的研究,在国际上,我们游牧考古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率先提出的游牧聚落考古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009年正式发表在《考古》上。

    文汇报:你创立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论和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研究,有哪些重大成果?

    王建新:游牧遗址的分布规律研究是我们的突破。过去,历史文献包括西方文献都说,游牧人的状态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我们认为,游牧中有定居,是古代甚至是近代游牧生活的普遍状况,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从古到今的基本生活方式,并不是特殊状况。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游牧民族没有文献,是由生活在农业国度的人写的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的事,他们没有生活过,看到的都是夏季场景。

    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游牧人群的主要分布区,纬度高、海拔高。到了冬天,所有游牧人都必须定居,定居的场所一般在山脉的南侧和东南侧。所以,冬季定居是普遍的、必须的、永久性的,冬季的营地对游牧人来说,夏季也使用。夏季,青壮年都出去放牧了,一些“老、弱、病、残、妇、孺”便留守在这里,一年四季使用它。

    夏季,一般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了,但贵族、部落首领和更高的统治者,会在夏季牧场附近建立夏季的统治中心,所以游牧人最高统治中心就是王庭、单于庭,也有冬庭、夏庭之分。

    文汇报:对游牧文化和月氏文化研究,我们提出的理论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王建新:过去研究游牧文化和月氏文化,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是墓葬资料,因为想当然认为没有聚落。我们提出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后,就使游牧文化的研究立体化、全面化、系统化了。

    我们调查走过的地方,都印证了这一认识的正确。国外一些学者由于缺乏这一认识或认识有偏差,在中亚考古上给我们留下了空白点,因此在游牧考古领域,我们是领先的。

    文汇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未来研究有哪些重点?

    王建新:近几年主要以中亚为重点,还要做南亚考古,包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近两三年,中亚考古可能会有一些突破,今年到明年就会有突破。南亚考古跟两件事相关联,一个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另一个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其中的考古和遗产保护很重要。我们建议开展“综合科考”。

    今年和明年,我们中心要开两个国际会议,搞两个成果展,今年12月,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明年5月,有望在西安举办一个“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展”。

  (原文刊于《文汇报》2018年07月18日12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让月氏研究发出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8-07-18

  文汇报:关于月氏文化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现状如何?

    王建新:丝绸之路考古主要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国外,不在国内。很多国家为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中国学者主要做了国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走出国门的丝路研究还很少。中国最早开始丝绸之路考古的是西北大学的黄文弼教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甘肃、新疆做研究。

    要最终确认和解决国际公认的问题,就要把在中国境内的古代月氏的遗存,与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进行系统对比、互证,包括各方面的互证,甚至包括DNA,需要系统的证据,我们正在做。

    通过对东、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以及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与农耕文化遗存的系统比较研究,我们确认了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有望在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关系方面,获得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和科学依据,在月氏研究上取得突破,发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

    文汇报:我们月氏文化研究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王建新:古代月氏研究是国际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若干个学界、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展望未来,我们一是要通过系统证据,确认古代月氏人的考古遗存有哪些,通过系统证据的呈现,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国际公认。再有,就是拿出系统的证据,推翻国际上的个别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重新来做。比如,“贵霜王朝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古代月氏人是印欧人,用的是印欧语言”等认识,可能会被推翻。推翻它是肯定的,只是需要过程而已。这是个要获得系统证据并得到国际公认的过程。

    文汇报:我国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地位如何?

    王建新:就古代月氏的研究来说,第一,我们目前在这个领域研究,掌握了国内外的一手资料,占了一个领先的地位。第二,在古代游牧人群考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上,我们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这一二十年的研究,在国际上,我们游牧考古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率先提出的游牧聚落考古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009年正式发表在《考古》上。

    文汇报:你创立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论和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研究,有哪些重大成果?

    王建新:游牧遗址的分布规律研究是我们的突破。过去,历史文献包括西方文献都说,游牧人的状态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我们认为,游牧中有定居,是古代甚至是近代游牧生活的普遍状况,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从古到今的基本生活方式,并不是特殊状况。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游牧民族没有文献,是由生活在农业国度的人写的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的事,他们没有生活过,看到的都是夏季场景。

    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游牧人群的主要分布区,纬度高、海拔高。到了冬天,所有游牧人都必须定居,定居的场所一般在山脉的南侧和东南侧。所以,冬季定居是普遍的、必须的、永久性的,冬季的营地对游牧人来说,夏季也使用。夏季,青壮年都出去放牧了,一些“老、弱、病、残、妇、孺”便留守在这里,一年四季使用它。

    夏季,一般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了,但贵族、部落首领和更高的统治者,会在夏季牧场附近建立夏季的统治中心,所以游牧人最高统治中心就是王庭、单于庭,也有冬庭、夏庭之分。

    文汇报:对游牧文化和月氏文化研究,我们提出的理论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王建新:过去研究游牧文化和月氏文化,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是墓葬资料,因为想当然认为没有聚落。我们提出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后,就使游牧文化的研究立体化、全面化、系统化了。

    我们调查走过的地方,都印证了这一认识的正确。国外一些学者由于缺乏这一认识或认识有偏差,在中亚考古上给我们留下了空白点,因此在游牧考古领域,我们是领先的。

    文汇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未来研究有哪些重点?

    王建新:近几年主要以中亚为重点,还要做南亚考古,包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近两三年,中亚考古可能会有一些突破,今年到明年就会有突破。南亚考古跟两件事相关联,一个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另一个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其中的考古和遗产保护很重要。我们建议开展“综合科考”。

    今年和明年,我们中心要开两个国际会议,搞两个成果展,今年12月,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明年5月,有望在西安举办一个“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展”。

  (原文刊于《文汇报》2018年07月18日12版)

作者:

文章出处:文汇网-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