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人民大学漠北草原考古初战告捷

发布时间:2018-09-07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作者:那嘎·特尔巴依尔

  2018年6月25至8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合作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在蒙古国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的艾尔根敖包墓地进行了第一期发掘。6月下旬,蒙古国国立博物馆考古部的研究人员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师生组成的考古队陆续进入发掘现场,随即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两国考古队员在营地合影

  艾尔根敖包墓地位于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以东约7公里的艾尔根敖包山前地带,西北距额尔登特市36公里,东南距乌兰巴托350公里。艾尔根敖包山由环绕的五座低矮山峰组成,其最高峰顶部有当地人祭拜天地的敖包,当地牧民称之为“艾尔根敖包”,墓地即位于五座山峰东南侧的缓坡地带。2010年,蒙古国文化遗产中心考古队和额尔登特市博物馆工作队在额尔登特市普查古代文物时发现了这片墓群。

艾尔根敖包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4—2017年间,由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座。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来看,存在着与此前发现的匈奴墓葬不同的文化内涵。2016年在蒙古国召开的“第二届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上,魏坚教授提出了这批墓葬可能与内蒙古地区已发现的鲜卑墓葬存在一定联系的看法。随后启动了中蒙双方联合发掘研究的动议。

发掘营地搭建蒙古包

营地航拍图

  艾尔根敖包墓地有100余座墓葬,分成三个小区。根据地表建筑可分为圆形和方形封堆墓;墓葬的地下结构又可分为带墓道的洞室墓、竖穴土坑墓、竖穴横洞室和竖洞室墓四种形制。

墓地航拍图

方形封堆墓

圆形封堆墓

清理封堆

带有墓道的洞室墓

  根据今年的项目计划,我们历时50天,共发掘清理了一座带墓道的洞室大墓、两座竖穴土坑和竖穴竖洞室墓。根据墓葬地下建筑,可判断出带有墓道的洞室墓及土坑竖洞室墓与分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七郎山鲜卑墓颇有相似之处;从出土木棺葬具、陶器、桦树皮器残片、陶灶残片等遗物看也有一定的匈奴文化因素。竖穴土坑墓的葬俗及随葬小型动物头骨看,这种小型墓更接近匈奴贫民墓。

带有墓道的洞室墓

竖穴竖洞室墓

竖穴土坑墓

清理木棺

清理墓道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博士研究生特尔巴依尔、尼玛巴图,硕士研究生恩和巴雅尔工地合影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木质、桦树皮等珍贵的有机文物,这些文物需在出土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清理和打包,为后续能够进行更好的保护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邀请了日本奈良大学文保中心博士M.乌云图鲁嘎,蒙古国国家文保中心达瓦代尔与哈拉和林博物馆文保人员德吉德玛等到我们考古发掘现场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工作。来自哈拉和林博物馆和鄂尔浑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工地部分师生参与了此次教学活动。

 

日本奈良大学文保中心博士M.欧云图鲁格博士在理论教学

文保教学现场

棺板进行清理与打包

棺板进行打包

  工地临近结束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李梅田教授来蒙古国进行了短期调查和工地收尾工作。

李梅田教授与我校蒙古国留学生尼玛巴图、恩和巴雅尔

方形石板墓与赫列苏尔遗存

  据本次发掘情况看,该墓地从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鲜卑文化特征,但不能否认随葬遗物中也有匈奴文化因素的器物存在。这批墓葬的发掘研究对我们研究蒙古高原古代史、古代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交融尤其是对匈奴退出漠北草原,鲜卑人群的迁徙及民族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对蒙古国古代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历史篇章,也对中国鲜卑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考古发掘指导教师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老师、李梅田老师,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苏和巴特尔、研究员奥德巴特尔,参加发掘的研究人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特尔巴依尔、尼玛巴图,硕士研究生恩和巴雅尔,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考古部巴尔斯、乌根巴特尔及鄂尔浑省博物馆冈琪琪格以及蒙古国师范大学10名学生及2名中学历史老师。

工地结束后的篝火晚会

蒙古国文化、教育、科学与体育部副部长冈巴依尔及其部门领导来工地参观指导工作

鄂尔浑省省长兼额尔登特市市长巴图鲁特与鄂尔浑省博物馆馆长恩和图雅来工地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队来工地参观留念

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苏和巴特尔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历史系主任德力格尔吉尔格勒教授来工地参观指导

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藏学及佛学研究所研究员普·巴·科诺瓦洛夫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中蒙俄考古学者合影留念

与日本科技公司人员合影留念

全体人员合影

  发掘过程中不断有蒙古国国家文化、教育部门领导及其兄弟单位考古队员来工地参观指导工作。最后,真诚感谢蒙古国文化、教育、科学及体育部、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鄂尔浑省省政府、省文化、教育、科学及体育局、省博物馆及其吉尔格朗图苏木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中国人民大学漠北草原考古初战告捷

发布时间:2018-09-07

  2018年6月25至8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合作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在蒙古国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的艾尔根敖包墓地进行了第一期发掘。6月下旬,蒙古国国立博物馆考古部的研究人员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师生组成的考古队陆续进入发掘现场,随即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两国考古队员在营地合影

  艾尔根敖包墓地位于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以东约7公里的艾尔根敖包山前地带,西北距额尔登特市36公里,东南距乌兰巴托350公里。艾尔根敖包山由环绕的五座低矮山峰组成,其最高峰顶部有当地人祭拜天地的敖包,当地牧民称之为“艾尔根敖包”,墓地即位于五座山峰东南侧的缓坡地带。2010年,蒙古国文化遗产中心考古队和额尔登特市博物馆工作队在额尔登特市普查古代文物时发现了这片墓群。

艾尔根敖包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4—2017年间,由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座。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来看,存在着与此前发现的匈奴墓葬不同的文化内涵。2016年在蒙古国召开的“第二届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上,魏坚教授提出了这批墓葬可能与内蒙古地区已发现的鲜卑墓葬存在一定联系的看法。随后启动了中蒙双方联合发掘研究的动议。

发掘营地搭建蒙古包

营地航拍图

  艾尔根敖包墓地有100余座墓葬,分成三个小区。根据地表建筑可分为圆形和方形封堆墓;墓葬的地下结构又可分为带墓道的洞室墓、竖穴土坑墓、竖穴横洞室和竖洞室墓四种形制。

墓地航拍图

方形封堆墓

圆形封堆墓

清理封堆

带有墓道的洞室墓

  根据今年的项目计划,我们历时50天,共发掘清理了一座带墓道的洞室大墓、两座竖穴土坑和竖穴竖洞室墓。根据墓葬地下建筑,可判断出带有墓道的洞室墓及土坑竖洞室墓与分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七郎山鲜卑墓颇有相似之处;从出土木棺葬具、陶器、桦树皮器残片、陶灶残片等遗物看也有一定的匈奴文化因素。竖穴土坑墓的葬俗及随葬小型动物头骨看,这种小型墓更接近匈奴贫民墓。

带有墓道的洞室墓

竖穴竖洞室墓

竖穴土坑墓

清理木棺

清理墓道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博士研究生特尔巴依尔、尼玛巴图,硕士研究生恩和巴雅尔工地合影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木质、桦树皮等珍贵的有机文物,这些文物需在出土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清理和打包,为后续能够进行更好的保护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邀请了日本奈良大学文保中心博士M.乌云图鲁嘎,蒙古国国家文保中心达瓦代尔与哈拉和林博物馆文保人员德吉德玛等到我们考古发掘现场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工作。来自哈拉和林博物馆和鄂尔浑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工地部分师生参与了此次教学活动。

 

日本奈良大学文保中心博士M.欧云图鲁格博士在理论教学

文保教学现场

棺板进行清理与打包

棺板进行打包

  工地临近结束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李梅田教授来蒙古国进行了短期调查和工地收尾工作。

李梅田教授与我校蒙古国留学生尼玛巴图、恩和巴雅尔

方形石板墓与赫列苏尔遗存

  据本次发掘情况看,该墓地从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鲜卑文化特征,但不能否认随葬遗物中也有匈奴文化因素的器物存在。这批墓葬的发掘研究对我们研究蒙古高原古代史、古代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交融尤其是对匈奴退出漠北草原,鲜卑人群的迁徙及民族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对蒙古国古代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历史篇章,也对中国鲜卑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考古发掘指导教师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老师、李梅田老师,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苏和巴特尔、研究员奥德巴特尔,参加发掘的研究人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特尔巴依尔、尼玛巴图,硕士研究生恩和巴雅尔,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考古部巴尔斯、乌根巴特尔及鄂尔浑省博物馆冈琪琪格以及蒙古国师范大学10名学生及2名中学历史老师。

工地结束后的篝火晚会

蒙古国文化、教育、科学与体育部副部长冈巴依尔及其部门领导来工地参观指导工作

鄂尔浑省省长兼额尔登特市市长巴图鲁特与鄂尔浑省博物馆馆长恩和图雅来工地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队来工地参观留念

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苏和巴特尔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历史系主任德力格尔吉尔格勒教授来工地参观指导

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藏学及佛学研究所研究员普·巴·科诺瓦洛夫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中蒙俄考古学者合影留念

与日本科技公司人员合影留念

全体人员合影

  发掘过程中不断有蒙古国国家文化、教育部门领导及其兄弟单位考古队员来工地参观指导工作。最后,真诚感谢蒙古国文化、教育、科学及体育部、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鄂尔浑省省政府、省文化、教育、科学及体育局、省博物馆及其吉尔格朗图苏木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作者:那嘎·特尔巴依尔

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