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

发布时间:2018-09-11文章出处:“赛博古”微信号作者:许永杰

  业师忠培先生曾告诫我们:五十岁之前都不要写理论文章。2007年,我为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生开设“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本书的“十讲”,大部源自该课程的讲授内容,那年我五十岁。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包括十个部分:

  一,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历程

  二,中国考古学的学术理念

  三,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时代

  四,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

  五,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

  六,民族考古学是什么

  七,聚落考古学在中国

  八,认知考古学与情境考古学

  九,环境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

  十,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分析

  本书的第一讲考古学史、第六讲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第七讲历史考古学、第八讲民族考古学、第九讲聚落考古学、第十讲情境考古学,都是该课程的讲授内容。第二讲考古年代学、第三讲考古层位学、第四讲考古类型学,则是我为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的“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的讲授内容。故名之为“十讲”。第五讲收录的《周文化的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考察》、《距今五千年前后文化迁徙现象初探》两篇文章,不是源于讲义,但是其所论内容——文化与族群亦可算作理论与方法内容,故收录本书。其他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多是依我在讲授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时的所得写成的论文,因此,说是讲理论与方法,说是源自课程讲义,但却不是纯粹的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不是讲义的照搬,而是理论指导下的方法运用的考古学研究个案,或说成是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演示。

  十讲的安排是这样考虑的:前四讲考古学史、考古年代学、考古层位学、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的文化研究,为格物致知;后六讲文化与族群、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历史考古学、民族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情境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社会研究,为透物见人。

  我没有国外学习的经历,对于外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认识都来自汉语文献,故不敢妄谈外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或世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只是中国考古学中的理论与方法而已。张忠培先生毕生为建设考古学的中国学派而奋斗,先生在《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编后记(与俞伟超先生合作)中,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做出了全面而精准的阐释。具体说来,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区系类型的谱系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的考古材料,最终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身面貌。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一书的序中说:“为了推进中国考古学健康地发展,和对世界考古学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吸取国外先进考古学理论的同时,需着力于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理论。”本书收录的19篇文章,是我追随张忠培先生四十年考古实践的总结,是张忠培先生领导的吉林大学中国北方考古研究室全体同仁考古实践的总结,也是从中国考古学近百年实践中汲取的养分。(本文由孙莉、樊鑫 摘编自 许永杰 著《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之“后记”。内容有删节、调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我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

发布时间:2018-09-11

  业师忠培先生曾告诫我们:五十岁之前都不要写理论文章。2007年,我为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生开设“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本书的“十讲”,大部源自该课程的讲授内容,那年我五十岁。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包括十个部分:

  一,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历程

  二,中国考古学的学术理念

  三,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时代

  四,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

  五,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

  六,民族考古学是什么

  七,聚落考古学在中国

  八,认知考古学与情境考古学

  九,环境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

  十,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分析

  本书的第一讲考古学史、第六讲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第七讲历史考古学、第八讲民族考古学、第九讲聚落考古学、第十讲情境考古学,都是该课程的讲授内容。第二讲考古年代学、第三讲考古层位学、第四讲考古类型学,则是我为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的“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的讲授内容。故名之为“十讲”。第五讲收录的《周文化的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考察》、《距今五千年前后文化迁徙现象初探》两篇文章,不是源于讲义,但是其所论内容——文化与族群亦可算作理论与方法内容,故收录本书。其他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多是依我在讲授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时的所得写成的论文,因此,说是讲理论与方法,说是源自课程讲义,但却不是纯粹的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不是讲义的照搬,而是理论指导下的方法运用的考古学研究个案,或说成是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演示。

  十讲的安排是这样考虑的:前四讲考古学史、考古年代学、考古层位学、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的文化研究,为格物致知;后六讲文化与族群、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历史考古学、民族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情境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社会研究,为透物见人。

  我没有国外学习的经历,对于外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认识都来自汉语文献,故不敢妄谈外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或世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只是中国考古学中的理论与方法而已。张忠培先生毕生为建设考古学的中国学派而奋斗,先生在《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编后记(与俞伟超先生合作)中,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做出了全面而精准的阐释。具体说来,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区系类型的谱系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的考古材料,最终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身面貌。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一书的序中说:“为了推进中国考古学健康地发展,和对世界考古学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吸取国外先进考古学理论的同时,需着力于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理论。”本书收录的19篇文章,是我追随张忠培先生四十年考古实践的总结,是张忠培先生领导的吉林大学中国北方考古研究室全体同仁考古实践的总结,也是从中国考古学近百年实践中汲取的养分。(本文由孙莉、樊鑫 摘编自 许永杰 著《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之“后记”。内容有删节、调整。)

作者:许永杰

文章出处:“赛博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