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穿越到大唐,你绝对不能错过这份致富秘籍

发布时间:2018-09-21文章出处:湖南考古作者:陈子慧

  长沙人经商的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到了东汉,长沙与吴(今江苏苏州)、会嵇(今浙江绍兴)、豫章(今江西南昌)、丹阳(今安徽当涂)并列为江南五大商业中心。

江南五大商业中心

  那时长沙商贾主要靠粮食贸易发家致富,到了唐代中后期,另外一种商品异军突起,迅速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那就是长沙窑的彩瓷。

  长沙窑兴起于八世纪中后期,极盛于九世纪,产品畅销海内外。

  长沙窑只用了短短数十年就在激烈的唐朝瓷器商业贸易市场中打开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一个商业奇迹。

  那么唐代长沙人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石渚草市:唐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 唐代诗人李群玉《石渚》一诗中记录了长沙窑窑火焚烧的盛况,长沙窑所在地当时就叫石渚,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石渚湖南北两岸(就是现在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古镇一带),窑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瓷器草市。

  长沙窑的兴起始于安史之乱,当时,中原人口包括窑工大量南迁,这成为了长沙窑兴起的契机。作为新兴的瓷窑,跟其他名窑竞争肯定是处于劣势的。首先要面对的就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岳州窑,就位于不远处的岳阳湘阴。

  长沙窑是纯粹商业性窑口,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客户就是上帝,以追求利润为宗旨。接地气的长沙窑窑户们需要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去挣钱,去占领市场份额。

  薄利多销成为了长沙窑的头号销售战略。

  从草市上拿一件长沙窑生产的瓷器跟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去PK, 无论是质地的致密还是造型的精巧程度都差很多。可是这一切都架不住长沙窑的低价攻势,对普通百姓而言,便宜实用才是硬道理。

  这个差价可不是十几块钱买斤猪肉,三十几块钱买斤宁乡黑猪肉的区别。

  长沙窑的瓷器跟名窑的瓷器相比,价格往往便宜数百倍。

青釉褐彩“油瓶伍文”题记壶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长沙窑一件青釉褐彩题记壶上写着“油瓶伍文”,而在稍晚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却刻有“价直(值)一千文。”在贞元元年(785年)到咸通末年(874年),也正是长沙窑的兴盛时期,一斗大米大概是四十文到七十文。长沙窑的这件壶差不多才能换一斤米。

  科技迭代造就行业独角兽

  虽然长沙窑的产品主打低价,但并不意味着便宜没好货。长沙窑没有放弃对技术和质量的追求,积极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硬核科技。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有提到唐代瓷器呈现“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群,北方形成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群。

  长沙窑工匠在创业初期,也以生产青瓷为主,长沙窑是在岳州窑传统的青瓷技术基础上,接受唐三彩彩釉工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是岳州窑和唐三彩的直系后裔。但是身怀异禀的长沙窑工匠显然不满足于长久寄居在岳州窑的盛名之下,做无名之辈,他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选择另辟蹊径。

  长沙窑是第一个大批量生产彩瓷的瓷窑。

  它的兴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彩瓷时代的到来。长沙窑彩瓷的颜色非常丰富,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黑彩等,一件器物上往往同时有褐绿、红绿或者褐绿红等多种色彩。

图源:国宝档案长沙窑

  就制瓷工艺来说,高温釉上彩是长沙窑的主流工艺,大致流程是先用素胎或者化妆土上施底釉,待釉层略干,充分吸附在胚体上之后,再用彩料在已经施釉的胚体上继续创作。调制多种釉彩比单单使用一种釉彩要复杂的多,一窑烧制多种颜色釉瓷,或者同一器物上有多种釉彩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长沙窑,做到了!

  正是由于长沙窑匠人技术上的努力,彩瓷产品成为长沙窑进军陶瓷市场的独特名片,越来越被销售者喜爱,销量剧增,后来者居上,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为了使产品卖得更好,工匠们还要在图案上做起了文章——什么样的图案才会受到市场好评呢?长沙窑依旧不走寻常路,采用了大量反映市民文化、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绘画题材。

  长沙窑瓷上的文字也是一样,大多出自平民,或者源于流行民谣。跟文人士大夫的视角不同,这些作品反映着普罗大众的生活状况。

“熟练轻容软似绵”青釉褐绿彩诗文狮形枕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窑瓷器上目前发现了百余首瓷铭诗,这些诗歌虽然大多数没有被《全唐诗》收录,甚至是些脱口而出的打油诗,但贵在琅琅上口,情感真挚。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可能是陶工自己的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但是,由于本身售价低廉,利润靠“批发”走量,画工们在工作时追逐速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长沙窑的彩绘笔法相对粗糙,当然也有不少可以算得上是艺术品的佳作。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产品类型丰富 总有一款适合你

  长沙窑非常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品线。简而言之,什么好卖就产什么。比如,针对饮茶的普及和茶酒习俗的变化,长沙窑生产了大量的茶、酒用具。

  在六朝的时候,喝茶还是非常奢侈的,茶叶更多的是当药材,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拥有喝茶的快乐。但是到了唐朝,茶叶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社会对茶具的需求越来越大。上层社会可以使用得起金碗、银碗和高档瓷器,普通民众只能用得起瓷碗。此时的长沙窑生产了大量茶、酒饮具,甚至直接在瓷器上书了“荼埦”“美酒”,生怕人不知道是用来喝酒喝茶的。

“荼埦”和“美酒”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除了盛器,长沙窑还生产了大量的茶叶加工工具。当时,皇室会选择金银碾具来碾茶,平民会选择木碾具。《茶经》里记载,最好的碾具木料是橘木,差一点的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长沙窑在原有的木碾具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坚硬,效率更高的瓷碾,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

长沙窑瓷碾轮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唐代的文人喜欢游山玩水,针对这一个客户群体,长沙窑开发了旅行便携瓷器。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蓝绿釉四系背水瓷壶和褐釉双鱼背水瓷壶相当于今天的“旅行杯”和“军用壶”,壶的两侧有小孔,方便系绳子,且这种壶的壶口小,身子长,就是为了防止液体外溢。

蓝绿釉四系背水瓷壶(左)和褐釉双鱼背水瓷(右)

图源:长沙市博物馆官网

  在赚钱的道路上,长沙窑的眼光不只放在国内,他的小爪子早就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唐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尤其是瓷器贸易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瓷器从外交礼品成为了重要出口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甚至东北非,都出土过很多中晚唐时期的中国陶瓷。

  事实上,长沙窑很早就开始接收海外订单,并针对海外市场积极开发了大量借用国外器型、外文和异国图案的外销瓷,吸引海外客商。

  结合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长沙窑的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是分开来开发的。以壶来举例,长沙窑的题诗壶内销为主,而褐斑壶和贴花壶多在境外出土。在“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中,壶大概有700余件,大多数为褐斑小颈壶和背壶。在长沙窑瓷器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文化”的影子,比如阿曼一带的土特产阿拉伯“大椰枣”还有“真主伟大”。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左)

唐长沙窑青釉阿拉伯文扁壶(右)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尽管长沙窑目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产品,但是销量到底有多大,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从黑石号沉船的情况看,长沙窑可能是在九世纪外销瓷三驾马车里的头马。

  以谭家坡龙窑的最后一次烧造的安放制品的匣钵数量进行估计,龙窑烧造一次的产量可能达一万件。按照五文钱的油壶进行计算,谭家坡龙窑一次就可以烧制价值约五万文的产品。这还仅仅是长沙窑的一条龙窑,而目前长沙窑遗址内已经发现了70余处窑址了,其中60多条龙窑是唐代的,由此可以估算出长沙窑强大的吸金能力。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穿越到大唐,你绝对不能错过这份致富秘籍

发布时间:2018-09-21

  长沙人经商的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到了东汉,长沙与吴(今江苏苏州)、会嵇(今浙江绍兴)、豫章(今江西南昌)、丹阳(今安徽当涂)并列为江南五大商业中心。

江南五大商业中心

  那时长沙商贾主要靠粮食贸易发家致富,到了唐代中后期,另外一种商品异军突起,迅速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那就是长沙窑的彩瓷。

  长沙窑兴起于八世纪中后期,极盛于九世纪,产品畅销海内外。

  长沙窑只用了短短数十年就在激烈的唐朝瓷器商业贸易市场中打开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一个商业奇迹。

  那么唐代长沙人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石渚草市:唐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 唐代诗人李群玉《石渚》一诗中记录了长沙窑窑火焚烧的盛况,长沙窑所在地当时就叫石渚,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石渚湖南北两岸(就是现在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古镇一带),窑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瓷器草市。

  长沙窑的兴起始于安史之乱,当时,中原人口包括窑工大量南迁,这成为了长沙窑兴起的契机。作为新兴的瓷窑,跟其他名窑竞争肯定是处于劣势的。首先要面对的就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岳州窑,就位于不远处的岳阳湘阴。

  长沙窑是纯粹商业性窑口,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客户就是上帝,以追求利润为宗旨。接地气的长沙窑窑户们需要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去挣钱,去占领市场份额。

  薄利多销成为了长沙窑的头号销售战略。

  从草市上拿一件长沙窑生产的瓷器跟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去PK, 无论是质地的致密还是造型的精巧程度都差很多。可是这一切都架不住长沙窑的低价攻势,对普通百姓而言,便宜实用才是硬道理。

  这个差价可不是十几块钱买斤猪肉,三十几块钱买斤宁乡黑猪肉的区别。

  长沙窑的瓷器跟名窑的瓷器相比,价格往往便宜数百倍。

青釉褐彩“油瓶伍文”题记壶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长沙窑一件青釉褐彩题记壶上写着“油瓶伍文”,而在稍晚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却刻有“价直(值)一千文。”在贞元元年(785年)到咸通末年(874年),也正是长沙窑的兴盛时期,一斗大米大概是四十文到七十文。长沙窑的这件壶差不多才能换一斤米。

  科技迭代造就行业独角兽

  虽然长沙窑的产品主打低价,但并不意味着便宜没好货。长沙窑没有放弃对技术和质量的追求,积极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硬核科技。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有提到唐代瓷器呈现“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群,北方形成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群。

  长沙窑工匠在创业初期,也以生产青瓷为主,长沙窑是在岳州窑传统的青瓷技术基础上,接受唐三彩彩釉工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是岳州窑和唐三彩的直系后裔。但是身怀异禀的长沙窑工匠显然不满足于长久寄居在岳州窑的盛名之下,做无名之辈,他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选择另辟蹊径。

  长沙窑是第一个大批量生产彩瓷的瓷窑。

  它的兴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彩瓷时代的到来。长沙窑彩瓷的颜色非常丰富,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黑彩等,一件器物上往往同时有褐绿、红绿或者褐绿红等多种色彩。

图源:国宝档案长沙窑

  就制瓷工艺来说,高温釉上彩是长沙窑的主流工艺,大致流程是先用素胎或者化妆土上施底釉,待釉层略干,充分吸附在胚体上之后,再用彩料在已经施釉的胚体上继续创作。调制多种釉彩比单单使用一种釉彩要复杂的多,一窑烧制多种颜色釉瓷,或者同一器物上有多种釉彩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长沙窑,做到了!

  正是由于长沙窑匠人技术上的努力,彩瓷产品成为长沙窑进军陶瓷市场的独特名片,越来越被销售者喜爱,销量剧增,后来者居上,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为了使产品卖得更好,工匠们还要在图案上做起了文章——什么样的图案才会受到市场好评呢?长沙窑依旧不走寻常路,采用了大量反映市民文化、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绘画题材。

  长沙窑瓷上的文字也是一样,大多出自平民,或者源于流行民谣。跟文人士大夫的视角不同,这些作品反映着普罗大众的生活状况。

“熟练轻容软似绵”青釉褐绿彩诗文狮形枕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窑瓷器上目前发现了百余首瓷铭诗,这些诗歌虽然大多数没有被《全唐诗》收录,甚至是些脱口而出的打油诗,但贵在琅琅上口,情感真挚。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可能是陶工自己的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但是,由于本身售价低廉,利润靠“批发”走量,画工们在工作时追逐速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长沙窑的彩绘笔法相对粗糙,当然也有不少可以算得上是艺术品的佳作。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产品类型丰富 总有一款适合你

  长沙窑非常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品线。简而言之,什么好卖就产什么。比如,针对饮茶的普及和茶酒习俗的变化,长沙窑生产了大量的茶、酒用具。

  在六朝的时候,喝茶还是非常奢侈的,茶叶更多的是当药材,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拥有喝茶的快乐。但是到了唐朝,茶叶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社会对茶具的需求越来越大。上层社会可以使用得起金碗、银碗和高档瓷器,普通民众只能用得起瓷碗。此时的长沙窑生产了大量茶、酒饮具,甚至直接在瓷器上书了“荼埦”“美酒”,生怕人不知道是用来喝酒喝茶的。

“荼埦”和“美酒”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除了盛器,长沙窑还生产了大量的茶叶加工工具。当时,皇室会选择金银碾具来碾茶,平民会选择木碾具。《茶经》里记载,最好的碾具木料是橘木,差一点的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长沙窑在原有的木碾具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坚硬,效率更高的瓷碾,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

长沙窑瓷碾轮 图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唐代的文人喜欢游山玩水,针对这一个客户群体,长沙窑开发了旅行便携瓷器。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蓝绿釉四系背水瓷壶和褐釉双鱼背水瓷壶相当于今天的“旅行杯”和“军用壶”,壶的两侧有小孔,方便系绳子,且这种壶的壶口小,身子长,就是为了防止液体外溢。

蓝绿釉四系背水瓷壶(左)和褐釉双鱼背水瓷(右)

图源:长沙市博物馆官网

  在赚钱的道路上,长沙窑的眼光不只放在国内,他的小爪子早就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唐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尤其是瓷器贸易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瓷器从外交礼品成为了重要出口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甚至东北非,都出土过很多中晚唐时期的中国陶瓷。

  事实上,长沙窑很早就开始接收海外订单,并针对海外市场积极开发了大量借用国外器型、外文和异国图案的外销瓷,吸引海外客商。

  结合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长沙窑的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是分开来开发的。以壶来举例,长沙窑的题诗壶内销为主,而褐斑壶和贴花壶多在境外出土。在“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中,壶大概有700余件,大多数为褐斑小颈壶和背壶。在长沙窑瓷器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文化”的影子,比如阿曼一带的土特产阿拉伯“大椰枣”还有“真主伟大”。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左)

唐长沙窑青釉阿拉伯文扁壶(右)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尽管长沙窑目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产品,但是销量到底有多大,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从黑石号沉船的情况看,长沙窑可能是在九世纪外销瓷三驾马车里的头马。

  以谭家坡龙窑的最后一次烧造的安放制品的匣钵数量进行估计,龙窑烧造一次的产量可能达一万件。按照五文钱的油壶进行计算,谭家坡龙窑一次就可以烧制价值约五万文的产品。这还仅仅是长沙窑的一条龙窑,而目前长沙窑遗址内已经发现了70余处窑址了,其中60多条龙窑是唐代的,由此可以估算出长沙窑强大的吸金能力。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

作者:陈子慧

文章出处:湖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