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的考古奇迹

发布时间:2018-10-11文章出处:光明日报作者:夏静

  初进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考古研究中心,常常会觉得“寂寥”,因为看不到什么人走动,也很少有说话的声音。但推开一间间办公室的门,才发现,工作人员还真不少。

  画图、整理陶片、修复文物、撰写简报……考古人员的日常,琐碎而忙碌。“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延续和扩展,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石家河考古项目负责人向其芳说,他们现在主要忙于对已有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以便及时组织编写出版阶段性成果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

  1954年冬,一个水利工程的掘进,意外掀起石家河遗址神秘面纱的一角。在石家河遗址被发现前,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知之甚少。石家河遗址的发现和其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的史前文明“满天星斗”说。

  石家河遗址使用年代距今约6000到4000年,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遗址点有40余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群,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等共同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2014年,中断2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其后几年的时间里,这里发现了更早的城址、罕见的祭祀遗存、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以及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精美玉器……2017年,石家河遗址先后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人之后,对于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更多秘密有待揭开。

  一手拂去石家河沉睡千年的浮尘,倾力守护;一手擦亮文明演进的历史印记,再绽风华。今天,一群考古人仍埋头躬耕于此,寻找被时间掩藏的秘密;而与此同时,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在紧张筹备中。

  长江中游已知最大史前古城的发现

  9月初秋,走进石家河文化遗址,一边是金黄的稻穗摇曳,生机盎然,一边则是岁月更替后留下的断壁残垣。看着依然耸立的土城墙、铺满一地的红土陶杯碎片,仿佛能看到属于那个远古都城的巍峨琼楼,隐约能听到古石家河人劳动时的声声呐喊。

  在石家河镇土城村村民的印象中,过去在地里,一锄头掘下去挖出陶器残片的事情并不少见,“一堆黑乎乎的瓶瓶罐罐,谁知道是什么啊,就拿去压咸菜缸了。”直到1955年,考古人员来到村里,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村民们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些都是宝贝”。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市博物馆联合组建石家河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峥嵘。

  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在石家河古城周边已发现17处城址,大体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汉平原西北部向低丘过渡地带。

  攀上一处高地,如果不是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很难想象,这一道横亘于稻田与树林之间的长埂,竟是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的古垣。城垣经黄土夯筑而成,一旁还有一条几十米宽的壕沟,如同护城河紧贴着长埂延伸。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发掘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时开始筑造,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当时的考古成果发布后,公众的目光都被精美的史前玉器吸引,但在我们考古人的眼中,谭家岭城址的发现,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向其芳说,“因为它奠定了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见证的基石。”

  考古人员猜想,这里极有可能是大型“宫殿”遗址,是当时统治者对聚落群内部、周邻聚落实行管理发号施令的场所,是中枢管理机构所在地。

  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

  在石家河古城西边,与石家河西城垣隔护城河相望的印信台,因地形似一枚方形印章而得名。考古队员在此发掘了人工黄土台基和套缸等遗迹。记者看到,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画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说,从印信台发现的大量红陶缸、少量人骨残骸以及套缸堆积等特点分析,这里应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这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考古人员分析,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

  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湾遗址,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密集堆放在土层之中,厚达数米,蔚为壮观。而在谭家岭之北邓家湾遗址,考古人员曾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陶塑品。

  红陶杯是实用酒器还是祭祀礼器?陶塑品是玩具还是艺术作品?套缸之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考古专家却形成共识:如此大批量的手工制品集中出土,反映了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存在,也反映出已经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社会分工正在细化。

  240余件史前玉器的发现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伴随着珍贵艺术品的出土,对石家河遗址来说,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当属数百件精美玉器的面世,它们沉睡数千年,却依然古朴优美,令人震撼。

  2015年年底,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用“巅峰”这两个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他说:“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发现,击碎了学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

  在此之前,考古人员曾于1955年在石家河城外的罗家柏岭发掘出一批玉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团凤造型的玉凤,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凤”。

  石家河出土的这些玉器足以显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已有发达的手工业和繁盛的文化,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正在建设中的考古遗址公园

  有人说,对历史遗迹最好的保护,不是挂牌和封闭,而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在石家河考古成果大放异彩之时,对石家河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将石家河遗址作为全国30处大遗址之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其后,天门市政府按照湖北省文物局的部署,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保护管理总体规划》,计划将石家河遗址建设成为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11月,石家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自此,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2017年4月,天门市成立石家河遗址管理处。2017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天门市委市政府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和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的战略目标,制订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对遗址核心区的坟墓、水系、房屋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和选址也在紧锣密鼓筹备。”石家河遗址管理处主任谢红宜介绍说。

  按照规划,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余元,占地8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环、内核、外四区”,以谭家岭古城为中心,环绕古城城垣、城壕、土台,内布印信台、三房湾、邓家湾等其他不同功能的遗址地点,外设考古预留区、科普教育区、管理服务区和西河湿地涵养区。

  考古遗址地的观赏性较差,公园计划运用声、光、电、LED等多种技术,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增强展示的趣味性,以引导民众走进遗址,共享遗址保护成果。

(图文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30日10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的考古奇迹

发布时间:2018-10-11

  初进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考古研究中心,常常会觉得“寂寥”,因为看不到什么人走动,也很少有说话的声音。但推开一间间办公室的门,才发现,工作人员还真不少。

  画图、整理陶片、修复文物、撰写简报……考古人员的日常,琐碎而忙碌。“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延续和扩展,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石家河考古项目负责人向其芳说,他们现在主要忙于对已有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以便及时组织编写出版阶段性成果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

  1954年冬,一个水利工程的掘进,意外掀起石家河遗址神秘面纱的一角。在石家河遗址被发现前,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知之甚少。石家河遗址的发现和其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的史前文明“满天星斗”说。

  石家河遗址使用年代距今约6000到4000年,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遗址点有40余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群,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等共同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2014年,中断2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其后几年的时间里,这里发现了更早的城址、罕见的祭祀遗存、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以及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精美玉器……2017年,石家河遗址先后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人之后,对于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更多秘密有待揭开。

  一手拂去石家河沉睡千年的浮尘,倾力守护;一手擦亮文明演进的历史印记,再绽风华。今天,一群考古人仍埋头躬耕于此,寻找被时间掩藏的秘密;而与此同时,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在紧张筹备中。

  长江中游已知最大史前古城的发现

  9月初秋,走进石家河文化遗址,一边是金黄的稻穗摇曳,生机盎然,一边则是岁月更替后留下的断壁残垣。看着依然耸立的土城墙、铺满一地的红土陶杯碎片,仿佛能看到属于那个远古都城的巍峨琼楼,隐约能听到古石家河人劳动时的声声呐喊。

  在石家河镇土城村村民的印象中,过去在地里,一锄头掘下去挖出陶器残片的事情并不少见,“一堆黑乎乎的瓶瓶罐罐,谁知道是什么啊,就拿去压咸菜缸了。”直到1955年,考古人员来到村里,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村民们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些都是宝贝”。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市博物馆联合组建石家河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峥嵘。

  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在石家河古城周边已发现17处城址,大体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汉平原西北部向低丘过渡地带。

  攀上一处高地,如果不是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很难想象,这一道横亘于稻田与树林之间的长埂,竟是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的古垣。城垣经黄土夯筑而成,一旁还有一条几十米宽的壕沟,如同护城河紧贴着长埂延伸。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发掘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时开始筑造,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当时的考古成果发布后,公众的目光都被精美的史前玉器吸引,但在我们考古人的眼中,谭家岭城址的发现,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向其芳说,“因为它奠定了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见证的基石。”

  考古人员猜想,这里极有可能是大型“宫殿”遗址,是当时统治者对聚落群内部、周邻聚落实行管理发号施令的场所,是中枢管理机构所在地。

  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

  在石家河古城西边,与石家河西城垣隔护城河相望的印信台,因地形似一枚方形印章而得名。考古队员在此发掘了人工黄土台基和套缸等遗迹。记者看到,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画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说,从印信台发现的大量红陶缸、少量人骨残骸以及套缸堆积等特点分析,这里应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这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考古人员分析,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

  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湾遗址,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密集堆放在土层之中,厚达数米,蔚为壮观。而在谭家岭之北邓家湾遗址,考古人员曾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陶塑品。

  红陶杯是实用酒器还是祭祀礼器?陶塑品是玩具还是艺术作品?套缸之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考古专家却形成共识:如此大批量的手工制品集中出土,反映了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存在,也反映出已经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社会分工正在细化。

  240余件史前玉器的发现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伴随着珍贵艺术品的出土,对石家河遗址来说,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当属数百件精美玉器的面世,它们沉睡数千年,却依然古朴优美,令人震撼。

  2015年年底,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用“巅峰”这两个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他说:“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发现,击碎了学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

  在此之前,考古人员曾于1955年在石家河城外的罗家柏岭发掘出一批玉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团凤造型的玉凤,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凤”。

  石家河出土的这些玉器足以显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已有发达的手工业和繁盛的文化,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正在建设中的考古遗址公园

  有人说,对历史遗迹最好的保护,不是挂牌和封闭,而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在石家河考古成果大放异彩之时,对石家河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将石家河遗址作为全国30处大遗址之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其后,天门市政府按照湖北省文物局的部署,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保护管理总体规划》,计划将石家河遗址建设成为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11月,石家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自此,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2017年4月,天门市成立石家河遗址管理处。2017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天门市委市政府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和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的战略目标,制订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对遗址核心区的坟墓、水系、房屋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和选址也在紧锣密鼓筹备。”石家河遗址管理处主任谢红宜介绍说。

  按照规划,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余元,占地8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环、内核、外四区”,以谭家岭古城为中心,环绕古城城垣、城壕、土台,内布印信台、三房湾、邓家湾等其他不同功能的遗址地点,外设考古预留区、科普教育区、管理服务区和西河湿地涵养区。

  考古遗址地的观赏性较差,公园计划运用声、光、电、LED等多种技术,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增强展示的趣味性,以引导民众走进遗址,共享遗址保护成果。

(图文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30日10版)

作者:夏静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