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评介

发布时间:2018-12-2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李慧国

  墓室壁画是宗教美术研究领域的大宗。中国墓室壁画兴盛于两汉、魏晋,繁荣于隋唐、宋辽金元,衰退于明清,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其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约占一半以上,但是学界对墓室壁画的研究集中在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即使在丝绸之路的宗教美术研究中,佛教美术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墓室壁画依然缺少关注。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以东西文化交流与南北文化融合为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本土文化的主导,使其成为认识佛教东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地下展厅。因此,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还有很多大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 

  汪小洋先生从本世纪初开始对汉画及墓室壁画的宗教价值和艺术风格展开深入研究。近二十年来,汪小洋先生在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其研究视角新、成果规模大、体系结构好为治学特色,在学术界影响深远。最新付梓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一书又是一部专题性较强、资料性丰富、普及性广泛的宗教美术研究巨著,是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学术视角的敏锐性 

  墓室壁画是古代绘画史的一大分支。在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绘画中,墓室壁画的数量巨大,且年代可靠,在图像资料性方面远胜于传世作品,长期受到考古、宗教、艺术学界的重视。据《中国墓室绘画研究》的年表统计,两汉至明清的壁画墓现今所发现的就有820座,考古报告近千份,壁画面积逾万平方米。巨大的遗存体量,为我国宗教美术史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该书就是以中国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墓室壁画遗存为基础,以浩繁的考古报告为依托,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墓室壁画的形制发展及其艺术特征做了宏观的图像志分析。犹如彩线串珠般,对丝绸之路上丰富而零散的墓室壁画图像资料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并总结、归纳其时代特征,为繁荣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专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丝绸之路的文化研究早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显学,其中的宗教美术研究又成为显学中的显学,相关成果汗牛充栋。但是,丝绸之路上部分宗教美术的研究领域缺少整体性的关注,墓室壁画即是这样的领域。多年来,学术界热衷于丝绸之路佛教美术的研究,尤其是石窟壁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但对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研究却不温不火。

  综上所述,该书所研究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分布广泛、遗存数量巨大、规模大、规格高、风格多样、影响巨大,且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中国墓室壁画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墓室壁画发展的前期,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贡献最大。两汉时期,壁画墓的两个集中地洛阳和长安都在丝绸之路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贡献了一大批风格突出的彩绘画像砖。李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壁画墓占到了全国壁画墓的80%;同一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固原地区贡献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棺板画墓葬。”对中国宗教美术影响如此之大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并未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该著作将此课题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视角和非凡的学术素养。

  研究格局的宏阔性 

  该书7卷本、120余万字、图片近1500幅,分总论卷、东部卷、中部卷、西部卷,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1省区的墓室壁画做了系统梳理,其中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单列4卷。该著作研究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在横向地理坐标上从广东到新疆,东西横贯近5000公里,在纵向时间坐标上从两汉到明清,跨越2000年。全书体量宏大、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该书从遗存梳理、形制类型、题材内容、丝绸之路的影响四个方面将各省区墓室壁画以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为序,依托浩瀚的考古材料,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的宗教思想和艺术特征。以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为着眼点,明确本土文化的主导性和包容性,强调中国墓室壁画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明确了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丰富遗存积淀形成的艺术贡献使丝绸之路成为墓室壁画发展的重镇之地;中央集权形成的艺术特征使政治中心地区遗存丰富,影响了墓室壁画的发展,其政治辐射也影响了墓葬的形制沿革,宗族因素影又响墓室壁画的地方特色;重生信仰形成的艺术特征构建了各个图像体系的图像内容,同时也规定了墓室壁画程式化的特征,墓室壁画又保留了本土宗教信仰的纯粹性。

  该书将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宗教思想和艺术特征并重。共同关注东渐的外来文化和西被的本土文化对墓室壁画的影响,认为在这一载体上进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导地位。同时认为,墓室壁画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完成的艺术行为,因此墓室壁画中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更强。作者认为墓室壁画的审美活动属于二次审美,是违背墓主人意愿而由封闭形态转向开放形态下进行的。因此该书又从宗教语境、世俗语境和墓葬建筑语境来判断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认为西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宗族文化特征突出,地域叙事特征鲜明,边疆地区特征鲜明,独特的图像形式和题材。中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中央集权意志突出主流图像特征,政治中心带来丰富的主流图像。东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南北互补的地理特征,砖石墓为主的墓葬形制,南朝帝陵的贡献和隋唐“南朝化”。

  文本书写的通俗性 

  该书虽为百万余字的鸿篇巨著,然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全书插图近1500幅,图版都标有出处,大多为作者实地拍摄或原书扫描、翻拍,图片清晰,图文互衬,实景图、平面图、剖面图俱全,资料性较强。全书彩色印刷,版式考究,装帧精美。

  该书虽为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对不同地域的墓室壁画遗存的梳理都采用统一的格式:首先对地域行政区划、遗存总体数量及地域分布、形制类型、题材内容进行概述。然后按照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对不同时期的遗存状况、形制类型、题材类型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展现了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遗存的概貌。资料丰富、易于查阅。在文字表述上,作者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撰写正文,通俗流畅的语言描述,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达,在通俗中又彰显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体现了将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写作技巧。

  意义与价值 

  细读全书,《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为墓室壁画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  该著立足于美术考古资料,广泛搜集各处遗存的考古报告和发掘简报,所参考文献大部分集中在《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业内权威刊物,资料翔实、可靠,有很高的权威性。7卷本,分地域梳理墓室壁画遗存,为学术界展开墓室壁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权威的资料基础。任何学科的研究,最重要的都是资料整理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汪小洋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呕心沥血、披沙拣金,辑成这部鸿篇巨著,功莫大焉。

  重塑了一部中国丝绸之路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上,唐代以前的传世图像十分稀少。莫高窟壁画堪称一部鲜活的中国绘画史。而今,在丝绸之路上所发现的墓室壁画规模远超莫高窟,数量更巨、年代更久,其史学意义不言而喻。

  为当下宗教美术研究和美术考古开辟了新路  墓室壁画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就拿汉墓壁画研究来看,其发现至今还不到一个世纪,汉墓壁画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进展相当缓慢。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墓室壁画的关注与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尤其是年轻学者很少涉猎此领域。丝绸之路墓室壁画遗存800余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正因如此,其研究空间仍然十分广阔。因此,汪小洋先生的这部巨著是墓室壁画专题研究的代表力作,为当下宗教美术研究和美术考古开辟了新路。

  综上所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这部集大成之作,为社会大众探寻和了解丝绸之路墓室壁画艺术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论平台。同时,无疑也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宗教美术整理与研究的成功范本。而其图文互衬、图史互证的方法与逻辑、广征博引的论证过程及通俗流畅的行文风格,也值得当下青年学者们在研究路径与方法、治学精神与格局方面反思与借鉴。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评介

发布时间:2018-12-26

  墓室壁画是宗教美术研究领域的大宗。中国墓室壁画兴盛于两汉、魏晋,繁荣于隋唐、宋辽金元,衰退于明清,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其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约占一半以上,但是学界对墓室壁画的研究集中在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即使在丝绸之路的宗教美术研究中,佛教美术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墓室壁画依然缺少关注。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以东西文化交流与南北文化融合为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本土文化的主导,使其成为认识佛教东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地下展厅。因此,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还有很多大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 

  汪小洋先生从本世纪初开始对汉画及墓室壁画的宗教价值和艺术风格展开深入研究。近二十年来,汪小洋先生在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其研究视角新、成果规模大、体系结构好为治学特色,在学术界影响深远。最新付梓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一书又是一部专题性较强、资料性丰富、普及性广泛的宗教美术研究巨著,是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学术视角的敏锐性 

  墓室壁画是古代绘画史的一大分支。在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绘画中,墓室壁画的数量巨大,且年代可靠,在图像资料性方面远胜于传世作品,长期受到考古、宗教、艺术学界的重视。据《中国墓室绘画研究》的年表统计,两汉至明清的壁画墓现今所发现的就有820座,考古报告近千份,壁画面积逾万平方米。巨大的遗存体量,为我国宗教美术史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该书就是以中国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墓室壁画遗存为基础,以浩繁的考古报告为依托,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墓室壁画的形制发展及其艺术特征做了宏观的图像志分析。犹如彩线串珠般,对丝绸之路上丰富而零散的墓室壁画图像资料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并总结、归纳其时代特征,为繁荣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专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丝绸之路的文化研究早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显学,其中的宗教美术研究又成为显学中的显学,相关成果汗牛充栋。但是,丝绸之路上部分宗教美术的研究领域缺少整体性的关注,墓室壁画即是这样的领域。多年来,学术界热衷于丝绸之路佛教美术的研究,尤其是石窟壁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但对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研究却不温不火。

  综上所述,该书所研究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分布广泛、遗存数量巨大、规模大、规格高、风格多样、影响巨大,且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中国墓室壁画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墓室壁画发展的前期,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贡献最大。两汉时期,壁画墓的两个集中地洛阳和长安都在丝绸之路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贡献了一大批风格突出的彩绘画像砖。李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壁画墓占到了全国壁画墓的80%;同一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固原地区贡献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棺板画墓葬。”对中国宗教美术影响如此之大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并未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该著作将此课题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视角和非凡的学术素养。

  研究格局的宏阔性 

  该书7卷本、120余万字、图片近1500幅,分总论卷、东部卷、中部卷、西部卷,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1省区的墓室壁画做了系统梳理,其中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单列4卷。该著作研究的丝绸之路墓室壁画在横向地理坐标上从广东到新疆,东西横贯近5000公里,在纵向时间坐标上从两汉到明清,跨越2000年。全书体量宏大、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该书从遗存梳理、形制类型、题材内容、丝绸之路的影响四个方面将各省区墓室壁画以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为序,依托浩瀚的考古材料,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的宗教思想和艺术特征。以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为着眼点,明确本土文化的主导性和包容性,强调中国墓室壁画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明确了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丰富遗存积淀形成的艺术贡献使丝绸之路成为墓室壁画发展的重镇之地;中央集权形成的艺术特征使政治中心地区遗存丰富,影响了墓室壁画的发展,其政治辐射也影响了墓葬的形制沿革,宗族因素影又响墓室壁画的地方特色;重生信仰形成的艺术特征构建了各个图像体系的图像内容,同时也规定了墓室壁画程式化的特征,墓室壁画又保留了本土宗教信仰的纯粹性。

  该书将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宗教思想和艺术特征并重。共同关注东渐的外来文化和西被的本土文化对墓室壁画的影响,认为在这一载体上进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导地位。同时认为,墓室壁画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完成的艺术行为,因此墓室壁画中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更强。作者认为墓室壁画的审美活动属于二次审美,是违背墓主人意愿而由封闭形态转向开放形态下进行的。因此该书又从宗教语境、世俗语境和墓葬建筑语境来判断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认为西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宗族文化特征突出,地域叙事特征鲜明,边疆地区特征鲜明,独特的图像形式和题材。中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中央集权意志突出主流图像特征,政治中心带来丰富的主流图像。东部图像体系的艺术特征是:南北互补的地理特征,砖石墓为主的墓葬形制,南朝帝陵的贡献和隋唐“南朝化”。

  文本书写的通俗性 

  该书虽为百万余字的鸿篇巨著,然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全书插图近1500幅,图版都标有出处,大多为作者实地拍摄或原书扫描、翻拍,图片清晰,图文互衬,实景图、平面图、剖面图俱全,资料性较强。全书彩色印刷,版式考究,装帧精美。

  该书虽为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对不同地域的墓室壁画遗存的梳理都采用统一的格式:首先对地域行政区划、遗存总体数量及地域分布、形制类型、题材内容进行概述。然后按照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对不同时期的遗存状况、形制类型、题材类型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展现了我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遗存的概貌。资料丰富、易于查阅。在文字表述上,作者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撰写正文,通俗流畅的语言描述,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达,在通俗中又彰显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体现了将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写作技巧。

  意义与价值 

  细读全书,《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为墓室壁画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  该著立足于美术考古资料,广泛搜集各处遗存的考古报告和发掘简报,所参考文献大部分集中在《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业内权威刊物,资料翔实、可靠,有很高的权威性。7卷本,分地域梳理墓室壁画遗存,为学术界展开墓室壁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权威的资料基础。任何学科的研究,最重要的都是资料整理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汪小洋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呕心沥血、披沙拣金,辑成这部鸿篇巨著,功莫大焉。

  重塑了一部中国丝绸之路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上,唐代以前的传世图像十分稀少。莫高窟壁画堪称一部鲜活的中国绘画史。而今,在丝绸之路上所发现的墓室壁画规模远超莫高窟,数量更巨、年代更久,其史学意义不言而喻。

  为当下宗教美术研究和美术考古开辟了新路  墓室壁画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就拿汉墓壁画研究来看,其发现至今还不到一个世纪,汉墓壁画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进展相当缓慢。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墓室壁画的关注与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尤其是年轻学者很少涉猎此领域。丝绸之路墓室壁画遗存800余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正因如此,其研究空间仍然十分广阔。因此,汪小洋先生的这部巨著是墓室壁画专题研究的代表力作,为当下宗教美术研究和美术考古开辟了新路。

  综上所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这部集大成之作,为社会大众探寻和了解丝绸之路墓室壁画艺术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论平台。同时,无疑也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宗教美术整理与研究的成功范本。而其图文互衬、图史互证的方法与逻辑、广征博引的论证过程及通俗流畅的行文风格,也值得当下青年学者们在研究路径与方法、治学精神与格局方面反思与借鉴。

责编:韩翰

作者:李慧国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