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探寻鲁西南地区古代文明遗迹

发布时间:2019-03-15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清俐

  菏泽地处鲁西南,属于古河济地区,为夏商错居之地。有学者认为,商代早期的都城“亳”即在此地区。青邱堌堆遗址所在区域正处于以山东为核心的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连接通道,也是商人东渐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该区域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在青邱堌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揭示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线索。

  寻找商文明起源

  长期以来,许多考古学者都寄希望于在鲁西豫东一带寻找商文化起源的线索。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张光直推动中美联合考古项目——豫东商丘考古也正是以此为初衷。2017年,该项目的考古发掘成果《豫东考古报告》问世。遗憾的是,该项目仍然没有提供能够说明商文化起源的直接证据。事实上,豫东鲁西因地处黄泛区,考古发掘难度系数很高。菏泽堌堆遗址的试掘工作始于1954年。其后最重要的考古发掘是1984年考古学家邹衡带队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的发掘。但此后的数十年间,在该地区只有配合基建工程的零星抢救性发掘。直到201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定陶十里铺北进行发掘,才重新启动了该地区堌堆遗址的考古工作。

  鲁西堌堆遗址约400处,其中菏泽有184处,占比接近一半。经过反复甄选,研究人员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青邱堌堆遗址。该遗址于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冤句故城、龙王庙、八亩台、曹堌堆、窦堌堆等遗址连成一片。发掘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雪香表示,这里应是以汉代冤句故城为核心的文化集中区,而该地区城市的兴起必然有更早的渊源。青邱堌堆遗址距离冤句故城仅两公里,二者的密切联系不言而喻。

  陈雪香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里的先民所面对的地貌环境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其聚落布局和社会复杂化进程也应该独具特色。我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夏、商的起源,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汇互动关系,但首先要弄清楚该地区的基本文化面貌。尽管一次发掘不一定能解决这些宏观问题,但我们试图通过多处遗址信息的积累,逐渐把握历史的宏观面貌。

  商周先民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据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进行的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发掘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研究人员以遗址东北边缘为主发掘区,旨在理解堌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还在遗址西南布探沟一条,用以解剖遗址核心区的文化堆积,为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做准备。从发掘地层的基本情况来看,生土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包括龙山、岳石、商、周、汉等时期的土层,较晚的清代耕土层、1855年后的淤积层、近现代的扰土层和现代耕土等。

  研究人员没有从清代的耕土层到汉代家族墓葬群的地层中发现聚落生活的痕迹。但是,研究人员在商周文化层发现多处杀殉坑,包括马坑、牛坑和人坑,其测年数据相隔很近,集中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陈雪香介绍称,牛、马等大型动物是古代重要的生产力,人们不会轻易宰杀。在一段集中时间内,频繁宰杀牛马,应该是有特别的原因。

  在位于高台边缘的主发掘区,研究人员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完全不同于汉代。当时,该地区河湖密布,一旦降雨频繁就会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此前,人们在对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木材遗存进行分析时,根据年轮的间距就曾推测出,殷墟晚商时期气候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或者连续干旱,或者频繁降雨,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在青邱堌堆遗址的商周时期文化层,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人为动土的线索。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为了维持既有的生存空间,当时的人们需要对高台反复垫土加固,以应对水土流失。人们反复动土的行为应该是对当时极端的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在遗址核心区附近的探沟,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一口约9米深的商周水井和多处杀殉坑,还有多处直壁平底、加工规整的窖穴。陈雪香分析说,菏泽一带是寻找商代早期大型城址的重要地区,这里的商代遗存尤其值得关注。

  发现史前定居者

  随着发掘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岳石时期的典型器物,如豆、罐等,但没有发现文化层。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洪水对高台地表造成了严重冲击。随后,研究人员在探沟发现一处龙山文化居住区。该区域现存房址9座,呈圆形或圆角方形,土坯墙内外涂有类似商代垫土的黄色泥,地面层层铺垫,每层之间有烘烤形成的烧土硬面。个别土坯墙残存高度约0.6米。房屋布局紧密有序,户外活动空间也有垫土现象。陈雪香表示,龙山文化房址的发现意味着,至少在4000多年前,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土坯墙体保存较好的房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少见,具有很高的原地保存价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5日第1653期)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探寻鲁西南地区古代文明遗迹

发布时间:2019-03-15

  菏泽地处鲁西南,属于古河济地区,为夏商错居之地。有学者认为,商代早期的都城“亳”即在此地区。青邱堌堆遗址所在区域正处于以山东为核心的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连接通道,也是商人东渐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该区域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在青邱堌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揭示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线索。

  寻找商文明起源

  长期以来,许多考古学者都寄希望于在鲁西豫东一带寻找商文化起源的线索。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张光直推动中美联合考古项目——豫东商丘考古也正是以此为初衷。2017年,该项目的考古发掘成果《豫东考古报告》问世。遗憾的是,该项目仍然没有提供能够说明商文化起源的直接证据。事实上,豫东鲁西因地处黄泛区,考古发掘难度系数很高。菏泽堌堆遗址的试掘工作始于1954年。其后最重要的考古发掘是1984年考古学家邹衡带队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的发掘。但此后的数十年间,在该地区只有配合基建工程的零星抢救性发掘。直到201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定陶十里铺北进行发掘,才重新启动了该地区堌堆遗址的考古工作。

  鲁西堌堆遗址约400处,其中菏泽有184处,占比接近一半。经过反复甄选,研究人员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青邱堌堆遗址。该遗址于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冤句故城、龙王庙、八亩台、曹堌堆、窦堌堆等遗址连成一片。发掘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雪香表示,这里应是以汉代冤句故城为核心的文化集中区,而该地区城市的兴起必然有更早的渊源。青邱堌堆遗址距离冤句故城仅两公里,二者的密切联系不言而喻。

  陈雪香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里的先民所面对的地貌环境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其聚落布局和社会复杂化进程也应该独具特色。我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夏、商的起源,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汇互动关系,但首先要弄清楚该地区的基本文化面貌。尽管一次发掘不一定能解决这些宏观问题,但我们试图通过多处遗址信息的积累,逐渐把握历史的宏观面貌。

  商周先民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据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进行的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发掘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研究人员以遗址东北边缘为主发掘区,旨在理解堌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还在遗址西南布探沟一条,用以解剖遗址核心区的文化堆积,为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做准备。从发掘地层的基本情况来看,生土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包括龙山、岳石、商、周、汉等时期的土层,较晚的清代耕土层、1855年后的淤积层、近现代的扰土层和现代耕土等。

  研究人员没有从清代的耕土层到汉代家族墓葬群的地层中发现聚落生活的痕迹。但是,研究人员在商周文化层发现多处杀殉坑,包括马坑、牛坑和人坑,其测年数据相隔很近,集中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陈雪香介绍称,牛、马等大型动物是古代重要的生产力,人们不会轻易宰杀。在一段集中时间内,频繁宰杀牛马,应该是有特别的原因。

  在位于高台边缘的主发掘区,研究人员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完全不同于汉代。当时,该地区河湖密布,一旦降雨频繁就会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此前,人们在对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木材遗存进行分析时,根据年轮的间距就曾推测出,殷墟晚商时期气候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或者连续干旱,或者频繁降雨,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在青邱堌堆遗址的商周时期文化层,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人为动土的线索。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为了维持既有的生存空间,当时的人们需要对高台反复垫土加固,以应对水土流失。人们反复动土的行为应该是对当时极端的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在遗址核心区附近的探沟,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一口约9米深的商周水井和多处杀殉坑,还有多处直壁平底、加工规整的窖穴。陈雪香分析说,菏泽一带是寻找商代早期大型城址的重要地区,这里的商代遗存尤其值得关注。

  发现史前定居者

  随着发掘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岳石时期的典型器物,如豆、罐等,但没有发现文化层。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洪水对高台地表造成了严重冲击。随后,研究人员在探沟发现一处龙山文化居住区。该区域现存房址9座,呈圆形或圆角方形,土坯墙内外涂有类似商代垫土的黄色泥,地面层层铺垫,每层之间有烘烤形成的烧土硬面。个别土坯墙残存高度约0.6米。房屋布局紧密有序,户外活动空间也有垫土现象。陈雪香表示,龙山文化房址的发现意味着,至少在4000多年前,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土坯墙体保存较好的房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少见,具有很高的原地保存价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5日第1653期)

责编:荼荼

作者:张清俐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