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寺摩崖造像相关研究
一、造像特征与开凿时代
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的43座窟龛略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西、中部区域窟龛分布密集,造像保存较好,时代较为集中;东部窟龛分散,多数仅存窟龛轮廓,有的造像已经因为自然岩壁崩落而损毁或遭现代采石破坏。
千佛寺摩崖造像窟龛分布图
造像窟龛形制以长方形龛为主,另有部分外方内圆拱形龛以及零星拱形龛、弧形龛、屋形龛等,分为双重龛和单龛两大类。双重龛的外龛多近方形,敞口、平顶,内龛有素面拱顶龛、带龛楣圆拱形龛,龛楣纹饰多呈拱形带状分布的镂雕,纹饰有忍冬纹、卷草纹、联珠纹、火焰纹、飞鸟、坐佛等。单龛大多数为竖长方形龛,有少量横长方形龛及圆拱形龛。长方形龛为敞口、平顶。
佛像面部圆润饱满,身躯魁伟,顶作馒头形肉髻,身着袒右或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菩萨头戴高花幔冠,饰尖桃形头光,扭腰鼓腹,衣纹轻薄透体,璎珞精巧;飞天束高髻,长裙曳空,帔巾飘扬,横空飞舞,飞行姿势动态有力、优美自如;力士威武勇猛。大部分造像面部略显长圆,体形较纤细,衣纹较厚重,留有浓重的盛唐遗风,在长安、洛阳诸石窟中都可找到渊源。可辨题材有释迦佛、弥勒佛、七佛、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菩提双树、菩提瑞像、人形天龙八部、飞天、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西方净土变、地藏、十六罗汉等,常见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天王等佛教密宗题材,常见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弟子四菩萨、一佛八菩萨等形式。
第29龛
千佛寺共发现了31则文字题记,因风化侵蚀,部分题记已漫漶不可识别,但从可辨识的题记中我们仍可获取一些重要信息。第39龛的题记中明确提到天宝十一年(752年),为千佛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题记,表明千佛寺至迟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开凿,为重庆地区中唐时期佛教考古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他大部分题记为开宝年间开凿、重新粧彩的题记,记载了北宋时期遂宁县清泉(乡)令狐家族出资在千佛寺捐造、粧裱造像的事迹,由于题记部分无法辨识,仅能从“討□(護?)沙門□□/管内巡检并……使君□□□”等残留文字判断千佛寺的开凿应该是有地方官员的支持,只是由于石窟规模较小,未见诸史载。从现存造像看,两宋时期是千佛寺造像的兴盛时期,通过残留的一些榫卯痕迹看,当时在窟龛外部可能有木质建筑,是当时人们供奉佛像的居停场所。元明以后或有新添造像,但是明显衰减,考古发现表明,明清以后窟龛前的建筑规模已经很小,表明来者稀稀,逐渐不为人知,清代的《遂宁县志》等地方史志的文字舆图中均没有千佛寺的任何记载。
二、造像分期
千佛寺的43座龛集中在近140平方米的崖壁上,分布密集而有规律,龛与龛之间还存在较多打破关系。这个线索加上传统石窟寺考古研究常用的窟龛造型、造像特征、题记等线索,笔者尝试采用考古类型学理论,从上述几方面特征出发,对除5、39、40、41、43之外的38座窟龛材料进行分析,尝试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分期探索。
01窟龛形制分类
千佛寺的窟龛形制以长方形龛为主,另有部分外方内圆拱形龛以及零星拱形龛、弧形龛、屋形龛等,分为双重龛和单龛两大类,其外形尺寸也具有分类意义。双重龛:第1、8、13、14、19、20、31、33、35、36龛,共计10座龛。第42龛残破十分严重,难以辨别龛形,个人认为属于双重龛的可能性较大。单龛:第2~4、6、7、9~12、15~18、21~30、32、34、37、38龛,共计27座龛。
02造像内容分类
千佛寺的造像内容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多种造像组合类和单一造像(含同类造像组合)类。组合类:①一佛二菩萨:第27、29龛;②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四弟子四菩萨):第1、3、8、14、19、20、30、33、36龛;③主尊+侧壁小造像组合:第13、42龛。单一造像类:①佛像:第15、23、28、32、35龛;②观音菩萨:第9~11、17、18、21、24、26、37龛;③普贤菩萨:第22龛;④文殊菩萨:第38龛;⑤地藏菩萨:第2、6、7龛;⑥菩萨:第12、16龛;⑦天王:第25、31、34龛;⑧供养人:第4龛。
03题记分类
31则题记中第3、7、10、11、17~19、31、39九座龛的26则题记对于千佛寺的分期具有判断价值,这些题记中或多或少包含有开凿者(供养人)、年号(干支纪年)两方面的线索。第39龛明确有“天寳拾壹”“壬辰”这两个线索,证明千佛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前后。需要注明的是,题记内容是从右向左读。第31龛的题记中有“寶□□□月三□(日)”这几个字,结合前后文,“寶”应该是指年号,结合造像内容,我们认为应该是指“开宝”年号,所以第31龛很可能也属于北宋时期。
第31龛题记拓片
此外在释读第19龛题记时,我们模糊的辨认出“發心□□粧□□□(佛)一龛”“熙寕八年十一/月二日”这些文字,据此我们推断第19龛是中晚唐开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再粧。第3、7、10、11、17~19龛的题记相互关联,互为佐证,题记时间集中在开宝三、四年,题记内容均为自左向右读,与其他时期题记释读方向相反。第3龛主尊下方的题记最为重要,其内容与其他题记综合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地名、开凿者的线索。
第3龛题记拓片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千佛寺存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宝三、四年,在这一阶段,以令狐家族为主,一方面对原有造像进行重粧修缮(见第17龛题记),另一方面新开龛造像,为家人祈福。因此,我们将这一时间节点作为千佛寺摩崖造像分期的中轴线,将千佛寺摩崖造像的窟龛分为三期。
早期:早于北宋开宝年间这一时间中轴线的窟龛属于早期,共有16个龛(第1、8、9、13、14、17、19、20、27~30、33、36、39、42龛)。这一时期为千佛寺初创时期,造像排列整齐,龛的尺寸也较大,多在100厘米见方,龛与龛之间间距较大,龛形以双重龛为主,造像类型也多数是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弟子四菩萨等组合,较晚阶段的龛中出现了观音、天王、菩提双树、菩提瑞像、人形天龙八部、飞天等佛教密宗题材,其余以观音菩萨造像为主。综合题记纪年和造像特征等因素判断,早期造像的年代为中晚唐时期。
中期:是指处于北宋开宝年间这一时间中轴线前后的窟龛,共有19个龛(第2、3、6、7、10、11、16、18、21~26、31、32、34、37、38龛)。这一时期的窟龛开凿年代十分接近,开凿者也多为同一批工匠,因此在窟龛造型、造像风格等方面也十分接近。中期的窟龛都是方形龛,尤其是竖长方形的观音菩萨造像最为常见,其次是地藏菩萨,也有文殊、普贤造像,早期龛中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造像类型仍有出现,但是在附属题材的种类上缺少了力士、菩提双树等复杂背景,新出现了十六罗汉的题材。综合题记纪年和造像特征等因素判断,中期造像的年代为北宋初期前后。在这一阶段,除了新开凿窟龛外,还对早期开凿的一些窟龛进行再粧,在窟龛集中处和一些主要的窟龛上还开凿榫孔,兴建了檐廊之类的保护性建筑。
千佛寺摩崖造像早、中、晚期窟龛分布图
晚期:是指处于明清时期的窟龛,共有4个龛(第4、12、15、35龛)。晚期的千佛寺已经衰败,单龛规模、雕凿工艺都远不如前,题材方面也显杂乱,佛、观音、力士、供养人兼而有之。窟龛规模狭小,在龛壁处理方面更是简陋。
本文由王蕾 摘编自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著《潼南千佛寺》之“第三章 千佛寺摩崖造像相关研究”。内容有删节、调整。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