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

发布时间:2020-02-19文章出处:“赛博古”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建军

  认识甲骨文、感悟甲骨文,这是笔者研读甲骨文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反映。甲骨文既是浮现于人们视野之中的那种神奇和悬疑的“绝学”,也是一个落在我们先民生活家园可被后人解读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密码。殷墟甲骨文记录着商代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殷人诸多的诉求与祈愿。笔者曾想:甲骨文并非只为刻在甲骨而生,而是因为它把殷人的念想怀抱其中,才具有了生的永恒。甲骨只是殷人诉求的一种载体,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才是殷人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写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主要由前辞、贞辞、占辞与验辞等组成,辞中记录的主要是商王(或贵族成员)针对商王国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或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景,向神灵询问的内容及占断的结果等。占卜者向神灵询问时,既表现出了虔诚之心,又凸显了对神权的敬畏。书刻者小心谨慎地在具有某种神力的龟甲或兽骨上刻字,以避免将文字覆盖在被称作“兆”的象形纹路上。总之,殷人通过占卜的各个细节,精心揣摩神灵给予的暗示,最终可以达到强化其行为意志的目的。对于贞询者来说,为实现人神之间的默契,对神灵做出自觉的奉献,这是应该付出的必要代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殷商王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

  研读甲骨文的目的就是要感悟甲骨文,即充分利用 13 万片殷墟出土的甲骨资料窥探商代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认识”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真正的“感悟”,是要努力揭示甲骨文中所蕴含的商代后期社会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应站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整理,以便让甲骨文更能彰显出它独有的历史价值!

  笔者从 2003 年 3 月开始做甲骨资料的基础整理工作,并对自己提出了三点期待:①目标明确,心无旁骛;②资料整理,尽量做到细化和量化;③充分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整理过程中,除了每天不停地翻阅原材料外,笔者还仔细研读了学界有关甲骨分期、分组、分类与断代的重要论著,并留下十多本读契笔记和经过筛选归类建档的 2600 多片甲骨的分类信息。这为宾组卜辞的系统分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08 年初,笔者开始撰写《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与类型划分》,至 2010 年 9 月完成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因为该文重点是对宾组甲骨依据字体进行分类的探讨,所以此次出版将其更名为《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 主要是为此后《宾组卜辞研究·卜事卷》以及《宾组卜辞研究·书风卷》的写作或出版而考虑。本书既是对学界甲骨分类与断代研究成果的回顾,也是本人从认识分类、感悟分类到实践分类的一个总结。在吸收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直接又便于操作的“分级划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现已著录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英国所藏甲骨集》《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以上合称“四部著录”,分别简称《合集》《合补》《英国》《北大》)中宾组卜辞的特征性字形分别予以比较和整理,并适当参考甲骨的出土坑位、称谓、方族、人物等材料,以期能够对宾组卜辞的类型划分有所裨益。

  有关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类型划分及断代问题,学界曾提出过不少意见并就此做过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分级划类”应坚持李学勤先生提出的“先分类、后断代”的研究理论以及史料的分类应以通用性(泛用性)最高的字形、字体属性为基础进行,并重视林沄、黄天树先生提出并完善的“字体标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分类办法”的主张 ,在设定标准字体时充分考虑字形结构、书体风格及用字习惯三个方面。为使所划分的类型比较切合宾组卜辞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构拟了一个“分级划类”的框架,设定了“层级式”的分类标准,并对“四部著录”中所见的宾组材料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在剔除非宾、梳理缀合及重片之后,统计出该组卜辞的数量为 29328 片,其中《合集》19388 片、《合补》6431 片、《英国》1685 片、《北大》1824 片,同时,依据所设定的字体标准,将该组卜辞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宾一类 7253 片、宾二类 15114 片、宾三类 5696 片、 宾间类 1265片。兹把本书绪论及各章内容大要介绍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对本书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理论与方法做了简单说明,并提出对“宾组卜辞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课题研究的六点展望。

  第一章是对殷墟甲骨十五次科学发掘与宾组卜辞出土及著录情况进行的回顾与说明。

  第二章是对殷墟甲骨卜辞的分期分类研究的概述。将百年来学界对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四个阶段:20 世纪初期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探索;20 世纪 30~50 年代殷墟卜辞分期分组的研究;20 世纪 50~90 年代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研究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大胆探索。同时也归纳了我们对殷墟卜辞组类划分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是对殷墟卜辞分类理论与方法的探讨。首先,介绍了依据字体分类的探索阶段,对甲骨文“分类”进行了科学界定;其次,学界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的认识,包括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的探索、依据字体分类理论的提出与实践,重点回顾了明义士、董作宾及陈梦家等先生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认识的观点,探讨了李学勤、林沄等先生对甲骨分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介绍了依据字体分类理论的深入实践,对黄天树、彭裕商、杨郁彦、崎川隆等学者在字体分类理论方面的成就做了简述;再次,对依据字体分类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对依据字体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着重讨论了宾组卜辞“分级划类”标准的设定问题。构拟了“分级划类”的框架,并提出“层级式”分类标准的概念,对宾组各类的主要特征字例做了解析。

  第五章是对“宾组卜辞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课题研究的归纳与总结。分别制作了“四部著录”中所见“宾组卜辞类型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并尽量对每片甲骨过去的缀合、校重以及同版贞人、专家分类、非宾剔除、非占卜性记事刻辞、干支表、习刻、笔书等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标示于“宾组卜辞类别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中。

  第六章是对宾组卜辞的综合考察与整理。其整理类项一部分见之于“宾组卜辞类别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同时也对宾组各类的主要占卜内容以及文例、文法、卜法、契刻行款等进行了综合探讨。

  另外,宾组卜辞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祭祀、战争、农业、田猎、天象、旬夕、疾幻、生育、人物、建筑以及书风等事类。本书共筛选了 164 片进行解读。  

  本文由闫广宇摘编自 王建军 著《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上下册)。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

发布时间:2020-02-19

  认识甲骨文、感悟甲骨文,这是笔者研读甲骨文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反映。甲骨文既是浮现于人们视野之中的那种神奇和悬疑的“绝学”,也是一个落在我们先民生活家园可被后人解读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密码。殷墟甲骨文记录着商代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殷人诸多的诉求与祈愿。笔者曾想:甲骨文并非只为刻在甲骨而生,而是因为它把殷人的念想怀抱其中,才具有了生的永恒。甲骨只是殷人诉求的一种载体,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才是殷人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写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主要由前辞、贞辞、占辞与验辞等组成,辞中记录的主要是商王(或贵族成员)针对商王国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或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景,向神灵询问的内容及占断的结果等。占卜者向神灵询问时,既表现出了虔诚之心,又凸显了对神权的敬畏。书刻者小心谨慎地在具有某种神力的龟甲或兽骨上刻字,以避免将文字覆盖在被称作“兆”的象形纹路上。总之,殷人通过占卜的各个细节,精心揣摩神灵给予的暗示,最终可以达到强化其行为意志的目的。对于贞询者来说,为实现人神之间的默契,对神灵做出自觉的奉献,这是应该付出的必要代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殷商王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

  研读甲骨文的目的就是要感悟甲骨文,即充分利用 13 万片殷墟出土的甲骨资料窥探商代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认识”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真正的“感悟”,是要努力揭示甲骨文中所蕴含的商代后期社会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应站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整理,以便让甲骨文更能彰显出它独有的历史价值!

  笔者从 2003 年 3 月开始做甲骨资料的基础整理工作,并对自己提出了三点期待:①目标明确,心无旁骛;②资料整理,尽量做到细化和量化;③充分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整理过程中,除了每天不停地翻阅原材料外,笔者还仔细研读了学界有关甲骨分期、分组、分类与断代的重要论著,并留下十多本读契笔记和经过筛选归类建档的 2600 多片甲骨的分类信息。这为宾组卜辞的系统分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08 年初,笔者开始撰写《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与类型划分》,至 2010 年 9 月完成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因为该文重点是对宾组甲骨依据字体进行分类的探讨,所以此次出版将其更名为《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 主要是为此后《宾组卜辞研究·卜事卷》以及《宾组卜辞研究·书风卷》的写作或出版而考虑。本书既是对学界甲骨分类与断代研究成果的回顾,也是本人从认识分类、感悟分类到实践分类的一个总结。在吸收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直接又便于操作的“分级划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现已著录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英国所藏甲骨集》《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以上合称“四部著录”,分别简称《合集》《合补》《英国》《北大》)中宾组卜辞的特征性字形分别予以比较和整理,并适当参考甲骨的出土坑位、称谓、方族、人物等材料,以期能够对宾组卜辞的类型划分有所裨益。

  有关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类型划分及断代问题,学界曾提出过不少意见并就此做过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分级划类”应坚持李学勤先生提出的“先分类、后断代”的研究理论以及史料的分类应以通用性(泛用性)最高的字形、字体属性为基础进行,并重视林沄、黄天树先生提出并完善的“字体标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分类办法”的主张 ,在设定标准字体时充分考虑字形结构、书体风格及用字习惯三个方面。为使所划分的类型比较切合宾组卜辞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构拟了一个“分级划类”的框架,设定了“层级式”的分类标准,并对“四部著录”中所见的宾组材料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在剔除非宾、梳理缀合及重片之后,统计出该组卜辞的数量为 29328 片,其中《合集》19388 片、《合补》6431 片、《英国》1685 片、《北大》1824 片,同时,依据所设定的字体标准,将该组卜辞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宾一类 7253 片、宾二类 15114 片、宾三类 5696 片、 宾间类 1265片。兹把本书绪论及各章内容大要介绍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对本书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理论与方法做了简单说明,并提出对“宾组卜辞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课题研究的六点展望。

  第一章是对殷墟甲骨十五次科学发掘与宾组卜辞出土及著录情况进行的回顾与说明。

  第二章是对殷墟甲骨卜辞的分期分类研究的概述。将百年来学界对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四个阶段:20 世纪初期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探索;20 世纪 30~50 年代殷墟卜辞分期分组的研究;20 世纪 50~90 年代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研究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殷墟卜辞分期分类的大胆探索。同时也归纳了我们对殷墟卜辞组类划分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是对殷墟卜辞分类理论与方法的探讨。首先,介绍了依据字体分类的探索阶段,对甲骨文“分类”进行了科学界定;其次,学界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的认识,包括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的探索、依据字体分类理论的提出与实践,重点回顾了明义士、董作宾及陈梦家等先生对依据字体分类性质认识的观点,探讨了李学勤、林沄等先生对甲骨分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介绍了依据字体分类理论的深入实践,对黄天树、彭裕商、杨郁彦、崎川隆等学者在字体分类理论方面的成就做了简述;再次,对依据字体分类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对依据字体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着重讨论了宾组卜辞“分级划类”标准的设定问题。构拟了“分级划类”的框架,并提出“层级式”分类标准的概念,对宾组各类的主要特征字例做了解析。

  第五章是对“宾组卜辞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课题研究的归纳与总结。分别制作了“四部著录”中所见“宾组卜辞类型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并尽量对每片甲骨过去的缀合、校重以及同版贞人、专家分类、非宾剔除、非占卜性记事刻辞、干支表、习刻、笔书等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标示于“宾组卜辞类别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中。

  第六章是对宾组卜辞的综合考察与整理。其整理类项一部分见之于“宾组卜辞类别划分及其他类项一览表”,同时也对宾组各类的主要占卜内容以及文例、文法、卜法、契刻行款等进行了综合探讨。

  另外,宾组卜辞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祭祀、战争、农业、田猎、天象、旬夕、疾幻、生育、人物、建筑以及书风等事类。本书共筛选了 164 片进行解读。  

  本文由闫广宇摘编自 王建军 著《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上下册)。

责编:韩翰

作者:王建军

文章出处:“赛博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