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发布时间:2020-03-26文章出处:“大众考古”微信号作者:贺云翱

  今年二、三月,因为疫情而不能外出,于是正可以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看上去相当“枯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读着读着,不仅从中读出许多新的收获,还读出一种又一种感叹。记得自己早年申报国家考古领队时,有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提交至少一篇公开发表过的考古报告,那时候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条件,后来逐渐才认识到,田野发掘及报告的完成和发表,是作为一个考古学人的起码的入场券。我知道,在学术界,近年来似乎看重的是论文和专著,而对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被认为只是田野工作的整理资料,而不是重大核心学术成果,其实,这是对考古学的最大误解。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而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记录、反映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唯一证明。可以认为,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经典性文献,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也是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史、美术考古等专题考古和诸多专门史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书。

  第二,考古学现代方法、理论,包括科技考古方面都是依托于田野考古而展开的,而考古报告则是反映各种方法、理论使用过程及结果的最基础最集中的成果。

  第三,田野考古过程中对遗址、遗迹、遗物、时代、性质、意义、文化关联性判断等凝聚着考古人最丰富最艰苦的学术劳动。只要是稍具规模的田野发掘项目,几乎每一种写在报告中的材料和结论都经过反复的现场分析、综合比较、自我肯定和否定认识、反复被质疑和“折磨”、考古学人彼此的交流和集体性讨论、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导入、从实践到理论的相互验证、跨学科同仁的观察和切磋等等这样一个复杂过程。

  第四,考古报告撰写过程中,涉及到对每一探方、每一地层特别是每一遗迹、遗物的命名、测量、拍摄、观察和细节描述、时代判断、产地和文化属性认定、共生物的彼此关系、所反映的涉及当时人群的可能的生产生活模式等问题,这是 一次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再经历、再认识、再补充、再完善、再质疑、再拷问。这样的报告撰写过程关系到每个考古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田野考古经验和能力、知识储备状态、整体学术高度和广度、学术精细度和敏感度、田野发掘机构和学者个人的学科资料储备及相关学术信息的供应量、人脉和朋友圈、学术良心、团队协同合作能力等等。即考古报告的撰写是田野发掘的自然延伸,当然也是田野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最终检验。

  第五,考古发掘报告是全体考古学人的共同研究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所有考古人的共同成果。无论出自哪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报告,它们都具备方法、理论、概念和相当一部分术语、一般命名、计量单位、比例、方向、材料、技术、元素、年代、逻辑结构、学术规范等许多方面的共通性、 共识性、共情性,是全体考古学人探讨问题、推进学术的基本资料来源,也是体现相关考古学术共同体整体研究水平的见证。

  第六,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界提供给社会的一部部现代 “二十五史”,是可以传之后世的民族文化经典。不同遗存的考古发掘报告提供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性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等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但这种文化财富又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者运用科学方法所发掘和记录,作为历史的“双重”实证性成果,它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材料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为此,它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人反复阅读和多角度阐释。你要研究一个考古学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问题,你不可能不去阅读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否则你只能是在别人的论著观点中寻章摘句,根本没有接触到最原始的资料。正是在这种视角下,我们才认为,研究论文和论著固然是极具价值,但毕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而考古报告却坚守着它的科学、真实、客观、细节、平和、守中、诚信,而这些是考古发掘报告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七,考古报告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共享并不需要很大的成本。一个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需要大量综合投入,有的发掘项目要持续进行多年,花费数百万甚至千万的经费和大量人力、物力、智力,最后正式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不过定价几十、数百元。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术水平是由它的田野考古报告所积累而成,一个职业考古学家的根本成就也是由他所执笔完成的考古报告所体现。为此,每当我捧起那或厚或薄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我都会对报告的完成人报以深深的敬意!我从报告中能够读出他们的辛勤、智慧、汗水,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满含情感的目光和经过手铲与笔墨传递而来的体温。(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年3月刊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发布时间:2020-03-26

  今年二、三月,因为疫情而不能外出,于是正可以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看上去相当“枯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读着读着,不仅从中读出许多新的收获,还读出一种又一种感叹。记得自己早年申报国家考古领队时,有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提交至少一篇公开发表过的考古报告,那时候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条件,后来逐渐才认识到,田野发掘及报告的完成和发表,是作为一个考古学人的起码的入场券。我知道,在学术界,近年来似乎看重的是论文和专著,而对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被认为只是田野工作的整理资料,而不是重大核心学术成果,其实,这是对考古学的最大误解。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而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记录、反映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唯一证明。可以认为,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经典性文献,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也是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史、美术考古等专题考古和诸多专门史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书。

  第二,考古学现代方法、理论,包括科技考古方面都是依托于田野考古而展开的,而考古报告则是反映各种方法、理论使用过程及结果的最基础最集中的成果。

  第三,田野考古过程中对遗址、遗迹、遗物、时代、性质、意义、文化关联性判断等凝聚着考古人最丰富最艰苦的学术劳动。只要是稍具规模的田野发掘项目,几乎每一种写在报告中的材料和结论都经过反复的现场分析、综合比较、自我肯定和否定认识、反复被质疑和“折磨”、考古学人彼此的交流和集体性讨论、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导入、从实践到理论的相互验证、跨学科同仁的观察和切磋等等这样一个复杂过程。

  第四,考古报告撰写过程中,涉及到对每一探方、每一地层特别是每一遗迹、遗物的命名、测量、拍摄、观察和细节描述、时代判断、产地和文化属性认定、共生物的彼此关系、所反映的涉及当时人群的可能的生产生活模式等问题,这是 一次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再经历、再认识、再补充、再完善、再质疑、再拷问。这样的报告撰写过程关系到每个考古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田野考古经验和能力、知识储备状态、整体学术高度和广度、学术精细度和敏感度、田野发掘机构和学者个人的学科资料储备及相关学术信息的供应量、人脉和朋友圈、学术良心、团队协同合作能力等等。即考古报告的撰写是田野发掘的自然延伸,当然也是田野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最终检验。

  第五,考古发掘报告是全体考古学人的共同研究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所有考古人的共同成果。无论出自哪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报告,它们都具备方法、理论、概念和相当一部分术语、一般命名、计量单位、比例、方向、材料、技术、元素、年代、逻辑结构、学术规范等许多方面的共通性、 共识性、共情性,是全体考古学人探讨问题、推进学术的基本资料来源,也是体现相关考古学术共同体整体研究水平的见证。

  第六,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界提供给社会的一部部现代 “二十五史”,是可以传之后世的民族文化经典。不同遗存的考古发掘报告提供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性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等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但这种文化财富又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者运用科学方法所发掘和记录,作为历史的“双重”实证性成果,它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材料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为此,它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人反复阅读和多角度阐释。你要研究一个考古学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问题,你不可能不去阅读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否则你只能是在别人的论著观点中寻章摘句,根本没有接触到最原始的资料。正是在这种视角下,我们才认为,研究论文和论著固然是极具价值,但毕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而考古报告却坚守着它的科学、真实、客观、细节、平和、守中、诚信,而这些是考古发掘报告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七,考古报告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共享并不需要很大的成本。一个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需要大量综合投入,有的发掘项目要持续进行多年,花费数百万甚至千万的经费和大量人力、物力、智力,最后正式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不过定价几十、数百元。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术水平是由它的田野考古报告所积累而成,一个职业考古学家的根本成就也是由他所执笔完成的考古报告所体现。为此,每当我捧起那或厚或薄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我都会对报告的完成人报以深深的敬意!我从报告中能够读出他们的辛勤、智慧、汗水,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满含情感的目光和经过手铲与笔墨传递而来的体温。(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年3月刊

责编:韩翰

作者:贺云翱

文章出处:“大众考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