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发布时间:2020-07-02文章出处:“四川人民出版社”公众号作者:刘庆柱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付梓之际,我想谈一谈我撰写此书的缘起,以及这部书撰写的资料遴选与研究方法问题,以便与读者更好地沟通。

  关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问题的研究缘起,我回忆起2003年初,当时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术访问,在学术座谈会上有美国学者问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不是要把中国古代文明时间上溯至更为遥远的时代?”我当时对美国学者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我认为这是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常识问题,即“年代学”是历史学的基础,为了使中国上古史(先秦史)的年代学更科学、更细化,鉴于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的众多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广泛应用,中国考古学家、科技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夏商周”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全方位科学研究方法,使中国古代历史进一步科学化,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发展之必须。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国学者想把自己的历史“推”得更为遥远。

  他们又提出:“为什么中国学者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文明’?”我说,“中国学者”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至于有的人从不少历史书看到“西亚两河流域、埃及、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想,这些人谈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时候,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说成“唯一”,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然而必须指出,虽然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代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形成时代相比要晚一些,但是中国古代文明有着“五千年不断裂”的发展历史,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乃至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古埃及和南亚次大陆古代文明在公元6世纪前后,均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在场的外国学者没有提出不同学术看法,也有学者明确表态认同这种说法。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新世纪之初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至当今的中国古代“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研究,正是中国学者不忘历史、尊重历史的科学精神使然。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关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研究采取的是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是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相结合的研究。如“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二十四史”又以司马迁的《史记》及其首篇《五帝本纪》开启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考古学被视作历史科学“两翼”(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另一翼”。近百年的中国考古,殷墟及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城址(“禹都阳城”)、新砦城址、晋南陶寺城址(“尧都平阳”)与郑州、豫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它们先后佐证了《史记》之《五帝本纪》《夏本纪》与《殷本纪》的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从而极大“改写”了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所谓“传说时代”的历史。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找到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起点”,这为相关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科学条件。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遗址复原图

  考古发现的对象主要是地下遗存,其中一些与文明相关的遗存至关重要。国家的物化载体主要是代表国家的都城(包括都城之中的宫城、宫殿、宗庙、礼制建筑、城门等)、“若都邑”的陵墓,以及国家基本要素国家政体、国土与国民之遗存等,它们成为探索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文化基因之物证。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以往的“历史”文章、书籍的时间顺序往往是“从早到晚”,比如我们的通史及各种各样的专门史、断代史等基本都是这样的写作模式,现在社会上的“中国通史”“世界历史”莫不如此,其时代顺序均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而《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则是与此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类认知客体世界科学的规律是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同样,撰写“历史”文章、书籍,我也在书中尝试“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国家文化,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宫城、宫殿、礼制建筑、城门等的形制,我从现在基本保存完整的,大家可以看得见、说得清的明清北京城故宫为出发点,上溯到元大都,金中都,宋东京城,汉唐两京长安与洛阳,周秦丰镐与咸阳,夏商都邑之殷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等。“陵墓若都邑”,写帝王陵墓也是从清代的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上溯到明代帝陵与辽、金、西夏帝陵,直至宋陵、唐陵、汉陵、秦始皇陵、周代王陵、殷墟王陵的形制变化。通过这些由近及远的变化,究其“晚期”如何承袭与发展“早期”历史,形成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究明其如何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而“不断裂”。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全景

  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构成中国历史上不同族群统治的“历朝历代”和延续不断的“国家文化”,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决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问题,我认为《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一书更需要回答的是,“不断裂”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只有究明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的原因,中华民族才能使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得以永续继承,才可以一代一代“不断裂”地发展下去,这应该是我研究、撰写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主要目的。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从多维度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中”与“和”至“中和”思想,由此形成国家认同的“政治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思想基础,也就是古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之所以有着五千多年的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与其植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所有国民心灵之中的家国情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国情怀”“家国一体”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之“不断裂”的思想、精神基础。

  从书名《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来说,这应该是一本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图书,但是我想把它写成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介绍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考古书籍,因此在撰写中,我首先考虑的是,要用大众都能读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写,因为我想《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是写给社会大众的。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发布时间:2020-07-02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付梓之际,我想谈一谈我撰写此书的缘起,以及这部书撰写的资料遴选与研究方法问题,以便与读者更好地沟通。

  关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问题的研究缘起,我回忆起2003年初,当时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术访问,在学术座谈会上有美国学者问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不是要把中国古代文明时间上溯至更为遥远的时代?”我当时对美国学者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我认为这是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常识问题,即“年代学”是历史学的基础,为了使中国上古史(先秦史)的年代学更科学、更细化,鉴于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的众多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广泛应用,中国考古学家、科技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夏商周”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全方位科学研究方法,使中国古代历史进一步科学化,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发展之必须。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国学者想把自己的历史“推”得更为遥远。

  他们又提出:“为什么中国学者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文明’?”我说,“中国学者”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至于有的人从不少历史书看到“西亚两河流域、埃及、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想,这些人谈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时候,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说成“唯一”,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然而必须指出,虽然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代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形成时代相比要晚一些,但是中国古代文明有着“五千年不断裂”的发展历史,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乃至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古埃及和南亚次大陆古代文明在公元6世纪前后,均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在场的外国学者没有提出不同学术看法,也有学者明确表态认同这种说法。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新世纪之初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至当今的中国古代“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研究,正是中国学者不忘历史、尊重历史的科学精神使然。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关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研究采取的是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是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相结合的研究。如“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二十四史”又以司马迁的《史记》及其首篇《五帝本纪》开启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考古学被视作历史科学“两翼”(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另一翼”。近百年的中国考古,殷墟及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城址(“禹都阳城”)、新砦城址、晋南陶寺城址(“尧都平阳”)与郑州、豫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它们先后佐证了《史记》之《五帝本纪》《夏本纪》与《殷本纪》的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从而极大“改写”了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所谓“传说时代”的历史。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找到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起点”,这为相关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科学条件。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遗址复原图

  考古发现的对象主要是地下遗存,其中一些与文明相关的遗存至关重要。国家的物化载体主要是代表国家的都城(包括都城之中的宫城、宫殿、宗庙、礼制建筑、城门等)、“若都邑”的陵墓,以及国家基本要素国家政体、国土与国民之遗存等,它们成为探索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文化基因之物证。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以往的“历史”文章、书籍的时间顺序往往是“从早到晚”,比如我们的通史及各种各样的专门史、断代史等基本都是这样的写作模式,现在社会上的“中国通史”“世界历史”莫不如此,其时代顺序均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而《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则是与此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类认知客体世界科学的规律是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同样,撰写“历史”文章、书籍,我也在书中尝试“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国家文化,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宫城、宫殿、礼制建筑、城门等的形制,我从现在基本保存完整的,大家可以看得见、说得清的明清北京城故宫为出发点,上溯到元大都,金中都,宋东京城,汉唐两京长安与洛阳,周秦丰镐与咸阳,夏商都邑之殷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等。“陵墓若都邑”,写帝王陵墓也是从清代的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上溯到明代帝陵与辽、金、西夏帝陵,直至宋陵、唐陵、汉陵、秦始皇陵、周代王陵、殷墟王陵的形制变化。通过这些由近及远的变化,究其“晚期”如何承袭与发展“早期”历史,形成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究明其如何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而“不断裂”。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全景

  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构成中国历史上不同族群统治的“历朝历代”和延续不断的“国家文化”,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决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问题,我认为《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一书更需要回答的是,“不断裂”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只有究明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的原因,中华民族才能使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得以永续继承,才可以一代一代“不断裂”地发展下去,这应该是我研究、撰写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主要目的。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从多维度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中”与“和”至“中和”思想,由此形成国家认同的“政治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思想基础,也就是古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之所以有着五千多年的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与其植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所有国民心灵之中的家国情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国情怀”“家国一体”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之“不断裂”的思想、精神基础。

  从书名《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来说,这应该是一本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图书,但是我想把它写成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介绍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考古书籍,因此在撰写中,我首先考虑的是,要用大众都能读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写,因为我想《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是写给社会大众的。

责编:韩翰

作者:刘庆柱

文章出处:“四川人民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