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畔的考古“新发现”
小清河流域土地丰饶、历史悠久,作为山东省现阶段唯一一条具备海河联运开发利用条件的航道,让它更加受到外界关注。5月10日,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的文物点达到了43处。在完成全线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后,经专家评审确定10处发掘文物点,现已全面开展发掘工作。
在残垣碎瓦中,考古队员们一铲一铲地勘探,不断寻觅着被历史湮没的古代文明,探出小清河沿线的历史厚度。从龙山时代到唐宋明清,小清河的潺潺流水,也正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低眉细语,向我们讲述着属于它自己的陈年往事。
如今,它将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变成一条集防洪、生态、航运、景观旅游、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水道。
北营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存。
寨卞东南遗址举办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吸引众多考古爱好者。
龙山遗存,倾听远古的“声音”
在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村北约100米的小清河北岸,北营遗址在这里呈现出它的“年代容颜”。它的平面呈东西向长椭圆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遗迹较丰富,年代延续较长。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张恒带队在此工作了一个多月,他们白天在工地上发掘,晚上回去修复文物。考古队员发现,这里以龙山和汉代遗存为主,另有少量商周时期遗存。
龙山时期遗存是本次考古发掘取得的重要收获。发掘的遗存以早、中期为主,目前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墓葬、柱洞、沟等,已发掘灰坑20余座、墓葬2座、窑1座。出土的龙山时期遗物丰富,以陶器为主,器形有鼎、罐、鬶、甗、杯、器盖等,另出土少量石质和蚌制工具。尤其是数量较多的柱洞和柱础遗迹,为研究龙山时期的房屋建筑方式提供了珍贵资料。
山东考古发掘的龙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数,本次发掘对鲁北地区的龙山文化研究及相关文化的交流影响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鲁北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态、社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器物拼起古人生活图景
在博兴境内进行发掘的,还有寨卞东南遗址和疃子遗址。
寨卞东南遗址发掘发现的地层共分为12层,其中1层为耕土、小清河现代北侧坝体层;2层为现代黄泛沙土层;3层为现代黄河淤积层;4至6层为清末(1892年)盛宣怀修浚小清河时新开河道“出土成堤”地层,该层出土30余件宋金元明时期瓷片(多为碗),应为河流冲刷而来,后挖河道垫在堤坝中形成,该层也出土有大量汉代陶片、瓦片;7层为红黏土层,为黄河泛滥形成;8层为河流淤积层,表面有大量脚印残留,发现少量清代青花瓷片;9层至12层为汉代文化层。
在清理地层及遗迹过程中,出土小件和标本112件,其中瓷器残片39件(多为宋金至明清时期,器形以碗为主),陶器有71件(主要为豆、盒、钵、碗、瓦当、板瓦、筒瓦、陶拍、圆陶片、网坠、器座等),铁器1件(为构件),铜器1件(为五铢钱)。另出土有大量陶片,以泥质灰陶、灰褐陶为主(多素面,其次绳纹,可辨器形主要有豆、盆、瓮、罐、釜、陶拍等),出土有大量泥质灰陶板瓦、筒瓦(多饰绳纹、凸棱纹)和碎砖,出土有少量夹砂灰陶片。
寨卞东南遗址整个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核心区,考古队员认为,应与西北约500米处的寨卞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不仅出土了较多汉代时期器物,尤其有相当数量可以修复和带有文字,也发现了清末以来小清河、黄河泛滥和小清河多次修浚的地层,这对研究寨卞遗址、鲁北地区汉代文化、小清河河道变迁及修浚历史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寨卞遗址南部尚存一土丘,民间传为“旧城子”。1970年村民修挖溢洪河时,曾发现过墓葬,出土了殷墟三期的青铜鼎、爵和一批青铜镞,显示该聚落的等级较高,应是该区域的中心聚落之一。寨卞遗址很可能是商末蒲姑城所在地,这有助于考古人员对商周时期的蒲姑国历史和姜太公建都营丘的真相进行研究。
疃子遗址位于博兴县锦秋街道疃子村西北约1.2公里。本次考古发掘区域呈长方形,长度约120米,宽度约2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遗迹分布在南水北调水渠南坝下,位于地表下约2.5米,主要遗迹有墓葬、房址、陶窑。发现7座墓葬,陶窑、房址、水井各1处。
7座墓葬,其中5座为圆形砖雕壁画墓,墓室内保存有砖雕桌椅、灯檠等砖雕结构。其中M1(墓葬编号)底部较好,出土多件瓷器、陶器,还保留部分漆器,瓷器光洁亮丽,质量上佳,为邢窑精品瓷器;M1还出土墓志一合,记载了墓主人生前官职、履历、祖籍,以及寿命和下葬时间等重要内容。
在发掘区西侧,考古队员还清理了一座窑址。残留窑室底部,可见砖砌烟道、窑床、灰膛、进料口等结构。在窑室和灰坑内出土较多红陶片和三角形窑具。发掘区东侧,发现一处建筑基址,地表可见砖砌墙基、方形石块柱础、瓦铺路面等结构,由于此处之前俢坝,破坏较为严重,保留程度有限,在墙基旁出土青瓷实足碗、陶器等。另发现井一处,为砖砌井框,出土陶罐、瓷罐等器物。通过地层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可初步推断窑址、建筑、井为北朝至隋代时期。
考古队员们清理的北朝至隋的遗迹,则说明当时有居民在此生活并从事手工业生产,结合之前在疃子村出土佛像,说明此处在当时是一处重要的生活生产居住址。从地层堆积上看,在隋代之后经历洪水淤积时段,直到晚唐时期,此处变成了晚唐时期墓地,对研究博兴的水文、气候、居址变迁提供了材料支撑。
在小清河沿线和泄洪区域文物勘探工作中,高青县新发现夏庄遗址、拥护村遗址、腰庄——曹坡遗址、胥家村南遗址以及陈庄——唐口遗址周边新发现春秋至唐宋时期50万平方米的遗址。
在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正紧张发掘中,目前共清理龙山时期墓葬5座、灰坑5个,清理唐代墓葬15座,总共清理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基本厘清了该遗址(墓地)的地层堆积,该遗址原始堆积为台地地貌,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开口据现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层分三大期:唐代,战国到汉代,龙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清理出的唐代墓葬形制特色鲜明,其中‘扇形’‘马蹄形’墓室是山东首次发掘的唐墓形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介绍,“马蹄形”形制墓室带有明显的河北因素,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唐代中晚期鲁北地区与河北地区的交流往来,藩镇格局下人员流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腰庄——曹坡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最厚达2米以上,证明此处从龙山时期一直到唐宋时期,均有人类活动。“目前,共清理汉代及后期墓葬20座,出土较多陶壶、陶罐等随葬品,已发现有大量岳石至商周时期的生活遗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赵益超告诉记者。发掘区南缘的多处墓葬尤其是宋代墓葬存在明显被破坏迹象,且较晚的红褐色胶黏淤土直接叠压墓葬以及墓砖,说明现小清河河道开通不会早于宋代,或能与历史记载有吻合之处。
目前,遗址已清理至商周时期地层,还有大量岳石至商周时期的生活遗迹等待清理。它们堆积情况复杂,包含灰坑、房址、夯土基槽等,堪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拥护村遗址已发现墓葬2座,已发现并清理周代灰坑23座,主要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可能是规模较小的一般聚落。夏庄遗址已清理周代灰坑2座、龙山时期灰坑9座。
古今“对话”,历史“活起来”
5座龙山时代墓葬、15座唐代墓葬、山东目前仅有的一处“马蹄形”墓室、数件随葬器物……这场成果丰硕的“寻宝”行动,让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们倍感欣慰。小清河两岸遗址的发掘,从历史、文化、地理、水文等各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和证据支持,极大丰富了山东的文化内涵。“小清河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文化长河。”省文化和旅游厅文保处处长、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功说。
让小清河沿线沉睡的遗址“活起来”,是对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2020小清河文物保护利用媒体采风行”期间,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博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博兴县博物馆联合举行了“考古工地开放日及文物保护讲座”活动,开放寨卞东南遗址发掘工地,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和宣传考古,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活动现场,观众饶有兴致地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孩子从电视、手机里看到过文物,但是没有亲眼见到过文物出土前的样子,今天在考古现场看到的东西,让历史知识‘活起来’。”博兴县市民马先生带着一年级的儿子在遗址现场,共同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主要遗址和出土器物,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风俗习惯、手工业水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纪年瓷器、漆器、模型明器为古代手工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年代断定的标准。墓葬结构为研究圆形砖室墓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佐证。”博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志强说。
在谈及博兴县遗产保护时,王守功提出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国家财政、省级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本投入的经费保障等建议。
(图文转自《大众日报》2020年7月22日08版)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