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海运太仓》绪论

发布时间:2020-08-05文章出处:“大众考古”微信号作者:

  绪 论

  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娄江与长江河口交汇处,是一座因海运而生、因海运而兴的濒江临海的港城。“江海要津”历来是发展海港型城市的绝佳位置,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太仓成功的第一步。

  自汉唐至明清,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缓慢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港口的变迁实际上反映的是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宋末元初,由于海岸线的不断东移,位于吴淞江中游的青龙镇作为出海口离海岸线越来越远,吴淞江泥沙淤积,一度繁华的青龙镇走向衰落,在吴淞江的水道地位被同为太湖泄洪水道的娄江所替代后,娄江下游的太仓也取代了青龙镇,逐渐兴旺,“市舶之区徙于太仓”。

  令太仓真正发展的原因还是得从历史上回顾一二,太仓拥有 4000 多年的人文历史,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维新遗址四周环水,似乎注定了太仓跟水打交道的历史轨迹。但直到宋代以前,太仓还只是个居民尚不满百的濒海村落,“太仓为滨海之区,自宋以前文物掌故不甚经见”。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居民多以渔猎种田为生。是海运给了本是“田畴村落”的太仓发展的机会,于宋元之交崛起,于明清两朝繁荣,可以说,如果没有海运,就没有太仓辉煌的历史和地位。

  所谓海运,秦已有之,但本书中的“海运”是指封建王朝组织的大规模海上线路的漕运,因此海运之法,“始于至元”,始于太仓。

  至元八年(1267),元朝建都于北京,政治中心在北方,而赋税漕粮依旧得依靠江南地区,太仓州东 70 里的刘家港,即娄江入海口,水面辽广,被选为了漕粮北运的起运港。至元十九年(1282)首次由刘家港出海驶向直沽的 60 艘运粮船改写了漕粮历来由内河运输的历史,漕运制度的变革从太仓开始了。从此,“终元之世,海运不废”。海运漕粮产生了连锁效应,海内外商贾于此聚集,太仓由此兴起,刘家港亦被誉为“六国码头”。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郑和船队皆以太仓为大本营,从这里出发,形成了以太仓为中心的我国北洋、南洋航线和向东洋、西洋延伸的国际航线。清初,清政府“重开海禁”的政策,使一度萎缩的刘家港再次崛起,全国各地的商贩纷至沓来,重新出现了“万商云集”“百货岔集”的盛况。直至嘉庆、道光年间,娄江口因泥沙淤积,大型海船不能入港,且上海港开埠,方渐至没落。总的来说,太仓海运之路经历了元代的兴起,明初的繁盛,明末清初的后续发展三个阶段。历史上的太仓经历了三次海运高潮。

  在太仓因海运而崛起的过程中,元代南粮北运中的海运,海外贸易中的“六国码头”、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起锚港与归泊港、清代刘河海关的设立,这些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无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仓海运的发展,是历史给与的机遇,却也离不开一大批支持海运、从事海运的人物发挥作用。对于太仓,朱清、张瑄是两个不能不提的大功臣,“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建海漕议”。决定开辟海运后,两人带领手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太仓作为海运漕粮的大本营,将刘家港从无到有建设成“天下第一码头”,其所具备的探索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海运精神诞生的雏形,也是海运精神真正的内核。也正因为太仓航海氛围深厚,明代郑和率领船队远涉重洋,七次均选择从太仓刘家港启程,船队中大批船员都是太仓人士,可知的就有费信、周闻、郁震……以及更多的太仓籍无名英雄,他们兢兢业业,共同铸就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宏大伟业。

  太仓依水而建,因港而兴,“太仓”这两个字中,从历史上就包含着太仓城和刘家港。海运串联起了太仓的港区和城区,令两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港城一体,脱离彼此,只谈刘家港,或者只谈太仓城,都是不完整的。

  回望太仓城市发展史,海运是太仓最为特殊的文化特色,对太仓城市定位、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的海运史为太仓留下了以天妃宫、海运仓、樊村泾遗址等为代表的海运遗产,它们是承载城市基因和记忆的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海运文化遗存。在新时代背景下,太仓市传承海运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以港兴市”到“以港强市”的战略转变,取得了突出成就。海运文化融入了现代太仓的骨架,海运精神已经内化为太仓的城市品格,成为锚定城市定位的重要指向。

  为了进一步探索太仓的海运精神,政协太仓市委员会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编纂了《海运太仓》一书,重新梳理太仓的历史脉络,深刻剖析太仓曾经经历的三次海运高潮,试图在继承以往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本书的编纂,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尊重历史,运用史料和考古报告,不夸大不吹嘘,剔除无根据的传说与猜测。同时本书对改革开放后太仓港口的复兴史,以及太仓在践行“一带一路”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都做了相关总结,并就海运精神如何指导太仓城市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在太仓的发展白皮书上,未来的太仓将会成为国际化的新兴港口城市、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太仓拥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太仓人从来不缺少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曾经的太仓先辈已经创造了无数奇迹,凭借当代太仓人的果敢、睿智和冲劲,凭借太仓港城的深厚底蕴,二百年后的今天,属于太仓的第四次海运高潮已然到来。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海运太仓》绪论

发布时间:2020-08-05

  绪 论

  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娄江与长江河口交汇处,是一座因海运而生、因海运而兴的濒江临海的港城。“江海要津”历来是发展海港型城市的绝佳位置,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太仓成功的第一步。

  自汉唐至明清,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缓慢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港口的变迁实际上反映的是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宋末元初,由于海岸线的不断东移,位于吴淞江中游的青龙镇作为出海口离海岸线越来越远,吴淞江泥沙淤积,一度繁华的青龙镇走向衰落,在吴淞江的水道地位被同为太湖泄洪水道的娄江所替代后,娄江下游的太仓也取代了青龙镇,逐渐兴旺,“市舶之区徙于太仓”。

  令太仓真正发展的原因还是得从历史上回顾一二,太仓拥有 4000 多年的人文历史,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维新遗址四周环水,似乎注定了太仓跟水打交道的历史轨迹。但直到宋代以前,太仓还只是个居民尚不满百的濒海村落,“太仓为滨海之区,自宋以前文物掌故不甚经见”。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居民多以渔猎种田为生。是海运给了本是“田畴村落”的太仓发展的机会,于宋元之交崛起,于明清两朝繁荣,可以说,如果没有海运,就没有太仓辉煌的历史和地位。

  所谓海运,秦已有之,但本书中的“海运”是指封建王朝组织的大规模海上线路的漕运,因此海运之法,“始于至元”,始于太仓。

  至元八年(1267),元朝建都于北京,政治中心在北方,而赋税漕粮依旧得依靠江南地区,太仓州东 70 里的刘家港,即娄江入海口,水面辽广,被选为了漕粮北运的起运港。至元十九年(1282)首次由刘家港出海驶向直沽的 60 艘运粮船改写了漕粮历来由内河运输的历史,漕运制度的变革从太仓开始了。从此,“终元之世,海运不废”。海运漕粮产生了连锁效应,海内外商贾于此聚集,太仓由此兴起,刘家港亦被誉为“六国码头”。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郑和船队皆以太仓为大本营,从这里出发,形成了以太仓为中心的我国北洋、南洋航线和向东洋、西洋延伸的国际航线。清初,清政府“重开海禁”的政策,使一度萎缩的刘家港再次崛起,全国各地的商贩纷至沓来,重新出现了“万商云集”“百货岔集”的盛况。直至嘉庆、道光年间,娄江口因泥沙淤积,大型海船不能入港,且上海港开埠,方渐至没落。总的来说,太仓海运之路经历了元代的兴起,明初的繁盛,明末清初的后续发展三个阶段。历史上的太仓经历了三次海运高潮。

  在太仓因海运而崛起的过程中,元代南粮北运中的海运,海外贸易中的“六国码头”、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起锚港与归泊港、清代刘河海关的设立,这些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无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仓海运的发展,是历史给与的机遇,却也离不开一大批支持海运、从事海运的人物发挥作用。对于太仓,朱清、张瑄是两个不能不提的大功臣,“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建海漕议”。决定开辟海运后,两人带领手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太仓作为海运漕粮的大本营,将刘家港从无到有建设成“天下第一码头”,其所具备的探索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海运精神诞生的雏形,也是海运精神真正的内核。也正因为太仓航海氛围深厚,明代郑和率领船队远涉重洋,七次均选择从太仓刘家港启程,船队中大批船员都是太仓人士,可知的就有费信、周闻、郁震……以及更多的太仓籍无名英雄,他们兢兢业业,共同铸就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宏大伟业。

  太仓依水而建,因港而兴,“太仓”这两个字中,从历史上就包含着太仓城和刘家港。海运串联起了太仓的港区和城区,令两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港城一体,脱离彼此,只谈刘家港,或者只谈太仓城,都是不完整的。

  回望太仓城市发展史,海运是太仓最为特殊的文化特色,对太仓城市定位、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的海运史为太仓留下了以天妃宫、海运仓、樊村泾遗址等为代表的海运遗产,它们是承载城市基因和记忆的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海运文化遗存。在新时代背景下,太仓市传承海运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以港兴市”到“以港强市”的战略转变,取得了突出成就。海运文化融入了现代太仓的骨架,海运精神已经内化为太仓的城市品格,成为锚定城市定位的重要指向。

  为了进一步探索太仓的海运精神,政协太仓市委员会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编纂了《海运太仓》一书,重新梳理太仓的历史脉络,深刻剖析太仓曾经经历的三次海运高潮,试图在继承以往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本书的编纂,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尊重历史,运用史料和考古报告,不夸大不吹嘘,剔除无根据的传说与猜测。同时本书对改革开放后太仓港口的复兴史,以及太仓在践行“一带一路”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都做了相关总结,并就海运精神如何指导太仓城市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在太仓的发展白皮书上,未来的太仓将会成为国际化的新兴港口城市、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太仓拥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太仓人从来不缺少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曾经的太仓先辈已经创造了无数奇迹,凭借当代太仓人的果敢、睿智和冲劲,凭借太仓港城的深厚底蕴,二百年后的今天,属于太仓的第四次海运高潮已然到来。

责编: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大众考古”微信号